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大意(五)上
各位法师,各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三称)
今天是我们第十三次的佛一法会。
因为我们法会的场所不大,无法经行念佛,因此上次佛一时,只能在原地踏步中拍手念佛。对此,有少数莲友略有疑问:我们在佛前念佛,应该抱着恭敬心,庄重行仪,如果既踏步又拍手,这样的举止是否对佛不敬?过于随便轻浮呢?
其实不需要有这样的顾虑。一个念佛人对阿弥陀佛首先要有正知正见,怎样的正知正见呢?就是要知道阿弥陀佛和我们是非常的亲,就好像我们的父亲、母亲一样;甚至,阿弥陀佛对我们的亲、对我们的爱、对我们的珍惜,胜过世间上的父母百倍、千倍、万倍。想像:一个小孩子在母亲的面前表现着健康活泼的举止时,身为母亲者知道这个小孩是健康的在成长着,内心必定是非常安慰、欢喜的。
同样的,我们在佛前拍手踏步念佛,并不是不恭敬,大家也是抱着恭敬的心──甚至我们的恭敬相较于一般的恭敬有更深一层的内涵,也就是我们的恭敬兼含有与佛那种父母与子女的亲密感情。所以,我们在佛前以欢喜踊跃的心来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时,阿弥陀佛的内心就好像母亲看着孩子一样,是非常安慰、欢喜的。因为阿弥陀佛的存在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呼唤十方众生,都要来念他、想他,将来往生他的极乐世界。
在《无量寿经》最后的「流通分」中,释迦牟尼佛交代弥勒菩萨要将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传持到尽未来世,不要使这句佛号断绝。经文怎么说呢?
佛告弥勒: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释迦牟尼佛说,若有人──不管这个人是什么人,是有修行或没修行,是佛教徒或不是佛教徒,只要他听闻到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乃至一念的欢喜踊跃来念阿弥陀佛。弥勒你要知道,这个人已经得到最高、最大、最超越无上的利益,即时具足无上功德。「无上」就是「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
「欢喜踊跃,乃至一念」,是指我们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心中有了安心,有了欢喜,不知不觉显现在身业动作上就有踊跃的动态。「踊跃」就是跳起来的意思,所谓说「踊于天,跃于地」,意思就是欢喜得想要跳起来,甚至像在跳舞一般的欢喜。
也就是说,一个因累世造业而苦恼于轮回的众生,虽然学佛,但是无法得到解脱,直到听闻到弥陀的名号,遇到弥陀的救度,那时他心中的那种安心和欢喜,忍不住不知不觉地想要跳起来,所以表现在念佛的时候,就有显现出欢喜踊跃的心情与动作。
关于阿弥陀佛的救度可以分为两方面来说明:
(一)真正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知道阿弥陀佛的存在就是要救我,而且一定有力量能救我;也知道所有的法门我都修不起,唯有阿弥陀佛这个念佛的救度之法才做得来。所以就全心依靠阿弥陀佛,任凭弥陀的救度,因此他就专一念佛。
(二)虽然不知道阿弥陀佛救度的教义,不知道有这样的法门,但还是专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一生不变,这样,无形中也符合着阿弥陀佛的救度。
但是,如果只是一时的欢喜踊跃念佛,之后并没有继续,而是去修别的法门或者退转,这样就只是和阿弥陀佛结个缘,今生今世不一定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但是来生二世,或者三世,决定能够往生极乐世界。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的「得」是「得到」的意思。也就是说,虽然这个东西现在还不是在我们手上,但是我们预先已经得到了。意思是说,我们虽然还没往生极乐世界,还没成佛,但是现在就预先已得到能够成佛的资格了,这叫做「得」。
譬如《往生论注》说「不断烦恼得涅槃分」,还没断烦恼但已事先得到涅槃的果位。一般来说,要证到涅槃必须要断除烦恼才能够得到,我们烦恼还未断除,也没有能力可以断除烦恼,所以就我们来说,现在没有办法证涅槃;但是,只要往生极乐世界,自自然然就可以证得涅槃,就可以成就佛果。
所以,从因地来说果地,现在就已经得到了;因此不是「证」到,但是已经「得」到了,而已经得到的人,将来必定会证到。所说的「将来」不是说十世或二十世,或者几劫以后,而是下一世,下一世到极乐世界自然就会证涅槃,因此说,现在已经「得」到了。
所以我们这个法门就是「今生成就」──今生已经成就「得到」解脱生死轮回的功德,已经得到将来能够成佛的功德,亦即我们在这一世,就可以圆满获得这个学佛的目的。
学佛的目的有二点:
第一点,断除烦恼,脱离六道苦海;
第二点,成就佛道,广度十方众生。
这就是学佛的目的,也是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讲经说法的目的,佛法的基本,就是向着这个目的前进的。
