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佛教的弟子

三、佛教的弟子 48.问:出家制度是不是释迦牟尼佛创立的?

答:不是。在佛陀的时代,出家修道在学术界、思想界蔚然成风。但是,佛陀本人以王子的身份出家,使出家的行为得到了鼓励。出家的佛教弟子一般称为僧人或僧侣。

49.问:僧侣是不是相当于其他宗教的神职人员?

答:佛教僧侣仅仅是为求得解脱而出家的修行人,不是担任什么神与人之间的神职。

50.问:佛教僧侣平时的生活应当是怎样的?

答:僧侣应当过清净而俭约的生活,严格遵守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饮酒、不非时食、不涂香装饰、不自歌舞、不观听歌舞、不坐卧高广床位、不接受金银象马等财宝;除衣、钵、剃刀、滤水囊、缝衣针等必须用品外,不蓄私财;不做买卖、不算命看相、不诈示神奇……平日昼夜六时(晨朝、日中、日没为昼三时,初夜、中夜、后夜为夜三时)除一定时间睡眠、托钵、饮食、劳作外,其余时间都应当精勤修学。

51.问:他们为什么要出家呢?

答:世间有出家僧团,代表三宝住世,可以给众生解脱的信心。在家人有诸多牵累,只有出家,才能全身心投入佛教事业,高擎法幢,绍隆佛种。另外,如果修行小乘,在家修行至多能断除欲界思惑而证得三果;而出家生活自由无累,容易集中精力从事无我无欲的修行,所以,要证得最高的四果,非出家人做不到。

52.问:佛教的理想是不是要人人都出家呢?

答:出家应当是佛教弟子中少数人的事。出家需要具备很多条件:要征得父母同意,动机要纯正,不是逃避债务和法律责任;自身对教理及行持都够标准;如果犯杀盗淫妄四根本戒,则应摈斥在僧伽之外;出家受戒要得到十人以上戒龄满十年的僧侣介绍、证明和会议通过等等。佛教本有四众弟子,出家男女二众负责住持佛法,在家男女二众负责护持佛法。所以,佛教并不要求人人都出家。很多大乘经典都是赞许在家学佛的。

53.问:听说有些国家每个人一生中都要出一次家,是吗?

答:泰国、缅甸都有这种风俗,我国傣族地区过去也是如此。这并不是佛教规定的制度。这些地方一般儿童到七八岁的时候,父母便送他们到寺院出家,在那里识字学经,过僧团生活。出家时间有的几年,有的几个月,最短的只有几天。如果儿时未出过家,长大后总要有一个时期出家一次。这种临时出家并不受沙弥戒,与长期出家不同。

54.问:出家男子为什么称为和尚?和尚是什么意思?

答:“和尚”是从梵文音译过来的,它的意思是“教授师”。和尚本来是一种尊称,有一定资格的出家人才堪称和尚。这个称呼并不限于男子,出家女众有资格的也可以称和尚,但是后来习俗上把它用于对一般出家男众的称呼。

55.问:喇嘛是什么意思?

答:喇嘛是藏语,它和“和尚”是一样的意思。后来这个词也被错用了,本来并不是每个出家人都能称为喇嘛的。正确的称呼是:出家的男子受十戒的称沙弥,受具足戒的称比丘;出家的女子受十戒的称沙弥尼,受具足戒的称比丘尼。

56.问:汉族地区习惯称出家的男子为“僧”、出家女子为“尼”,这样称呼是否准确?

答:“僧”是僧伽的简称,它的字义就是“大众”。僧伽是出家佛教弟子的团体,至少要有四人以上才能组成僧伽。所以,一个人不能称僧伽,只能称僧人。出家男女二众都在僧伽之内,都可称为僧人。至于“尼”字,是从沙弥尼、比丘尼的字尾而来的,是汉族对出家女众的简称。

57.问:哪些人可称为法师?

