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念门之次序及观察门之意义
五念门即: 一、礼拜门;
二、赞叹门;
三、作愿门;
四、观察门;
五、回向门。
观察门列为第四,长行解释说:云何观察?智慧观察。正念观彼,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故。
就此不免疑问:
(一)关于观察门之位次。
长行第一章“愿偈大意”说:
此愿偈明何义?示现观彼安乐世界,见阿弥陀佛,愿生彼国故。
第二章“起观生信”说:
云何观?云何生信心?
皆显明以观察门为首,由观察而生归命愿生之信心。但五念门中观察门列为第四,在作愿门之后,这是什么原因?
这是因为观察本身有信前与信后的不同,信前起观能够生信,信后修观能增法喜法乐。 《论》说“受用种种法味乐” 。 《论注》言: “种种法味乐者,毗婆舍那中,有观佛国土清净味、摄受众生大乘味、毕竟住持不虚作味、类事起行愿取佛土味。 ”天亲菩萨于偈颂一开始即表达自己归命愿生的信仰,所说之观乃是信后之观。五念门采取由表及里、由粗至精、由自及他的次序,先说身业归命礼拜门,次说口业称名赞叹门,再说意业作愿门,再说智业观察门,最后方便智业回向门。同时由于信仰的一体性,每一门自含五门之意义,不过为了表达方便分说而已。
而在“愿偈大意”及“起观生信”章中,是为了显明五门生起之最初次第,故以观察为首,因观察国土、佛、菩萨真实功德而发起归命愿生之心,又由此愿心意业发动身口二业之礼拜、赞叹,最后由己身扩及到其他众生。五门的次第为: 一、观察门;
二、作愿门;
三、礼拜门;
四、赞叹门;
五、回向门。
后来善导大师《观经疏》 “深心”释中立五正行,便是依行业本身的性质与功用顺次展开,首置“读诵” ,由读诵而起“观察” ,由观察信解而“礼拜” “称名” “赞叹供养” 。可以看出是依据天亲菩萨的五念门有所增减。第一读诵正行,相当于论中“我依修多罗”一句。分赞叹门为“称名”及“赞叹供养”二种正行;
这是为了突出称名,强调“顺彼佛愿”之“如实修行相应” 。减略作愿门、回向门,将之摄于“回向发愿心”当中。
五念门与五正行之比较:
二、既说“智慧观察” ,又说“如实修行毗婆舍那” ,闻思修三慧中当属修慧,然而这对一般人而言是难行道,何以易行道的教典会出现如此难行的内容?
这是因为净土法门广大,等摄一切上中下根之故。龙树菩萨《易行品》侧重在说明其接引下根之易行,天亲菩萨则说明了三根普被,上根也在其中。观察通于闻思修三慧,上根者不妨三慧齐修,中下根人则以闻思为主。
虽通三慧,重在闻思。所以《论》中只是详说所观之境而丝毫没有说到能观的方法。又所观二十九种功德庄严当中,很多都是闻思信解的内容,特别总摄二十九种功德庄严之“清净功德”与“不虚作住持功德” ,所言“观彼世界相” “观佛本愿力”皆特别标明“观”字,也都属于闻思信解的内容。如是观察,即是观知、观解,以听闻如此不可思议清净庄严功德,而思慕欣求、仰投归命,即称为“观” 。这是任谁都能做到的。
《论注》在解释观察三严二十九种功德时,也都是从闻思信解方面入手,偶尔附带说到“若欲观座,当依《观无量寿经》 ”等。善导大师疏释《观经》之“观”也是通于三慧而重在闻思。
如言: “决定深信释迦佛说此《观经》三福九品、定散二善,证赞彼佛依正二报,使人欣慕。 ” “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这些与《往生论》观察门的意趣皆是一致。
问:观知、观解之“观” ,与闻其名号的“闻” ,有什么不同?
答:从名号功德、念佛三昧一边说为“闻” ,而从二十九种庄严、观佛三昧一边说为“观” 。然而二十九种庄严,全体是一句名号;
而所谓的“闻其名号” ,也是听闻名号所具含佛、菩萨、净土广大庄严功德之自利利他,由此发起信心。所以二者相同。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何《观经》说十六观,最后却结归于念佛。盖所谓的观,不过是成就“闻其名号”而已。如同旅游业者介绍某地美好风光以吸引游客,一边口头宣讲,一边展示图片,对受众来说,观也是闻,闻也是观,并非全然分开。听闻净土之庄严、名号之功德,心中随分浮现其境、信受不疑,约义为闻,约境是观。
问:散心闻思的观是不是如实修行毗婆舍那?
答:虽是散心,但因为所观对象真实不虚故,得成毗婆舍那如实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