所以,说佛法、说修行,若没有说到解脱生死轮回以及成佛广度十方众生,即使说得天花乱坠也不是佛法;虽然有说到这个目的,但是没有说出迈向目的的方法,这样也不是佛法。因为佛法就是成佛之法,没有说到成佛之法就不是佛法。
佛说的八万四千法门,每一门都是成佛之法,不过我们都学不来,唯有净土法门、净土宗的念佛,不但我们修得起,而且是十方众生也都能够修得起,做得到。因此,唯有念佛才能够达成我们学佛的目的,完成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的目的。
所以,念佛人首先要了解佛心,这样我们念佛才可以和阿弥陀佛感应道交,愿愿相应。如果不了解佛心,这样不但和阿弥陀佛不能感应道交,念佛时也会有种种的顾虑和不安。
不管外在任何情形下,以任何形式状态来念佛,只要是出于真心,都有阿弥陀佛以及观音、势至菩萨现前来加持、护念我们。甚至,十方诸佛诸菩萨也都在四周围加持护念我们。
现在,我就来说一件有关念佛拍手的感应事迹。
大约在二个月前,也就是2016年4月2日星期六的晚上,有一位女众莲友带着她十四岁的儿子到共修会一起念佛,当天共修完,大家就一同做念佛拍手操。念佛拍手操结束后,她这个儿子就跟她妈妈说,刚才我们在念佛拍手的时候,前面出现三尊大佛一直在看着我们念佛,周围也出现很多人,每个人手上所拿的东西都不太一样。
一讨论起来,他所说的三尊大佛就是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周围有很多人也就是众菩萨的意思。因为,菩萨手中所拿的法器不一定相同,就好像观世音菩萨左手拿着柳枝,右手拿着净瓶;大势至菩萨就双手持着莲花;其他的菩萨所拿的法器也各个不同。这显示什么呢?显示只要我们念佛,阿弥陀佛就听到,就会即时来到念佛人的身边。
经典中说,阿弥陀佛永远在念佛人的顶上,阿弥陀佛的光明照着念佛人永不舍离;十方诸佛也都来护念念佛人;念佛人有二十五位大菩萨带着他们的眷属围绕在四周,如影随形保护着我们。就好像《观无量寿经》所说的:
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及大势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
这段经文就是说阿弥陀佛化身无数,所谓「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阿弥陀佛化身无数,带着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来到念佛人的身边,和念佛人一起。
《观无量寿经》最后「流通分」又说: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
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
意思就是说,若是专念「南无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就是我们殊胜的朋友。
善导大师对这段经文解释说:
专念弥陀名者,即观音势至,常随影护,亦如亲友知识也。
前面的「若念佛者」就是「专念弥陀名者」的意思,既不是实相念佛,也不是观想或者观像念佛,是称名念佛。
对于专念弥陀佛名的人,西方三圣不求自来,时时刻刻如影随形的护念他。如影随形的意思是,我们的身体到哪里,影就跟随我们到哪里,有这个身体就有这个影,有这个影必定有这个身体,只要念佛,我们的身中、四周就有佛的功德和佛的护念。
《十往生经》也说:
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卧、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
一个念佛的人,不管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是白天也好,是晚上也好,是行、住、坐、卧也好,阿弥陀佛都派遣二十五位菩萨拥护着念佛人,不使念佛人受恶鬼、恶神,或者冤家债主的陷害或阻碍。
《阿弥陀经》也说:
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
这段经文浅白的说明,不论是诵《阿弥陀经》也好,或者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也好,十方诸佛就自动、欢喜的来护念我们。所以,我们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就等于念十方诸佛,念十方诸菩萨一样。
我们这几次的讲题是《无量寿经大意》,以《无量寿经》主要的五段核心经文来讲解,上次是讲解到第十八愿中的「乃至十念」。上一次说到「乃至十念」的内涵很广阔,有「三摄」,就是:「以恶摄善」「以临终摄平生」「以少摄多」。
「以恶摄善」,平生没有行善,也没有修行,他平生遇到的缘就只有使他去做坏事、造恶,这种人在临终念佛也能够往生,何况我们是一个有心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念佛人,更加可以往生。这就是以恶人往生来包含(摄)善人,说明善人更加必定往生,这是第一。
「以临终摄平生」,这个人是在临终的时候才念佛也能够往生,何况我们现在就开始念佛一直到临终,怎么可能不往生呢?
