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爱憎分明

也说爱憎分明
有一类人,生活中不管大事小事,爱憎分明、黑白分明、是非 分明、正邪分明……总之,什么都很分明。学佛以前,我很欣赏这 种人,觉得这种人不但有主见,而且有勇气,有骨气,有义气,甚 至往往还有一股侠气,嫉恶如仇——常常能“路见不平一声吼,该 出手时就出手”。
学佛日久吧,对这种人,我开始变得有点害怕,不敢走近,“望 之悚然,即之也畏,听其言也惧”。师父也说:“爱憎分明、疾恶如 仇者,非佛法中人,应当远离。”(《心籁.佛法与人法》63页),本 来这反应近乎是一种本能,说不出为什么要远离,但偶尔也会想 到一些似能成文的理由,以下姑列几条。
1.是非聚集地。
于“是”者生爱,于“非”者生憎,爱憎分明的人在的地方,也 往往是是非聚集之地。人心中有是有非,自然会形之于表,或言或 行,且极富感染力,极易波及到周围人。
2.话多且戾。
“路见之不平”,其实并不在别处,就在这类人身上,在这类 人的心中。不平则鸣,心有不平,一定有相应之语言表露。这样的
“路见不平一声吼”,往往“吼”的语气常常坚定而果决,言辞锋锐 无比,如出鞘的明晃晃的刀一般;这种“该出之手”,说不定一不 小心就误打了我这样的旁观者。
3.心量小。
对合自己心意的人极欢喜,对自己看不上的极排斥。但合意 的毕竟少,看不上的占多数,排斥来,排斥去,只好“躲进小楼成 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心灵蜷作一团,在狭小的空间里孤独地、 骄傲地守着坚如金刚的“我执”。
4.不宽厚。
古人说“君子如玉”,取玉之温滑圆润相,象征君子之宽厚仁 慈。爱憎分明的人的心,如棱角分明的石头,让旁人扪之不舒服, 划之可出血;又如怪石嶙峋的凸山,这样的山,缺少坤德,生机不 显,草木难生,由于没有草木植被,一下雨,石头“哗哗”往下掉。 宽厚的人,能够接受各类人,善恶愚智,君子小人,皆平等接受, 孔子所谓“泛爱众,而亲仁”。
5.道念淡。
大道是“一”,绝对平等。善人与恶人等,智慧与愚痴等,是与 非等,对与错等,净与秽等,等在什么地方呢?等在“缘起性空”。 一切皆是缘起,一切都是在特定的空间与时间下,因缘具足的情 况下,展现出在你眼前的人、事、物,然而无常变幻,刹那不停, 一旦缘散,总皆为空。是非分明的人,产生分明之是非,显然是被 眼前的幻相给欺骗了,认定对方就是如此,不会变;事情就是这
样,不会变,不知一切都是因缘果报,本无对错,对错起于判断者 的内心。
6.少爱心。
“恨是让人记住人的恶,爱乃是让人忘记人的恶”,人如果真 正是心中有爱,决定不会以一种对抗的心态与他人撞击、碰撞。反 之会包容他,怜愍他,同情他,想要帮助他。
当然,这还是对方果真有违背善因善果的前提,若事实上对 方并没有什么错呢?
7.不谦卑。
极度傲慢的人才会认为始终都是自己对,从来都是别人的错, 自省力不够的人,缺乏自我觉照的人,往往如此。
8.心不柔软。
爱憎分明的人,心一定是刚强的。柔能长全,刚则易折—— “柔软者,生之徒;坚强者,死之徒”(老子语)。又,刚硬的心中, 难生智慧,难存法水,正如柔软的柳条中必有水分,没有水分的柳 条干枯易折。
9.情绪重。
爱憎太分明了,甚至“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这不是完 全的情绪作主吗?心中不平静,理智不当家,凡开口,一定是浓烟 黑雾;凡作为,一定是盲目惑乱。目睹耳闻,可不远离之?
10.难念佛。
以上所列心性的特点,颇不容易和净土法门相契合,因为净
土法门讲求信顺,谦卑柔和、慈悲无诤的心性更容易与之相契。好 在净土法门千机并育,万类齐收,是类人果能选择念佛,随着念佛 日久,爱憎分明的心性可能也就转成爱多憎少,甚至爱满憎消,所 谓“蛇性虽曲,入竹筒则直”。
以上几条,读者们可以细细琢磨,是否有理。当然,可罗列的 理由还有很多,大家可以再想想。
但我绝对不是主张做一个乡愿的人,处处讨好,和稀泥,随风 倒,孔子称其为“德之贼”,乡愿非常能够混淆真伪,让大众迷糊, 正邪莫辨。人该分明的时候还是要分明,更重要的是该爱的时候 还是要爱,分明的前提是一片爱心,分明的目的也是为了爱,为了 更好的爱。至于说“憎”——这个字儿,就应该从我们生活的字典 里面彻彻底底地删除!
若果能如此,展现出来的必是一股和气——和颜爱语,宽容 坦荡,下心含笑,谦卑柔和,平静自在,心胸开阔,理智不情绪, 包容有力量。
按理说,我也不应该“爱憎分明”地远离这些“爱憎分明”的 人。可是对于一壶滚沸着随时像要爆炸的开水壶,对于没有消防 衣的我,不这样远离,又能如之奈何?
而连我这样反对“爱憎分明”的人都不得不选择远离之,可以 想见这样的人为什么会由孤立走向孤独,由孤独走向孤癖,甚至 走向孤绝了。古人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老子说: “世人察察,我独闷闷;世人昭昭,我独昏昏。”孔子说:“宽则得
众。”这些话都特别的发人深省,我们应仔细体会。
(其实这篇文不是针对某些人而说的,说是这类人,也只是设 一个虚拟的靶子而已了,其实每个人的心性中,都有这样爱憎分 明的一类“众生”,与其说要远离这样的人,毋宁说要远离的是这 样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