答:“法师”是一种学位的称号。本来,通达佛法、能为人讲说的人,才能称为法师。现代人约定俗成地把一切出家人皆称为法师,亦无不可。佛教还有其他学位:精通经藏的称为经师,精通律藏的称为律师,精通论藏的称为论师。最高的是三藏法师——遍通经律论三藏,如唐代玄奘、义净都被授予这个称号。

58.问:藏地的活佛是怎么回事?

答:修行有成就、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而转世于人间的人,藏语称为“朱毕古”,蒙语称为“呼毕勒罕”,意思就是“转世者”或“化身”。“活佛”是汉人对他们的俗称,其实蒙藏佛教中并没有“活佛”这个名词。

傣族佛教比丘被称为“佛爷”,这也是汉人习俗上错叫出来的,他们自己并没有这种称呼。

59.问:听说僧人是不事生产的,是这样吗?

答:在佛陀的时代是这样的。但他们同世俗的教育工作者一样,肩负着为众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勇猛精进,弘法利生,默默地奉献社会,他们才真正堪称“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汉地僧人有从事农耕的习惯,这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的传统。

60.问:什么叫丛林清规?

答:丛林就是大寺院。僧众集合在一处,好像树木丛集成森林一样,所以叫作丛林。清规就是丛林的僧众日常遵行的规制。这种规制是依据佛所定的戒律,结合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而定的。中国最早的清规创自东晋时代的道安法师,唐代百丈禅师创立了禅宗僧众的清规,但久已失传。现在的清规是明朝洪武、永乐皇帝先后下旨推行的。

61.问:当代僧人也用手机、电脑,这是不是不守清规?

答:手机、电脑等现代科技产品用于弘法利生,使佛教的传播更加便捷;但要防止这些科技产品障碍清净修持,增加染污烦恼。

62.问:戒条是可以开的吗?

答:比丘戒中除了不杀、不盗、不淫、不妄四根本戒不可以开之外,其余戒条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开,一切服从“饶益有情戒”(“有情”即有情识的生命个体),但平时应当尽力遮护不犯。“开”与“遮”是戒律上的术语,在何种情况下可以开戒,是有严格规定的。

63.问:出家人的衣服有不同的颜色,是不是表明不同的修行层次?

答:不是。根据佛教制度,比丘衣服有大中小三件:一是用五条布缝成的小衣,我国俗称为五衣,是劳作时穿的;一是七条布缝成的中衣,我国俗称七衣,是平时穿的;一是九条乃至二十五条布缝成的大衣,我国俗称祖衣,是礼服,出门或见尊长时穿的。三衣总称为袈裟,因其形状为许多长方形割截的小布块缝合而成,有如田畔,故又名“割截衣”或“田相衣”,亦称“福田衣”;又名“坏色衣”,因为最初佛弟子的衣服都是从坟场、垃圾场捡拾废弃的布块,清洗干净逐片缝合在一起,这是佛为了让弟子净心办道,避免追求奢华。现代物质发达,不必像古代那样缝合布块,但最初佛制僧衣的精神还保存着。

北方气候寒冷,僧众三衣不够,所以我国僧众在袈裟里面另穿一种常服,这种常服是就古代俗人的服装略加改制的。常服的颜色,明代皇帝曾作过规定,修禅僧人常服为茶褐色,讲经僧人常服为蓝色,律宗僧人常服为黑色。清代没有什么官方规定,但律宗寺院一般僧人常服均为黄色。

64.问:有的僧人头顶上的戒疤是怎么回事?

答:根据佛制,剃发、染衣、受戒是取得僧人资格的必要条件。剃发、染衣的用意是为了舍弃美好装饰,过朴素无华的生活。至于受戒,并不需要在头顶上烧戒疤,这可能与《梵网经菩萨戒本》燃身供养之说有关。唐代之后,有以艾燃顶的做法,称为“爇(ruò)顶”,即在头顶上点燃几个塔形残香头,让其燃烧至熄灭,以示诚心。烧痂后留下的疤点,俗称“戒疤”。由于各人发心的不同,戒疤的数量有一、二、三、六、九、十二几种。十二点表示受的是戒律中最高的菩萨戒。除汉族以外,其他民族僧人都没有烧戒疤的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