「以少摄多」,临终才念佛的人,他才念几句,或者几十句,甚至只有十句、五句、三句、一句,或者嘴巴已经僵硬无法念,心中才起一个念佛的念头,这样的人都可以往生了,何我们现在就开始念佛,不只是十声、百声、千声、万声,可以说是几十万、百万、几百万,哪会不能往生呢?
上次有讲解第一、第二,现在讲解第三「以少摄多」。
「举少摄多」是说《观无量寿经》下品下生中的这个人,他在临终的时候才念佛,而且只念十声而已,这样也能够往生,我们自念佛以来何止十声?他临终念那么少都可以往生了,何况我们平生念那么多,念念不舍、相续不断,就更加决定能够往生,这就是「以少摄多」的意思。
善导大师也说:
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意思是说,不管任何人,只要专一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没有夹杂,而且相续不间断一直到他临终,这样,十个人十个人往生,百个人百个人往生,千个人、万个人就千个人往生、万个人往生。也就是说,只要念佛,任何人必定往生,百分之一百,这是必然性、决定性的。
人人念佛,人人都能往生。因为往生不是靠我们,是靠佛,是靠阿弥陀佛的力量,靠阿弥陀佛的佛力、愿力来让我们往生的,不是我们有那种功德可以往生,也不是我们有那种功夫可以往生,我们只负责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怎么念?念多少?就随个人的根机,以他的根机念佛就好。这样,他往生的时候,阿弥陀佛自然就会来接他。
极乐世界是报土,是佛的境界,大菩萨靠他自己的力量都不能进入了,何况是我们罪恶生死凡夫呢!我们之所以可以进入极乐报土的境界,完全是凭着阿弥陀佛的悲心和愿力。所以,我们若能了解阿弥陀佛的心,了解阿弥陀佛的愿,这样来念佛,自然和阿弥陀佛愿愿相应、感应道交,自然,念念心安、念念欢喜。
所以善导大师又说:
一发心以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
善导大师劝我们发心念佛以后,穷尽一生一直到临终,都不要夹杂、不要改变、不要退转。所以,我们就要接受着祖师、菩萨、佛的劝导,专一念佛、往生为期、不夹杂、不退转。
不过,念佛往生不是以数目多少来决定──不管我们念多、念少,也不管罪业是深、是浅,也不管功夫是高、是低,也不管功德是有、是无,也不管杂念是多、是少,心是清净、不清净,这些都不管,因为众生能够往生完全都是靠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佛力、愿力,完全靠着这句名号的光明威神功德力,因为凭靠了阿弥陀佛,我们念念都是往生的正因,念念都具备往生的功德资粮。
因此,不论我们根机上下,罪福大小,功夫有无,只要能够专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我们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与诸圣众自然不请自来,欢喜的来迎接我们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善导大师在《观念法门》就说:
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随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
其人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尽得往生。
