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研学经论 307.问:阅读佛经的时候要注意哪些事项?
答:阅经时,宜洁手净案,端身禁语,意不散乱。阅经时宜捧卷或平放在案架上,不可放于膝上。读经中止,用书签作记号,不可折叠经页。
经上如果有灰尘,要用净布擦拭,不可用嘴去吹。经上不可放置世俗读物及杂物。
308.问:汉字的佛经都用文言文记载,如果读起来吃力,那该怎么办?
答:可以看祖师的论著,也可以看大德法师依据祖师论著所作的白话文注解。比如欲学天台宗,就要研习此宗的正依经典——《法华经》,以及宗祖智者大师的创宗祖典——《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参考围绕这几部经论的现代注解。欲学净土宗,就要研习此宗的正依经典——《无量寿经》《观经》《阿弥陀经》,以及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道绰大师的《安乐集》、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等创宗祖典,参考围绕这些经论的现代注解。
现代传媒越来越发达,以前流行讲解经论的磁带、录像带,已被VCD、DVD替代了,这些画面清晰、音质纯正的碟片无疑是理想的教材。
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经法得之过于容易,恭敬心就很难生起来。
309.问:在互联网上是不是也可以学佛?
答:网上有不少优秀的佛教网站,比如http://plb.tw。
310.问:很多团体都有导师,导师起什么作用?
答:导师就是佛教所说的“明师”“善知识”。他们能够明晰清净的法脉传承,使我们少走弯路。
311.问:是不是出名的法师就是明师?
答:不一定。
312.问:信众中盛传有的法师是得道高僧,做法会时有奇特瑞相,是不是应该亲近这样的法师?
答:我们建立信心的对象应该是教理本身,而不应是奇特瑞相,因为外道也可能有瑞相。
313.问:那应该怎样辨别明师呢?
答:可参考三点。第一,他讲的法是否有佛经依据。第二,他对佛经的领解是否以祖师论著为依据,是否有清净的传承。第三,他所描述的目标是否可以通过实际修行来实现。前两点是“契理”,第三点是“契机”。
一般情况下,人们会把自己最有心得的那部分佛法传达给他人。所以,如果修学净土法门,对方传达过来的始终围绕念佛往生,而听了他的讲说之后,自己更喜念佛,对往生也更有把握,对一切恶行更加厌离,即可判定他是净土宗的善知识。
《大智度论》等提供了具体的辨别方法——“四依法”:
第一,依法不依人。依据佛经谛理和祖师传承,而不是依据说法者的个人见解。一个人富有名望、学问、资格、地位,往往容易被人取信;但如果他所说的与佛法实义不同,则不应依从。反之,一个人虽然没有名望、没有修行,但他所说的符合佛经祖释,就要依从。
第二,依义不依语。依据佛法的真实义理,而不是依据佛经语言文字的表面意思。佛法实义如明月,语言文字如指月的手指,不可见指不见月,而要因指而见月,通过语言文字领解佛法实义。
第三,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了义”就是透彻的、真实的;“不了义”就是方便的、权假的。三藏教典里有的经论是了义的,有的经论是不了义的。要依了义的经论,不依不了义的经论。
第四,依智不依识。“智”是圣人的智慧,与法性契合的智慧;“识”是第六意识的分别见解。要依真智,不可依妄识。当然,凡夫没有智慧,那就要依祖师的智慧,传达教理不可与祖语相违。
314.问:为什么一再强调祖师的智慧呢?
答:学佛的人往往碰到这样的难题:当我们学习一部经典的时候,发现它有几种、几十种甚至上百种解释,每一种解释都是引经据典。哪种解释才是真正的依法、依义、依了义、依智?用我们凡夫的知识和逻辑推理根本无法判断。如果根据自己的领悟取各家所长,其结果肯定会适得其反。“四依法”每一条都需要真实智慧来判断,对凡夫而言,能够落实的,就是“依智”——依祖师的智慧。祖师亲证三昧,悟得佛法实义,又经过历史验证,因此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