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而归
2016年初,师父有一次电话里跟我说:“今年你得出一本书!” 之前也提过很多次,然而每次我都唯唯诺诺、含糊虚幌而过,就是 不敢应承下来。
不是我不想出,只是每次看到之前写的文章,实在心虚的厉 害,尤其看到一些好书,很多作者也都是同龄人,然而那种自由驾 驭文字的潇洒自如之程度,行文表义之精确、生动、流畅,“未尝不 慨然叹其才秀”,正所谓“相形见绌”“自惭文秽”,越看越觉没动力 整理自己的东西,我的文字粗鲁而单调,甚至很多幼稚的谬见,实 在难登大雅之堂,出了恐怕未必能给法门加分,倒可能抹黑。
然而有一时,也会在没事时脑子转一转:假如要出一本书,书 名取什么好呢?
我上大学时曾把自己写的零碎之文拼凑一起,打印成一册, 送老师、同学、朋友,名叫《望佛本愿集》。虽然名字出自善导大师 的原著,也很简洁有力,但现在想想,这名还是显得太专业了一 些,且名带“本愿”,恐怕又要触到部分人的敏感神经了。出家后 也曾印过一大厚本(约有40万字),一共印了三十本,我特别交代 帮印的人,一定不要印什么书名,免得引人注目,太张扬了,所以
那又是一本无名之书。
有一天读《论语》,忽然有三个字跳进我的眼帘——“咏而 归”,呀!这不就是我要找的书名吗?孔老夫子竟然早给我起好了! 后来也曾跟朋友说起,他们也觉得不错。
这三个字出自《论语.先进篇》第二十六章,原文是这样说的: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 雩,咏而归。”当时是孔子和弟子们的对话,一群弟子在一块,孔 子让大家各言其志,这段话是曾点所叙之志,曾点说完后,孔子深 表赞许认可。
原文意思是说:暮春时节,换上春天的衣服,邀上年纪略长的 五六个人,年幼的六七个人,一起到沂水边戏水洗澡,到舞雩台上 吹风,然后再一路唱着歌回家。
这是十几个人在春天出去游玩的一个图景,很美的一幅图景, 不知道古人有没有画出来过,一个老师带着年龄大的年纪小的, 一起去戏水,一起去吹风,然后共同唱着同一首歌回家,这是多么 惬意、多么和谐、多么美好的一幅图景。
这段话生动活泼,不同于别的说教文字,寥寥数语,就勾画出 一幅春日郊游图,呈现给我们生命的充实和欢乐:阳光下,春风 里,人们沐浴、唱歌、远眺,无忧无虑,身心自由,令人们向往,我 们似乎从中感受到了春的和熙,歌的嘹亮,诗的馥郁。同时,它将 曾点和孔子二人的神态、语气、音容、笑貌,传神地表现了出来, 令人回味。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都觉得很美。
尤其是“咏而归”三个字,怎么看怎么让人欢喜,读起来音韵 感还特别强,想象下,一群志同道合、气味相投的人,唱着歌往家 的方向走着,心情是放松的,身体是自在的,精神是洒脱的,内心 是安详的,一群人唱着、走着,走着、唱着,离家愈来愈近,越来 越接近那个给我安乐、让我休息的家,这不就是每个念佛人往生 前内心状态的最直接、最生动、最传神的描绘吗?
“我今胸中无片云,心满意足往西方”,故而欢喜地唱着“南无 阿弥陀佛”,此为“咏”;“步步光明际,声声摄取中,三百六十五, 日日在春风”,此为“归”,“同一念佛无别道”的念佛人,一起唱着 “南无阿弥陀佛”的欢喜之歌,向着极乐之乡而去,这是真正的尽 法界的“咏而归”之图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