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专杂得失”之文
善导和尚是弥陀化身,有大智慧,有大神通,其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专修谓“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如是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则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也。
(增广上?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
这段是印光大师对善导和尚的“专杂二修”的一种体认和一种崇仰。说善导和尚是弥陀化身,他教导众生都非常的平实,不讲玄妙。至于所示我们专修和杂修这一点,对我们净土的行人,可以讲有无穷无尽的利益。
往往有人起疑:“怎么想往生的人多,得往生的人不多啊?”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就在他是不是真信切愿,是不是专修念佛,是专还是杂。
净土法门分水岭
净土法门有一个分水岭:杂修,你就往生不定,很困难!很危险!修的很多,反而往生不定;专修,就一定往生。
什么叫专修呢?身、口、意三业都专。
“身业专礼”:专门礼拜阿弥陀佛。
“口业专称”:专门称念阿弥陀佛名号。不是说为了往生西方,觉得“专念阿弥陀佛一佛名号够吗?是不是再加上其他的法门?其他的佛菩萨?加上其他的经典、咒语?”如果那样就杂了。
“意业专念”:专门忆念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如是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像这样三业专修的话,一万个人念佛,一万个人往生,没有一个不往生的。
什么叫杂修呢?
“谓兼修种种法门”:他也念佛,他也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是他不专,他兼,“兼”就是再修其他法门,再持咒,再诵别的大乘经典,然后回向往生。他认为“我修的越多,功德越大,善根越多,越有把握”。但是,恰恰相反,这样叫杂修,因为心不纯一。
“心不纯一”:心里不纯粹是阿弥陀佛,不专一是阿弥陀佛,而是杂有其他法门,你心里没有主宰,信愿不恳切,你不专一,你这样不就杂了吗?因为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毕竟是靠阿弥陀佛的愿力,你一杂,跟阿弥陀佛的愿力感通就弱了;感应道交的力量弱了,阿弥陀佛的愿力你不能契合、靠上,靠自力修行,怎么能往生呢?所以难以得到利益,道理很明白。
“则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三四往生者”:杂行杂修,一百个当中不知有没有一两个,一千个中不知有没有三四个往生的。
所以,问题出在哪里?就在于专还是杂。
恶性循环
结果很多人不了解这个道理,形成了恶性循环。怎么叫恶性循环?“哎呀!你看某某人,一辈子苦修,修了那么多法门,还没确定往生!我要更加努力,修更多的法门!”他不知道他之所以没往生,是因为他不专,没有一心靠倒阿弥陀佛,没有“通身放下,彻底靠倒”,没有全部仰靠南无阿弥陀佛。正因为他杂了,所以他往生没有把握,走得不殊胜。结果你不知道吸取他的教训,反而重蹈覆辙,可能走得比他更差。
舍杂归专
“某某人出家多年,读经很多,学问很大,但因为不专念佛,没能往生,何况我还不如他,所以我不能学他的路子,我要专。”——以他为前车之鉴,这样才是遵循佛祖的金口诚言。
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里说,三辈众生要“一向专念无量寿佛”,没有二向,这才稳当、有把握。
像我们坐船过海,你就一心一意坐一条大船就稳当,你脚踏两只船,乃至三、四只船,是肯定不稳当。
有人讲:“我禅净双修,双保险;再加密宗,三保险;再加律宗,四保险……”
你呀,两保险、三保险,是一个都不保险。你真的保险,不可能要第二个、第三个,你有第二、第三,是肯定心里有怀疑,才有第二、第三,保险哪里还有第二个、第三个啊?都百分之百了,就不用第二、第三了嘛!双保险,一个都不保险!要懂得这个道理。
十方诸佛虽多,为我们这样的众生发愿,以易行简便的法门救度我们的佛,只有阿弥陀佛一佛。诸佛法门无量,适合我们这样众生根机的法门,能够必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只有念佛这一法。所以就不要杂了。
“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佛是“金口”,佛讲的话真实不虚,叫“诚言”。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化身,他讲的就是阿弥陀佛讲的,从古到今,从现在到未来,定下来不能改变的。
我们离开善导大师已经一千几百年了,大家去访一访、问一问,只要是杂行杂修的,往生就困难;只要是老实念佛的,没有不往生的,都走得很安然。所以祖师就是祖师,弥陀化身就是弥陀化身,说是如何就是如何,所以真想往生,大家要老实专修念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