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佛等问答

青年学佛等问答
问:青年人当如何修行?如何不见人过?路遇不平该怎样处 理?青年人通常都有远大的理想抱负,他们认为,不见人过,或者 见过不提,就是纵容冷漠麻木,他们更希望指出别人的不足(或不 考虑方式方法),他们认为这样才是弘扬正气,南无阿弥陀佛,恳 请师兄慈悲开示。
答:青年人最容易修行,也最不容易修行。最容易修行,是因 为其年轻,有活力,有精力,有身体、时间、智慧力、意志力、思辨 力等等各种优势;最不容易修行,因为青年人世欲初开,繁复多彩 的世界初展眼前,情想荡漾于内,利益吸引于外,心浮气躁,稚嫩 浅识,实难以从未涉世之心窥破世间苦空之本质。
有劣势,当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遮阻弊处。当此之时,善知 识显得尤为重要,若有福遇真善知识,自可削弱负面力量,发挥正 面优势,使“最容易”最大发挥,让“最不容易”至最小影响,全力 趋于修行之路,试观古今大凡青年有成者,无不深得明眼善知识之 提携诱掖。善知识对于青年人学佛来说,可说起决定性的作用。
所以,青年人如何修行,我以为,第一步,寻觅善知识最为 重要。
如何寻找善知识呢?
首先自己要做好准备,机会是没有无端浪得的,调正自己内 心,排除一切名利心学佛、玩戏之心学佛、凑热闹之心学佛,从心 底欲求无上佛道,欲当生了生脱死,亦从心底渴求真善知识,祈佛 圆满其愿(人若真心愿了生死,依我之见,佛没有不满其愿的),然 后静待机缘,擦亮眼睛,处处留心,时时在意,一旦发现,细细观 察,听其言、观其行,对照经卷,果真确认乃是发菩提心、具正知 见之善知识,当昼夜六时宝之如摩尼珠,亲之近之,从之顺之,久 久自得无上受用。
如何不见人过?
凡夫未泯我执,则不可能完全不见人过,凡夫位既不可能完 全消融对立,则仅就凡夫位尽量少见人过罢了。
佛不见人过,是因为佛见人“过”的一面之同时,亦见人“不 过”之一面,换言之,我们看的是一时,一点,一线,最多一面,而 佛却看到过、现、未来、前因后果、多个角度、多个方面,故佛眼 中看到的事物是立体的,错处自能看见,对处也不逃出佛眼,对处 在佛眼中,错处同样不出佛眼,如此方为如是观,如如观,是无对 无错的,消融一切对立的,万事万物不过是因缘一时展现。
凡夫借佛经教,善自思维,自可得其自性乍现之光影,即此微 弱之自性光影,亦能于日用中受用无尽。
弘扬正气,就必有不正气,于不正气人眼中,彼之正气,还是 邪气,故正邪只是相对,并无绝对。况人心只是暂时,或有先恶人
后转善,或有先善人后变恶,且世间善并无纯善,恶亦无纯恶,概 是人人各自以一己眼光评判尔。而即使对方是纯恶,亦就算说是 绝对之恶,也大不必为之动心、谴责、揭发、打击等等,何以故? 天理昭昭,因果不爽,自有天地之教诫作用,我等作为其旁观人, 只有怜其不改、终得惨报之份,绝不当痛打落水之狗,此是慈悲 者当生之心,亦是有器量者必起之念。正义之心过重者,常常要为 所谓的正义而付出代价,心中偏执一面,由一时知见久久转成难 解情绪,大凡情绪,皆不理智,或生过激行为,或成难治之病,甚 至献出宝贵生命,何如和光同尘,让天地因果自去处理?“俗人昭 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老子语)!”
出家两问
昨天有个人问我:那些学佛人为什么要出家?我觉得完全没 有必要。
我反问他:你学医为什么要考中医药大学?难道考中医院校 会阻碍你学中医?学佛出家,亦复如是,出家是要成为一名专业的 修行人,选择修行的生活,正如学中医,在家业余学固然也可,但 说考入中医院校专业来学完全没有必要,这是什么逻辑?
此人又问,我觉得出家纯粹是逃避,像我在西安生活,虽然挣 钱很难,但我发誓要赚到一个大房子的钱,养家糊口。(言外之意, 他这样才是直面生命的勇士。)
我问他:到底是使尽浑身解数赚钱,在世俗间摸爬滚打容易, 还是出家人舍离开家庭,舍掉种种五欲享受,独守清净,直面内心
的习气,发广大心,为众生肯牺牲自我之一切容易?在生死这件事 面前,到底谁是逃避者,谁是面对者?
对方被问的无法回答,小声说:我确实受不了那种寂寞的 生活……

188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