朱妈妈餐馆小记

朱妈妈餐馆小记
在悉尼短住的几天,曾到过一个“朱妈妈餐馆”吃素食。
餐馆位于悉尼城市中心繁华的闹市区,只有一层,空间不算 很大,能同时容三、四十人吃饭吧,店内只经营素菜,但好像并不 是出于店主的佛教信仰,店里两面墙上挂着中国字画,应该年代很久了,因为纸都泛黄了。
我们那天到的时候已是傍晚,生意看起来很不错,几乎都坐 满了。顾客中老外居多,盈于耳际的全是说的像绕口令一样飞快 的英语,男男女女都有,且年轻人居多。因为是吃中国菜,大家都 用筷子,老外们用筷子的熟练与流利的程度丝毫不亚于中国人, 从他们满足而欢喜的表情和吃的时候狼吞虎咽的动作看得出,他 们对这家的中国菜很是满意。
我们随便点了几个菜,上菜很快,菜做的很地道,确实很好 吃,对于我们两个好久没正经吃上一顿中国菜的人来说,感受更 为强烈些。
我们边吃边聊,当地的居士佛寿告诉我们说:“这家店已经在 悉尼开了快五十年了,很受欢迎。最初开的时候是很小一个店铺, 而且只有一个人,买菜、做菜、上菜、收银、招呼客人,都是一个
人,就是一个叫朱妈妈的,店名就是用的人名。那时朱妈妈还年轻 的很,从台湾(还是香港,记不太清了)移民到澳大利亚,现在已 经八十多岁啦!”
说着佛寿的手指向饭店的一角,果真,靠里的一个角落有一 个花白头发的老太太,正坐在一张很小的小桌子上打盹儿呢,她 戴着一副带绳子的老花镜,臂肘撑着桌面,双手握着一本书,估计 刚才还在看书,这会儿则头往下点一下点一下的。老太太很慈祥, 满脸的皱纹,我稍微凑近了定睛看书名——《三言二拍》。哈,这么 大年纪了还看文言小说呢!小桌子上还摆了很多书,整齐地放在 桌前,具体什么书看不太清了。
佛寿走到老人面前:“朱妈妈,你好啊?”原来她早已成了悉尼 人的“朱妈妈”了。朱妈妈一下醒了过来,看见佛寿,笑了笑,指 着书说:“这是我孙女买给我看的。”语气间很满足,很平静,还有 点小小的自豪。
佛寿和她又寒暄了几句。朱妈妈看到我和净业法师穿着僧衣, 略示了一下意。
佛寿走回饭桌,继续吃饭,边吃边把手又指向收银台的小姑 娘说:“这就是朱妈妈的孙女。”小姑娘长得很标致,也很机灵,忙 上忙下,时而端菜出来,时而收钱,跟顾客们互动非常友好和善。
佛寿继续说:“朱妈妈起初创业时可真不容易,一个人在异国 他乡,什么都是她一个人。后来发展地越来越好,朱妈妈现在成了 悉尼的招牌中国菜馆。后来儿子和女儿各开了很大的餐馆,也用
“朱妈妈”这个牌子,也都在悉尼的城区中心位置。”
听了佛寿的介绍,真是让人心里很多感慨,忍不住让人频频 上下打量这位看似非常平常但又很不平常的老太太。
在中国,一个饭馆能开上超过二十年的都不多,若能开五十 年,也真是奇迹了,而且又是一个年轻女人身在异国他乡,又是白 手起家。我想,这里面的辛苦,恐怕只有眼前这位抱着书打盹儿的 朱妈妈自己才知道吧。如今,她坐在饭馆的一角,不只是一个简单 的人在那啊,那简直是一个活生生的活品牌、活文物,也是国人勤 劳、奋斗、坚持的文化符号啊!
给我很大的心灵冲击的是老人家的坚持的力量。五十年不是 一个短的岁月,人生最多也不过能有两个五十年。坚持做素菜的 理念,持续五十年,真不是件容易的事,这还并不是背后佛教信仰 的支撑,我不知道背后是什么支撑,但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
其实任何一件事情想要做出成就,都需要持续不断地朝准一 个靶心用力,甚至倾注一生的心血往一点灌注。想要初一发力,马 上即见成效,这样完全不切实际,都需要不断经历挫折、失败、再 来、再挫折、再失败、再重来……即使有些事情在做的起初并不尽 如人意,或者中途有种种的障难,但只要事情本身值得做,都需人 持续发力,耐心等待,不能随意改弦更张,人之精力有限,将其完 全释放于一点尚觉不够,何况随意起烧太多炉灶?
朱妈妈以自己的亲身实践,证明了坚持的伟大力量。
这饭馆已然不只是一个建筑物,也是眼前这位老者的一颗心
啊,大家来到了饭馆,等同于来到了朱妈妈心中,不只是美美地吃 了一顿中国菜,更汲取到了饭菜里蕴含的更为丰富的精神营养。
白皮肤、金头发的客人,和筷子、中国画交相辉映;老人的皱 纹与安详,和孙女的笑容与活力交相辉映;吃的美味的菜,和读的 文言小说交相辉映;国际大都市的繁华与热闹和小店里的安静与 闲适交相辉映……
那一刻,我真觉得很美!

204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