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教与佛祖 1.问:中国人一般都知道佛教。它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是这样吗?
答:广义上说是这样。具体说来,佛教是释迦牟尼佛根据自己对宇宙人生如实的了解而宣示出来的言教。佛经是佛亲口宣说的,这与其他宗教所言由信徒将上帝或神的旨意记录下来的经典不同。
2.问:佛是神吗?
答:佛不是神。佛是觉者,彻底觉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理。
3.问:佛和上帝谁大?
答:以佛法来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众生的佛性与佛平等无二。上帝也是众生之一,不存在谁比谁大的问题。
4.问:释迦牟尼佛和《西游记》里的如来佛是不是一个人?
答:“如来”和“佛”是一个意思,比如说释迦牟尼佛可以称为释迦牟尼如来,阿弥陀佛可以称为阿弥陀如来。“如来佛”的提法是不正确的,没有一尊叫“如来”的佛。
5.问:哦,原来是这样。我还以为如来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是一个人呢。
答:释迦牟尼佛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在很多经典中都劝我们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
6.问:释迦牟尼佛,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答:是的,历史教科书中都有介绍。“释迦”意为“能仁”,“牟尼”意为“寂静”,“释迦牟尼”即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尼佛的时代,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与我国春秋时期的孔子同一时代。他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名叫乔达摩?悉达多,父亲名叫净饭,母亲名叫摩耶。摩耶夫人在蓝毗尼园的无忧树下休息的时候,生下了悉达多太子,产后不久就去世了。悉达多太子是由他的姨母波阇波提夫人抚养长大的。
7.问:他后来继承王位了吗?
答:没有。他的父亲见他天资聪颖、相貌奇伟,期待他成为征服四方的“转轮圣王”。但他对世间的生老病死、众生的弱肉强食深有感触,因此经常静坐沉思,萌生出家念头。净饭王发觉儿子的心思后,想尽办法阻止他,为他娶了邻国的公主耶输陀罗,生了儿子罗睺罗。但是,这一切没能阻止他,终于在一个寂静的夜里,他偷偷离开王宫,成为一位四处求学的托钵乞士。
8.问:这样说来,学佛一定要出家了?
答:那也未必,释迦牟尼佛后来为我们宣说了不必出家就可以究竟解脱的方法——称念佛号,往生成佛。
9.问:悉达多太子是怎样成佛的?
答:太子出家以后,先后参访了三位当时最有名的学者,跟从他们学道,很快就掌握了他们的教法。但他发现,这些教法并非真正的解脱之道,于是决定自求解脱。为了折服苦行外道(当时风行的一些忍苦求道的教派),悉达多太子于尼连禅河边的树林中六年苦行,日食一麻一麦;为示现佛道并非苦修而得,悉达多太子结束苦行,在尼连禅河里洗去六年积垢,接受牧女供养的乳糜,恢复了气力,来到一棵毕钵罗树下,面向东方,结吉祥草为座,发大誓愿:“不证菩提,不起此座!”便在树下思惟解脱之道。终于在一天夜里,战胜了最后的烦恼魔障,获得彻底觉悟而成为佛陀。
释迦牟尼佛的成佛处——菩提伽耶,在今天印度比哈尔邦伽耶城的南郊,附近还有许多佛的遗迹。
10.问:成佛和成仙应该不是一回事吧?
答:当然不是一回事。有的人,佛、神、仙不分,可能受过去一些善书的影响,上面有“神佛”“仙佛”之类的自创名词。仙人是六道轮回的凡夫之一,只是享受胜妙五欲或者有一定的禅定神通,并没有得到彻底解脱。
11.问:为什么称为佛呢?佛的意义是什么?
答:“佛”是“佛陀”的简称,是Buddha的音译。“佛陀”的意思是“觉者”,有三重含义:(一)自觉——自己觉悟;(二)觉他——令众生觉悟;(三)觉行圆满——自觉与觉他的智慧和功行已达到圆满的境地。
12.问:成佛之后功德已经圆满了,还需要再做什么吗?
