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集 卷上|第一大门

此《安乐集》一部之内,总有十二大门,皆引经论证明,劝信求往。

今先就第一大门内,文义虽众,略作九门料简,然后造文:

第一,明教兴所由,约时被机,劝归净土。

第二,据诸部大乘,显说听方轨。

第三,据大乘圣教,明诸众生发心久近、供佛多少,欲使时会听众,力励发心。

第四,辨诸经宗旨不同。

第五,明诸经得名各异。如《涅槃》《般若经》等,就法为名;自有就喻,或有就事,亦有就时、就处,此例非一。今此《观经》,就人、法为名:“佛”是人名,“说观无量寿”是法名也。

第六,料简说人差别。诸经起说,不过五种:一者佛自说,二者圣弟子说,三者诸天说,四者神仙说,五者变化说。此《观经》者,五种说中,世尊自说。

第七,略明真应二身,并辨真应二土。

第八,显弥陀净国,位该上下,凡圣通往。

第九,明弥陀净国,三界摄与不摄也。

第一大门中,明教兴所由,约时被机,劝归净土者:

若教赴时机,易修易悟;若机教时乖,难修难入。是故《正法念经》(《坐禅三昧经》卷下意?)云:“行者一心求道时,常当观察时方便;若不得时无方 便,是名为失不名利。”何者?如钻湿木以求火,火不可得,非时故;若折干薪以觅水,水不可得,无智故。是故《大集月藏经》(《大集经》卷五五意)云:“佛 灭度后,第一五百年,我诸弟子学慧得坚固;第二五百年,学定得坚固;第三五百年,学多闻读诵得坚固;第四五百年,造立塔寺,修福忏悔得坚固;第五五百年, 白法隐滞,多有诤讼,微有善法得坚固。”

又,彼《经》(《大集月藏经》卷一一、一七、二六等意? )云:“诸佛出世,有四种法度众生。何等为四?一者口说十二部经,即是法施度众生;二者诸佛如来有无量光明相好,一切众生但能系心观察,无不获益,是即身 业度众生;三者有无量德用、神通道力、种种变化,即是神通力度众生;四者诸佛如来有无量名号,若总若别,其有众生,系心称念,莫不除障获益,皆生佛前,即 是名号度众生。”

计今时众生,即当佛去世后第四五百年,正是忏悔修福,应称佛名号时者。若一念称阿弥陀佛,即能除却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一念既尔,况修常念,即是恒忏悔人也。

又,若去圣近,即前者修定、修慧是其正学,后者是兼;如去圣已远,则后者称名是正,前者是兼。何意然者?实由众生去圣遥远,机解浮浅暗钝故也。是以韦提大士自为,及哀愍末世五浊众生轮回多劫、徒受痛烧,故能假遇苦缘咨开,出路豁然。大圣加慈,劝归极乐。

若欲于斯进趣,胜果难阶;唯有净土一门,可以情悕趣入。

若欲披寻众典,劝处弥多。遂以采集真言,助修往益。何者?欲使前生者导后,后去者访前,连续无穷,愿不休止,为尽无边生死海故。

第二,据诸部大乘,明说听方轨者,于中有六:

第一,《大集经》(卷一一意)云:“于说法者,作医王想,作拔苦想。所说之法,作甘露想,作醍醐想;其听法者,作增长胜解想,作愈病想。若能如是,说者、听者皆堪绍隆佛法,常生佛前。”

第二,《大智度论》(卷一)云:“听者端视如渴饮,一心入于语义中,闻法踊跃心悲喜,如是之人应为说。”

第三,彼《论》(《智度论》卷二八意)又云:“有二种人,得福无量无边。何等为二?一者乐说法人,二者乐听法人。是故阿难白佛言:‘舍利弗、目连,何以所得智慧神通于圣弟子中最为殊胜?’佛告阿难:‘此之二人,于因中时,为法因缘,千里不难,是故今日最为殊胜。’”

第四,《无量寿大经》(卷下)云:“若人无善本,不得闻此经;清净有戒者,乃获闻正法。”

第五,(《大经》卷下意)云:“曾更见世尊,则能信此事;奉事亿如来,乐闻如是教。”