这段法语是在解释《无量寿经》所说的三辈:上辈、中辈、下辈,也是在解释《观无量寿经》所说的九品。意思是说,一切众生根性虽然各个不同,有的根性是上辈,有的根性是中辈,有的根性是下辈,所以说「有上中下」。但是,不管他是什么样的根性,什么样的身分,「随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释迦牟尼佛都劝他们要专念阿弥陀佛这句名号。
譬如说在座的人就有几种根性,有出家众、也有在家众,有男众、也有女众,有学佛几十年的,也有初入门的,有根器高的,也有根器低的,有深入经藏的,也有仅粗浅了解基本佛理的,甚至也有不识字,头脑比较迟钝,完全不理解教理的……,根性可说千差万别,高低不等。但是,佛说不论什么样的根性,都专念佛,全都靠阿弥陀佛,这样千差万别的根机,千差万别的学佛身分,全都归入单一念佛的身分。
这样的结果是如何呢?万种根机因称名而无差别,因相同果也相同,就是所谓的「同因同行至菩提」。若是随个人功德功夫深浅而回向往生,就会有品位高下的差别。
也就是说,根性高低虽然不同,但是同样都是念佛,正因正行都是念佛,这样大家就都能平等到极乐世界,平等证到菩提成佛的果位。
所以,念佛的法门是大平等的法门。因为,阿弥陀佛确确实实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佛,是以这句成佛的万德洪名,使各种不同根器的所有众生,得到平等的成佛功德,都能往生极乐世界成佛。
不论根机,念佛皆生。然而有人教理基础不够,顾虑以为虽然平生多念、念念不舍,但依然烦恼炽盛、业障深重、妄想纷飞、杂念丛生,没有清净心,没有功夫成片、梦寐一如,临终的时候若业障现前不能念佛,或者昏迷念不出佛,恐怕就无法往生……。会有这些观念,是因为不知道净土宗的教理,还不明白阿弥陀佛的慈悲。如果能够听闻了解善导大师的净土教义,这类疑问就顿时可以烟消云散,信心就好像太阳的光明一般,非常的灿烂。
善导大师在《法事赞》中有说一首偈说:
四十八愿殷勤唤,乘佛愿力往西方。
这二句是站在阿弥陀佛的立场来说的。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要救度众生,要使众生往生成佛,所以四十八大愿中的每一愿都是悲心、恳切地在呼唤我们十方众生,呼唤我们要靠他四十八大愿的愿力往生极乐世界。
所以,净土法门是阿弥陀佛呼唤众生的法门,就好像儿子小时候流浪在外迷失他乡,而身为母亲者日日夜夜在家思念、呼唤爱子早日回归家乡,弥陀呼唤我们也是这样的心情。
善导大师又说:
无问罪福时多少,心心念佛莫生疑。
这二句是站在众生的立场来说的。我们众生了解到阿弥陀佛悲心的救度,听到阿弥陀佛恳切的呼唤,我们就不会顾虑自己──认为自己的罪业是深还是浅,福德是多或是少,这些都不需要管、不需要顾虑。只要从现在开始,以我们现在的根机、身分,一句一句的来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不要怀疑阿弥陀佛的救度,自然就靠着阿弥陀佛的愿力,决定能够往生极乐世界。
只要念佛就必定往生的事迹,自古以来非常多,像《净土圣贤录》《往生传》,或者《念佛感应录》都有记载,尤其现在资讯非常方便发达,若上网去寻找念佛感应、念佛往生的事蹟就会发现非常多。所以只要多了解有关净土法门的教证、理证、事证,这样就可以消除疑心,知道决定往生,轮回已经脱离了,从今开始不再六道生死轮回了,自然今后就可以安心、欢喜、快乐专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永远不会改变。
