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大意(四)(下)

《无量寿经》大意(四)(下)

早上有介绍第十八愿,其中,乃至十念的意义是非常广阔的,有引用几位祖师的法语来解说。

乃至十念,也叫作“三摄”。一二三的“三”,“摄”就是包含的意思,“三摄”──三种包含。哪三种包含呢?

第一,“举恶摄善”。以坏人也能够往生来包含,显示不是坏人,更加能够往生,这叫作“举恶摄善”。

第二,“举临终摄平生”。举出一个临终之人才念佛,他不是平生有念佛,是临终才念佛也能够往生,来显示、包含我们现在已经是平生开始学佛、念佛,岂不是更加决定往生呢?

第三,“举少摄多”。一个人临终才开始念佛,他所念的也没有几句,这样他也能够往生,以此来显示、包含我们现在平生就开始念佛。就像我们今日所念的佛,岂是十声、百声而已,这样岂不是显示我们更加决定往生。

现在,来解释“三摄”。

第一“举恶摄善”。“举恶摄善”必须要以《观无量寿经》下品下生的经文内容,才能够充分显示。《观无量寿经》下品下生是一般的人都看不起的,认为下品下生是一个五逆十恶的人,才念几句佛号而已,而往生极乐世界,还要经过十二大劫莲花才开,可以说,下品下生是最下、最卑贱的、最让人看不起的。

其实,它背后的道理所要显示的,对净土法门来说非常重要,意义对我们来说,也非常好,使我们非常安心、欢喜。所以,我们在这里解释“三摄”,必须要以下品下生的内容来解释,才可以完整,才可以贴切。

进一步,也可以说下品下生的往生就是净土宗的精华之所在。怎么说呢?下品下生的众生是什么样人物啊?是一个世间上极恶的人。在经典中说,这种众生就是造五逆、造十恶,种种不善的业都造过了。五逆,其实背后包含着谤法。世间上的罪,若到五逆谤法,这样就是达到极点,没有比五逆谤法的罪更重的了。

而下品下生的人,他的根机就是五逆十恶,具诸种种不善,可以说是世间上所指的大逆不道、十恶不赦、罪大恶极的恶人,他一生中没有遇到善缘来行善积德,也没有遇到佛缘来修行学佛,因此也没有皈依,也没有吃素,有可能连寺院也没有进去拜过佛,可以说,他一生之中,都是在一个很浊恶的环境中长大的,使他的心中没有那种善良的心,所以,他一生都是和坏人在一起,做很坏的行为。

到了他临终的时候果报现前,怎样的果报现前呢?首先,他的身心非常痛苦、艰苦,就好像《无量寿经》所说:“大命将终,悔惧交至。”“大命”就是我们的生命,生命最大,所以叫作大命。大命将终,在要断气的时候──悔惧交至。他非常痛苦、非常懊悔、非常恐怖,懊悔一生以来都是造恶、没有行善,没有一点善事,而现在已是时不我与;这个时候,阎罗王所派的黑白无常,已经在那里要来抓他,所以非常的恐怖,非常的懊悔。

这就是《无量寿经》所写的“大命将终,悔惧交至”。“悔”就是反悔、懊恼,“惧”就是恐惧,也是惊恐的意思。一般的人,大多数都是要临终的时候才悔惧交至;若是对我们念佛人来说反而是──“大命将终,欢喜踊跃”,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终于要脱离苦海,就要往生极乐世界成佛,可以放鞭炮来庆祝。

但是对于造作五逆十恶的人就不同了,那个时候,阎罗王派来的黑白无常,拿着铁链要来锁他,接下来,地狱之火也已经燃烧到他的身边,那种恐怖,是不可形容的。可是,遇到善知识给他安慰,念佛让他跟着念,就在他一声、一声的“南无阿弥陀佛”之中,地狱的火焰,化为极乐世界的莲花,所谓“火化红莲”。而这个罪人,当下就乘坐着这朵莲花,离开地狱的火海,离开六道的苦海,往生极乐世界。

《观经》说:

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

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观经》这段经文和《无量寿经》的第十八愿“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的经文,可以说内容都是一样的,都是在说第十八愿救度的道理,而下品下生,就是说救度的事迹。

所以,第十八愿说理,下品下生说事。所谓说事就是以下品下生的人事来解释第十八愿的道理,来显现出阿弥陀佛彻底的慈悲、无限的慈悲,显示阿弥陀佛绝对的大爱心,无条件的救度。这样的恶人,阿弥陀佛都要救他,可以救他,何况其他的众生,何况说我们在座的各位。