第六,《无量清净觉经》(卷四意)云:“善男子、善女人,闻说净土法门,心生悲喜,身毛为竖,如拔出者,当知此人过去宿命已作佛道也。若复有人,闻 开净土法门,都不生信者,当知此人始从三恶道来,殃咎未尽,为此无信向耳。我说此人,未可得解脱也。”是故《无量寿大经》(卷下)云:“憍慢弊懈怠,难以 信此法。”

第三,据大乘圣教,明众生发心久近,供佛多少者:

如《涅槃经》(北本卷六、南本卷六意)云“佛告迦叶菩萨:若有众生,于熙连半恒河沙等诸佛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闻是大乘经典不生诽谤。若有 于一恒河沙等佛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闻经不起诽谤,深生爱乐。若有于二恒河沙等佛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正解信乐,受持读诵。若 有于三恒河沙等佛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书写经卷;虽为人说,未解深义。”

何以故须如此校量者?为彰今日座下闻经者,曾已发心供养多佛也。又显大乘经之威力不可思议,是故《经》(北本《涅槃经》卷六、南本《涅槃经》卷六 意)云:“若有众生,闻是经典,亿百千劫不堕恶道。何以故?是妙经典所流布处,当知其地即是金刚,是中诸人亦如金刚。”故知闻经生信者,皆获不可思议利益 也。

第四,次辨诸经宗旨不同者:

若依《涅槃经》,佛性为宗;若依《维摩经》,不可思议解脱为宗;若依《般若经》,空慧为宗;若依《大集经》,陀罗尼为宗。

今此《观经》,以观佛三昧为宗。若论所观,不过依正二报,如下依诸观所辨。

若依《观佛三昧经》(卷一意)云“佛告父王:诸佛出世,有三种益:一者,口说十二部经法施利益,能除众生无明暗障,开智慧眼,生诸佛前,早得无上菩 提。二者,诸佛如来有身相光明、无量妙好,若有众生称念、观察,若总相,若别相,无问佛身现在、过去,皆能除灭众生四重、五逆,永背三途,随意所乐,常生 净土,乃至成佛。三者,劝父王令行念佛三昧。

父王白佛:佛地果德,真如实相第一义空,何因不遣弟子行之?

佛告父王:诸佛果德,有无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脱,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劝父王行念佛三昧。

父王白佛:念佛之功,其状云何?

佛告父王:如伊兰林,方四十由旬。有一科牛头栴檀,虽有根芽,犹未出土。其伊兰林唯臭无香,若有啖其花果,发狂而死。后时栴檀根芽渐渐生长,才欲成树,香气昌盛,遂能改变此林,普皆香美。众生见者,皆生稀有心。

佛告父王:一切众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亦复如是。但能系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变一切诸恶,成大慈悲,如彼香树改伊兰林。”

所言“伊兰林”者,喻众生身内三毒三障、无边重罪。言“栴檀”者,喻众生念佛之心。“才欲成树”者,谓一切众生,但能积念不断,业道成办也。

问曰:计一切众生念佛之功,亦应一切可知。何因一念之力能断一切诸障,如一香树改四十由旬伊兰林,悉使香美也?

答曰:依诸部大乘,显念佛三昧功能不可思议也。何者?如《华严经》(晋译卷五九意)云:“譬如有人用师子筋以为琴弦,音声一奏,一切余弦悉皆断坏。 若人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烦恼、一切诸障悉皆断灭。亦如有人搆取牛羊驴马一切诸乳,置一器中,若持师子乳一滴投之,直过无难,一切诸乳悉皆破坏,变 为清水。若人但能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恶魔、诸障直过无难。”又,彼《经》(晋译《华严经》卷五九意)云:“譬如有人持翳身药处处游行,一切余人不 见是人。若能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恶神、一切诸障不见是人,随所诣处,无能遮障也。何故能尔?此念佛三昧,即是一切三昧中王故也”。

第七,略明三身三土义:

问曰:今现在阿弥陀佛是何身?极乐之国是何土?

