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超越轮回的特别方法

五、超越轮回的特别方法 158.问:按照出世间的修行方法,有多少人修行成就呢?

答:在释迦牟尼佛的一期教化中,当面聆听佛陀说法的人,很多都成就了解脱。因为佛能洞察众生的根器,并告诉他们最恰当的解脱方法。同时,亲近佛陀的人宿善深厚、根机猛利,所以能够修行成就。

随着时节的延续,众生的根机越来越陋劣。我国隋唐时期尚有自力修行解脱生死的人,时至今日,能够圆满戒善的人已不多见,能够因戒生定、因定发慧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159.问:为什么成就的人越来越少呢?

答:分析起来有多种原因。从年代来看,我们离释迦牟尼佛的年代越来越遥远,得不到佛的亲自加持。从根机来看,佛法道理幽深,而我们智慧浅薄,难以正确领解。从生存环境来看,我们正处于“五浊恶世”,灾难频繁,邪恶猖獗,迷信泛滥,烦恼炽盛,生命短促。观察周围环境就知道,道德越来越退化,人心越来越浮躁,众生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难以发起广大的菩提心;即使有心向道,也往往得不到身边人的支持,到处都是破坏之缘,很难不生退心;即使有所修行,也往往执著修行过程中出现的境界,不能继续深入;更有貌似佛法、但不能导致解脱的外道之法,使人难以分辨。

160.问:那就只好修人天乘法,期待来生继续修行了?

答:按照佛经的说法,我们正处于人心堕落的大环境中,来世比现世更差。而且由于我们根机下劣,来世再生为人的可能性远不及堕落恶道。一旦堕入恶道,就有可能百千万劫不能出离。佛法在这个世界还能流行一万年,过后要经过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弥勒佛出世,这个世界才有佛法,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即使出离恶道、再生为人,又有什么意义呢?

161.问:那就是说这一生是最后的机会了?

答:应该这么鞭策自己。一定要在此生完成超越轮回这件事!如果今生泛修诸善,未能超越轮回,称之为“第三世怨”——今生修行,来生享大福报;享福之时不免作恶,死后即堕地狱。地狱业消,转生饿鬼;饿鬼业消,转生畜生。欲复人身,难之又难。

162.问:可是戒定慧成就又那么难,这如何是好?

答:前面所介绍的内容,龙树菩萨归纳为“难行道”,是通途的自力修行解脱方法。佛法不都是“难行道”,还有“易行道”。

163.问:难道说圆满不了戒定慧的人也有机会解脱?

答:是的。除了八万四千通途法门,世尊还为我们介绍了“不断烦恼得涅槃”的特别法门——他力救度的净土宗念佛法门。

164.问:不是说“自作自受”吗,他力怎么会使自己解脱?

答:如果论众生的自因自果,那是无法超越三界的。但若能借助强大的佛缘,情况就完全改变了。经中比喻说:一粒沙子虽然轻,但投进海里必然下沉;一块巨石虽然重,但装上大船即可不沉,并能安全运到彼岸。若仗自己的修持之力,即使有一丝一毫的烦恼惑业未断,也无法解脱生死;若是乘托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便能往生到佛为我们建立的清净国土,渡过生死广海,到达涅槃彼岸,所以说“不断烦恼得涅槃”。

165.问:“往生”是什么意思?

答:前往西方极乐世界莲花化生。

166.问:极乐世界就是天堂吗?

答:不是。它是远在西方的一个净土,比天堂要殊胜得多。

167.问:信佛的人见面就念“阿弥陀佛”,是不是都想往生极乐世界?

答:应该这样。

168.问: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是怎么来的?

答:无量劫之前,“世自在王佛”出世,有位国王听佛说法,发心出家,号“法藏比丘”。法藏比丘听世自在王佛说法,观察众生无力出离生死苦海,决心建立清净国土,使往生到此净土的众生都能当生成佛。法藏比丘经过五劫思惟,发起四十八大愿,并经过兆载永劫修行,积植菩萨无量德行。十劫之前,一切功德修行圆满之后,法藏比丘达成了志愿,成就了佛果,建立了庄严的极乐国土。《阿弥陀经》言:“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169.问:原来极乐世界这么遥远,我以前还以为西方就是印度呢。极乐世界是什么样子?

