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立日本时宗的一遍上人
本文要点:
1. 一遍上人的佛教思想背景,有中观学,有天台教,有禅有净土。虽然从中观的“空”出发,但终归落脚于弥陀佛土。
2. 一遍上人生活的时代即13世纪是内忧外患的鎌仓时期。民不堪命,生不如死,由于畏惧此土的苦,思念往生佛国的极乐。
3. 时宗在上人在世时仅仅初具形态,建制规模都是他之后的两三代门人建立起来的。八世之后,时宗发展成为贵族和皇室的宗教。开始它的自我异化。
4. 时宗的宗旨:除了唱诵弥陀名号,再无往生与解脱。
5. 时宗的教化手段:游行赋算、劝进帐及礼佛札。
游行上人一遍
时宗,古时称时众,属于日本佛教净土宗之外的宗派,与净土宗内部的门派不同。所谓“时宗”与“时众”当中的“时”,取自信众六时行道,六时念佛。无时不刻不生活在对阿弥陀佛的企望当中。
一遍(1239~1289)是创立时宗的祖师。他俗家姓河野,幼时名松寿丸,本籍四国伊豫(爱媛县)人。河野氏为四国地区大姓。他的父亲和祖父在“承久(1221)之乱”中拥兵支持后鸟羽天皇反对鎌仓幕府。朝廷败,天皇和上皇遭受流放,其他参与的公卿和地方贵族遭受多有被杀者。一遍本人7岁依天台宗继教寺缘教修学,10岁奉父命出家,号随缘。13岁至太宰府弘西寺,师事净土宗西山派圣达,改名智真(一说十五岁剃度,随比睿山慈眼习显密)。后又从圣达学净土教义。弘长三年(1263)因父丧还俗;不久,再度出家。文永八年(1271),诣信浓(长野县)善光寺,闭关修行,据善导的《观经疏》而绘二河白道图。后于伊豫洼寺建为草庵,居中称名念佛三年始悟。文永十年(1273)他自绘本尊并题《十一不二颂》“十劫正觉众生界,一念往生弥陀国,十一不二证无生,国界平等坐大会。”意思是说:法藏菩萨以往十劫修行方才成为阿弥陀佛。因为佛的愿力如此之大,所以现今的众生只需要称念一声“阿弥陀佛”也就可以成佛。为什么呢?十劫与一生,其实从根本上讲是赞同无二的。在未来的阿弥陀佛国中,佛与一切得证的昔日众生,都等无差地共坐一起。他35岁才得到这个觉悟。
文永十一年(1274)为了与众生分享念佛的益处,他立下誓愿,沿途劝人念佛,同时参拜各国(各地)的佛神的道场,求佛力神力祐助,他参拜了豫州管生的岩屋、摄州浪华的天王寺等地、又参拜了宇佐及男山八幡宫,领会了神的旨意。他又经四天王寺、高野山,至熊野本宫证诚殿参拜祈愿,接着参拜熊野权现,心专志诚地祈祷了一百天。当时果然发生了感应,熊野权现告诉他念佛往生的意义,并赐偈颂四句:“六字名号一遍法,十界依正一遍体,万行离念一遍证,人中上上妙好华。”其意云:只要诵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六字名号一句,这中间就体现了一遍法的理体,此理体是四圣六凡内在的和外在的世界的依据。只要念佛时心中不起杂念,心离万行妄作,那怕一句一念之间,以证得无上菩提。所以,由此而成人中好人花中莲花。
此后他与弟子开始流行各处,劝人念佛。无论在路上还是街上,凡遇人他必为说念佛益处。凡有人跟他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他赠人一枚“念佛札”的佛名牌。这是一遍自称的“赋算”——时宗的教化方式。师一生守十重禁戒,携劝进帐与念佛札遍游全国,劝人称名念佛,时人称之为游行上人、舍圣。据他的传记说,自得熊野权现显异,他的“赋算”劝化更其简便。针对一些人听他的劝化,当时还未能生起信心的,他依然赠以“念佛札”。他的这个决定也得到据称是阿弥陀化身的熊野权现的肯定。神在梦中对他说“劝人融通念佛之圣:何必执意劝人念佛。须知一切众生往生,并非因为你的劝进。早在阿弥陀佛在过去十动中修行时,已经决定一切众生皆因六字名号而得往生。”
