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如来三业为治凡夫
《往生论》观如来身业、口业、心业三种功德成就。
《往生论注》明:
凡夫众生,身口意三业以造罪,轮转三界,无有穷已。
是故诸佛菩萨,庄严身口意三业,用治众生虚诳三业也。云何用治?
众生以身见故,受三涂身、卑贱身、丑陋身、八难身、流转身。如是等众生,见阿弥陀如来相好光明身者,如上种种身业系缚,皆得解脱。入如来家,毕竟得平等身业。
众生以憍慢故,诽谤正法,毁訾贤圣,捐庳尊长。如是人应受拔舌苦、喑哑苦、言教不行苦、无名闻苦。如是等种种诸苦众生,闻阿弥陀如来至德名号、说法音声,如上种种口业系缚,皆得解脱,入如来家,毕竟得平等口业。
众生以邪见故,心生分别。若有若无,若非若是,若好若丑,若善若恶,若彼若此,有如是等种种分别。以分别故,长沦三有,受种种分别苦、取舍苦。长寝大夜,无有出期。
是众生若遇阿弥陀如来平等光照,若闻阿弥陀如来平等意业,是等众生,如上种种意业系缚,皆得解脱,入如来家,毕竟得平等意业。
“治” ,有对治、救治二意。因中法藏三业愿行,本为对治凡夫虚妄三业;
果上弥陀光明神力,即能救治人天三途诸苦。又凡夫因业造罪,即便对治;
果成系缚,即行救治。
如来三业如何能治凡夫?因弥陀名号故。
《往生论注》为明如来三业皆有救治众生之功能,姑且对应众生造罪三业,一一说明之,令人印象深刻。但这并不是说如来身业只能解脱众生身业系缚,而不能除心口业系;
或如来口业只能除灭众生口业诸苦,而不能除身心业苦。实际上,众生随所见闻如来三业中任何一业,所有身口意业系缚皆悉解脱。
然而,不入观佛三昧,不见如来身相光明;
不悟诸法实相,不知如来真实平等心;
若非亲炙灵仪,不闻如来说法音声。如是凡夫,如何能够解脱三业系缚?所以弥陀将其无量庄严功德、三业救治法力,纳入名号之中,令众生听闻称念。众生称念名号,所有重罪,一切系累,皆悉顿除。故弥陀名号为“至德名号” “方便庄严真实清净无量功德名号” “至极无生清净宝珠名号” ,所谓:
若人虽有无量生死罪浊,若闻阿弥陀如来至极无生清净宝珠名号,投之浊心,念念之中,罪灭心净,即得往生。
此如来名号,及彼国土名号,能止一切恶。
无碍光如来名号,能破众生一切无明,能满众生一切志愿。
《往生论注》将弥陀名号配于口业功德、说法音声,不仅因为众生称名属于口业音声,比类相似,更深层的含义是:弥陀名号统摄一切法门海,一切法门皆从六字流出,皆为导归称名;
如来以名号说法,众生称名愿生,即是随顺如来法音,奉行如来言教。然而称名之人,现生弥陀常住其顶,光明不离其身,临终必见报、化佛身放光来迎,是名号之中自摄如来身业功德。称名则万修万去,往生即普同成佛,故名号即是如来大慈等心;
若非名号,众生有堪不堪,即非平等。故以一名而摄三业。
又以名号配属口业,因众生谤法,从口业造,明此罪极重,非名号莫能救治。故知前说谤法不生,为一时方便。谤法不生,非如来不愿救、不能救,乃因不愿生故,如《往生论注》言: “此愚痴人,既生诽谤,安有愿生佛土之理! ”今明得生,乃因先谤法人,闻名回心故。若不回心,闻如不闻,后来善导大师说: “以佛愿力,五逆之与十恶,罪灭得生;
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入如来家,毕竟得平等身业”等,明凡夫之人得生净土,三业同于如来,即是成佛之义。
《往生论注》对凡夫的论述全面,深刻,系统。
凡夫之本性,即是颠倒,即是虚伪;
此颠倒虚伪凡夫所修一切人天诸善、人天果报,若因若果,也皆是颠倒,皆是虚伪,名不实功德,不可能出离三界、往生无漏净土;
此颠倒虚伪凡夫欲出三界、生净土,必须仰靠阿弥陀佛本愿力、名号真实功德。仰靠佛力的方法即是“称彼佛名,如彼名义” ,也就是“二知三信” ,也就是“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 ;
如是称名,如光入暗,顿灭无边生死罪,速满功德大宝海,三界系业不能牵,不断烦恼得涅槃。
明净土之摄机,先引《大经》弥陀本愿“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明论主所共即是凡夫,同时也说明“弥陀本愿,本为凡夫” 。
接着引用《观经》下品下生证明:一切凡夫,只要不诽谤正法,信佛念佛,皆得往生;
同时以《观经》下下品“造逆临终,十声称名”突显第十八愿机与法的内容,显明二者之有机联系。接着从道理说明:诽谤正法者不得往生,在于无愿生之心;
更于如来口业功德究竟显明:弥陀名号能灭谤法极罪,回心者皆得往生。
由此《论注》 ,龙树菩萨、天亲菩萨所开示之净土大乘菩萨道,豁然敞开于我等凡夫面前,眼前一亮,信心倍增。若无《论注》 ,几许误哉!恰如“一片白云横谷口,几多归鸟尽迷巢” 。
而为究竟引导我等,昙鸾大师在《赞阿弥陀佛偈》中言:
我从无始循三界,为虚妄轮所回转。
一念一时所造业,足系六道滞三涂。
经言: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大师之深恩厚德,永泽后昆。
附带说明,以下下品之机为净土门之正机,始自昙鸾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