答:就像当初法藏比丘所设定的那样,极乐世界广大庄严,大地由柔软的黄金合成,又被无数宝物所装饰;气候温和,清爽舒适,没有四季寒暑;随处可见富丽堂皇的宫殿、讲堂、精舍,全由众宝自然而成;处处分布着美丽的七宝池,池底铺着金沙,池边是宝物所庄严的阶道,池中盈满味如甘露的八功德水,水面上开着各色大如车轮的莲花,光艳夺目,微妙香洁;阶道四周,有行行香气芬馥的宝树,树上弥覆着众宝罗网,人们所欲了解的十方佛国景象,都能在宝树间映现,就像照镜子一样清晰;林间栖息着种类繁多的鸟儿,用各自的声音宣讲人们心中所欲了解的佛法,令人生起欢喜踊跃的念佛之心;极乐世界时常天乐鸣空,曲音和雅,人们听到这美妙的声音,生起无上的菩提之心;处处可见巨大的宝莲花,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即“西方三圣”)端坐其上,为人们宣说微妙的佛法;极乐众生人人的身形样貌都和阿弥陀佛一样,寿命无量,光明无量,随意闻法,随意观察他方世界,随意前往他方世界弘法度众;衣服、饮食、用具应念即至,想要穿衣则“应法妙服自然在身”,想要吃饭则“百味饮食自然盈满”,一切美景虽然令人身心适悦,却不生起贪著之心;极乐世界不但没有恶事,连恶名都听不到。人们与诸大菩萨时常聚会,无有一切身心忧苦,唯有无量清净喜乐。

170.问:极乐净土这么高妙的境界,为什么讲到吃穿?

答:因为娑婆世界有人缺衣少食,所以用上妙衣食摄引众生。对极乐世界每一方面的赞叹,一一对应娑婆世界的相应缺陷,目的是引导众生厌离娑婆、欣慕极乐。

其实,极乐世界之高妙,远非凡夫所能思议。既是救度凡夫之教,只好曲顺凡夫境界,善导大师谓之“指方立相”,指一个方位——西方,立一些相状——阿弥陀佛相好、极乐世界庄严,使众生心有所住。蕅益大师谓之“顺情而化”,顺应凡夫性情、爱好,方便教化。

171.问:如果众生愿意往生,用什么办法才能去呢?

答: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172.问:“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

答:从字面意义来解释,“南无”是梵语Nam的音译,念成“那摩”,意思是归命、投托、礼敬。“阿弥陀”是无量的意思,有“无量光”“无量寿”等义,光明无量,寿命无量。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归命阿弥陀佛,顺从阿弥陀佛的救度。

净土宗开宗祖师善导大师从较深层面将六字名号解释为:“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意思是:我们所称念的“南无”两个字本身就是信顺归命(信)、发愿回向(愿);“阿弥陀佛”四个字,本身就是我们的往生行(行)。六字名号具足信愿行,包含了我们往生的一切功德。

173.问:什么是回向?

答:回向即回转自己的善根功德趋向所期的目标。比如行善的自然因果是人天福报,但行者可回转方向期生净土。

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自然因果就是往生净土,所以名号本身就包含了回向往生的功能。

174.问:动动嘴念念佛就能往生?恐怕靠不住吧?

答:我们在手机上轻轻按几个数字,就能和千里之外的亲友对话,这在古人看来是不是不可思议?所以,一些事情超出目前人类的经验范围,这并不奇怪。念佛就能往生极乐净土,这是释迦牟尼佛亲口宣说的。

175.问:佛在什么经上说的呢?

答:专门介绍往生方法的,有三部经:一部是《无量寿经》,一部是《观无量寿经》,一部是《阿弥陀经》。这三部经即净土三部经。

176.问:这三部经是怎么说的呢?

答:《无量寿经》上卷讲述阿弥陀佛当初作为法藏比丘出家、发愿、修行,成就极乐世界。下卷讲述极乐世界成就之后的庄严景象,对根机不同的上中下三辈众生,皆劝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并极言娑婆世界之苦,令众生生起厌离之心。最后付嘱弥勒菩萨:念佛具足无上大利功德,对此教法,应当冲破一切险阻闻信奉行;将来经道灭尽,此经住世百年,以度脱苦恼的法灭众生。

《观无量寿经》是经韦提希夫人所请而讲的。韦提希夫人虽贵为王后,但遭遇家庭变故,儿子将父王——她的丈夫囚禁,甚至想加害于她,因而深感忧恼,请教世尊如何远离此浊恶世界。世尊即放眉间光为她显现十方净土。韦提希夫人选中了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请教世尊如何入定观想得生。世尊为引导众生故,先说三福(十善、持戒、修习大乘等三种福业),以摄取心思散乱、不能观想的众生,然后广说十三定观、九品往生,详述极乐世界景象和往生时刻情景,令众生生起愿生心。前面虽然广说十三定观、三福、九品,但最后付嘱阿难:持无量寿佛名。

