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佛教的传播 21.问: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佛教在印度的发展历史?
答:由于佛当初随顺不同众生的根性而说不同的教法,加之众生因为根机、爱好、修行方法的不同而对同一教法的领悟也有所不同,所以,在佛法的长期传播过程中,不同的弘法团体渐渐形成了各自的传承系统。
在佛涅槃一百年的时候,出现上座部和大众部两大部派。上座部侧重禅定的修持,所以戒律繁密而严格;大众部侧重广学多闻、接引众生,所以戒律简略而通融。
在此后的三百年间,随着佛教传播区域的不断扩大,为顺应各地的风土人情,在上座部、大众部的基础上,相继形成了大约二十个学派。
公元前三世纪,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第三代君主阿育王第一次实现了全印度的统一。在征服南印度羯陵伽国的时候,他看到战争的惨状,心生悔悟,在同佛教高僧优波毯多次长谈之后,终于归依佛门,并派遣包括自己的儿子、女儿在内的传教师们到各地宣扬佛教。由于阿育王的努力,佛教不仅从中印度恒河流域一带传遍五印(东、西、南、北、中印度),而且传到印度境外的许多国家。当时,东至缅甸,南至斯里兰卡,西至叙利亚、埃及、希腊等地,都有佛教的传播。
相传秦始皇时代曾有印度僧人室利房等十八人来华传教,此事虽不见正史记载,但秦始皇和阿育王是同时代的人,当时阿育王派遣一批传教师来到中国也是可能的。
在阿育王大力弘法之后的三百年中,佛教在中亚各国普遍传播,更向东发展而传到中国,流布地域日见广大。但是,在印度境内,佛教却遭遇了厄运。阿育王去世后不到五十年,孔雀王朝被巽伽(xùn qié)王朝推翻,受到婆罗门国师的帮助而篡得王位的富奢蜜多罗王崇拜婆罗门教而严厉排斥佛教,毁坏塔寺,杀戮僧众,使印度佛教一时陷于黑暗时代。幸而巽伽王朝的统治权力仅限于中印度。
公元二世纪,由于北印度迦腻色迦王的努力,佛教再度兴盛。以马鸣为代表的大乘佛法教团开始在各地形成。
22.问:是不是此前的教派都属于小乘?
答:是的。“乘”是运载的意思。一般认为,“大乘”着重利益众生,强调与众生共同解脱;“小乘”则着重自己解脱。
23.问:后来呢?
答:公元三世纪,南印度婆罗门学者龙树归依佛教,出家受戒,在雪山跟从一位老比丘学习大乘经典,从此智慧无碍,大量造论以阐明大乘经义。他的“中观”学说迅速流布印度各地,从此大乘佛教便兴盛起来。龙树著作很多,有中国大乘佛教“八宗共祖”的美誉。
到了公元四、五世纪,笈(jí)多王朝再次统一印度,大乘佛教由无著、天亲两兄弟创立了一个新的学派——瑜伽学派。天亲的著作也很多,被称为“千部论师”。
公元六世纪,笈多王朝由于外族入侵而覆灭,佛教受到严重破坏。后来,伐弹那王朝的戒日王统一了中印度,佛教稍稍有所复兴。笈多时代已经开始兴建的那烂陀寺,在伐弹那王朝继续得到增建,规模日益宏大,大乘学者们集中在那里讲学研习,蔚为当时印度最高学府。六世纪中叶至七世纪中叶是那烂陀寺的最盛时期。大唐玄奘法师在这里留学时,瑜伽系的大论师戒贤和中观系的大论师智光都在那烂陀寺讲学。
戒日王死后,中印度又陷入混乱局面。当时印度分据各地的王国大多崇奉婆罗门教,佛教因此日益削弱。独有东印度的波罗王朝历代崇信佛教。这个王朝起于七世纪中叶,延续到十一世纪末,它统治着摩揭陀以东的地方,那烂陀寺就在它的境内;后来又在那烂陀附近建超岩寺,规模更大。
公元七世纪后期,婆罗门教吸收佛教理论而大大发展了它的神学。于是,婆罗门教便以新的姿态大为兴盛起来,西方学者把此后的婆罗门教称为印度教。而当时人才廖落的佛教为适应这样的时节因缘,逐渐兴起密宗,方便吸收婆罗门教的许多仪式而加以不同的解释,但在教义上仍以无常、无我的理论为根本。九世纪以后,密宗更为盛行。
