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六道轮回

三、六道轮回 100.问:前面提到的“过去世”,是不是人们常说的“前世”?

答:是的。根据缘起法则,作为复杂聚合体的人,必能从物质和精神方面追溯到他出生之前的因与缘。

101.问:也就是生命之前的生命、人们常说的投胎转世?

答:是的。二十四史是国家正史,里面记载了很多投胎转世的人事;现代电视、报纸、杂志上也时常报道,国内外报道很多,这些都是真实发生的,不应一概视为迷信。

102.问:也就是说,佛教不同意“人死如灯灭”的说法了?

答:“人死如灯灭”,佛教称之为“断见”。如果这种结论成立,则人的死亡等于因果无从相续,这样一来,缘起法则就不成立了;然而观察周围的事物,没有一件事是违背缘起法则的。破斥“断见”最直截的证据就是记忆前世,古今中外有很多记忆前世的事例。

103.问: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记忆前世。

答:是的,转生过程伴随着剧烈而复杂的身心变化,又经过十月怀胎,因此一般人都没有前世记忆。其实,婴儿时期的事情我们都想不起来,那又何谈记忆前世呢?既然不记得,又似无证据,所以,轮回是否存在的问题对一般人而言多少带有信仰主义性质。

104.问:那我可以像大多数人那样继续认为“人死如灯灭”了?我觉得这样似乎更洒脱。

答:信仰是无法强求的。死后的情景毕竟渺冥难知,非凡胎肉眼所能亲见,依常人的感知,倒是容易得出“人死如灯灭”的结论。不过,对于生命,还是多作一些了解为好。一旦将来发现真的有死后世界,你却对此一无所知,那岂不是后悔莫及?

“人死如灯灭”,这是一种不敢正视死亡、搪塞自己的话而已,当生命真正受到威胁时候,没有人能“如灯灭”般洒脱而走,都是极力想活下去,用尽一切手段使生命延续。

105.问:多了解一些也许有好处。其实我也挺好奇的,能否具体讲讲?

答:当一期生命结束的时候,生命不因物质的离散而就此消失,一部分精神元素还会继续存在,佛教名之为“心识”“神识”。

106.问:就是俗话说的灵魂?

答:有点类似,但不准确。这个问题讨论起来比较微细,轮回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虫子从一片树叶爬到另一片树叶,那样就违背了“刹那生灭”“无我”的缘起法则。用“一把火炬点燃另一把火炬”来比喻较为贴切。虽然后世的生命并非今生的生命,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东西从今生搬到后世,但今生后世之间有因果相续的紧密联系。依一般人的理解能力,可以设定有个携带业因、保证因果相续的纽带,但不是人们常说的灵魂。

107.问:心识会怎样呢?

答:它会受生前业力的推动,投入另一期生命。

每一个众生福报享尽或罪报受完,一期生命宣告终结,还要继续另一期生命,如此死去生来、生来死去,好像车轮循环往复,这便是轮回。经云:“有情轮回生六道,犹如车轮无始终。”

108.问:也就是说,人死之后还可以再生为人?

答:那不一定。民间“人死为鬼”的说法也不准确。人死后可能转生为人或鬼,也可能转生为别的生命形态。

109.问:难道说会转生为猪羊?

答:那有什么稀奇?一切众生都是生命轮回的参与者。

110.问:花草树木也是人投生的吗?

答:不是。轮回的生命仅限于有情识的生命个体,佛教称之为“有情”。至于有人说实验证明植物也有感情,那是因为植物上可以依附肉眼不可见的有情生命的缘故。

111.问:投胎转世,改头换面,后一个生命并非前一个生命,为什么要无辜地承担前一个生命所酿造的恶果呢?

答:后世是前生身心的次第相续,有资格和责任承受前生的业报。经中有一个比喻:一个人将火星抛到柴堆中,造成火灾,大火延绵,烧毁数十村。被人抓获后,此人辩解说:“我所扔的那粒火星很小,早已熄灭,后来的大火非我所放。”人言:“后来的数十村虽非你亲自点燃,却从你抛的火种引发,你就是造成火灾的放火人!”

112.问:到底有多少种生命形态?

答:生命种类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大分为六道或五道,“六道轮回”是佛教经常提到的名词。六道即: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天、人、阿修罗生存条件相对优越,合称三善道;畜生、饿鬼、地狱生存条件相对恶劣,合称三恶道。有的经典根据阿修罗的品类不同,将其归入天道、饿鬼道,略而说为五道。

113.问:六道众生都是怎样的生活状况?