答曰:现在弥陀是报佛,极乐宝庄严国是报土。然古旧相传,皆云阿弥陀佛是化身,土亦是化土,此为大失也。若尔者,秽土亦化身所居、净土亦化身所居 者,未审如来报身更依何土也?今依《大乘同性经》辨定报化、净秽者,《经》(卷下意)云:“净土中成佛者,悉是报身;秽土中成佛者,悉是化身。”彼《经》 (《大乘同性经》卷下意)云:“阿弥陀如来、莲华开敷星王如来、龙主王如来、宝德如来等诸如来,清净佛刹现得道者、当得道者,如是一切,皆是报身佛也。何 者如来化身?由如今日踊步健如来、魔恐怖如来,如是等一切如来,秽浊世中如现成佛者、当成佛者,从兜率下,乃至住持一切正法、一切像法、一切末法,如是化 事,皆是化身佛也。何者如来法身?如来真法身者,无色,无形,无现,无著,不可见,无言说,无住处,无生无灭,是名真法身义也。”

问曰:如来报身常住,云何《观音授记经》(意)云“阿弥陀佛入涅槃后,观世音菩萨次补佛处”也?

答曰:此是报身示现隐没相,非灭度也。彼《经》(意)云“阿弥陀佛入涅槃后,复有深厚善根众生还见如故”,即其证也。

又,《宝性论》(卷四意)云“报身有五种相:说法及可见,诸业不休息,及休息隐没,示现不实体”,即其证也。

问曰:释迦如来报身报土在何方也?

答曰:《涅槃经》(北本卷二四、南本卷二二意)云“西方去此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曰无胜。彼土所有庄严,亦如西方极乐世界等无有异。我于彼土出现于世;为化众生故,来在此娑婆国土。非但我出此土,一切如来亦复如是”,即其证也。

问曰:《鼓音经》(意)云“阿弥陀佛有父母”,明知非是报佛报土也。

答曰:子但闻名,不究寻经旨,致此疑,可谓错之毫毛,失之千里。然阿弥陀佛亦具三身:极乐出现者,即是报身;今言有父母者,是秽土中示现化身父母也。亦如释迦如来,净土中成其报佛;应来此方,示有父母,成其化佛。阿弥陀佛亦复如是。

又如《鼓音声经》(意)云“尔时阿弥陀佛与声闻众俱,国号清泰。圣王所住,其城纵广十千由旬。阿弥陀佛父是转轮圣王,王名月上。母名殊胜妙颜,魔王 名无胜,佛子名月明,提婆达多名寂意,给侍弟子名无垢称”。又,上来所引,并是化身之相;若是净土,岂有轮王及城、女人等也?此即文义炳然,何待分别?皆 不善寻究,致使迷名生执也。

问曰:若报身有隐没休息相者,亦可净土有成坏事?

答曰:如斯难者,自古将今,义亦难通。虽然,今敢引经为证,义亦可知。譬如佛身常住,众生见有涅槃;净土亦尔,体非成坏,随众生所见,有成有坏。如 《华严经》(晋译卷四)云 “由如见导师,种种无量色;随众生心行,见佛刹亦然”。是故《净土论》(道安)云:“一质不成故,净秽有亏盈。异质不成故,搜原则冥一。无质不成故,缘起 则万形。”故知若据法性净土,则不论清浊;若据报、化大悲,则非无净秽也。

又,泛明佛土,对机感不同,有其三种差别:

一者从真垂报,名为报土。犹如日光照四天下,法身如日,报、化如光。

二者无而忽有,名之为化。即如《四分律》(卷三一意)云“锭光如来化提婆城,与拔提城相近,共为亲婚往来。后时忽然化火烧却,令诸众生睹此无常,莫 不生厌,归向佛道也”。是故《经》(《维摩经》卷中意)云:“或现劫火烧,天地皆洞然,众生有常想,照令知无常。或为济贫乏,现立无尽藏,随缘广开导,令 发菩提心。”

三者隐秽显净。如《维摩经》(卷上意)“佛以足指按地,三千刹土莫不严净”。

今此无量寿国,即是从真垂报国也。何以得知?依《观音授记经》(意)云“未来观音成佛,替阿弥陀佛处”,故知是报也。

第八,明弥陀净国,位该上下,凡圣通往者:

今此无量寿国,是其报净土。由佛愿故,乃该通上下,致令凡夫之善并得往生,由该上故,天亲、龙树及上地菩萨亦皆生也。是故《大经》(卷下意)云: “弥勒菩萨问佛:‘未知此界有几许不退菩萨得生彼国?’佛言:‘此娑婆世界,有六十七亿不退菩萨皆当往生。’”若欲广引,余方皆尔。

问曰:弥陀净国既云位该上下,无问凡圣皆通往者,未知唯修无相得生,为当凡夫有相亦得生也?