公元十一世纪,突厥族大举入侵,印度原有宗教均遭破坏。佛教上师们星散避难,多经尼泊尔等地来到西藏。超岩寺等重要学府先后被毁,留存的僧人寥寥无几。至公元十二世纪,佛教绝迹于印度本土。
现在的印度佛教是公元十九世纪后期由斯里兰卡重新传入的。近几十年来,中国、日本、缅甸等国佛教弟子也陆续在印度各佛教圣地建立了佛寺。
1956年10月,印度“贱民”领袖安贝德卡尔博士在一次群众大会上宣布改宗佛教,并宣传“人不是神创造的”和“一切众生平等”的佛教教义。参加大会的五十万“贱民”响应他的号召,同时宣布放弃印度教信仰而归依佛教。从此,这项运动掀起澎湃浪潮,数千万人改宗佛教。
24.问:佛教从什么时候开始正式传入中国?
答:史籍记载,汉明帝永平七年(公元64年),朝廷派遣使者十二人前往西域访求佛法。公元67年,他们同两位印度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回到洛阳,带回经书和佛像,翻译了《四十二章经》(《阿含经》的节要译本),同时,建造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该寺因当时驮载经书佛像的白马而得名。
佛教传入中国虽不是始于汉明帝时期(民间传入可以追溯到秦始皇时代),但作为一个宗教,得到政府的支持,在中国初具规模,可以说是始于汉明帝时期。
25.问:佛经是释迦牟尼佛亲自写的吗?
答:不是,是佛涅槃后弟子们记诵出来的。佛涅槃那年,以摩诃迦叶为首的五百弟子集会在王舍城外的七叶窟,将佛一生所说的言教结集起来,以传后世。当时由阿难诵出佛所说的经;由优波离诵出佛所制的僧团戒律;由摩诃迦叶诵出关于教理的解释和研究的论著。经、律、论合称三藏(zàng)。“藏”的原意是盛放东西的竹箧。把经、律、论分为三藏,同我国把经、史、子、集分为四库有差不多的意思。早期的佛经是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背诵下来的。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了防止异说邪见渗入佛法,又恐三藏教义日久散失,历史上又进行了几次三藏结集。
26.问:经文为什么用“如是我闻”四个字开头?
答:因为结集三藏时,佛经是由阿难诵出,所以前面有这四个字,意思是:“如下真实的教法,是我阿难听佛金口所宣,证诚可信”。
27.问:早期的佛经是用什么文字记载的?
答:佛教的传播分南传和北传。南传佛教用的是巴利文(佛陀时代摩揭陀国的大众语。“巴利”就是经典的意思),是小乘经典;北传佛教用的是梵文,多数是大乘经典,也有小乘经典。巴利语是古印度俗语,梵文则是古印度雅语。佛教传入中国,系北传佛教,所以,汉译佛经从梵文翻译的居多,但也有从巴利文翻译的。
北传佛教典籍,大部分保存在汉文和藏文大藏经里。所以,现代佛教可分为三大语系:南传佛教——斯里兰卡、缅甸、柬埔寨、老挝、印度、巴基斯坦、泰国和我国云南省傣、崩龙、布朗等民族的佛教,属于巴利语系;我国汉族和朝鲜、日本、越南的佛教属于汉语系;我国藏、蒙、土、羌、裕固等民族以及蒙古、俄罗斯西伯利亚和印度北部的佛教属于藏语系。
28.问: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中国佛教历史?
答:佛教在中国的弘传,和佛经的翻译事业是分不开的。汉代的翻译事业还在初创时期,所翻译的经典可以概括为两大系统:一是小乘学派,以《阿含经》和“禅数”之学为主,以安世高(安息国人)为代表;二是大乘学派,以《般若经》和净土信仰为主,以支娄迦谶(chèn,月支国人)为代表。
29.问:当时有没有汉地僧人西行求法?
