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机受之心行

(三)机受之心行

名号虽然具有无量无边德用,但如果众生不知不信,不顺名号自然之功用,即不能得其功德利益。如手执亿金之券,不知不信,依然受穷;

家有全自动电器,不会使用,只是废物。

《往生论注》言:

有称名忆念而无明犹在,而不满所愿者,何者?由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故也。

云何为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谓不知如来是实相身,是为物身。

又有三种不相应:

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

二者信心不一,谓无决定故;

三者信心不相续,谓余念间故。

此三句,展转相成:以信心不淳,故无决定;

无决定,故念不相续。

亦可念不相续,故不得决定信;不得决定信,故心不淳。

与此相违,名如实修行相应。是故论主建言“我一心” 。

此一段文主要在说明“二不知三不信”之不如实修行,以及“二知三信”之如实修行相应。大意是:虽称念弥陀名号,但不知、不信“弥陀是真实能救我者,名号即弥陀真实之救度” ,即与弥陀名号本身所具有的含义不相应;

与名义不相应,弥陀名号本身所具有的德用就不能如实显现,所谓“碍属众生” ;

名号德用不能显现,众生全无如实修行;

不如实修行,不能往生;

不能往生,则不能破无明、满所愿。反之,即是如实修行相应。

实相,又称诸法实相、真如、法性,也就是真理;

此实相含藏万德故, 《往生论》说为“真实功德相” 。 “实相身”是说如来证穷真理,是“真理之存在” “真实功德之存在” 。

为物之“物” ,指众生。 “为物身”是说如来是“救度众生之存在” 。

诸佛化道,必具二身。若非实相,即堕颠倒;

若非为物,即成虚作。由实相身而为物身,故能从真理界垂化于众生界;

为物身而实相身,故能摄众生入毕竟净。此即诸佛摄化众生之通规。

若比之法、报、化三身,实相身相当于法身及自受用报身,为物身相当于他受用报身及化身。故诸佛自利虽究竟圆满,利他不得不俯顺屈尊。此诸佛之“为物身”虽言利济众生,但不普遍、非究竟,对众生根机不得不有所简择,施与利益不得不有所损减。

今弥陀建超世别愿,统实相身、为物身之功能于一名号中,故“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即是以弥陀之自证 (实相身) 而为众生之所有 (为物身) ,二者无毫发间隙,自利全成利他,自功德全成他功德,自受用全成他受用。故使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往生即速疾成佛。 《往生论》说: “其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所以“二知”成为“一知” ,知名号即弥陀究竟之救度。称名自具两种功能:必得往生 (为物故) ;

生即成佛 (实相故) 。

《往生论注》释弥陀名号即是实相身、为物身,让我们对这句弥陀名号、对阿弥陀佛之所以成为阿弥陀佛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弥陀名号具为物身故,称名众生必蒙报、化之来迎;

弥陀名号具实相身故,往生彼国即证真如之实际。又,名号具为物身、实相身故,一切观像、观想、实相念佛总收于称名之中。

若虽称名,而以不能定观为欠,此不知名号为物身;

闻他证悟,自卑于称名,此不知名号实相身。

不能观想,不悟实相,而能究竟直达如来地者,唯有称念弥陀名号一法。

诸佛皆自利利他,皆具实相身、为物身,但统实相身、为物身于一名号以摄化众生,唯是弥陀一佛;

故不受通途三身化用之局碍,而为一切诸佛所称赞。

弥陀名号统摄实相身、为物身,源于彼佛本愿。第十八愿言“乃至十念 (名号) ,若不生者 (为物身) ,不取正觉 (实相身) ” 。又《观经》 “光摄念佛”之文, 《小经》 “何故号阿弥陀”之文,皆是其据。约本《往生论》则据“真实功德相 (实相身) ” ,与“观佛本愿力 (为物身) ”之偈。

“知”是“信”义,若仅是观念之知,仍非相应,所以接下来就信心说“又有三种不相应” 。

先说“信心不淳” 。 “淳” ,通纯。虽称名,但不纯然仰信弥陀名号真实之救度,夹自力的杂质,精进时便认为往生一定,懈怠时又以为往生不定,所以说“若存若亡” 。

既然不淳,也就“不一” 。 “一”是专一。虽称名,但不专一仰靠弥陀名号之救度,左右摇摆,心怀犹豫,所以说“无决定” 。

既然不一,也就“不相续” 。虽称名,但不始终如一仰靠弥陀名号之救度,前念弥陀,后念余行,所以说“余念间” 。

若能顺佛本愿,称名相续,一信到底,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即与弥陀名号救度之义相应。现生破除疑无明,满往生愿;

当来破无始无明,满度众生愿。

所以, “三不信”只是“一不信” ,不信弥陀之救度;

“三不相应”只是“一不相应” ,与弥陀救度不相应。

后来善导大师以“专、杂”作为“相应不相应”之决判,至为简明扼要。 《往生礼赞》言: “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 ……舍专修杂业者,百时稀得一二, 千时稀得三五。何以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 ” “佛本愿”者,名号救度之义也。

可见二祖之一贯。

本来信心是主观意识,既不独立,也难表述,今《往生论注》承《往生论》之旨,紧扣“称名之行” ,所谓“称彼如来名” ,同时采取“三不信”之否定表述方式,以“与此相违,名如实修行相应” ,可说极为巧妙。

善导大师则直接说明“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并据此建立“称名正定业”“六字名号释”“就行立信” “一向专称”等净土宗根本教义,皆以此《往生论注》为法脉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