答:为了使众生脱离生死苦海,释迦牟尼佛的足迹遍布四方,很多众生听了他的劝化而离苦得乐。他首先到了波罗奈城鹿野苑,找到当初和他一起苦行的五位侍者,为他们说法。五位侍者归依佛教,这便是佛教僧伽之始。佛教把佛陀第一次说法称作“初转法轮”。
13.问:为什么叫“转法轮”呢?
答:转轮圣王的七宝之一“轮宝”,能够辗摧山岳岩石,无往不利。佛教用转轮圣王的“轮宝”比喻佛法能够摧破众生坚固的恶障烦恼;又因为佛说法不停滞于一人一处,辗转传人,好像转动的车轮。所以,佛教把佛陀说法称为“转法轮”。
14.问:为什么把“初转法轮”看得那么重要呢?
答:佛在鹿野苑初转法轮这件事是佛教的一件大事。从那时起,开始建立了佛教;从那时起,开始具足了三宝。
15.问:什么是三宝?
答:佛陀是佛宝,佛所说的法是法宝,出家弟子的团体——僧伽是僧宝。之所以称为宝,是因为佛、法、僧能够令大众止恶行善、离苦得乐,稀有尊贵。
佛陀初转法轮,五位侍者归依了佛陀,于是形成了僧伽。所以说,从那时起开始具足了三宝。
16.问:什么是归依?
答:归依的意思是全身心地归向、依靠。归依三宝的人就成为三宝弟子。“归依”也可写成“皈依”,“皈”与“归”的读音和意义相同。
17.问:当时归依三宝的人多吗?
答:很多。佛初转法轮后,从鹿野苑到摩揭陀国去的一路上,受他的教化而归依的人就很多。其中有拜火教的迦叶三兄弟,都舍弃了原来的信仰,率领弟子一千多人归依了佛教。佛到了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后,归依的人更多。其中最有名的出家弟子有舍利弗、摩诃(hē)目犍连、摩诃迦叶等人。后来佛回到故乡去,他的异母弟弟难陀、堂兄弟阿难、提婆达多以及他的儿子罗睺罗等都随他出家了。佛的姨母波阇波提也归依了佛,是第一个出家女弟子。至于不出家而归依三宝的弟子则为数更多。
18.问:就是说,无论男女,都可以选择出家或在家学佛了?
答:是的。出家学佛的男子,称为“比丘”;出家学佛的女子,称为“比丘尼”;在家学佛的男子,称为“优婆塞”(清信士);在家学佛的女子,称为“优婆夷”(清信女),合称“四众弟子”。
19.问:释迦牟尼佛游行教化的区域主要是哪些地方?
答:主要是中印度。佛居住的地方,在摩揭陀国的王舍城和拘萨罗国的舍卫城的时间最多。王舍城外有一个竹林,是摩揭陀国国王频婆娑罗王献给佛和僧众居住的,后人称为“竹林精舍”;舍卫城也有一个园林,是拘萨罗国王子祇(qí)陀和一位乐善好施的富商——“给孤独长者”须达多共同献给佛的,经中称为“祇树给孤独园”(祇陀太子的树林,给孤独长者的园地),简称“祇园精舍”。王舍城南面的灵鹫山也是佛经常说法的地方。释迦牟尼佛共说法四十九年,直到八十岁涅槃(nièpán)。
20.问:“涅槃”是什么意思?
答:涅槃是很难用语言描述的境界,有灭度、寂灭、不生、无为、安乐、解脱、圆寂等义,灭生死因果,渡生死瀑流,智慧福德圆满成就,到达永恒、寂静、安稳、快乐的解脱境界。这种境界“唯圣者所知”,不能以有、无、来、去等概念来测度,是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
这样用语言表述出来,已经很不准确了。解脱境界是通过如法修行证得的实际经验,不能用世俗的逻辑思维进行推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