我们在座的各位都是一生奉公守法,是世间善良的百姓,而且是受持三皈、奉持众戒的莲友,以我们而言,是更加能够往生的。虽然说自己还有烦恼、有罪业,但是我们有造十恶、五逆、谤法、具诸不善的罪吗?并没有。那样的众生都能够往生,我们又怎会不能往生呢?这就叫作“举恶摄善”。举出一个极恶的人临终才念几句佛就能够往生,来含摄善人,乃至所有众生,都必定能够往生,都在阿弥陀佛救度的范围。

所以阿弥陀佛的大慈悲,大到没有一个范围,因此,阿弥陀佛的功德,这句名号的功德,释迦牟尼佛就解释说:“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南无阿弥陀佛”白纸黑字是六个字,念起来也只是一句声音而已,却是有无量无边的功德,而且是不可思议的功德,所以一般人都信不来,也因为信不来,所以就用下品下生事迹的显示来启发众生信心。

所以善导大师言:

一切罪恶凡夫,尚蒙罪灭,证摄得生;何况圣人愿生,而不得去也。

这段法语的意思是说,所有的罪恶凡夫,都能够让阿弥陀佛的功德灭除他的罪业,接引往生极乐世界,更何况圣者、善人要往生极乐世界,哪可能说不能够往生呢?更加决定能够往生了。善导大师又言:

人天善恶,皆得往生;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又言:

他方凡圣,乘愿往来;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意思就是说,人间的善恶之人也好,或者天上的天人也好,或者他方世界的圣者凡夫也好,都能够以念佛,依靠阿弥陀佛愿力往生极乐世界。因为,都是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因此,到极乐世界都同样一齐进入不退转的果位,不分高低、不分彼此,所谓“同一念佛无别道,远通佛界皆兄弟”,也就是说根机虽然千差万别,但是他们不是靠他们的根机、靠他们的功德、靠他们的功夫来往生,都是靠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来往生的。所以“因”都一样,因此,所得的果也是一样,所以说“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如果是各人靠各人的功夫回向往生,那就不是无殊,因为各人功夫不同,每个人到达不退转的果位,时间上就有前后差别。这种净土的教理,比较微细,若是没有研究、没有探讨善导大师这个法脉,就无法了解。

所以第十八愿及下品下生的经文,对我们的启发是非常彻底,可以说是给我们大安心、大满足,给所有修行人最后都有了希望。

不过,这并不是暗示我们就尽量去做坏事,造罪、造业、造恶来使自己成为一个恶人,才能够更加得到阿弥陀佛的救度,不是这种的意思。

若以佛教来说,佛教的根本精神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所有佛的教化。

佛是希望我们“去恶行善”,佛若看我们能够“去恶行善”,他就很欢喜,就为我们赞叹;佛不希望我们为非作歹,若看见我们在做坏事,这样佛就会摇头苦叹,他就会想要规诫我们,劝导我们。所以“去恶行善”是佛的愿望,也是佛所欢喜的;那为非作歹是佛所不愿意、所不欢喜的。我们既然是一个学佛、念佛的人,更加就要“去恶行善”,做一位善人来念佛,让佛来为我们欢喜,不要让佛为我们伤心。

那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以我们佛教而言,五戒是善,十善是善;若是违背五戒,违反十善,这样就不是善,就是恶。因此,念佛人,就要守这个本分,虽然,没有受五戒,但是也要尽量持五戒,尽量行十善,做一个五戒十善的念佛人。

要怎么做一个五戒十善的念佛人?就要:

第一, 不杀生,吃素、护生来念佛;

第二, 不偷盗,布施、奉献来念佛;

第三, 不邪淫,有礼、守节来念佛;

第四, 不妄语,真诚、老实来念佛;

第五, 不贪欲,清心、寡欲来念佛;

第六, 不瞋恨,谦卑、柔和来念佛;

第七,不愚痴,深信因果来念佛。

这都是善,我们要做这样的善人来念佛,俗语说:“百善孝为先”,孝是所有善德的来源、根本,所以我们一个念佛人,更加要孝顺父母,奉侍师长来念佛。

这样说起来,阿弥陀佛要救度我们,是不是有这种的条件呢?是没有这个条件的。只是说,我们既然学佛、念佛,体会佛的心,就希望能够不辜负佛心,满佛的心愿。佛希望我们“去恶行善”,我们就尽量“去恶行善”。我们肉体活在这个世间,生活上就要安分守己,敦伦尽份,闲邪存诚,奉公守法,为世良民。

