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赴时机论
经典与现实的映照,使道绰大师深深感受到下劣之机,生是五浊恶世,处此末法时代,若不别依净土,终无出离之缘。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唯依念佛一行,得度生死。此是释迦本师悬为末法众生指归的径路,借大师开显而明了。
道绰大师从自身修为中,深深体会到机法相应的重要性,明确提出了“教赴时机”的理念,其言:
若教赴时机,易修易悟;
若机教时乖,难修难入。
一代时教,法门虽多,各有应机之别。若能善观时节因缘,选择应机要法,则可少用功劳多得利益,所谓“易修易悟”也。反之,若不明机法相应之理,错乱修习,自然“难修难入”。是以道绰大师特别注重“时代”与“根机”而选择相应于时机之“教法”,分明指示:“今时众生,应称佛名号。”
对时机的深刻反省,成为道绰大师选择教法、确立宗门的基石。《安乐集》初引《正法念经》及《大集经》详辨“时、机”言:
《正法念经》云:“行者一心求道时,常当观察时方便。”若不得时、无方便,是名为失,不名利。何者?如攒湿木以求火,火不可得,非时故;若折干薪以觅水,水不可得,无智故。是故《大集经》云:“佛灭度后:
第一五百年,我诸弟子,学慧得坚固。
第二五百年,学定得坚固。
第三五百年,学多闻读诵得坚固。
第四五百年,造立塔寺,修福忏悔得坚固。
第五五百年,白法隐滞,多有诤讼,微有善法得坚固。”
道绰大师以此圣言量而选择相应于末法“时、机”之教法云:
计今时众生,即当佛去世后第四五百年,正是忏悔修福,应称佛名号时者。
《安乐集》引用大量经证,为末法众生决出唯一可行之道,即是“称名念佛,往生安乐”。其言“纵使一生造恶之机,临终十声称佛,亦得往生”,即彻彰此义。此乃大师借《观经》极恶最下之机,显名号为极善最胜之法,别彰弥陀无机不摄之本愿。虽举“下至十声”,意摄“上尽一行”,彰“乃至十念,莫不皆往”也。第十八愿义,以此而清晰明了。自此,观想观像之念佛,始转而盛行口称一行,此是道绰大师为万世凡夫大开往生之门、成佛之道,透彻佛心,极畅佛怀。《高僧和赞》赞其德言:
本师道绰禅师者,搁置圣道之万行;
唯有净土之一门,说为可通之入路。
本师道绰禅师者,搁置涅槃之广业;
劝勉五浊之群生,归信本愿之他力。
道绰大师以“圣净二门”摄一代圣教,并剖析“机法相应”要义,显净土一门乃唯一赴时应机之法。故知:圣净分判,旨欲劝舍圣道,归于净土。其言“罕一得者”,即彰末法时代,圣道已徒有其法,无堪行之机。言“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及“何不思量,都无去心也”,则是摄归净土之金言。诚如法然上人所言:
立圣道净土二门之意者,
为令舍圣道入净土门也。
此即圣净二门判的真实内涵。净土宗学者,须知此旨,设虽先学圣道,若于净土一门有其志者,应弃圣道,归于净土。如《金言录》所言:
莫留诸教之得道于耳底,
唯称本愿之名号于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