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非经过不知难

事非经过不知难
编辑部最近正组织人力编写一些佛教基础类随身书。
此事缘起,一方面,觉得本门莲友佛教基础太匮乏太薄弱,提 供给大众读的,说起来其实也只有《走近佛教》和《佛教问答》;另 一方面,本门弘法者或将要走到弘法前线的年轻法师们,也非常 有必要找些基础资料作为教材来充实学习。
目前初步已经拟了约三十个书名,计划每本书不超过5万字, 最好二三万字能说明白一个话题,也就是一篇硕士论文的量。风 格上希望能够简洁、清晰、流畅。市面上虽也有类似书,但都没有 站在净土宗的立场上,怕初机者卒读不易摸清方向。
目前已经找了数位写作能力好、佛法素养深厚的居士参与编 写了。笑笑的《佛教与临终关怀》已经交了提纲和第一章内容;佛 取的《了解佛教大乘八宗》初稿已经提交上来了。其他人还在列提 纲中。
大家在写的过程中得出了同样一个感受——事非经过不知难。
以前我们经常买到一本书,经常会边翻边不知天高地厚地品 头论足,今日换成自己来写,才知道写本小小书都不是一件容易 的事。
像佛取今天跟我说的:开始觉得很容易,胸有成竹,后面才发 现越编越觉吃力,越编心越虚,越发看到自己功力不够,才知道这 样的事对一个人的佛学素养、文字水平要求相当之高;笑笑最近 写的第一章也被我毫不客气地批了一番,虽然她被批得几乎要哭 了,但还是接受了我的建议。
这样的经历,我自己也有过。
去年佛意的《净土宗三祖师传》已经翻译定稿了,本来想在三 联书店出版,没想到一谈之下,出版社要求得到原书作者或者作 者子女的授权书,佛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托了层层关系总算找 到了原书作者野上俊静的儿子,于是写了一封感人肺腑的信,殷 切希望能获得授权,没想到对方竟不同意,没任何理由,我们一群 人同感遗憾。
后来,我想干脆在作者原书基础上修改一下好了,或者主要 参照这本《三祖师传》,重新再写一部。在学术界,净土宗三位祖 师传记也算是一大空白。于是我便打电话给师父,说了我的想法, 师父很赞成,也很高兴,乐观其成。我一高兴,便把此事揽在了自 己身上,常常在心中筹划着怎么改写的事。
待到有一天,我酝酿了许久后,真想动笔了,才发现,这真心 不是我能力范围内的事情。满脑子的信息、资料,却丝毫不知如何 组织、如何下笔,文字落在纸上都是轻飘飘的,自己看了都不满 意,还想要拿给别人看?
此时再来重读《净土宗三祖师传》,才体味到野上俊静的学术
研究功力之深厚,看起来稀松平常的话,背后都有可能是数十年 大量阅读探究、认真思考的结果。人家绝不是像我一样,脑袋一拍 便呼呼地下笔写将开来。
事非经过不知难,如果不是自己尝试动笔,恐怕作者的苦心 与功力是不容易体察得到的。
世界上的事,不独写书如此。任何事都一样,看上去简单的 事,真的去操作,才知道其中的困难。赵括在纸上谈兵的时候一定 想不到会在几年后的长平之战中一败涂地。
这也提醒我们自己少些空想,少些评谈,少些论断,多些实干 精神,免的眼高手低。
前几天去看北京一个传统文化学校,叫“华严学堂”,很受感 动,这家传统文化学校与我以前看到的非常不同,校长特别重视 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我们参观了他们的“创皂室”——自己 做手工皂的实验室,音乐教室,他们自己做香囊、自己织毛衣、自 己做手绘围巾,自己搭纳凉棚、自己拣废弃木料组装桌椅板凳,自 己做饭……举凡眼睛所看到的一切,都是老师带着学生一起动手 做的。小朋友们的气质看上去与别的传统文化学校也很不同,朴 实平实踏实很多,没有那种刻板做作的感觉。实践能力的培养,激 发的是孩子们的实干精神,而非今天学了圣人的话,明天似乎就 都成了小圣人,如是眼光很高,手却很低,皆成华而不实、食古不 化之畸形儿。
少些空谈,多做实干。念佛也是如此,有人只是喜欢逢人议论
念佛法门哪里好、哪里不好,其实他又没念过一句佛,真念起来才 有发言权。
这个时代,似乎人人口才都很好,满大街都是一流演说家、一 流评论家,但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实事的,太少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