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超越轮回的通途方法

四、超越轮回的通途方法 131.问:超越轮回就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

答:意思差不多,不过这是民间的说法。“三界”是佛教名词,“五行”是中国本土名词,金木水火土,泛指物质世界。佛教描述物质世界用“四大”:地(以坚为性)、水(以湿为性)、火(以暖为性)、风(以动为性)。

“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是对六道众生的另一种划分。层次较低的六种天众,加上其他五道众生,因为有食欲、淫欲、睡眠欲,所以归入欲界。通过四种禅定所生的十八种天,脱离了欲望,但还有物质身体的挂碍,所以归入色界。由更深的禅定所生的四种天,连物质身体也摆脱了,心识安住于禅悦中,所以归入无色界。寿命最长的天人住于无色界天中的“非想非非想天”,寿命八万大劫。

132.问:“劫”是什么意思?

答:“劫”是梵语“劫簸”的简称,极长的时间单位,无法用年月日计算。佛经中用“磐石劫”“芥子劫”的比喻来形容一劫时间的长久:方圆四十里的石山,天人每一百年来一次,用柔软的天衣拂拭这座石山一下,当这座石山磨尽了,而一劫尚不尽;又有方圆四十里的大城,城中堆满芥子,天人每一百年来一次,取走一粒芥子,当所有的芥子都取尽了,而一劫尚不尽。

133.问:比较起来,我们人的寿命真是太短暂了!

答:是的,不仅短暂,而且众苦充满,所以,摆脱生死烦恼是我们此生的首要任务。

134.问:有人产生可怕的自杀念头,这算不算一种摆脱生死烦恼的途径?

答:不了解生命的人可能这样认为。其实,自杀也犯杀生罪,尤其是心怀强烈的憎恨情绪,所得苦报必定超过今生之苦百千万倍。

至于菩萨牺牲自己、救护众生,则另当别论,菩萨是行菩萨道,与此有本质的不同。

135.问:多行善事不能跳出轮回吗?

答:行善的果报是转生人道、天道,依然在轮回当中。要超越轮回,单凭行善是不够的。

136.问:佛教不是也提倡行善积德吗?

答:是的,但这不是佛教的全部。一般人难以突破世间的善恶境界,只是极力摆脱世间的恶因恶果,岂不知世间的善因善果同样是六道的系缚。所以,佛法的重心是出世间法——断惑证真、超越轮回之法。

但是,由于众生根性各异、生命短暂,难以在一期生命中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所以,佛陀首先说世间法——力行戒善,以期不失人身或转生天道,以作为导入出世间法的阶梯和累世修行的保证。

佛教的特质是出世——出离世间。

137.问:出世、出离,这是不是消极避世的思想?

答:出离世间的目的并非为了个人安乐,而是为了成就圆满的生命形态,获得拯救众生的能力,最终将世间的苦难众生一一救拔出来,因此绝非消极避世。

138.问:佛为我们提供了哪些世间法、出世间法呢?

答:总结起来即“五乘教法”。“乘”即车乘,能运载行人到达远近不同的目的地,以此比喻导致不同解脱境界的教法。“五乘”即: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其中人乘、天乘是世间法,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是出世间法。

139.问:这些名词听起来很陌生,能否解释一下?

答:人乘,深信善恶因果,对人生有一定的反省和自觉,深知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从而珍惜此生,致力于人格的完善,发起增上心,受持三归(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以佛法为人生指南),严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三归、五戒没有缺失,可以不失人身、再生为人。

人乘法还包括很多立身处世的法则,比如:孝敬父母、奉事师长、爱护亲友、勤奋工作、合理收支、如法治国等。

140.问:看来转生为人也不容易啊!

答:是的。五戒看似简单,但如果一辈子持守无缺,却非易事。所以佛说“人身难得”,死后堕入恶道中的人,好像大地上的土那么多;能够再得人身的人,只有指甲缝儿里的土这么少。佛经又说,在无尽的轮回长夜里得人身之难,难于“盲龟值浮孔”——波涛汹涌的海面上漂浮着一块中间有孔的木头;一只盲龟,百年才从海底游到海面一次。得人身之难,比盲龟游上来时刚好把头钻进木孔里还要难。

141.问:那就应当好好珍惜了?

答:对。人身是三界中最理想的道器,所以应当勤持佛法,实现生命的真正价值。

142.问:天乘法想必更难了?

答:是的,十善、布施,可生欲界诸天,如果兼修禅定,可生色界、无色界诸天。

人天乘法虽能实现今生、后世的利乐,但并未生起洞视缘起性空的智慧,因此仅属于世间法,不能使人超出三界生死;虽不能超出三界生死,但可视为出世间法的基础。佛之所以强调受持三归,目的是为众生培植菩提因种,以期后世再修佛法、超越轮回。

至于一生未遇佛法之人,可凭自然合于人天乘法的业因转生人道、天道。

143.问:用什么方法超越三界呢?