答:有。最早西行求法的是竺法护和朱士行,他们也翻译了不少经典。
30.问:还有哪些为佛教做出贡献的汉地僧人?
答:到了东晋,佛教在中国大地普遍流行,最杰出的人物是道安法师。他是我国最早的热心弘法者,曾派弟子到各地弘法;他又是我国第一个僧伽制度的建立者,努力寻求戒律,以补当时律藏不全的缺陷,并制定了全国风从的僧尼轨范;中国僧人出家后,废除原有姓氏,一律以“释”为姓,就是由道安法师提倡的;他还整理了已译出的经典,编纂了中国第一部“经录”;他第一次总结了翻译的经验,并将经典解释分为三科: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此法沿用至今;在他的主持下,翻译出了许多重要经论;培养了许多学者和翻译人才,为后来鸠摩罗什的大规模翻译事业准备了有利条件。
同一时期另一位杰出人物是法显法师。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为了寻求戒律,法显法师以六十五岁高龄从长安出发,涉流沙、逾葱岭,徒步数万里,遍游北印,广参圣迹,学习梵文,抄录经典,历时多年,复泛海至师子国(斯里兰卡),经耶婆提(印度尼西亚)而后返国。前后经过十五年,游历三十国,回国时已八十岁,仍从事佛经翻译。法显法师除带回珍贵的经藏外,还带回完备的《摩诃僧祇律》《弥沙塞律》等律藏,圆满了夙愿。另外,其游记《佛国记》(即《法显传》)记载了西域诸国许多可贵的史地资料,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
31.问:刚才提到鸠摩罗什的大规模翻译事业,能不能介绍一下?
答:佛教经论大规模、有系统的翻译,开始于五世纪初的鸠摩罗什。鸠摩罗什的翻译事业,有着前所未有的优越条件,那就是当时姚秦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在道安法师影响下的一大批具有高度文化修养的义学僧人的辅助。他所译出的三百多卷典籍,不仅是佛教宝藏,而且也是文学遗产,对中国的哲学和文学的影响非常巨大。在佛学方面,鸠摩罗什最重要的贡献是对龙树创立的中观系统典籍的介绍。这位出生于新疆库车的智慧卓越的大师,和后来的玄奘法师并称佛经翻译事业的两大巨匠。
32.问:玄奘法师是不是那位到西天取经的“唐僧”“唐三藏”?
答:是的。但“唐僧”“唐三藏”的本意是大唐僧人、大唐三藏法师,并不单指玄奘法师一人。
33.问:玄奘法师的事迹能否介绍一下?
答:玄奘法师少年出家,游学四方,遍访高僧,详细研究了汉传佛教各派学说,发现它们各执一词,互相抵牾(wǔ);佛经译文也多有模糊之处,不同译本意思大相径庭,于是决心西行印度求法。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北方连遭灾荒,出国解禁,朝廷准许道俗四出就食,玄奘法师得便西行。他以大无畏的精神,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独行五万里,足迹遍于西域、印度一百三十余国。在最高学府那烂陀寺留学五年,又到南方各国游历参学四年,回那烂陀寺后,主持讲席,为众说法;又著《会宗论》三千颂,沟通中观、瑜伽两家之说;又著《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折服《破大乘论》之异说。游学至此,已经大成。东归途中,戒日王为他举行无遮大会,以《会宗论》《制恶见论》为标宗,任人难破,到期与会的有十八国王,各国大小乘僧三千多人,那烂陀寺僧千余人,婆罗门及尼乾外道二千余人。至十八天之后大会终了,没有一人能提出异议。玄奘法师自此名振五印,大乘学者尊为“大乘天”,小乘学者尊为“解脱天”,成为大小乘公认的三藏法师。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国后,在唐太宗的支持下于长安弘福寺组织了规模完备的译场,开始了为期19年的佛经翻译工作,不仅全面系统地译传了大乘瑜伽有宗一系的经论,而且把空宗的根本大经——《大般若经》二十万颂也完全翻译过来,又把小乘“说一切有部”的重要论典几乎全部译出,总计译出经论75部,1335卷,约50万颂。那烂陀寺最盛时期所传承的佛学精华,基本上都由玄奘法师译传于中土了。玄奘大师不畏艰险、全心阐教的精神,赢得世人的尊崇,而其所著《大唐西域记》则成为研究印度历史必读的经典。
34.问:佛教传入中国,什么时候进入鼎盛时期?