答:天道众生相貌端严,身有光明,寿命绵长,快乐无忧,果报最胜。

人,梵语为“摩奴沙”,译为“意”,就是说意识、思维是人的突出特点。但人的身心活动受物质身体和物质环境所限,不能像天道众生那样随心所欲。多数人被衣食所驱、名利所使而不得自由。

阿修罗,译为“非天”,因其有天福而无天德,似天而非天。又译为“无端正”,因其男子丑陋故。阿修罗道物质丰富,精神匮乏,生性好斗。

畜生道众生,大者猪马牛羊,小者飞虫蚂蚁,禀性愚痴,或为人畜养,或互相吞啖。

饿鬼道众生,种类繁多,苦乐悬殊,多数相貌鄙恶、虚怯多畏、希求饮食,终日苦不堪言。

地狱道众生,身受极刑,痛苦煎熬,没有希望,没有快乐,求死不得,终日哀嚎。

114.问:既然众生种类这么繁多,为什么我们只能看到人和畜生?

答:其他众生由微细物质组成,或仅存意识,所以肉眼无法分辨,用科技手段也难以探知。

115.问:人们常说的天堂是不是就是天道?

答:是的。婆罗门教的大梵天王,佛教并不否认他的存在,只是不把他当作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我们也可依此观点来看待道教的玉皇大帝和其他宗教的神。

116.问:那谁该升天堂,谁该下地狱?

答:当然不是随意安排。一切由自己的行为决定,因与果必须相符相顺。种善因才能生善道,种恶因只能下恶道。临终的时候,一生善恶何种力量大,便由其引生何道。

117.问:可是善与恶似乎没有绝对的标准……

答:善恶在形式上随着时代、地域的不同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本质用心上还是有标准的。简单地说,利益众生为善,为害众生为恶。佛教将善、恶各归纳为十种,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chēn,生气)、不痴,是名十善业,反之则是十恶业。

118.问:俗话说“十恶不赦”是不是这十恶?能否解释一下?

答:“十恶不赦”的“十恶”与此不同,是指谋反等不可饶恕的重罪。佛教所说的“十恶”:

杀生——杀害有情众生;

偷盗——偷窃诈骗,强取豪夺;

邪淫——非配偶间的性行为;

妄语——颠倒黑白,心口不应;

两舌——搬弄是非,离间他人;

恶口——粗言恶语,毁辱他人;

绮语——巧饰词语,阿谀奉迎,或出言戏弄,以为取乐,或作情歌艳曲、诲淫诲盗之书;

贪——贪得无厌,不知满足;

瞋——愤怒,恼恨;

痴——没有智慧,固执邪见,不信因果、轮回。

119.问:坏人也不能杀吗?仇恨敌人也是恶吗?

答:善恶是就身口意行为本身而言的,不因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对罪大恶极的人绳之以法,是因为他触犯了法律,应受法律制裁,而不是哪个人要杀他。释迦牟尼佛戒止杀生害命,是就个人而说的,同时也是为了避免触犯法律。佛陀总是教诫弟子要遵守世间法律。这是性质不同的两回事,不能混为一谈。佛的悲心普及于一切众生,对作恶众生,佛则看到他将在地狱受苦而设法拯拔。

但佛弟子往往碰到两难问题。佛经中有一则故事:释迦牟尼佛前世曾是商船向导,为了使同船的商人免遭杀害,刺杀了一个准备图财害命的强盗。但他并非抱着一般人疾恶如仇、为民除害那种心理,他想:如果这个强盗得手,同伴们就会受害,而他也会堕地狱;如果向大家说明情况,同伴们就会生起恶念,也会堕地狱,那我宁可刺杀他自堕地狱。

120.问:受了别人的欺负,按世俗的做法以牙还牙的话,是不是违背十善?

答:是的。

121.问:那该怎么办?

答:作酬债想。根据因果的原理,之所以现在受到欺负,必是自己曾经欺负过对方;我现在所承受的痛苦,就是曾经加给对方的痛苦。如果甘心接受,宿债就此了结。

122.问:如果一味退让,那不是胆小怕事吗?