他的劝化活动还吸收了空也上人的遗风。弘安二年(1279),他在信浓国佐久郡伴野举行‘踊念佛’(舞蹈念佛),自此成为时宗布教的特色,对于神佛一体教等民间信仰更予以深远影响。他后半辈子都在游行劝人念佛。他的足迹发自四国,遍游九州,再自京都出发,经北陆道到了信浓,从武藏(今埼玉县)到上野(群马县)、下野(枥木县),远抵奥州,经常陆再回武藏,从伊豆(静冈县)、相模(神奈川县)西行到东海道,再进入京都,接着又到山阴、山阳两道去传教,然后回到伊豫。最终,在摄州兵库的观音堂,把自己书写的书册投到火中,说道:“一代圣教今日灭尽,唯留南无阿弥陀佛。”一遍以遗诫嘱咐弟子,入睡而灭。此时是正应二年(1289)八月,时寿五十一、法腊三十七。谥号“圆照大师:(1886)‘证诚大师’(1940)。其著作有《一遍上人语录》、《播州问答集》等。一遍上人一生中游行赋算16年,足迹遍及日本的60余州,实现了他的宏愿。在他的”劝进帐“上记名并得授念佛札的人数有251724人。一遍上人的“劝进赋算”弘教法,吸收了融通念佛宗良忍上人,发展舞蹈念佛的手段,他也学习空也上人弘教手段。
时宗教义
一遍上人的教法可以看出龙树菩萨的“空有不二”、中国诸净土师善导等的“信心往生”,以及禅宗所宣称的“一念不起”“无相无住”等的思想。
一、诵佛名号即是解脱,即得往生。这是因为六字名号为法为体为证:他在熊野权现梦中证悟的那个偈子:“六字名号一遍法,十界依正一遍体,万行离念一遍证,人中上上妙好华。”每一句头一个字连起来,即成“六十万人”。因此偈亦称《六十万人偈》。依据这个偈颂,上人认为,诸佛的教法也都凝于这名号之上;宇宙万物无非以六字名号为体、为依据;一切修行也以六字名号为德用。为什么这样,因为六字名号以外“没有能归之众生,亦无所归之法,无能觉之人”三位一体,“绝自力他力”“名号为能所一体之法,称名号之声通彻三世,为不可思议之法”(《播州法语集》)“名号之外无机法,名号之外无往生。一切万法皆为名号体内之德。”(《一遍上人语录*为结缘人书示法语》)“六字之中本无生死。一声这间,即证无生”(《一遍圣绘》)总之,六字名号即是涵天盖地,统摄六合,是一切众生解脱成佛的依据、出发点、归宿点,因此是不可思议的妙法。
二、六字名号既然包含一切万法,不生不灭,无内无外,因此,念佛众生的成佛是从来如此的事。他这么解释“何谓念佛往生?我等众生无始以来成就十恶五逆四重谤法阐提破戒破见等无数大罪,由此轮回未来无穷生死,受六道四生二十五有诸大苦恼。然法藏比丘五劫思惟,悟得智慧名号不思议法,发凡夫往生之本愿。此愿十劫以前已经成就,十方众生往生之业为“南无阿弥陀佛决定。”由此觉体何弥陀佛之名所显,志欲厌离秽土,欣求净土之人,否认我机、信与不信、净不净、有罪无罪,但只听闻不思议名号而喜悦,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命终之时,众圣必来迎,得无生法忍。(《一遍上人语录》卷上)
三、为什么说一切众生都能凭名号得往生?因为本来无生。为什么说本来无生?因为一切诸法本来空无。“六字之间,本无生死,一声之间,即证往生。”(《一遍圣绘》中说熊野权现所教)从佛教空宗的根本立场上讲,本来无佛无众生无六道无解脱。一切说法只是随方善巧,因病施药。佛陀如是,祖师如是,上人亦如是。在他的思想当中,世间一切众生都是最终得到成佛的保证的,因为“生佛一体本来不二”正因为如此“田夫野人、尼入道、愚痴无智,比的可平等往生。”为此,上人对源空的信心决定往生有所批评,他说“凡夫之心不决定往生”“非由信心决定往生。决定者是名号。如此则决定 往生者非信,住口称名号必得往生。是故往生非由心,由名号而往生也。”他对以往净土诸祖从善导到源空的计数念佛——每日称念佛名若千遍万遍十万遍的主张——不以为然,他说“一念十念皆非本愿……念佛即念南无阿弥陀佛。则本已往生,名号之处无一念十念之数也。”真宗祖师说念佛以“信心为本”,他明白地说:“非由信心为本”。因此他主张“忘身信乐,任声念佛”(《有人问法门,书示法语》)依据这个思想,他是主张不起执念,不怀功利心的唱赞佛名号而已。