答: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在这一时期,各宗先后兴起,呈现百花争艳的景象。
35.问:能否简单介绍一下?
答: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佛教派别,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大乘八大宗:三论宗、法相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
三论宗主要依据鸠摩罗什所译《中观论》《百论》《十二门论》立宗。宗义以二谛圆融为总纲,以彻悟中道实相为究竟。这一宗实际上是龙树中观学说的直接继承者。隋朝绍兴嘉祥寺吉藏法师著疏弘传,集其大成,开创此宗,故此宗又名嘉祥宗。
唯识宗主要依据《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继承了无著、天亲的瑜伽学说,因此又称瑜伽宗。教义以万法唯识、三界唯心等为总纲,以转识成智为宗旨。住持慈恩寺的玄奘法师译传开创此宗,并和会十师之说为《成唯识论》,故此宗又名慈恩宗、法相宗。
天台宗主要以《法华经》《大智度论》等为依据,吸收了印度传来的和中国发展的各派思想,重新加以系统组织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宗义以五时八教为总纲,以一心三观、三谛圆融为中心思想。因为创始人智者大师住在浙江天台山,所以称为天台宗;因其教义主要依据《法华经》,故也称法华宗。
华严宗以《华严经》为依据,对《华严经》有深入的研究和精辟的阐发,是在前人三论、天台、法相等学说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思想体系。宗义以五教来判摄整个佛教,以六相、十玄、三观为中心思想。由贤首国师法藏法师继承杜顺、智俨思想而创宗,所以此宗又名贤首宗;又因以发挥“法界缘起”的思想为宗旨,又称法界宗。
禅宗主张禅定,即静中思虑,将心专注在一境上,一心参究,以期证悟本自心性,故又名“佛心宗”。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càn)、道信,至五祖弘忍之下,分为南宗慧能、北宗神秀。北宗神秀一派主张渐修,盛极一时,但不久便衰歇;南宗慧能主张顿悟,后被尊为六祖,弘传甚盛。禅宗单传心印,虽强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也有经典传承,达摩大师以四卷《楞伽经》传于二祖慧可,弘忍、慧能又教人诵持《金刚经》,以后更有《六祖坛经》和许多语录的出现。
净土宗以《无量寿经》《观经》《阿弥陀经》《往生论》为依据,由唐朝善导大师继承昙鸾(luán)、道绰(chuò)净土思想,集其大成而创立。此宗将一代佛教分为难易二道、自他二力、圣净二门:其他各宗依自力修戒定慧,在此土经三大阿僧祇劫成佛,为难行之圣道门;专修念佛——称念“南无(nāmó)阿弥陀佛”、依阿弥陀佛愿力(他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佛,为易行之净土门。所以,此宗以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宗旨。净土宗行人不一定要通达经教,也不一定要静坐精修;行住坐卧皆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只要信愿具足、一心念佛,临命终时即可蒙佛接引往生净土(欲详研净土教理,可参阅《善导大师全集》,慧净法师编)。由于法门简便,最易修持,所以唐朝以来,修学此宗人数最多,其他各宗行人也多兼修此法,使净土法门在中国最为普及。
律宗,因着重研习及传持戒律而得名。实际创始人为唐代道宣大师。因依据五部律中的《四分律》建宗,也称四分律宗;复因道宣住终南山,又有南山律宗或南山宗之称。由于律宗的盛行,人们在修学大乘戒定慧三学的过程中,仍然重视声闻乘的戒律。律学的研究,最重要的是善于分辨开、遮、持、犯(有的戒条,本来是不得触犯的,但在某种情况下可以开许,这叫开;有的戒条,比如饮酒,本无罪性,但能成为破毁诸戒的诱因,所以特为遮止,就叫遮)。某些状况往往难以断定是持戒还是犯戒,这就需要研究律学,根据律藏确定开、遮、持、犯的界限。
密宗由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从印度传入中国,依《大日经》《金刚顶经》建立三密瑜伽,事理观行,修本尊法。此宗以密法奥秘,不经灌顶、不经传授不得任意传习及显示别人,因此称为密宗。
36.问:为什么要分这么多宗派呢?统一起来不是更简捷吗?
