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事多读点历史书

没事多读点历史书
编辑部目前现有藏书八千多册吧,我估计有1/4是与历史有关 的书,净土史,佛教史,各宗史,各种形式的中国史,世界史,文 化史,宗教史……我常劝人家:没事可以多读点历史书。

读历史书,不是教你去拿历史知识在人前卖弄。讲历史,天 南海北,古往今来,确实是最能显示自己有学问了,比学物理、化 学、宇宙学等都会显得有学问,因为后者几乎不可能成为大众聊 天的谈资。当然,反过来,如果基本的历史常识没有,也最容易被 人觉得没有文化,甚至对你轻嫌,升不起信心,以前在佛学院时 候,一位法师就曾闹过一个笑话,说孔子一定是看了《无量寿经》, 深得启发,故而写下《论语》某句话。孔子时候佛教还远没有传入 中国呢,更别提《无量寿经》了。

学习任何一门传统的东西,学问也好,文化也罢,乃至佛教, 研习历史都是一个基础,否则很难立体地看待眼前的问题,不免 会人云亦云,难以得出自己独立思考后的真实见解。即使学佛这 样的事情,身边也有善知识,倘没有自己独立思考,很难在法义上 与善知识心照不宣,冥合暗符。

有一次与智随法师聊天时,也聊到读史的话题,他最近几年也特别喜读历史,说读史对于研习法义其实非常重要,后悔过去 看的史书不够多。曾在新加坡教中国古代文化史的宗文法师,讲起历史真是如 数家珍,他曾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常常觉得自己很有 独立思想,其实我们的思想乃至性格,无不是历史直接或间接塑 造而成的。”这话真是一针见血,甚至让我在听到的当下很惊愕。 我们的思想被塑造的过程中,其实既蒙了古人的恩,同时也中了 古人的毒啊!

对我自己而言,并不是从小就对历史有兴趣,上学时对历史 并无好感,复杂的历史事件经常让我头晕,理不清楚。只是学佛 后,尤其了解学习了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后,看到善导大师作为开 宗祖师在佛教史上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于是特别想了解他当时创 宗的背景和过程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更格外关注大师著作在中国 淹没千年的历史状况,便想了解唐武宗灭法的过程,五代战乱又 是怎么一个过程,以及清朝未年在什么状况下杨仁山请得大师著 作回流中国,其中历史情节是怎么样的,应该说,是这些东西激 发了我对净土宗历史的兴趣。不过后来发现,光了解净土宗史还 不行,应在更大的背景下,看待某一宗之史,于是又关注整个佛教 史,后来又觉只看佛教史也不行,佛教史离不开整个中国历史啊, 于是开始翻看中国历史;再后来,又想看看相应时期,世界上其它 国家在发生什么,基督教、伊斯兰教怎么回事,于是又关注到世界历史。

学习历史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有益的启示。比如,我发现, 杨仁山迎请日本保留的佛教祖典回国,不仅是对近代净土宗产生 巨大影响,其实对民国诸宗都有极大影响;又比如净土宗十三祖 判定历史过程,其实充满了个人偏执狭见,但由于起初执笔者是 台宗之义学僧人,写进书,传至后世,以至于今人毫不思考便接受 了下来。一方面说明学问僧在历史进程中发挥作用之独特,另一 方面也说明昙鸾、道绰不能排进十三祖实在是很偶然之事;再比 如我们以前学佛常听过的往生到极乐世界有四种土,凡圣同居土, 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我们想当然地认为凡是古人 说的就都对,一股脑的完全接受,其实都没有去仔细在史籍中去 搜寻出处,其实佛经中并没有这样的名相,是后世祖师站在别宗 教理成规立场上这样判定净土,这样的提法自然让人不敢相信念 佛完全靠佛力。

了解历史,会让我们变得没有那么盲从,能够更立体、更具深 度的看问题。
最近我还发现,其实昙鸾大师距离天亲菩萨居然只有几十年, 甚至按照其中一种考证,昙鸾大师4岁出生的时候,80岁的天亲菩 萨才往生,这真令人惊讶!一改我原来臆想的两人至少差了好几 百年的想法。

学习历史,可以让我们尽量摆脱什么事都想当然的坏毛病。
历史如同一个活标本,眼前的大事、小事,国家事、社会事、 团体事、私己事……其实都是历史的重复,“太阳底下无新鲜事”,
不管看似多么新奇的事,其实都曾经发生,通过研究历史这一活 标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自己当下之处境和未来之变化。像司马 迁说的:“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读史可以开启智慧,道理就 在于此。

最近正好看到《中国通史》的一篇序言,写的很好,录于此吧:
读史大要有三项好处:
一是可以预知未来,每到了时代发展的重要关头,历史向何 处去?此时聆听一下往史的声音,会令人明白许多。历史赐予的是 机遇,机遇的另一面是风险;如何抓住机遇,规避风险,历史就可 资借镜了。

二是可以增长智慧,每当面临事业的关键之时、人生的紧要 之处,或是遇难识之人、处难解之事,翻阅一下历史,那么多示例 一样的人物与事件,都会令人顿开茅塞。

三是可以增加知识,全面提升文化修养。学科教育培养了越 来越多的专家,而专家需要用通识来做基础才能有更大的发展。 而通识总是在历史的坐标上才成为系统的。当人们溯历史的长河 而上通览各种知识和文化的产生与嬗变、体会文明的进程时,不 仅会对创造了这些文明的先人们充满了温情与敬意,还会激发起 自己的创新文明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