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举例说明

7、举例说明

经文祖语是“理证”,也就是教理上的证据,证明念佛是多善根,余行是少善根。下面讲两个实例,作为“事证”,也就是举事实证明,念佛是多善根,念佛之外的修行,善根福德就不如念佛。这两个事例都出自弘愿寺印的《念佛感应录》第一辑。

诵《法华》尼的故事

《念佛感应录》第一辑的“诵法华尼,转生官妓”:读诵《法华经》的,前世她是个出家人,是个比丘尼,结果转生来世,她堕落下来,成为官妓。我们边读边解释。

“欧阳永叔知颍州”,欧阳永叔是人名,他在颍州这个地方当地方官,“知”就是做官,知县啦、知府啦。“有一官妓,口气作莲华香”,她讲话,人家在旁边闻到,非常清香,像莲花的香味一样。大家看,这个人不简单哪!讲话都有莲花的香味。“有僧知宿命”,有一个出家人,有神通,知道过去未来。他就说:“此妓前世为尼,诵《法华经》三十年。一念之差,遂至于此”。她今生是官妓,那说到前世,她是做出家人的,她的修持法门是专门读诵《法华经》。《法华经》在我们佛教是很重要的一部经。她诵了三十年。“一念之差,遂至于此”,什么叫一念之差呢?就是指她没求生净土,就差这一念,差这一念,没有不堕落的。

这个出家人虽然这样讲,欧阳永叔也未必相信,就问官妓:“曾读《法华经》否?”(问她说:“你有没有读过《法华经》啊?”)

官妓就回答说:“失身于此,何暇诵经?”(“我沦落到这种地步,做了官妓,我哪里还有闲暇来读经呢?”)

“与以《法华经》,则读诵如流”,试着拿一本《法华经》给她,她虽然没读过,但读起来好像流水一样,从头到尾,一点没有障碍。“与之他经,则不能读”,换一本别的经呢,她就不会读了。

“以此知僧言可信矣”,由此可知那位出家人讲的话是可信的。因为她前世读《法华经》三十年,有这个熏习,今生拿《法华经》给她,她虽然今生没有读经,但是读起来很顺畅、很流利,给别的经就不会读了,所以知道她前生一定是读《法华经》的。

这是在宋朝王日休的《龙舒净土文》里边所记载的。龙舒居士就说了:“使此尼知西方法门,则上品上生可也;不知而坠堕于妓,可不哀哉!”她前世作为比丘尼,如果知道念佛求生西方净土这个法门,以她三十年的功夫来念阿弥陀佛,哎呀!那上品上生都有余了,但是她不知道,她没念佛,她没求生西方,结果今生转下来,堕落成官妓,真是悲哀呀!

我们在座各位的功行能比得上她吗?她诵三十年的《法华经》,我们未必比得上她。

“以此知,能用西方法门教人者,其济拔之功大矣,福报岂易量哉”。由此可知,如果用净土念佛法门教人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么能够济拔众生的功行、力量就非常大,福报也非常大。

下面,慧净法师写了一个按语,画龙点睛。“按:出家为尼,已是难得”,能够出家修行,这个已经很难得了。“苦行卅年,更属不易”,何况她能三十年苦行,读诵《法华经》,更加不容易。“唯仗自力,无他力持,烦惑未伏,再度沉迷”,但是因为她诵《法华经》,靠自己修持的力量,没有阿弥陀佛大愿业力的护持,没有断除惑业,再一次地沉没六道,反而一世不如一世,迷茫了前世的修行,今生就不再读《法华经》了,今生也不能出家,堕为官妓了。“余门学道,蚁子登山,念佛往生,风帆顺水”,其他法门要成道的话,那就好像蚂蚁登山一样,太困难了。念佛往生呢,就如同一帆风顺,顺着水,又顺着风,非常快速。“不生极乐,尚在娑婆,一旦生西,永断轮回”,你不往生极乐世界,总在娑婆世界轮回打转,一旦往生西方,决定可以成佛。

这个比丘尼,三十年苦修《法华经》,可以说很不容易了,可是她仍然在六道打转。那么,如果念佛呢,就完全不一样,决定往生西方。

崔婆的故事

下面再讲一个故事(这两个例子可以对照来说明):“崔婆作偈,舌如莲花”,在《念佛感应录》第一辑。

崔婆,一听就知道,是个平凡百姓,普通妇女。过去妇女没地位,也没有人记得她的名字,是张家就喊“张婆”,是李家就喊“李婆”。崔婆是个很平凡的妇女,地位卑微,连名字也没有人知道,但是她念佛,开了智慧,还能作偈子,结果她往生之后,舌头像莲花一样。

宋朝时代,在东平这个地方,有一位梁姓人家。家里的佣人崔婆,是淄州人,是宣义郎元明的乳母。“宣义郎”是个官职名称,这个人叫元明。崔婆平生吃素,禀性可以讲非常愚痴,没有智慧,“不能与同辈争长短”。在大官人家,有很多的佣人,她是其中的一位,但是她因为性情很愚拙,口舌也很笨,所以跟人家比,没法争长短,对了也是错,错了还是错,只要有什么事情,说到她怎么样,她就是错,她也就这么样子过。