《阿弥陀经》是世尊临涅槃时无问自说的,经中讲述极乐世界庄严景象,再三劝勉众生发愿往生,并不再提及诸善回向、定观、三福、九品等方便施设,直呈往生正因:执持名号,以此为多善根福德因缘。众生若能尽形寿专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必顺其因地本愿,在众生临终时刻现身接引;众生因见佛圣现前而心不颠倒,欢喜踊跃随佛往生。世尊唯恐一佛所说众生难以生信,于是不厌其烦地转述东、南、西、北、上、下六方诸佛的证诚之语,激发众生“称念佛号必定往生”之信心。

可见,净土三部经宣说了同一件事:念佛往生。

通途靠自力在此土断惑证真的所有法门,可归入圣道门(“圣道”即“此土入圣之道”,具有圣人根性的人方能修证);用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方法乘托阿弥陀佛的愿力往生极乐净土成佛,即特别不共的净土门。这是净土宗对一代佛教的总体分判。

177.问:“念佛往生”,佛讲的就应该相信;可是,念佛这么容易,往生那么高妙,似乎又很难相信。能不能说说其中的原理?

答: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建立的,众生也是经阿弥陀佛接引而往生的。所以,只要看阿弥陀佛当初发愿时与我们的约定即可。四十八愿中的第十八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众生但能“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即可得到阿弥陀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保证。“至心信乐”是信,“欲生我国”是愿,“乃至十念”是行。所以,净土宗特别就特别在:任何根机的众生都可依此简易的信愿行,当生达成往生,进而成佛,这与圣道门依戒定慧累世累劫难行苦行所达成的目的别无二致。

178.问:“十方众生”一上来就“至心信乐”,凭什么乐呢?

答:当然不是无缘无故就乐了。前面不是有“设我得佛”嘛,是因为获悉阿弥陀佛成佛而乐的。

179.问:为什么阿弥陀佛成佛,众生就会乐呢?

答:众生无始劫来沉沦生死,即使值遇各种圣道教法,也因根机陋劣而无缘出离,漫漫长夜,苦盼黎明。当获悉有位菩萨为十方众生的解脱兆载修行,并且成就了任何众生皆可称名往生的极乐净土,困扰自己的解脱大事终于有了着落,故此“至心信乐”。

180.问:“愿生我国”好懂,“乃至十念”似乎很容易?

答:“乃至十念”,善导大师解释为“上尽一形,下至十念”,就是一辈子念佛,养成念佛习惯,想起来就念。

至于说“十念”,是指平时无缘闻信佛法,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才意识到轮回的可怕、出离的迫切,而闻信阿弥陀佛的救度,称念了十句“南无阿弥陀佛”而往生。因为生命只留给他这么短暂的时间;如果有更多的时间,他必定会相续称名的。

181.问:对照佛法,我很多方面都做得太差,像我这样的人,哪敢奢求净土呢?来世能再得人身就不错了……

答:千万不要有这样的念头。印光大师说,来生为人比往生极乐还要难,因为来生为人靠自力,往生极乐靠佛力。自力怎能与佛力相比?无论我们罪业有多深,只要回心念佛,阿弥陀佛一定会来迎接的!印光大师说:只要能深信,只要能发愿,只要能念佛,无论何人,都可以往生去的,故曰:万修万人去。

182.问:往生的人多不多?怎么知道他们往生了呢?

答:《念佛感应录》里记载了很多往生事例,并且叙述了往生时的种种情况。

依据净宗教理,专修念佛是“正定之业”,所以,平时信愿具足、专修念佛的人,决定往生无疑。至于他们是否具足信愿,别人难以判断,那只能看他们的外在表现。大体上说,具足信愿的人临终时刻会很安详,甚至面带喜悦,或自言看到阿弥陀佛来接引,或多时之后身体柔软,古来往生人还有预知时至、端坐往生、站立往生、香气满室、天乐鸣空等瑞相,皆可作为往生的辅助依据。

183.问:既然有很多人往生,怎么没见有人回来告知一声?

答:极乐圣众如果要回来,那就是乘愿再来了。乘愿再来的菩萨观察众生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度之,皆以凡夫自居,而不会宣告自己是菩萨再来。

不过,古今也有很多往生人通过某种方式告知一位或多位亲友极乐情景的例证。

184.问:是不是每个求生西方的人都往生了?

答:也有没能往生的情况。

185.问: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没能往生呢?