接下来说一件「站着往生」的故事,而且不只是站着往生,脸盆水还捧着就往生了。
这个人不是老修行,也不是出家众,既不是根器很高,也不是很精进;他是一位八十五岁的老人家:
端水站着往生的大舅
文/封明居士 整理/释佛专
大舅名叫郑治民,生于1931年11月29日,重庆市合川区尖山乡柿子村人。大舅性情温和善良,不说他人长短,勤劳俭朴,读过旧学,当过生产队和大队会计,拆乡并镇时因年岁大被解聘,之后靠自己种点蔬菜水果背到十几里以外的集市上去卖补贴家用。75岁左眼失明,81岁因脑梗塞导致左腿行动不便,不能下地种庄稼了。
2014年春节,我回乡下上坟,看见大舅与大舅娘两老住在乡下破旧的房子里,生活过得非常艰苦,我就劝他们搬到城里住女儿家,大舅说不愿麻烦后人,怕城里消费太高。我也很无奈,就只好劝他念佛,把他老人家交给阿弥陀佛,请佛解决他的后顾之忧。
2014年清明节,我再次去乡下上坟,到大舅家给他讲了人生的无常、念佛的好处和往生成佛的实例,并劝他给子女尽孝的机会,这是给他们种福田,也是他们的义务,他最后答应搬到城里去住。我送了一个念佛机、一张佛卡和几本弘愿寺的随身书给大舅,并叮嘱要多念佛,抽空看看书。随后大舅他们搬进了城里,生活由儿女负担。在这期间我大约与大舅见面十来次,每次见面就会问念佛没有,大舅总是回答念了的。
2016年4月22日晚上9点钟左右,母亲打电话说大舅死了,需要人手去帮忙。听到这消息后,我立即赶到大舅家,见大舅已被平放在四张塑胶凳上,已到了十来个人,他们都有说有笑,没有一点悲伤的样子。
大舅娘对我说:「封明,你大舅今天跟平常一样,早上吃了两个鸡蛋和两碗稀饭,中午吃了两碗干饭,晚上吃了两碗干饭,看完电视8点钟就跟平时一样用洗脚盆仔仔细细地洗脚,洗后就端着洗脚水去倒。我看你大舅好一会儿都没有回来,就去看他,原来他在厕所门口端着水直直地站着。我叫了两声他的名字,没有回声,仔细一看,你大舅已经走了。我赶紧从他手中取下洗脚盆,把他慢慢地平放在地上。」听了大舅娘的话,我知道大舅已殊胜往生了。我安慰大舅娘说大舅走得很好,他没有麻烦后人,大舅娘你应该为大舅这样好的走法高兴。
大舅娘又说:「我想起了你大舅走的前几天给我交代的一件事,他在保健小册子后面写了三个人的电话号码,说他出事就叫我拿着手机和这个号码到电梯处找进出电梯的人帮忙打这三个人的电话(大舅娘不识字)。我就照你大舅交代的话做,果然有人在等电梯,我就请他帮忙打电话。」想来大舅是已经提前预知自己就要走了。
我为大舅盖好往生被,摆上佛像,简单开示后就打开念佛机合掌跟着一句一句地念佛。念佛中,大舅的子孙给他穿衣服,一边穿一边议论:「我爸没有死,在睡觉,睡好了就会醒来,我要给爸爸泡茶,爸爸醒了好喝。」「爸爸脚好柔好软,穿上新鞋可表演舞蹈。」「爷爷的手好软,大家请看做甩手运动啦……」
晚上零点过后,当地做丧事的队伍来了,我停止了念佛,掀开了大舅盖脸布照了两张照片。其面色红润,非常安详。
大舅没皈依,没上庙,没做其它任何形式上的修行。就凭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无有痛苦地站着往生了。感恩弥陀无条件的慈悲救度!
这种「坐脱立亡」的故事,自古以来很少见,往往多是高僧大德才有这样的境界。这位老居士已八十五岁,有脑梗塞病,念佛才一、二年而已,没有皈依,没有吃素,也没有去寺院听经、拜佛、共修,都没有,只不过是受他外甥的鼓励而念佛,而且只是多少看一些我们所编的净土佛书而已,什么念佛的技巧他都不知道,往生的前几分钟还在洗脚,还在看八点档电视剧,这样也照常这么殊胜的往生。我们在座各位,是不是更加决定百分之百能够往生呢!