答:那就是佛所说的出世间法: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

声闻,闻佛说四圣谛法之音声而断惑证真的人。声闻亦称阿罗汉。阿罗汉有“无生”“杀贼”“应供”等意。“无生”即不生不死,“杀贼”即杀尽烦恼之贼,“应供”即应受人天供养。

行者听闻正法,发起出离心,受持三归,严持净戒,从观想自身不净、众生苦恼等方法入手,观察身心内外的一切境界皆是苦、空、无常、无我,止息妄想杂念,并于正定中观修四圣谛,出定入定,恒思正法,四谛妙理自然显现于直觉中,而非由理性推论得知,渐次证得四种圣位: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断尽见惑(经过表层意识思维、推理而得的我见、常见、断见等与真实相违的见解)、思惑(随缘处事而生起的贪瞋痴等感性烦恼),消尽再生于三界之因,不起烦恼,解脱自在。

144.问:什么是缘觉?

答:缘觉,又名独觉,或称辟支佛。觉悟佛所说的“十二因缘”之法而悟道(缘觉);或在无佛之世,靠自身智慧观察事物因缘和合的本质而觉悟“十二因缘”之法(独觉)。其修证阶次有十阶位,最高果位即辟支佛。辟支佛观修的智慧比声闻乘的四谛法较深、较细,所以智慧比阿罗汉殊胜。

145.问:什么是“十二因缘”?

答:“十二因缘”是阐明染净因果的十二个因果锁链,也是生命循环的动力:世间是一个苦恼和不安稳之处,任何有情都逃脱不了老死(老死);追溯老死忧悲的成因,是因为投生世间(生);投生世间是因为造作了招感三界果报的善恶业因(有);造业是因为有希求和贪取之心(取);贪取之心来自于爱著(爱);爱著的生起是由于领受了苦与乐的境界(受);领受来自于对外境的接触(触);这种接触是身体的感官作用(六入);感官又是由胚胎中所发育的物质形象和精神力组合而成(名色);胚胎的形成是因为有来投胎的心识(识);心识产生于迁流无常的有为法和生灭心(行);生灭心产生于无明(无明)。

无明是对一切法缘生缘灭、无常、无我的真实相不能认识,特别是对自己身心只是因缘所生的道理不能自觉,以为其中有常住的、作主宰的我。由于“我”的执著,所以对境而有乐受、苦受,而起贪瞋痴等烦恼,而造种种善恶业。根据缘起法则的“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的规律,从自心追寻下去,最终发现:原来流转生死、枉受诸苦的根本在于无明!

根据缘起法则“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的规律,逆观如何消灭生老病死诸苦,如果断除自心所起的无明,则随后的因果锁链自然断除。要断除无明,只有依靠如实观察真实的智慧,所谓“以智慧剑,断烦恼根”。

声闻乘、缘觉乘合称为“二乘”,或称“小乘”。

146.问:菩萨乘就是大乘了?

答:是的。菩萨是梵文“菩提萨埵(duǒ)”的简称,“菩提”即“觉”,“萨埵”即“有情”。“觉有情”,简单地解释,凡是抱着广大的志愿,要将自己和一切众生一齐从苦恼中救度出来,而得到究竟安乐(自度度他);要将自己和一切众生一齐从愚痴中解脱出来,而得到彻底觉悟(自觉觉他),这种人便叫作菩萨。

根据缘起法则,一法以一切法为缘而生起,同时又是生起一切法之缘,所以,任何人与一切众生都有同体的关系,好比海里的一个小水泡和整个大海水是同体关系一样。所以,菩萨“视众生如一独子”,甚至“一切众生是我父母”,从而发起无上菩提心,无有疲厌地“为众生供给使”,与一切众生乐(慈),拔一切众生苦(悲),在因缘生灭的世界中,不畏生死轮回,主动出生入死,投身为众生的亲友眷属,乃至奴仆,将众生引向成佛之路,将自度与度人合而为一。

在具体的修持上,菩萨除了修持小乘教法之外,还必须发四弘誓愿,勤修六度、四摄,“大菩提为因,慈悲为根本,以方便而至究竟”,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菩萨道的修证次第,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共五十二个阶位。

147.问:什么是四弘誓愿?

答: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148.问:什么是六度?