与往生极乐世界有关系的是这句佛号,这句佛号是往生的正因。所以念佛就是往生的正业,其他的修行、其他的善事功德,和极乐世界没有关系,和阿弥陀佛没有关系。假使说,我们没有靠阿弥陀佛,没有念阿弥陀佛,只靠我们的善事功德要往生极乐世界,也可以,但是一定要回向。若没有回向,和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没有关系,因为不是那样的因,当然就不会得到那样的果。

但是,若有回向,那就和阿弥陀佛有关系了,因为阿弥陀佛也有发一个愿,若有众生不知道这句名号是往生的正因,不知道这句名号才是有真正、真实的功德,不知专一念佛、靠佛,而是靠他所修的功德,比如以五戒十善,或者诵经、拜忏、打坐、朝山等,以做种种布施行善来回向往生,这也能够往生,因为阿弥陀佛也有发这种愿要救度他。

虽然这也能够往生,不过却是在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莲苞之中,不能够即时花开见佛;若是念佛、靠佛往生,就不在莲苞里面,都是在莲花的上面,也就是当下进入一生补处的果位。这种道理比较微细,有专门研究净土教理的人,才能够了解。如果是研究其他各宗各派的教理,而不是专门研究净土教理,因此用其他各宗各派的教理来解释净土教理,这样净土宗的教理行证就都不准确了。

所以,如果过去也有听其他人解说净土教理,而今天在这里也听我所说的净土教理,互相比较之下,会感觉这次所听的怎么会和以前不同,到底是谁对呢?关于这个我们要有分别、选择的头脑,要有这种的头脑,就必须要专门研究,所谓“一门才可以深入”,若是每一门都只去探个头大略了解,那就每一门都无法深入,就像沾酱油一般,这里沾一下,那 里沾一下,无法精纯。

所以,由下品下生了解阿弥陀佛对我们的救度,并不是因为我们造恶,所以阿弥陀佛更加疼我们,更加欢喜来爱我们,不是这样,是阿弥陀佛在悲心之下,不得不赶紧救我们,这就是佛的心。刚才曾经引用《菩萨地持经》提到佛慈悲恶人的心。意思是说佛愍念恶人的心比愍念善人的心还要深切。这并不是说佛喜欢恶,不是的!是怜悯恶,抱着一份深切怜悯的心。

因为善人,他能够“去恶行善”,他能够离开苦报、恶报;但恶人,他愚痴,不知道理、不明因果,所以愚痴造罪,这样当下会堕入三恶道受苦报,所以在悲悯之下,佛要赶紧将他救度,否则来不及。

因此,我们念佛首先要先体会佛是什么样的心,若能够体会出佛是什么样的心,这样,一方面我们念佛就会安心,就会欢喜,对往生来说,决定能够往生,心中不会忐忑,不会惊慌怀疑──我现在念佛,将来不知道够不够资格往生?我能够往生吗?就不会有那种的疑惑。

同时,因为有体会到佛的心,不仅我们的个性会改变,我们的气质也会改变,我们的命运也会跟着改变,为什么?因为一位学佛、念佛的人,佛的生命就会在他的身心之中跃动,有什么样的生命就有什么样的性情,既然,有佛的生命就有佛的性情。佛的性情就是慈悲、就是爱心。既然有爱心,这样他的语言、行为就会充满着爱,就不会动不动和人对立、生气、报复;他会有宽恕的心、不计较的心、牺牲的心、为人设想的心。

因为,他体会出阿弥陀佛怎么样爱我们,我们也要怎么样爱别人;阿弥陀佛怎么样为我们,我们就要怎么样为别人。他有体会到佛的心,所谓“学佛大悲心”,阿弥陀佛如何爱我,我便如何爱人;阿弥陀佛如何为我,我便如何为人。

当然,我们是具足贪、瞋、痴的凡夫,要像佛那一般的爱心是绝对不可能的,不过,至少要有相应于那种慈悲的气氛在。所以说,有哪种的生命就有哪种的性情。比如,羊有羊的生命,所以,羊的性情就较为柔和;倘若是一只虎,虎有虎的生命,他的性情就较为凶暴。总之,有什么样的生命,就有什么样的性情。