四、空无念无相与舍一切事:上人从纪州觉心(1207-1298)禅师修过禅法。觉心示他法语“念起即觉”,意为勿以觉为念,凡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求,即不能离念,不能离念,则因求菩提反而陷入迷失,因觉而不能觉。所说,上人听了“念起即觉”,马上呈上和歌一首曰:唱念名号,无佛亦无我。唯有南无阿弥陀佛声。道心评论“未彻在矣(未达透彻)”。这首和歌虽然未得老师印可,也可以看到一遍眼中的净土法门也还是权宜之计,是佛教医治世人痴病的一味良药而已。一遍上人在熊野权现得悟以后,再见到觉心禅师,所说曾经呈上偈颂请师印证。该偈曰:舍弃到头身如死,寒风袭来犹刺肤。觉心当即印可。
世人辗转六道沉沦生死,就是不能舍弃执著,或贪恋世财,或滞于觉念。上人认为,净土念佛,要摒除一切观念与追求,“任声念佛”,念到忘却自我及弥陀,无佛无我,自然无念,即得往生。他说“念佛行者,舍智慧,舍愚痴,舍善恶境界,舍贵贱高下道理。即令怕入地狱心、愿生极乐心,亦得舍弃。并舍诸宗之悟,合一切事,唯有念佛方合弥陀超世本愿。如此任口高声念佛,念佛,无佛亦无我。此中无种种道理。善恶境界,皆净土也。外无所求,亦无可厌,一切有命之物、山河草木、风浪之音,无不念佛。”(《书示兴愿僧都念佛安心之问》)他又说“本来无一物,于诸事不可有实有我物之想,应舍离一切。(《一遍上人语录》卷上)”
上人深谙世间众生的执迷,因此特别强调“能舍物我之执”,认为是出离与往生的初要。当然上人的教法也有两面,对于大根机的人,他痛下针砭,直指迷误。但他面对的毕竟是成千上万的社会下层的“群萌”,因之也不得不只对这些人宣讲“不迷自力”“不亦世财”只要“一心念佛”。虽然说世法佛法毕竟空,但为众生眼下计,他还是用劝进帐、礼佛牌一类有形的东西来教化信众。今天保存在县藤沢市清净光寺的《往古过去帐》就记录了,他在生时教化净土信徒,让他们登记的帐簿,上面写着以他为首的僧众的名字、往生的日期。
简而言之,一遍上人的时宗如果有特色,便是:名号之外无解脱,游行、赋算及舞踊,皆通空无相无愿,身居秽土已往生。
上人是真正的大乘菩萨,他相信证菩提的不会再重返这个世界。他临死时焚烧了自己所有的书籍文字,坦然地对弟子说“我之化导,唯此一期”(《一遍圣人卷十一》)。他既不想建立什么教团,也不想做祖师。他才是能舍万法的大智之人。净土时宗的教团和教法系统,都是他死后以真教(1237-1319)为首的弟子们逐渐建立起来的。真教,在信众当中更知名的称呼是“他阿弥陀佛”(简称“他阿”)。真教在上人去世后,接手教团,加强了在越前(今福井)、加贺(今石川,那是一向宗势力强大的地区),他又到关东神奈川(古称相模)传教,以那里建立了时宗 第一座寺院清净光寺。晚年,真教将教团的领导地位让给弟子智得,将自己的“他阿弥陀佛”尊号也传给智得。如此七八传,到鎌仓末年(14世纪中期)时宗发展成为有12个支系的宗派。如同佛祖释迦牟尼早就说过的,一切世间法必然有成住坏空的过程。盛极一时的时宗,在南北朝时代(14世纪后期),因为得到幕府中武人的强力支持,甚至接纳天皇的宗室成为弟子。逐渐也成为了贵族的宗教。15世纪的时宗思想上更具有禅宗色彩,在净土宗和真宗的排挤下,游行上人所创立的时宗走向式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