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该怎么劝人?
我的一个大学同学,和我关系不错,也信佛念佛,曾经在寺院 住过一段日子。大概是气质太脱俗了,每天都有不同的人对她说 着相同的话:“你快出家吧!不出家真的是太可惜了……”离开寺 院前,她刚来时的欢喜自在如烟般消散不见,满脸茫然与疲厌地 对我说:“这样的环境真让我感到很恐惧,大家的好意成了我心头 的压力,现在只想赶紧逃走,之前本来升起了一点点出俗之心,现 在被人说得反而不再愿起这样的念头……”我也很无奈,只得安 慰她说“你太优秀了,众人都看好你才如此说”云云。
想起《伊索寓言》里面有这么一则故事:说有一个农夫赶一头 驴子进城,走到山路上,一边是绝壁,一边是悬崖。农夫恐怕驴子 掉下悬崖,于是使劲把驴往绝壁一边牵,驴子硬是不肯,农夫越 往里牵,驴子越往外走,僵持到最后,驴子脚下一滑,跌下万丈深 谷,农夫后悔不迭。
这个故事很生动地刻画了人性深处的一些微妙情态。
其实我们每个人既是农夫,也是驴子;有时做农夫,有时做驴 子。比如我们经常想劝人接受一个思想或一个建议,于是会不断 地、反复地、不厌其烦地、絮絮叨叨地、喋喋不休地开始“劝化”
对方。如同故事中的农夫生怕驴子掉下悬崖一样,使劲地往里面 拽。可是我们忘了,人人心中都有那么一点“驴性”。什么叫“驴 性”呢?即是倔强、刚强、甚至反逆的心理,尤其当身边所有人将 其团团包围住,拉开“众口铄金”似的架势,人的反逆、厌烦、反 叛心理即被激发到最大化。结局就是:仓皇地朝众人所劝之相反 的方向逃去,如同寓言中的驴子反而跌下山谷。驴子既可悲,农 夫亦后悔不迭。当然,有些“农夫”始终都很自信,惨局现在眼前, 还不忘抱怨对方:你看看,他就是不听我劝,才落得个今天的下 场。他没有仔细想过:或许就是因为他的劝说,才会引起对方的反 叛心理,导致大家都不愿看到的结局。
而当换一个时候,当自己做驴子,人家做农夫的时候,其实也 会像条件反射一样对人这样的劝说起反感情绪。
其实劝人接受一个想法,还真的是很需要一点智慧的事。
上人说:守大体,有分寸。做任何事都需要这样,劝化人也不 例外,应该说尤其要守大体,有分寸。
劝化人的大体有二。
第一,先要做一个给人接受的人,这是最起码的条件,即是对 方首先要能接受你这个人,若对方连你人都不能接受,怎么谈得 上让他接受你跟他讲的话呢?
第二,要以爱心贯穿始终。所说的话,是真切地站在对方立场 上考虑,是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不是简单粗暴、理所当然地判 定:因为我想让你这样,所以你就得这样。前者是以对方为中心,
后者则以我为中心;前者出自爱心,后者出自一种强烈的“我执”。 我们存的是什么心,在我们张口的一瞬间对方就感受到了。
余下的就是分寸问题,劝化人的分寸特别重要,分寸就是技 巧,分寸就是智慧,分寸有时决定成败。光有一腔热诚,掌握不好 分寸,往往会事与愿违,连“大体”也一起失掉。
分寸有两个“准”。第一,要看得准;第二,要出手准。
看得准,是指看准说的时机,这要善于观察对方的心理处境, 这些通过神情、语言、动作都可判断。
若对方听你所说,眼光游移,飘动,面露不耐烦之色,谈话中 应答有一搭没一搭,所说的话完全不在同一频道上,这说明对方 对你说的话题毫无认识也无丝毫兴趣,此时最多只可以把你的观 点原原本本、要言不烦地摆出来,让他了解有这回事,除此之外, 切莫做任何的强制推销。
当对方听你所说,眼睛直视着你,睁的大大的,面露喜色,“听 者端视如渴饮,一心入于语义中”,对谈往来,热情附和,这说明 对方对你所说的内容有了兴趣,此时说正是时。
若对方对你预说之内容正处于怀疑中,犹豫中,矛盾中,此时 也可出手,但说时需谨慎,旁敲侧击,轻言试探,小心翼翼,层层 抽剥,发现风向不对,立即见好则收。
若对方完全尚处于排斥的状态,宁愿见面说些“你好,我好, 天气真好,哈哈哈”,也不要触及对他而言异常敏感的话题。
若对方本身心意难决,辗转反侧,愤悱难遣,怀着无限信任真
诚殷重地主动找到你来问的时候,此时最是时机成熟,几乎一说 一个准。佛经绝大部分都是弟子问出来的,弟子有问,代表了佛说 相应的经法时机成熟了。
记得师父(净宗法师)过去有一个同学,以前住北京,师父每 次路过北京时都会住其家中一两日,但奇怪的是:师父几乎从来 没跟他这位同学提过半点佛教的内容,也没有说过一句劝其信佛、 念佛的话。为什么呢?因为彼时其人正埋首于世俗创业,公司正处 于蒸蒸日上,全副身心可说都在世间,此时即便对其说佛法也难 入耳。数年后,一次特别的因缘,此人陷于巨大的迷惘痛苦中,苦 恼逼迫而来,此时他才开始认真地思考人生,想到了洒脱自在的 师父,于是像怀着抱定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的心情来问师父解脱之 道,此时师父才开口介绍佛法给他。此时师父说的每一句话都深 深打进了他的心中,短时间内,几十年的烟瘾戒掉了,每天很精进 的念佛,现在则成了师父身边非常得力的护法居士。
我们常常迫不及待地想要给对方利益,但往往没有考虑对方 是否做好了接受“利益”的心理准备。若对方没有准备好,要像师 父这样耐心地等待,等待,再等待。看起来前面时间流失掉了很可 惜,但其实一点也不可惜,劝化之事,需要应机而动,像一个人徒 手抓兔子一样,兔子若没出现,要一直等下去,不能轻举妄动,一 有半点声响,藏在草丛里的兔子立即又跑回窝里了。
第二,出手准,就是讲的话要在点上,要扼住对方的喉咙,让 对方感到句句正是他当下所需要的。这需要一方面了解对方,对
其想法、性格、意乐等都有充分的了解。另一方面,对所要说的内 容,也要有全面深刻的认识。如同良医医病,对病人的病和治病的 医术都要有全面深刻的了解。所说的话,要应听话的人的心,所谓 话要投机。
若大体、分寸全部具足,真是话不在多,甚至根本不需要重 复说。
以我个人经历来说,其实从前正式劝我出家的不过有两个人, 一个是师父,一个是南宁的某一个居士,他们的共同点是:对我 只劝说过一次,再没有说过第二次。甚至那位居士讲完后当场就 说:“今天的话,此生只和你说一次,不会有第二次。”果真,此次 之后,对于出家,他只字未再提起。然而对我来说,他们这样的劝 说的效果却是惊人的,是千人万人围着我说,跺起脚擂着胸说,提 着我耳朵说,都远远达不到的。他们表面上对我只说了一次,但在 我的心理感受上却是成百上千次,成千上万次地说,甚至耳边无 时不回响起他们劝说的声音。我想,若他们当时说完一次,又第二 次,第三次的反复劝说,说不定反而没有这样的效果,频次上每加 多一次,力量反而却要减损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