对佛来说──“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用白话文来解释就是说:佛的心是大爱心,他无条件地来救度任何众生,因为佛是冤亲平等,自他一体,就如《金刚经》所说“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佛对一切众生都是无我的,他是一心一意要救度众生,并没有去分别这个人是圣人还是凡夫,是善人还是罪人,是出家众还是在家众,是男众还是女众,是年轻还是年老,他都没有这种分别。

佛是无我、平等、纯净的爱心,不管我们可爱不可爱,阿弥陀佛都爱我们,都要救我们。这就好像这颗药是万灵仙丹,不管你是出家人、在家人,能修行、不能修行,心清净、不清净,都不管,你只要吃下去,这颗万灵仙丹自自然然就会在他的体内产生药效,任何的疑难杂症都可以药到病除。不管我们认不认识这颗药的药效,都有那样的效果,因为效果是这颗药本身的功能。

甚至我们在被强迫之下而吃了这颗药,也是一样天性自然地产生药效,因为它有那样的功能在,甚至,不管我们对这颗药是如何对待,将它丢在地上,将它压扁,将它溶化,之后吃到身体里,照常功能没有损失;意思就是说,佛,你骂祂、侮辱祂,祂依然如如不动,依然要救你,救你的心丝毫不受影响,永远不会改变。

因为我们体会到这样的佛心,所以我们也要尽量培养自己的心胸。别人骂我们、诽谤我们,我们尽量宽恕、如如不动,不将之记在心中,更加不会想要去报复。也就就是不记恨、不报复。当然这是很不容易的,不过,这却是我们修行人所要学的。

六度万行第一就是布施、第二持戒、第三就是要忍,忍辱。这个忍,比布施、持戒、苦行的功德都高。因为要成佛,若没有忍,绝对无法成佛;要成就大事,若没有忍,不可能成就大事;而爱心若没有忍,不可能圆满这个爱心。

基督教也有一句话说:“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意思是说,爱是永远的,它不会改变,所以说爱是恒久;爱是忍耐,若没有忍耐,无法圆满这个爱;爱是有恩慈的,若没有恩慈,没有将这个恩慈做出去,这个爱只是存在心中而已,这样不是真正的爱,爱要实践、要表示,要有实在的行动做出来,这样才是爱,所以,基督教对这个爱解释得很贴切。

“忍耐”,别人骂我们、欺负我们,甚至杀我们,我们不记恨也不想要报复,假使这个欺负我们的人有一天遇到车祸,我们也不会幸灾乐祸,这样才是真正的忍耐。

“恩慈”,他如果有一天住进医院,我们还会提着一篮苹果去看他;他没有钱可以付医药费,我们拿钱帮他付医药费;回到家里,没有钱可以过生活,我们还拿钱给他过生活,这样才是恩慈,比忍耐更加超越。其实,忍耐是为了圆满达成恩慈的爱心的。

我们的念佛调子是无调之调,没有一个调却有一个音节。在十多年前,台北念佛会来了一位老莲友,名字叫郑○ 兰,住在罗东,大约七十岁左右。她初次来到台北念佛会共修就感觉“唉呀!这种的念佛非常好,非常能够适合老人。”其实,它适合所有的人。她说这样的念佛,最后一个“佛”字的音是从丹田发出来的,而且很自然,这种的念法感觉越念越有精神,不会累,又很能摄心,所念的声音又很有力,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所以她回到她的故乡后,也自己去买一支引磬,又约左邻右舍的老人到她的客厅一起念佛,都念我们这种调,她说越念越有精神,不会伤气力也不会昏沉,所以感觉这种调很好。

其实,这种念佛的调──无调之调,也是我多年来所思考的结果。因为我长期在思考有什么念佛的调。可以统一我们所有的道场,不会说这个道场念这个韵,那个道场念那个调,不统一。而且,若唱的韵拉太长,气力不够的,根本就念不来,同时念久了也会很累,有时候是边唱调边胡思乱想,较不会有集中的精神力。

所以,我觉得现在这种调很适合,因为念久不会累,又可以提起精神,可以统摄杂念,而且不论是我们打坐也好、走路也好、拜佛也好,都可以用这种调来念,倘若是用其他的调,在我们静坐的时候,是不可能唱诵的,走路的时候也不可能唱诵,所以我们这种调可以适合任何人、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任何境缘,行、住、坐、卧都很好念,尤其是助念的时候,更加要不快不慢,一句一句,清楚又有力,有助于将昏迷中的对象唤醒,所以希望我们都能够习惯这种调,以后都尽量念这种调。