答:“度”的梵语是“波罗蜜多”,意为“到彼岸”,从烦恼的此岸度到觉悟的彼岸。“六度”是六种到彼岸的方法:

一、布施。有三种施:“财施”,包括以身外财物施与大众的外财施,以及以自身体力、脑力甚至头目手足施与大众的内财施。“无畏施”,在众生患难、苦恼的时候,给予援助和解救,减灭他们的惊怖痛楚,施与他们安全感。“法施”,以世间技艺(善法)和出世间智慧解脱(佛法)开导众生、资益众生,使众生获得法益。弘扬佛法——以真理利益众生是最上等的布施。

二、持戒。除与小乘相共的戒律外,还有大乘特有的菩萨戒。菩萨戒分三大类,即“三聚净戒”:“摄律仪戒”,诸恶莫作,受持一切导致清净解脱的戒律。“摄善法戒”,众善奉行,学习和掌握一切清净解脱法门。“饶益有情戒”,以利益众生为必尽的职责,尽最大的努力去解脱众生的痛苦,度一切有缘众生,若有众生能度而不度,便是犯戒。

三、忍辱。锻炼坚韧不动的毅力。有三种忍:“耐怨害忍”,忍受众生的毁谤、欺辱、打骂、毒害、扰恼,不动肝火;忍受赞誉、颂扬,不起骄慢。“安受苦忍”,忍受寒热、饥渴、病痛等诸苦,修道不懈。“谛察法忍”,对甚深难解的佛法教理,能以坚韧的意志观察、思索,穷研彻究,能承受甚深义谛而不惊惶疑惧。菩萨明白因果业报不能逃避,以及人我皆空、刹那生灭、无有实体的道理,不起善恶分别,在被人事或环境逼迫的时候,能保持安宁,柔顺和善,泰然自处,不激动,不怖畏,以坚强的意志和忍耐力洒脱地应付一切,心中恬静无波。

四、精进。不懈地努力于自度度他、自觉觉他的事业。有三种精进:“被甲精进”,于所修法生大誓愿、大决心,志在必得,有如入阵作战,先须着好铠甲。“摄善法精进”,修习佛法时,精进不息,不疲不懈。“饶益有情精进”,积极投入利益众生的事业,勇猛不懈,绝不稍退道心。

五、禅定。摄心一处,止息妄念,寂然安住,起不可思议的神通力,以心造物,饶益众生。有三种禅定:“安住静虑”,远离昏沉散乱,摄心安住于禅定而不动。“引发静虑”,依所得正定,引发神通、智慧。“办事静虑”,利益众生,为众生解决实际问题,比如消灾免难、益智开慧等。

六、般若。即智慧,主要有三种:“缘世俗谛慧”,通达世间哲学、医学、语言、工程技术等种种知识、学问、技艺。“缘胜义谛慧”,内证与实际相应、人法二无我的超越性智慧,以作为断烦恼、出世间之本。“缘饶益有情慧”,通晓利益、济度众生的种种方法、技巧。

六度分为两大方面:前五度合称“方便”,旨在修福;第六般若度旨在修慧。六度的修习必须“般若为导”,“般若如目,五度如足”,以与实际相应的心修习布施等五度,虽然在精进修习,却心无所著,不执著能修、所修及修行功德。比如,修布施度时,能不分别所施对象、所施之物,不见能施之我,不计所得功德大小,心与空性相应,无所牵挂,做到“三轮体空”,如此方可称为“波罗蜜”,方能度到涅槃彼岸。

149.问:什么是四摄?

答:菩萨以四种法门亲近、摄引、度化众生,自信教人信,达成感化的目的,这便是四摄:

一、布施:救济贫穷困苦的众生,开导不明事理的有情,宽容、体恤、辅导、援助、调解、指引大众,令他们的苦恼减灭,使他们生欢喜心,乐于亲近,易于摄取,方便授以清净解脱之法。

二、爱语:对顺境中的众生诚心赞美,令他们继续向善;对逆境中的众生软语抚慰,令他们克服困境;对颠倒中的众生善加劝谏,令他们止恶行善。菩萨自身则远离妄语、离间语、恶语和绮语,不作任何隐瞒欺诈,以亲切的话语赢得众生的喜爱,方便授以清净解脱之法。

三、利行:为了救度众生,常作利他之行,自谦如奴仆,殷勤如子女,心中远离骄慢,平等看待众生,不舍慈悲之心,方便众生,鼓舞士气,助成众生的一切善举,使之顺利达成目的,最终使众生乐于亲近,易于摄取,方便授以清净解脱之法。

四、同事:菩萨经常与众生相聚,参与众生的事业,共同生活,共同工作,与众生建立友谊,打成一片,与众生分享成功的喜悦,使众生乐于亲近,易于摄取,方便授以清净解脱之法。

菩萨用这四种方法,主动与众生结缘,建立友好关系,逐渐将他们吸引到佛法中来。

150.问:菩萨修行多久才能成佛呢?