答:由于众生根性千差万别,所以释迦牟尼佛应机施教,说八万四千法门。祖师观察时节因缘,指出适合大众的解脱之道,因此形成宗派。犹如出门远行,随个人条件的不同,有的走陆路,有的走水路,有的乘飞机。如果只限一种交通方式,很多人就难以成行了。不过,方法虽各有异,目的无非都是成就佛道。
37.问:既然抱着同样的目的,宗派之间为什么有异议呢?
答: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因为观察角度不同,观察结果就有所差别。不同的经论之间乍看起来似乎矛盾,同一个问题往往有多种答案,这是因为佛说法是针对不同众生的缘故。譬如领人进城,对城东的人,告诉他向西走;对城西的人,告诉他向东走。《论语》中有一则故事,子路曾问孔子:“是否听到一个道理就照着做?”孔子回答说:“有父兄在,怎么能不请示就马上行动呢?”另一个弟子冉有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却回答:“听到了就马上行动。”因为子路胆大冒失,而冉有过于谨慎,所以答案完全不同。
38.问:看来佛教也讲究因材施教?
答:是的。不过佛教的表述是“契理契机”,一方面契合真理,一方面契合众生的根机。
39.问:有的宗派不常听说,是不是因为不契合大多数人的根机呢?
答:也可以这么说。有的宗派义理幽玄,一般根性的人很难契入,加之一些历史原因,渐渐就不如隋唐时期那么兴盛了。
40.问:唐朝以后的佛教能否大体说说?
答:对佛教影响最大的历史事件是唐武宗“会昌法难”。唐武宗之前,佛教处于全盛时期,寺院经济扩张,严重影响政府收入。加之唐武宗本好道教,又经宰臣李德裕和道士赵归真的鼓动,于是敕令灭佛兴道,焚烧经像,拆毁佛寺,没收寺产,僧尼还俗。会昌六年,唐武宗服丹致死,宣宗即位,恢复佛教,但佛教已元气大伤。唐室灭亡之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战乱时代,各宗章疏典籍大都在此时期佚失无存。
41.问:大乘八宗全都衰落了吗?
答:没有。禅宗和净土宗依然盛行。禅宗行人多住在山林,自耕自食,对社会的依赖性不大,也不需要太多典籍,所以虽遭会昌法难、五代战乱,但影响不大,一直传承下来(所以全国各地遗留了很多禅寺)。至于净土宗,虽然善导大师一系的著作散失殆尽,但其念佛往生的行法因为简单易行而传承下来;不过,后世的教义以诸宗融合、汇归净土为主旨,与善导大师的思想有所不同。
值得庆幸的是,很多失传于中国的典籍传至朝鲜、日本而保存下来。五代时期,天台宗的著作从朝鲜传回,华严宗的典籍也部分恢复,所以,这两宗又复兴起来。到了清末,三论宗、法相宗以及密宗、律宗的许多著作才由日本重返故国,净土宗善导大师一系的著作也一并传回。
42.问:能否介绍一下藏传佛教的情况?