刚才用万灵仙丹的特效药来比喻阿弥陀佛救度的慈悲力,这个力,是天性自然、是没有分别心,就如同药没有分别心,只要吃下去,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平等在他的身上产生效果;又好像一个婴儿,这个婴儿吃了母亲的母奶,自然就会有营养,自然就会长大,他并没有去了解、分别这个母奶是什么来源、有什么营养,他无知无识,但是吃下去就自自然然有那种的效果。

我们对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也是一样,不管任何人,也不分别任何对象,只要他来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都能够现生消灾免难、出入平安、消业障、增福慧,临终也能够往生极乐世界。

所以,念佛的利益非常非常多、非常非常大,将它归纳起来,就是二种的利益,叫作“现当二益”。“现”就是现世生命当中,可以得到这个利益;“当”就是将来临终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得到往生的利益。我们人生若有这二种利益,这样所有的利益就都包含了,这样就能够使我们安心、欢喜、满足。

世间上虽然有种种的微妙药方,但是会因为人的业障,而吃药无效;而“南无阿弥陀佛”这帖药方叫作“阿伽陀药”,是万病总治、不受障碍的,就如《阿弥陀经》所言:“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不受我们业障的障碍、不受我们冤家债主的障碍、不受天魔外道的障碍,不论有形或无形都不可能障碍阿弥陀佛对我们众生的保护、对我们众生的救度。

这帖“南无阿弥陀佛”的“阿伽陀药”不吃便罢,吃下去连下品下生的根机,都可以很明显的产生效果,何况是其他的人呢!以此就可以知道,我们只要真正“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这样,我们现在就都是极乐世界的圣众之一了!

我们必须要了解这个道理,相信这个道理,如果对这个道理不了解,或者虽然知道,但是不相信它,这样等于我们就是谤佛。因为阿弥陀佛为众生发愿、修行、成就正觉,就是要这样的来救度众生,但是我们将他打一个问号,这样是对佛的不敬、对佛的怀疑,怀疑这尊佛不够慈悲;或者虽然有慈悲,但是慈悲有限;或者这尊佛,他虽然有无限的慈悲,但是力量不够无法救我们。若是抱持这种观念,其实这样就是诽谤正法。

念佛必定往生,假如认为念佛不一定能够往生,这样岂不是认为阿弥陀佛他还没有成佛,这就是我们对阿弥陀佛的怀疑,怀疑我们这么虔诚念佛,阿弥陀佛不知知不知道?我们这样念佛会不会往生?或者,我们虽然念佛,不过我们觉得烦恼很重、业障很深、妄想很多,这样不知能否往生?阿弥陀佛到时会不会来迎接我们?

不念佛还好,一念佛就想东想西──像这样能往生吗?有人说要“功夫成片、梦寐一如”,而且也要有清净心,若我们没有“功夫成片、梦寐一如”,念念之中都有妄想杂念,这样要怎么能够往生?这叫作──“疑”,这就是对阿弥陀佛不了解,若有了解就会破疑成信。

阿弥陀佛是佛,佛有三明六通,所以阿弥陀佛知道每一个人的根机。每一个人的根机各自不同,也不可能相同。若是以出家众来说,出家众本来就是专业的修行人,所以他念佛的时间多,而且他的心比较清净,因为他没有家累,没有后顾之忧,所以他念佛的时候就比较清净。

若是我们在家众,士、农、工、商各自不同,而且上有二老需要照顾,下有小孩需要扶养,因此要为家庭的经济去努力,尤其景气不好时,赚不到钱,负债累累,这样念佛,难免就会三心二意,会有种种的妄想杂念,这些阿弥陀佛也都知道。

所以,阿弥陀佛告诉我们说:你们不要互相比较,你们就以各人的身分、环境、根机去念佛。出家人以出家人的根机念佛,在家人以在家人的根机念佛,有闲的人以有闲的人的根机念佛,没有闲的人以没有闲的人的根机念佛,总说一句,就是──念佛。所以各人的根机不同,念佛的情形也是不同、千差万别,但是阿弥陀佛的救度都一样,照常救度他。

若这样说起来,还有公平吗?公平,站在什么立场上来说都公平。怎么说呢?因为各人所遇的环境不同。假如,换一个立场,就互相不同了。出家人若没有出家,他是在家人,而且种种杂事缠身,这样,他要清心念佛,要很有时间念佛,这是不可能的;如果在家人有机缘去出家,没有家庭的顾虑,那当然,他念佛的时间就多,而且念佛的时候较不会有杂念。所以各人的根机与因缘不同,只要以他的根机去“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这样就每一个人都会平等往生。