不过,对阿弥陀佛有信心的人,他不一定要预知时至,不一定要有感应,不一定要临终的时候有种种奇特或不可思议的瑞相,因为他知道:只要念佛决定往生,不管有没有预知时至,不管有没有感应,甚至也不管临终有没有什么瑞相,只要念佛愿生极乐世界,就必定往生极乐世界,这才是真正的信心。
只是,一个专念佛的人,性情一定比较柔和,与人凡事不计较,心中也比较没有抱怨,有这样性格的人,往往都会预知时至;预知时至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让我们预先准备,而且也可以让亲友因为这样而起信仰的心,藉着生命临终时的显现,如同代佛讲经说法一般。
所以,希望我们念佛的人,性情尽量保持温和,保持平静,思想也好,做事情也好,尽量要守中庸之道,无过与不及,要平衡,这样自然就可以预知时至。
善导大师在《观经疏》「玄义分」解释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说:
《无量寿经》云:
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所,行菩萨道时,发四十八愿,一一愿言:
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由善导大师这段法语的解释显示,四十八大愿每一愿、每一愿都在说念佛往生,也就是说,每一愿都是「念佛往生愿」。
本来四十八愿的每一愿、每一愿,各有不同的文字与不同的内容,每一愿的愿名与主旨也各不同,譬如第一大愿就是「无三恶道愿」,那第十八大愿是「念佛往生愿」,很显然,各愿的愿名与内容是不相同的,怎么会说「一一愿言」?善导大师这样解释,一定有他的道理。
由于善导大师并不是就每一愿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名称去解释的,是因为四十八大愿每一愿都在引导我们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善导大师才解释说:「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就是第十八愿的解释。等于说,每一愿都在说第十八愿。
虽然四十八愿每一愿的名称不同,文字内容各异,不过都有指引念佛往生的含意在里面,因此善导大师才解释说「一一愿言」。
譬如第一愿「无三恶道愿」,是如何隐含着念佛往生的意义呢?这一愿的意义是因为阿弥陀佛知道众生心中恐惧若继续在三界六道轮回,一定会堕入三恶道,所以深切期望能有一个没有三恶道的地方可去,只要能往生到没有三恶道的地方,再怎么样也不可能会堕入三恶道。就好像说,一个人已经躺在地面上了,哪有可能再跌下来呢?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的第一愿就先显明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显示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事先让我们大安心、大安慰,知道我们所惊恐的就是轮回、堕入三恶道,所以将「无三恶道愿」排在第一,让我们产生欣慕没有三恶道,甚至没有轮回的极乐世界。此后就专心念「南无阿弥陀佛」,因为唯有念阿弥陀佛才是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正行。因此阿弥陀佛首先以没有三恶道的愿来引导众生,使我们众生进入第十八的念佛往生愿。
凡夫众生内心都有贪欲、瞋恚、愚痴这「三毒」,既然有「三毒」的因,将来必定会堕入三恶道,所以对惊恐三恶道的我们来说,日夜所想的就是要怎样才能够脱离三恶道的果报?极乐世界若有三恶道,往生到那里岂不是自投罗网?若是没有三恶道,不正是我们所要选择的吗?
既然要求生极乐世界,往生极乐世界的方法有好几种,归纳而言,不出「自力」和「他力」。
「自力」就是靠个人的根机以及修种种的法回向往生;
「他力」,就是专靠阿弥陀佛的力量,专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
靠「他力」比较简单又比较直接;若是靠「自力」比较困难,再则需要绕一圈,一定要回向才能够往生。
念佛直接、简单,而且是我们做得到的,因此第一愿虽然是「无三恶道愿」,但是它另外一个名称就是「念佛往生愿」,「念佛往生愿」就是「无三恶道愿」的另一种名称。所以说四十八愿的每一愿都隐含念佛往生的内容在里面。
又如第三愿「身皆金色愿」,意思是说我们若往生极乐世界,我们的身体、外貌、颜色都和阿弥陀佛一样是「身皆金色」。第四愿「形色相同愿」,是说我们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什么相貌,我们也和阿弥陀佛同样的相貌。
第三愿「身皆金色愿」和第四愿「形色相同愿」,就等于是《庄严经》所说的:
若我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亦以大悲心,利益诸群品。
这段经文有说到第十八愿,也有说到第三愿、第四愿,甚至也有说到第二十二愿、第十一愿,这段经文含摄了四十八大愿的核心。
「若我成正觉,立名无量寿」,阿弥陀佛没有成佛便罢,他若成佛,他的佛名就叫做「南无阿弥陀佛」(无量寿)。
「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众生若能够闻信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自然阿弥陀佛能让闻信此名号的众生全都往生极乐世界。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往生极乐世界以后都和阿弥陀佛一样,是紫磨金色之身,同具无量的相好光明,有一句赞偈就说「相好光明无等伦」。
外貌既然和阿弥陀佛相同,内证必然也相同,因为必先有什么样的心才会有什么样的相貌;反之,若有什么样的相貌就知道对方的内心。所以外相既然是佛的无量相、无量好、无量光,可见内心也和佛一样的大悲心。因此接下来就说:
「亦以大悲心,利益诸群品」,和阿弥陀佛同样的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心境来救度众生,拔苦与乐。所以四十八大愿每一愿、每一愿都在说念佛往生,每一愿、每一愿都是「念佛往生愿」。(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