答:藏传佛教开始于七世纪中叶的吐番(bō)王朝时期。藏王松赞干布在两位妻子——大唐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尺尊公主的共同影响下归依了佛教。他派遣大臣到印度学习梵文和佛经。他们回来后创造了藏语文字,并开始翻译佛经。到了八世纪中叶,藏王持松德赞迎请了印度当时最著名的显教学者寂护、莲花戒和密宗大师莲华生等建寺立僧,从事系统的翻译,佛教在西藏地区得以普遍弘传。八世纪,由莲花生、无垢友等创立了西藏地区历史最悠久的教派——宁玛派(红教)。
但到了九世纪中叶,西藏佛教一度遭到破坏,“朗达玛灭法”使佛教在西藏沉寂了一百多年。
公元十世纪,佛教从西康地区再度传入,西藏佛教开始了后弘期(朗达玛灭法之前为前弘期,之后重兴的佛教为后弘期)。
十一世纪时,孟加拉佛教大师阿底峡入藏,创立迦当派,其学说为后来宗喀巴大师所继承,创立了格鲁派(黄教),遍传藏、汉、蒙广大地区,后世弟子形成达赖和班禅两大活佛转世系统。西藏的玛尔巴也曾三次赴印度学法,创立了噶举派(白教),世界知名的西藏圣人米拉日巴即此派的第二代祖师。昆?贡却杰布于萨迦寺创立了家族世代相传的萨迦派(花教),第五代祖师发思巴(八思巴)被忽必烈封为“帝师大宝法王”,其后历代继承元朝帝师世系。
1203年,突厥族军队入侵印度,那烂陀寺、超岩寺等佛寺被毁,很多学者来到西藏。因此,印度后期佛教的论著保存在藏文藏经里的极为丰富。
藏传佛教现在有四大教派,即:宁玛派(红教)、萨迦派(花教)、噶举派(白教)和格鲁派(黄教)。
43.问:达赖和班禅是怎么回事?
答:达赖喇嘛,西藏格鲁派教主,住在前藏首府拉萨布达拉宫。《西藏新志》说:达赖喇嘛为宗喀巴之大弟子,班禅额尔德尼为宗喀巴之二弟子。宗喀巴在明朝永乐十五年生于西宁卫,得道于西藏噶尔丹寺,成化十四年示寂,遗嘱二大弟子世世化身转生,演大乘教,常在轮回,不昧本性。
班禅又称“班禅额尔德尼”,黄教教主,地位仅次于达赖喇嘛,居于后藏日喀则的札什伦布寺。
44.问:佛教传到中国一千多年,对中国文化有哪些影响?
答:佛教虽是外来宗教,但和中国传统文化水乳交融。佛经的翻译,促进了诗文的意境和文体的演变,比如唐宋时期白居易、苏东坡的诗,多受禅宗“颂古”及新诗的启发;佛经的翻译、佛法的传播还为汉语新增了很多名词,“刹那”“不二法门”“大千世界”“当头棒喝”等等,这些现代还常用的词汇都来自佛教;宋明理学在很大程度上受了佛教华严宗、禅宗的影响;到了晚清时期,中国知识界研究佛学成为风气,一些民主思想启蒙运动者,如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等,都以佛教教理作为思想武器,佛教的慈悲、平等、无常、无我的思想,被当时的知识界普遍认同。此外,庄严的佛寺、玲珑的佛塔、精美的佛像,无疑是中国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内容源自佛教,如盂兰盆会、腊八节等民俗活动,就直接脱胎于佛教节日。
45.问:佛教主张利益众生,不知在社会公益方面有哪些贡献?
答:那就很广泛了,比如行医施药、造桥修路、植树造林、掘义井、设义学等等,特别是植树造林,试看全国各地,凡有佛教塔寺之处,无不环境清幽、景色宜人。
46.问:据说有些欧美人士也归依了佛门?
答:是的,佛陀充满智慧的教义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认同。
多样化的信息传递方式也加速了佛教的传播,除了传统的口口相传、经典传播,人们还可通过音像制品、电视台、电台、网络了解佛教。佛教不仅被社会大众所接受,也越来越受到思想界、哲学界、科学界的关注。
47.问:我还担心佛教适应不了科技时代呢,看来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答:是的,如果对佛教有所了解,就会发现:科学技术越发达,佛法反而越容易被接受。日本科学家松下真一著有《华严经与核子物理学》一书,将佛教的宇宙观及物质生灭等观点与现代核子物理学同参互证,其相似性令人惊叹。爱因斯坦曾说:“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共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