其实每一个人都一样,就如善导大师所说──自身是罪恶生死的凡夫。为什么?因为心中都有贪、瞋、痴,旷古累劫以来都有种种业的种子在阿赖耶识里面。没有遇到相应的环境、因缘便罢,若遇到那个环境,在那个因缘之下,这颗种子就会发芽、就会开花、就会结果,所以在那样的环境因缘之下,什么样的业,都有可能会去造作。

所以,佛看众生都一样,一切的众生皆是贪、瞋、痴的众生,皆是业障深重的众生,皆是罪恶生死的凡夫,因此佛看众生一切都平等。以凡夫的角度来看,这个人是大修行人、是高僧大德,那个人是贩夫走卒毫无修行,高和低相差就很大;但是以佛的眼光来看,都一样,没有什么差别的。

怎么说呢?佛性都一样,没有什么差别,贪、瞋、痴也一样没有什么差别,业障也一样没有什么差别;差别的是,所遇的因缘环境各人不同,若互换一个环境就都相同了。而且都有可能互换环境,为什么呢?六道轮回若还未出,自然就上升天堂、或者下堕地狱、或者做人、或者做野兽,来来去去,这岂不是相同呢?善导大师说:“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就是在说这个情况。

所以,佛救度众生绝对平等,是我们凡夫才没有平等。我们要以这样来了解阿弥陀佛,这样来想阿弥陀佛,这样我们念佛,我们就会安心、就会欢喜、就没有顾虑。所以下品下生的经文,让我们一切众生,都能够满心的安慰。

有很多修行人躲山上、住草寮、苦修,但是最后一反省,烦恼并没有减少,习气依然很多,而且很深,若这样,要怎么解脱生死轮回呢?所以,他最后就苦恼了,修行修到后来非常苦恼,因为他对于必须要在今生今世了脱生死轮回,这种的无常感非常深,但是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修行,自己的功夫、功德,都没有办法可以断除烦恼,没有办法可以消除业障,若现在无常一到,将要如何?所以他就会苦恼。那种的心情,那种的心境,不是我们没有真心投入修行的人所能了解的。

如果他最后能够遇到阿弥陀佛救度的法门,看到了下品下生的经文,这样他就知道──他往生有份、他解脱有希望。就好像在黑暗的深长坑道中发现了光明,为什么?因为他有希望、有安慰了,他知道下品下生都可以得救、都可以往生,这样他就是再怎么样,也不输这个下品下生,所以他也更加深信自己决定能够往生。

假如他没有遇到阿弥陀佛慈悲救度的法门,这样后果会怎样呢?当然也是苦苦恼恼地来过这一世,然后又继续轮回,无穷无尽、生生死死、死死生生。

我们要自觉、要深信,我们是一个烦恼强盛、业障深重的凡夫,在我们的阿赖耶识里面,都含藏着下品下生的种子,都是下品下生的根机,只是还未遇到相应因缘环境,所以还未起现行,还未浮现出行为而已。

所谓“一念通三世”。我们一念之心是通彻过去、现在、未来,这一念之心,也是包含天庭的种子和地狱的种子,遇到因缘种子就会浮出来。若还未超出六道轮回,在生生世世、世世生生的无尽轮回当中,难免就会有一生、有一世,下下品的种子起现行,一起现行就会去造五逆十恶、具诸不善。

由此可知,轮回不出危险非常大,因为难免会堕落,一旦堕落下去,什么时候才又能够得到人身,听闻佛法?所谓“一失人身,万劫不复。”进而言之,即便再得到人身、遇到佛法,也不一定能够遇到阿弥陀佛救度的法。这样想起来便知,只要轮回还未超出,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

因此,我们既然现在已遇到净土法门,就要好好去了解这个法门的道理,要好好把握这个法门,不要退转,这样我们在今生今世就会脱出六道轮回。若能够这样想,自然就能够彻彻底底来依靠阿弥陀佛,所谓“通身靠倒”。全身靠倒阿弥陀佛的救度,就不会认为自己还有第二条路,认为自己不一定要念佛。因此,我们首先要认识清楚我们就是下品下生的种子,下品下生的根机。各位莲友,下品下生的人,他有第二条路吗?(没有)。