她的主母晁夫人,“留意禅学”,修学禅宗。这个崔婆早早晚晚都在旁边侍候主母。主母信佛,她也受到熏陶,也信佛,但是她不可能学禅。像她这么愚拙的禀性,学禅学不来,她只会做什么呢?念阿弥陀佛。主母学禅,她专念阿弥陀佛。“虔诚不少辍”,往往愚拙的人,她有她的长处,就是很虔诚,没有计较的心,没有那个自以为是、自以为聪明的心(所以印光大师说:“愚不可及”。她虽然愚,但是很多聪明人还比不上她)。她听说念佛能往生,她就愿意念佛,老老实实地念佛,很虔诚;“不少辍”,“辍”是停止,她从来不会停止念佛。“不持数珠,莫知其几千万遍”,她平常念佛,也没拿数珠来计数,所以也不知道她到底每天念多少、一辈子念多少,不清楚。总之,她是一个很平凡、很愚拙、很老实本分这么一个虔诚的念佛人,专修念佛——她不识字,什么都不会,只会念佛。

“绍兴十八年”,就是1148年,“年七十有二”,那年她七十二岁。人老了,要得病了,她也生了病,“洞泄不下床”,屙屎拉尿都在床上,不能下床,看来病得很重。“然持念愈笃”,虽然得了这样的重病,念佛却更加地虔诚、笃敬。“忽若无事,时唱偈曰”,忽然就好像没事一样,念佛虽然也生病,但少苦,她唱了一首偈子(你看这个不识字的,做奶妈的一个老太婆,到了七十二岁,居然还作了一首偈子唱出来了)。她怎么唱呢?调子不知道,有四句话:

西方一路好修行,

上无条岭下无坑,

去时不用着鞋袜,

脚踏莲花步步生。

这四句很平实、很浅显,也很好懂,意境也是非常的美。

“西方一路好修行”,她说: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条路很好走,教理上叫“易行道”。她不会讲“易行道”三个字,她说“西方一路好修行”。那么怎么个好修行呢?“上无条岭下无坑”,大概她住的地方可能是在山区,出门就要上山下坑的,就不容易。西方一路很平坦,上也没有岭,下也没有坑、没有洼,是平坦大道。“去时不用着鞋袜”,一般风俗,人死的时候,穿戴整齐,不然说死后没衣服穿。但往生西方不必如此,即使是一个死在路边没人理的乞丐,破衣烂衫,赤着脚也照样庄严往生。这个世界的东西到那里都是无用,一到西方“法侣将衣竞来着”,菩萨争先恐后拿着天衣妙服来给我们披上,这里的都用不上。“脚踏莲花步步生”,念着佛号,我们每一步每一步赤脚踏着阿弥陀佛的莲花,步步往生西方极乐净土。

好!她唱的四句话,韵律、意境都很好,“讽咏不绝口”,她天天在那里唱,唱这四句。

那人家就感到奇怪啦!就问:“哎,崔婆啊!请问你唱的是哪一位作的?”

她很自豪地说:“我所作也。”(“这首偈子是我作的。”)

人家就问她:“哎呀!既然是你作的,那你什么时候走呢?”(“西方一路好修行”,要去了,那什么时候去呀?)

她就回答说:“申时去。”古代计时不像现在,几点几点,是用十二个时辰,“申时我就要走了。”

果然,到了那个时候,她就安然地往生了。这是在十月五日。

大家用出家人的殡葬方法将她火化,火化以后,一切都化尽了,只有她的舌头留下来了,像莲花一样。

你看看,这个老太婆,她什么都不懂,只是愚拙地来念佛,而往生是这样殊胜。所以经中说:“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她的主人是修禅的,她自己只会念一句佛,但是走得这样潇洒自在,这可以讲是“无上深妙禅”。

六字超三祇

关于什么是多善根、少善根,不同的理解,就有不同的行持,也有不同的心理状态。

如果只是望文生义的理解,以为“念佛只是一项修行,那么这个是少,再加上其他种种修行,这个叫多善根”,如果有这样的想法,就会心生不安:“那我们到底要修多少法门?到底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才达到了多善根?”

如果我们知道:“六字名号里边已经总括了所有的善根功德,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就是有多善根、大善根、无上善根!”这样我们内心就会安定,就会安心念佛,也不会担心害怕说:“我年纪大,不会诵经、不会持咒、不会学种种的法门,我到底能不能往生啊?”你刚好!越是不会其他的,刚好专修念佛,符合阿弥陀佛本愿,是多善根福德因缘,这个能往生,这样我们就会有喜悦。

印光大师说:

不用三祇修福慧,

但凭六字出乾坤。

这是两句很著名的话。修行要修福、修慧,按照自力修行,需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所谓“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经过漫长时间的修福修慧,才可以出离生死轮回。但净土法门不用,不用你三祇来修福修慧,这样累积多善根多福德,用不着了。那凭什么呢?“但凭六字出乾坤”,你只要凭“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就可以出离三界六道。

所以,这六字名号是超过三祇福慧的大善根、大福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