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示僧三髻,胜他名利
法然上人志在出离三界火宅,深厌世间名闻利养,自行如是,化他亦然,不稍假借。
当撰集本书之时,曾遴选证义、勘文、笔受之人,其中笔受之弟子至第二章结束时曾自喜而言:“我不肖亲蒙遴选,执笔此书,真是生前之荣哉!”上人闻之 谓言:“汝希名闻乎?虽有其才,其心不正,不堪用之,汝其退矣!”上人之立身行事,严正不苟如是;何况撰集此书,意在近增自己信心,远作末代龟鉴,若先住 名闻,岂非自误。上人严教,吾人永留心底。
又一大弟子,经过三年修学,一日向上人乞暇暂回故乡,当肩负书囊步出寺门时,上人看着他即将离去的背影便说:“惜哉!修行者未剃发行矣!”此声遥闻 于耳,此弟子立即转身回寺,叩问上人说:“不肖出家,年月已久,今蒙‘未剃发’之语,惶恐不安,疑惑不解;耳留此语,不能远行,愿闻其由,是故重返。”上 人恺切答言:“僧有三髻:所谓‘胜他、名闻、利养’是也,此三年之间,集记法然所述法门以随身,回本国而轻人,此‘胜他’也;欲人赞为优秀学者,此‘名 闻’也;因而期望檀越供养,此‘利养’也。此三髻不剃除,不可谓之僧伽。”此时此一弟子,禀承教言,深怀悛悔,当下取出囊底所纳抄记书物,皆悉焚弃,然后 回乡。
慧净行笔至此,不觉毛竖,感动不已,所谓“严师出高徒”,禅门亦有“棒喝之下出祖师”之雅誉,若无此师则无此徒,后来此一弟子弘化一方,被尊为一宗一派之主。纵观当今之世,师道不传,古风不在,令人深为叹息。而慧净下劣之辈,滥厕僧伦,三髻未除,悲哉!可耻可伤矣!
学佛最重“多闻熏习”,所谓“闻、思、修”三慧;而儒家亦言“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复习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所以正当恭聆妙谛时,要专一其 心,心入其境,把握重点,谨记要义;且一日三复,时加思惟,以此自信,以此教人信,传播弥陀悲心,契合大乘精神;故集记师言,正如孔子所谓“述而不作”。 而今上人戒以“三髻”之语,可见上人对为“僧”之弟子的人格教育,其不苟且、不放纵的严格性,亦可见一斑。后之学者,弘扬此法时,若其心正,则弥陀势至同 为欢喜;若心不正,则龙天护法共相冥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