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愿释

第十八愿释

善导大师用二十四个字解释第十八愿,抓住核心,点中要害,一听就明白,很简短,但是意义无穷无尽: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

称我名号,下至十声,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原文是这样的,我们对比一下: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善导大师解释特别的地方是“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善导和尚没有解释说这样的信、那样的信,就直接解释为“称我名号”,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能够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就叫“至心信乐”了,你再这样的信、那样的信,你不念佛,那都是空的。所以,落实在行动当中,你说你信,怎么叫信啊?你称我名号,专念弥陀,这叫“至心信乐”。“我很相信净土法门……”但是,你杂行杂修,那就不叫信了。善导和尚的思想是“就行立信”,就看你的行动,不听你讲那么好听的话,不用听那些,你拿出行动来,你至心信乐,信哪件事情呢?也就是信:念佛一定往生。“至心”是真实心,“信乐”是信心,真实相信念佛一定往生。所以,善导和尚在这里直接就写“称我名号”。

“下至十声”是解释“乃至十念”,把“十念”解释为“十声”,把“乃至”解释为“下至”,这都是有特别的含义。净土法门,最开始讲“持名念佛”的是道绰大师、善导和尚,因为当时有人解释“乃至十念”解释得很复杂,这样的念、那样的念,意念、观念、想念……而善导大师一锤定音,解释说:所谓“念”就是口称名号,发出声音来,这就叫念佛。当然说“我不方便,在心中默念”,心中默念也有声相,也能自己听得到,一声一声的。所以叫“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这个解释是根据《观经》下下品“具足十念,令声不绝,称南无阿弥陀佛”而来的,即根据下下品这样的造罪凡夫的念佛方法来解释阿弥陀佛的本愿“乃至十念”的。

本来《观经》也好,《阿弥陀经》也好,里边讲的念佛,肯定是从弥陀本愿来的。你念阿弥陀佛,却不顺阿弥陀佛本愿,你是念哪一尊佛呢?这三部经的宗旨是一样的,以《观经》下下品更加显示念佛是容易的,口称名号——这里有没有说到要如何的清净心呢?有没有说到要如何断烦恼呢?通通没有说到。因为净土法门是易行道,是不堪修持圣道戒定慧的人,阿弥陀佛发超世的悲愿,“你念我的名号来往生”,你只要有口,有心,会念佛,愿念佛,愿往生,就能往生,所以解释为“下至十声”。有人问:“打坐念啊?还是走路念啊?”昨天也说到“不论行住坐卧”,口称名号就好了。怎么叫“下至”呢?“下至”是对着“上至”,这就包括了多到一辈子的念佛、少到临终十声一声的念佛。那我们都不是“下至十声”这样的根机,我们是平生一辈子念佛的人,所以大家不能误解说“我就念十句,就念一句”,不是的,即然有下,那就有上,上和下相对,那我们一天念十句,一百句,一千句,一万句;今天念,明天念,直到命终,这叫“一向专念,不改变题目”。“十声”也有人解释说“少一声都不行”,也不是如此,因为《无量寿经》说“乃至十念”,又说“乃至一念”,善导和尚解释为“下至十声”,也说到“下至一声”,并不是说临终之时一定要念十声才能往生,如果不能念十声,念三声、一声也往生,所以说“上尽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法藏比丘为我们保证说:“你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往生,我则不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