答: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不愿往生,或者嘴上说愿意往生,其实希求人天福报;另一类是虽然愿意往生,却不明教理,不专修念佛以接受佛所回向的功德,而是杂行杂修。

186.问:什么是杂行杂修?

答:极乐世界是无为涅槃的境界,必须凭靠真实的功德才能达成往生。真实功德来自于“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任何众生,阿弥陀佛都与他约定了一个得救的方法:信顺救度,愿生净土,称念佛名,阿弥陀佛就把自己兆载永劫所累积的圆满功德无偿地送给他,成为他的往生资粮。

杂行杂修的人试图以自己的各种修行回向往生净土,但由于根机的缺陷,烦恼执著未断,任何修为都达不到菩萨的“三轮体空”,所以,毫无真实功德可以用来回向。还有的人虽然表面上专修念佛,但却把佛号当作息虑凝心的工具,念佛的目的是追求“功夫成片”等禅定境界,以为只有那样才有资格往生。然而禅定境界是极少数人才能达到的,一般人往往根机不堪而退失信愿。

187.问:念佛不就是为了克服烦恼、使心地清净吗?

答:人们往往习惯用戒定慧的通途教理来衡量净土法门,以为念佛也是为了求定、求慧,以期断尽烦恼,这样岂不又绕回圣道门了?现实中很多人因念佛达不到心地的清净而烦恼,正是因为误解了念佛的目的。

188.问:那念佛的目的是什么呢?

答:念佛的目的是乘佛愿力、直取往生,因为阿弥陀佛的誓愿是“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并没要求达到怎样的境界。念佛人并不需要先成就自己的功德,然后再将此功德回向求生净土。佛号本身就是阿弥陀佛所惠施的往生功德,称念佛号即可获得佛的真实功德,也就是获得往生。这即是净土宗所说的“他力”。杂行杂修的人过于执著自力,这样就难以乘托他力了。所以印光大师说:拣去自力,注重佛加。

189.问:“拣去自力”,解脱大事难道不需要付出努力吗?

答:“自力”的概念需要澄清一下。一般人很容易依文解义,以为靠佛力就意味着懒惰、自己不努力。“自力”的“力”宜理解为“能力”而非“努力”。印光大师将“自力”也说为“自家道力”,就是说如果靠自己的能力可以解脱生死,这叫有自力。而凡夫是没有这种能力的,因此毫无“自力”可言;但我们往往误认为自己有这种“道力”,以为往生是自己修行的结果,没有看到阿弥陀佛的力量。

如果能够认清现实状况,一心仰靠阿弥陀佛,一心信顺佛力救度,那么,生信、发愿、念佛,一切的努力转而成为乘托佛力的实际行动,这就是“专仗佛力”。

“拣去自力”是要我们放弃靠自力解脱生死的执著,并不是要我们放弃努力。

190.问:佛教宗派很多,为什么特别推荐净土宗呢?

答:前面提到佛法住世的三个时期:正法、像法、末法。正法时期有佛的教法流传,众生有真实的修行,有人证得圣果,即:有教、有行、有证;五百年之后的像法时期,由于众生根机渐劣,就没有真实证果的人了,即:有教、有行、无证;像法一千年过后,到了末法时期,虽有佛法传世,但连真实修行的人都没有了,所谓:有教、无行、无证。

我们现在正处于末法时期,缺乏真实的修行,所以,靠真实修行方能成就的其他法门日渐衰微,这是众生根机、时节因缘所决定的,并不是法门不殊胜。

独有依阿弥陀佛愿力救度的净土法门,不凭众生的修行境界,即使烦恼丝毫未断,仍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均益”,历代净土宗祖师据此力倡当生了脱的净土法门。

禅宗、密宗也可当生了脱,但若非根机猛利,不得实益;即使根机猛利,往往一修出某种境界,就以为自己深入禅定,实则未至初禅;即使能得禅定,往往会因留恋禅乐而不肯上进。总之,每一阶段都有微细的境界差别需要辨明,所以,必须有熟悉这些境界的明师亲自指点。而现实中这样的明师是很难找到的。

净土法门则不同,虽然“唯佛与佛乃能究尽,登地菩萨不能知其少分”,但是,世尊为悲愍众生,讲说之时不涉幽玄谛理,明言净土三部经专为凡夫而说,所以用凡夫所能理解的语言文字也能维系传承。修行净土法门的人,即使没有明师当面指点,也可通过阅读祖师著作而建立正信、达成往生。简而言之,普通人照书本行持就能成就的法门宗派,非净土宗莫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