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修苦行者是不是就是善知识?

能修苦行者是不是就是善知识?
有人问:看某某人或某教团不仅持戒精严,而且苦行之甚,精 进勇猛,不捉金银,穿百衲衣,树下坐,不倒单,日一食;或三步 一拜,远朝名山……是不是应归依之乃至效尤之?
我答:信仰大事,不可如此轻率!
判定对方是不是善知识,根本在于其知见,并非其表面形象。 选择善知识,不是选择电影明星,不是看其长得庄严不庄严,声音 好听不好听,像不像大师;也不论其寺有多大,信众有多少,名望有 多高;甚至也并非只看其戒行如何,品行高低,这些只是一方面,知 见却始终是第一位的,八正道中第一即是正见,若知见有谬,即使 是精进也可以是邪精进,禅定也可以是邪定聚。有人持戒也可能会 心中以为自己能持,别人不能持,于是轻慢于人,《大宝积经》中说: “勿自恃持戒,轻毁犯戒者;恃戒凌于人,是名真破戒”。
而说到种种苦行。在这个时代,如果做出格的苦行,恐怕难说 其没有做秀、吸人眼目的成份,有句话叫“和尚不做怪,居士不礼 拜”,大众往往对炫奇惊目的事情好奇,也更容易对带有苦行色彩 的东西动心,别有用心的人便利用这种心理为标榜自己是大修行 人造势。过去提婆达多为夺取僧团领导权,乃自立新戒:一,尽形
寿乞食;二,粪扫衣;三,不食酥盐;四,不食肉鱼;五,露坐。这 五条每一条都比佛制之戒更为严苛,提婆达多也的确以此笼络了 很多人到他的手下。
即使是真心欲修苦行,也不免有凡夫妄效菩萨行之虞,除了 搞得身心疲累,结果往往并不如人意。因时代不比古时,人的根机 太劣,强修苦行,如同新生小儿擎百斤重物。
你可能又说:道德岂不比知见更重要?可是古今道德上不如 孔孟之佛门人物多多矣,难不成应该拜孔子、孟子来学佛?
知见正确则路线正确,循之必可到达目的地。譬如群人迷于 偏僻山中,欲寻向导,有一向导,虽口音不正,容貌鄙陋,脏兮兮, 臭烘烘,却是当地生活之人,对路线烂熟在胸,大众从之者必得 出离;又有另一向导,衣冠整洁,美丽端庄,口音周正,极善言辞, 望之可爱,却与群人一样同为外地新人,却在人群中不懂装懂,不知装知,大众从之者终无出离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