若有人认为自己是一位善人,认为自己可以修其他的法门来解脱生死轮回,在这种观念之下,他是不是会认为他另有第二条路可走?(是)。是的,恐怕他会错误的认为他有第二条路可以走,可以依靠其他的法来了断他的生死轮回。若是有这样的观念,这就完全错误了。简而言之,误认为──将来不一定会堕入地狱,下一辈子还可以做人,还可以升天。抱着这种的观念,是错误的,是很危险的。

即使下辈子做人,甚至下下辈子还可以做人,但是在生生世世的流转之中总是还没有脱离轮回,所以在生生世世之中,难免就有一生一世会堕入恶道,没有堕入便罢,若堕入,什么时候能复生人间呢?何况在三恶道之中,所谓“苦重时长”,受苦非常深重,而时间却是非常长久。

我们若是能够自觉我们是一个下品下生的罪人,我们自然心就会低下、会谦卑、会柔和,会认为,这样的我哪有资格对人不平、不满,与人计较呢?自然就会互相体谅、互相包容、互相接纳,因为想到自己是下品下生的根机,对方其实和我们也是一样,这样就会互相体谅、互相同情、互相怜悯、互相包容、彼此接纳。

这是就第一点,举出恶人、罪人,来包含所有的善人,更加能够往生。

第二,“举临终摄平生”。下品下生的人,他是到了临终的时候才念佛,他念佛才念几声,顶多念十声,或者十多声,这样他也能够被救,何况我们现在平生就已经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而且是永远不改变,这样岂不是更加决定往生?所以叫作“平生业成,现生不退”。

打一个比喻,好像我们从高雄坐火车要去台北,有一个人在火车快要开的时候,只剩一秒钟的时间,他才匆匆忙忙慌慌张张背着很重的包袱,一个箭步跳上火车,那个时候火车也刚好启动,若慢一秒钟,他就来不及了。对他来说,他来得及去台北,但是却是很危险。对我们来说,我们并不是这样,我们是在火车未开以前就已经上车,而且悠闲安稳地坐在车厢内,等待开车,没有危险,也没有来不及的问题存在。

所以,我们现在平生之间,就能够很安心、很悠闲地来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像我们现在已经安心、悠闲地坐在车内了,没有担忧着到底来得及还是来不及?或者万一来不及怎么办的情形,没有那种问题。这就是──临终念佛尚且能够让阿弥陀佛救到极乐世界,何况平生念佛,这就是“举临终摄平生”的意涵。

有人对净土教理缺乏基础的认识,认为虽然专心念佛,但是顾虑将来临终的时候,若是病苦缠身、念不出佛,甚至昏迷了、颠倒了,无法念佛。或者认为,虽然现在念佛,不过,若是遭遇到灾难,比如车难、出车祸,或是空难、坐飞机爆炸,或是海难、海上沉船,或是地震,突然间就失去生命,那个时候不知道念佛,这样不知道会不会往生?

其实,这些是不必要的顾虑,因为念佛人何时会遇到什么情形佛都知道。我们只要现在,平生就专心一意来念阿弥陀佛、靠阿弥陀佛,愿往生极乐世界、一生不变,这样就可以了,因为不管我们临终是在什么样的情形之下失去生命,阿弥陀佛照常将我们接到极乐世界去。我们应知,一个念佛的人,从平生到临终,一直都在阿弥陀佛无碍光明的照耀、保护、摄取之中。

好像一个东西放在袋子里面,这个袋子若绑住了,这东西就不会漏出去,这东西永远都是在袋子里面。阿弥陀佛的光明就好像一个大的袋子,我们已经是在阿弥陀佛光明的袋子里面,不可能会离开光明之外。平生到临终都是在光明袋之中,断气之时,自然就进入无量光明土,无量光明土就是阿弥陀佛的净土,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光,所以他的净土,也叫无量光明土。

《阿弥陀经》言:

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观无量寿经》又言: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阿弥陀的无障碍光明遍照着十方世界,他的目的就是要照耀念佛人、要保护念佛人、要救度念佛人,现在保护他,等待他临终的时候就接引他,使他往生极乐世界。

因此,善导大师就将《阿弥陀经》的无量光明这段经文,和《观无量寿经》的这段经文,合在一起解释。善导大师怎样解释呢?善导大师言:

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故名阿弥陀。

意思就是说,阿弥陀佛他为什么名叫阿弥陀呢?