答:这不算胆小怕事。这种情况下,胆大就妄为了。想得到佛法的利益,就要放舍世俗的义气。以牙还牙必造恶业,彼此无休无止地牵缠,那就难有解脱之日了。

123.问:贪瞋痴只是一些意念,没有付诸行动也是造恶业吗?

答:在身、口、意三业中,佛教尤其重视意业的清净,因为任何身业和口业都是意业发动的。佛教将贪瞋痴称为“三毒”,因为它们是一切恶业的源头,能够毒害众生的慧命。

124.问:不好的念头每个人都动过,那不是种了恶道之因吗?

答:是的。不过最后的结果要综合评判,如果能够觉悟此事,弃恶迁善,谨慎思想言行,就会改善未来的处境。

总体说来,上品十善转生天道,中品十善转生人道,下品十善转生阿修罗道;上品十恶转生地狱道,中品十恶转生饿鬼道,下品十恶转生畜生道。

125.问:上中下品是怎么区分的呢?

答:是根据做事的心力加以判断的。

上品:以极猛烈的勇气和十足的力量做事情。

中品:以中庸的心态做事情。

下品:以懈怠的态度、不甚要紧的心理做事情。

126.问:宇宙间有多少六道众生呢?

答:宇宙是无限的。我们肉眼所能观察到的世界,佛教定义为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组成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组成一个大千世界。宇宙由无量无边的大千世界所组成。

一个大千世界是一尊佛教化的范围,其间有无数的众生生活于各自的苦乐境界。

我们所在的这个大千世界称为“娑婆世界”。“娑婆”即“堪忍”,意思是这个世界的众生安忍各种烦恼而不肯出离。

127.问:可是很多人好像并不觉得在忍受烦恼?

答:这正是人心被烦恼同化的表现,正如不吸烟的人进入满屋烟气的房间就会觉得难以忍受,而常常吸烟的人便没有特别的感觉。感觉经验比物质世界更加虚幻不实,当一个人苦恼的时候,整个世界都失去了光彩;当苦恼减少的时候,即谓之快乐,一切又变得美好灿烂。众生将这些依心变造的相对经验当作真实,往往身在苦中却觉察不到,就好比在空气污浊的房间里呆久了,并不觉得空气污浊。

关于感觉经验的虚妄,佛经中有一段著名的论证:同一清水,人见它为清水,鱼见它为窟宅,饿鬼见它为脓血,天人见它为珍宝庄严。到底哪种感觉正确呢?

128.问:每个人一生的行为多是善恶掺杂的,哪一种行为该先受报呢?

答:分三方面:随重、随习、随念。

随重:如果一生之中善业比恶业的分量重,先生善道。受完重业的果报,依次再受轻业的果报。如果一生中有重大的善恶业,称之为定业,必先受报(念佛人以决定心专称佛名期生净土,这也是定业)。

随习:如果一生之中未作定业,善恶均衡,但平生有强烈的习气,命终之后,便随习气的偏向而去投生(所以念佛人平时要养成念佛习惯)。

随念:如果一生中没有定业和习业,临终时的情绪会起决定性作用。临终时如果心念恶劣,比如恐怖、焦虑、贪恋、瞋恼,那就很难不堕恶道了。所以,临终时刻的安详很重要,家属不宜哭泣,如果能带领临终人念佛,可帮助他乘佛愿力往生净土。

129.问:既然天道快乐长寿,那就想办法生到天上吧?

答:天道虽然快乐,但也并非没有缺憾;最大的缺憾就是他们也是众生,是众生就会有生死。即使寿命最长的天人,福报享尽也要随业轮转。当发现自己的身体不再像往常那样纯洁、光明、尊贵的时候,他们就知道自己死期将至,尤其是看到未来将堕之处,则更是凄楚恐怖、痛苦不堪,甚于地狱之苦。

没有艰苦环境激励的天道众生,大都耽于逸乐,一味享受宿世福业,因此,福慧终不能长进,对生死解脱不仅无益,反延误出离之期。

所以,相对于诸佛净土,六道皆为恶趣,总称“五恶趣”或“六恶趣”。

130.问:看来六道中找不到安居之所了?

答:是的,六道众生不了解无常、无我的道理,而在无常的世间追求永恒的快乐,在无我的有为法中执著有我,从而产生烦恼,贪、瞋、痴、傲慢、疑心、恶见……无量无边,由无量无边的烦恼而引发无量无边的恶业,导致无穷无尽的生死轮回。

因此,六道中找不到安居之所,除非你能超越轮回。

628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