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把极乐世界的宝比作草?
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中,当注解到:“宝性功德草,柔软左 右旋,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邻陀”一句时,他看到翻译者菩提流支 大师把极乐世界七宝比喻为草,并举触之能生胜乐的“迦旃邻陀” 为例,说明极乐七宝触之能生法喜之乐。
昙鸾大师行文至此,颇表露出一点质疑,觉得土石草木皆有 其固定形状,与极乐七宝柔软且随意变现并不同;又,“草”在中 国汉语语境中多是卑微低贱之意,如“草芥”、“草莽”,直到现在 还有说“有妈孩子像个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这与极乐之宝高 妙贵重颇不相宜。
大师说得很可爱,也很直接,他说:“余若参译,当别有 途”——我如果参加翻译,应该有别的翻译法。师父讲法时也说: 昙鸾大师到底会用什么比喻呢?到最后也没有点出,故而也就成 为千古之疑案了。
我仔细想了一下,觉得昙鸾大师质疑的肯定有理,且在他心 中有也一定有更贴切、更美妙的比喻,只是不得而知而已。然而菩 提流支大师翻译的也一定有其道理,我试着站在菩提流支大师的 立场上臆想了几条缘由,来说明这里译成“草”,其实也是有很多
妙处的。
一、草最常见。大凡比喻,需是尽人皆知,方能借之以晓喻他 人。古时候的物质可没今天这么发达,现代的物质世界里,当然柔 软且能够随意变形之物太多太多了,可回到一千五百年以前呢, 推开门能看见什么?树木,木质很硬,也不能弯折,不行;山川, 太大,且险,触之多半是灾难;绫罗绸缎,这个似乎可以,柔软, 可变,但总是人工之物,非是天然之物,且并不普遍,富人多用, 穷人未必常见;动物羽毛,也很柔软,但动物各有其独立神识,未 必能随人心念,与譬喻之主体不吻合……找来找去,还是草最接 近譬喻主体。大地上到处都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风吹而动, 东风吹而东倒,西风起而西偃,南北亦然,真的是“柔软左右旋”。 人之心念也如风,极乐之宝也如草,随所生念,宝皆有应,自在随 意,触生胜乐。此处著一“旋”字,更显示出七宝随心变化之迅捷 与变幻之优美,如同起舞,如同魔术。
二、草有生命。极乐世界七宝不同于娑婆众宝(虽是宝,但总 归是无生命之物),也是有生命的,如善导大师所说:“极乐诸宝林 树,皆从阿弥陀佛无漏心中流出。”不止诸宝林树,极乐世界尘尘 刹刹、一毛一渧皆是阿弥陀佛生命之所化现,皆为成就一切往生 者圆成佛道而备。换句话说,极乐世界一切无不是阿弥陀佛本身。 菩提流支大师此处选“草”这一有情之物,而不选其他如“水、火、 风、沙”等诸无情物,是否也有此深意呢?
三、草为成道相。草在中国视为低贱之物,然而在古印度却不
都如此,释迦牟尼佛当年在菩提树下成道,正是敷吉祥草而坐,故 而吉祥草一直被佛教徒视为神圣之物。佛教后来很多仪式中,皆 有编其草为席,置种种供物于其上,修行者也多有在房中编之成 坐卧之具。佛教有一部《大日经疏》,里面专有一章节说明使用吉 祥草的利益。
所以,菩提流支大师借草喻宝,盖是喻指凡往生净土者,皆如 当初释迦佛坐吉祥草上,毕竟得成无上正等正觉耶?
另外,草很多,无处没有,借以喻极乐世界宝物无尽,触目皆 是;草很顽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喻指极乐之宝,非如 娑婆宝物易碎易失,且宝能生宝,生生无尽;草为绿色,代表生机 希望与年轻活力,极乐世界宝与人同,永远崭新,永远年轻;再延 展开来,草比之于是树,渺小弱小,念佛草民,应守小人物之本 分……
以上皆是个人臆测,自己想着好玩,不足为凭,权当为思维拓 展训练吧(这个词是跟佛实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