答:成佛道路是极漫长的。即使是利根之人,已达生死的边际,还须少则一生、多至百劫,证阿罗汉果;然后速则四生、多则百劫,证辟支佛果;再要往上修,那就不简单了,通常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意为三大无央数劫)。《璎珞经》说:修行信心,须经一劫、二劫、三劫,至信心不退,这是第一阿僧祇劫的开始;至见道之时,是第二阿僧祇劫的起点;至断烦恼障之时,是第三阿僧祇劫的发端。三大阿僧祇劫修毕,成就等觉菩萨,例如:观音、势至、文殊、普贤、弥勒、地藏等。再过百劫,专修三十二相之净因,即登佛位。

151.问:除了佛之外,还有更高的解脱境界吗?

答:没有了。佛已达到圆满境地。

佛、菩萨、缘觉、声闻,合称“四圣法界”;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合称“六凡法界”。四圣、六凡合称“十法界”。

152.问:佛的境界到底怎样?

答:佛的境界是不可思议、难以宣说的,我们可通过佛的十种专用称号——“如来十号”略作了解:

一、如来——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

二、应供——万德圆成,福慧具足,最尊最贵,普应九界供养;

三、正遍知——具一切智,真正遍知一切法;

四、明行足——去除无明、显明佛德的修行已圆满具足;

五、善逝——随意入世救度众生,随意出世安住涅槃;

六、世间解——能解世间一切事理;

七、无上士——法界之内智慧最深、德行最高、力量最大,是至高无上之士;

八、调御丈夫——能使堪受调御教化的众生趋向解脱,成为受人敬仰的大丈夫;

九、天人师——一切人、天的导师;

十、佛世尊——得无上正觉,堪受世人尊重。

此外,经论中还介绍了佛的三德、十力、四无所畏、五分法身、十八不共法等,名相繁多,就不一一详述了。

153.问:佛是全知全能的吗?

答:这要具体分析。经中说,佛具备三身,以此三身于不同境界起不同妙用。

一、法身:以法为身,或称“自性身”“法性身”,是真理与觉悟真理的智慧的聚合体,清净无相,常恒不变,不生不灭,与万法合一,与真如同体,充满一切时、一切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皆同一法身。

二、报身:或称“受用身”,是佛历劫修行、积集福慧所感召的果报身,是有相的法身。佛在生灭法中,凭借过往的经历和志趣,发愿、修行、示名,显现区别于其他佛的独特之身,与过去世相续无间,承受从前的一切阅历与功德,恒为自己受用,也能供众生识别,因此分为两类:㈠自受用报身:由佛自己受用。㈡他受用报身:为初地以上菩萨所示现的报身。佛的报身居于净土,高大庄严,清净自在,寿命无量,常恒不变。

三、化身:或称“变化身”,是从报身应所度众生的机缘,出生许多化身,为救度众生而随应众生心性现身于世。化身分两类:㈠应身:虽示同人类,而相貌圆满,具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的佛身,示现诞生、出家、成道,用种种方法引导众生,并于度缘尽时示寂,使众生警惕世间无常。㈡随类化身:随缘而现,无有一定,于一处或多处化现佛、菩萨、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甚至山川、草木等无情之身,饶益有缘众生。

释迦牟尼佛是化身佛。释迦牟尼佛的“自受用报身”是毗卢遮那佛,居于“华藏庄严世界”;释迦牟尼佛的“他受用报身”是卢舍那佛,居于色界之顶“色究竟天”,常为十地菩萨说法。“释迦牟尼”意为“能仁”“寂默”;“毗卢遮那”意为“周遍”;“卢舍那”意为“光明遍照”。

即使专为众生示现的化身佛的境界,也是不可思议的。

至于佛是否全知全能,若论法身佛,法身即真理本身,真理当然是全知全能的;若论化身佛,可认为全知却非全能。释迦牟尼佛能知一切众生的过去、现在、未来,但也曾说过自己不能度无缘之人、不能转众生定业。

佛教所说的全知全能,绝非其他宗教里的神那样创造一切、主宰一切,佛只是通过教化,令众生自觉,或合理利用缘起法则,以广大愿力承担众生罪业,以此拯救众生。

154.问:是不是人人都有可能成佛?

答:是的,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道时,第一句话就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

155.问:既然人人都可成佛,那么宇宙间应该有很多佛了?

答:是的,无量无边。佛经常说“恒河沙数诸佛”,比喻十方诸佛像恒河里的沙子那么多。

156.问:以佛的智慧,如果致力于国家建设,不是更能造福人类吗?

答:佛陀教导我们断除内心的烦恼,以求彻底解脱,最终圆成佛果。佛法修行者的一切努力都是围绕这一根本目标。如果通过世俗手段能够达成这一目标,佛陀当初就不必出家修道了。

157.问:那么,我们学佛的唯一目的就是成佛了?

答: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