因为这尊佛有无量的光明,所谓“无量”是大到没有一个范围,是整个宇宙十方世界都在阿弥陀的光明里面,而且阿弥陀这种照十方国的无量光明,到处通行无阻没有任何的障碍。这样的光明,有一个目的,就是观察念佛的众生,这样的光明就是在找,找十方宇宙之中,到底有哪一个世界、哪一个国度、哪一个众生在念阿弥陀佛。

这个光明找到念佛众生的时候,就永远照耀他、保护他,将来接引他到极乐世界,这叫作“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因为是这样的作用,所以这尊佛才叫做阿弥陀,因此阿弥陀的定义,就是以光明来摄取念佛的众生,永远不舍离。

善导大师又言:

但有专念阿弥陀佛众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摄护不舍;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

意思是说,若是一个专念阿弥陀佛的人,阿弥陀佛的光明会永远照着他、保护着他、救度着他;若是没有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样阿弥陀佛的光明就没有照着他、没有保护着他,将来也不可能接引他往生极乐世界。

这就譬如月亮它高高在上,却是可以照着千江万水,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但是,假使没有水,或者水是盖着的,这样月影怎么能够进入呢?所以我们要将心中的盖子打开,来接受阿弥陀佛救度的月影,这样阿弥陀佛的月影和我们众生的心水,永远都结合在一起。

善导大师又言:

称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者,现生即得延年转寿,不遭九横之难。

我们一个人念阿弥陀佛要往生极乐世界,这样就是阿弥陀佛的人,就是极乐世界的人,在现生自然就能够使我们比较健康而寿命延长,而且不受着种种灾难,这就是可以消灾免难的意思。

我们要消灾免难,不用一定要念“消灾延寿药师佛”,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就能够消灾延寿,而且又能够脱离轮回、往生极乐世界,快速成佛。由这点来说,十方诸佛的功德功能,都在“南无阿弥陀佛”里面,所有佛法的深奥道理也都在“南无阿弥陀佛”里面,我们若是专一念“南无阿弥陀佛”,佛、法、僧三宝所有的功德一概包含,无所缺少。

善导大师又言:

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诸邪业系,无能碍者。

我们若是念佛,就能够消除多劫的生死的罪业,到了要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就带着清净大海众菩萨,自自然然、欢欢喜喜地来迎接我们,不必经过我们要求、拜讬,祂就天性自然地出现来迎接我们,让我们不受到冤家、债主、天魔、外道的妨碍。另一方面,我们虽然烦恼深、业障重,也不能阻碍到阿弥陀佛对我们的救度,所以叫作“诸邪业系,无能碍者”。

道绰大师也说:

纵使一形造恶,但能系意专精,常能念佛,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

这段法语是在解释《阿弥陀经》所说的“执持名号,若一日,七日,一心不乱”的意思。一个人不管是圣人、凡夫,是善人、恶人,只要他能够专心一意虔诚地常念“南无阿弥陀佛”,自然所有的业障、所有的障碍就会消除,就好像太阳一出来,乌云便消散,所以决定往生极乐世界。

刚才所念的几段经文和祖师的法语,都叫作“理证”,就是以道理来证明念佛人现在已经在阿弥陀佛的光明保护之中,一直到临终,阿弥陀佛都不舍去,到了临终,阿弥陀佛就会亲自现身迎接我们往生极乐世界。

一个人头脑昏迷的时候嘴是不可能念佛的,但是他的心并没有昏迷,阿弥陀佛来的时候,周围的人看不到,但是他看得到,为什么?因为他那个时候要临终了,他能看到阳间的人所看不到的冥界。

这个人若应该堕入地狱,他就会看到地狱的苦报现前;这个人若应该上升天堂,天堂的环境也自然就会现前;这个人若是平生念佛,愿生极乐世界,这样极乐世界的环境就会现前。他会看到黄金铺地,看到八功德水、七宝宫殿,极乐世界的景色在那个时候他就看得到。对我们来说,我们这个时候看不到,因为我们不是处在临终状况,我们若到那个时候,也自然能够看得到。

一个念佛人,只要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平生安心来念佛,这样现生一切自然有阿弥陀佛的安排,临终自然有阿弥陀佛的迎接,我们都不必怀疑,也不必顾虑,就好像《无量寿经》所言:“一切恐惧,为作大安”。净土宗是让我们安心、让我们欢喜、让我们满足、让我们有光明希望的法门,所以念佛若还有不安、顾虑,这样就是还没真正了解净土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