答曰:凡夫智浅,多依相求,决得往生。然以相善力微,但生相土,唯睹报化佛也。是故《观佛三昧经.菩萨本行品》(卷九意)云:“文殊师利白佛言: ‘我念过去无量劫数为凡夫时,彼世有佛,名宝威德上王如来。彼佛出时,与今无异。彼佛亦长丈六,身紫金色。说三乘法,如释迦文。尔时彼国有大长者,名一切 施。长者有子,名曰戒护。子在母胎时,母以敬信故,预为其子受三归依。子既生已,年至八岁,父母请佛于家供养。童子见佛,为佛作礼,敬佛心重,目不暂舍。 一见佛故,即得除却百万亿那由他劫生死之罪。从是以后,常生净土,即得值遇百亿那由他恒河沙佛。是诸世尊,亦以相好度脱众生。尔时童子一一亲侍,间无空 缺,礼拜供养,合掌观佛。以此因缘力故,复得值遇百万阿僧祇佛。彼诸佛等,亦以色身相好化度众生。从是以后,即得百千亿念佛三昧门,复得阿僧祇陀罗尼门。 既得此已,诸佛现前,乃为说无相法,须臾之间,得首楞严三昧。时彼童子,但受三归,一礼佛故,谛观佛身,心无疲厌,由此因缘,值无数佛;何况系念,具足思 惟,观佛色身?时彼童子,岂异人乎?是我身也。’尔时世尊赞文殊言:‘善哉善哉!汝以一礼佛故,得值无数诸佛,何况未来我诸弟子,勤观佛者、勤念佛者?’ 佛敕阿难:‘汝持文殊师利语,遍告大众及未来世众生。若能礼佛者,若能念佛者,若能观佛者,当知此人与文殊师利等无有异。舍身他世,文殊师利等诸菩萨为其 和上。’”以此文证,故知净土该通相土,往生不谬。若知无相离念为体而缘中求往者,多应上辈生也。

是故天亲菩萨《论》(《论注》卷下意)云:“若能观二十九种庄严清净,即略入一法句。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即是智慧无为法身故。何故须广 略相入者?但诸佛菩萨有二种法身:一者法性法身,二者方便法身。由法性法身故,生方便法身;由方便法身故,显出法性法身。此二种法身,异而不可分,一而不 可同,是故广略相入。菩萨若不知广略相入,则不能自利利他。无为法身者,即法性身也;法性寂灭故,即法身无相也;法身无相故,则能无不相:是故相好庄严即 是法身也。法身无知故,则能无不知,是故一切种智即是真实智慧也。虽知就缘观总别二句,莫非实相也;以知实相故,即知三界众生虚妄相也;以知三界众生虚妄 故,即起真实慈悲也;以知真实慈悲故,即起真实归依也。”今之行者,无问缁素,但能知生无生,不违二谛者,多应落在上辈生也。

第九,明弥陀净国,三界摄与不摄:

问曰:安乐国土,于三界中何界所摄?

答曰:净土胜妙,体出世间。此三界者,乃是生死凡夫之暗宅;虽复苦乐少殊,修短有异,统如观之,莫非有漏之长津;倚伏相乘,循环无际;杂生触受,四 倒长拘;且因且果,虚伪相习,深可厌也。是故净土非三界摄。又依《智度论》(卷三八意)云“净土果报,无欲故,非欲界;地居故,非色界;有形色故,非无色 界。虽言地居,精胜妙绝”。是故天亲《论》(《往生论》)云:“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是故《大经赞》(昙鸾大师 《赞弥陀偈》)云:

“妙土广大超数限,自然七宝所合成,

佛本愿力庄严起,稽首清净大摄受。

世界光耀妙殊绝,适悦晏安无四时,

自利利他力圆满,归命方便巧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