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逆修说法
(原文节录)(《大正藏o八十三册》138)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者,是真佛摄取也。更有化佛亦能摄取,谓“三十六万亿”化佛各与真佛,俱摄取十方世界念佛众生也。
诸宗于今之时,机与教不相应,此以教深而机浅,教广而机狭故也。譬如韵高,而和者少;又如小器,盛大物也。唯此净土一宗法门,机教相应,故修之者,必得成就。然则于彼不相应教,莫肯劳费身心,应唯归此相应法门,速出生死也。
行者命欲终时,疾苦逼身,必起境界、自体、当生三种爱心。尔时阿弥陀如来放大光明,现行者前;行者既见未曾有事,专心归敬,更无他念。
又,佛之慈悲加佑行者,由之,妄念忽止,正念安静。是故《称赞净土经》说:
慈悲加佑,令心不乱;
既舍命已,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阿弥陀经》说:
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令心不乱”与“心不颠倒”,此即“令住正念”之义也。
明知:非临终正念故有来迎,由来迎故临终正念也。凡平生之时已成往生行业之人,临终必得圣众来迎;已得来迎之时,即由佛力住正念也。
然今时行者,多不辨其旨,于寻常行懒惰不营,至临终时俄祈正念,是僻见也。行者能得此旨,于寻常行业,不起怯弱心,此是行业至要。
《阿弥陀经》者:
初说极乐世界,依正二报;
次说修一日七日念佛而得往生;
后说六方诸佛,于念佛一行,证诚护念之旨。
此则此经不说余行,选说念佛一行。
文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又云:“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
爰知:“余善”少善根也;“念佛”多善根也;
修彼少善根余行,不可得往生;
修此多善根念佛,必可得往生也。
是故善导和尚释此文云:“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阿弥陀经》大意,略而如斯。
夫念佛往生,是弥陀如来,本愿之行也;教主释尊,选定之法也;六方诸佛,证诚之说也;余行不然。
“菩提”即是佛果之名,“心”是众生能求之心。然诸宗意,各是不同,而皆愿行俱在此土;今净土宗菩提心者,欲先往生净土,而度一切众生,断一切烦恼,悟一切法门,证无上菩提之心也。
然就菩提心,诸宗所立亦各不同;且如“天台”有藏、通、别、圆四教菩提心;“真言”有行愿、胜义、三摩地之三种菩提心;“三论”“法相”“华严”“达磨”,各皆有菩提心;但导师意,欲自先生净土,满足菩萨大悲愿行,而后还入生死,遍度众生,即以此心,名菩提心也。
大凡念佛往生之理胜诸行往生者,即有多义:
一者“因位本愿”:谓弥陀如来因位法藏菩萨之时,发起四十八愿,选定众生往生净土之行,乃尽选舍余行,选取念佛一行以为本愿。其选择本愿者,即《无量寿经》所说第十八愿也。
二者“光明摄取”:谓此是阿弥陀佛还念因位本愿,以相好之光明,摄取念佛众生,令得往生,而不摄取余行者也。
三者“弥陀自说”:谓跋陀和菩萨问阿弥陀佛言:“诣极乐世界,当修何行,得往生彼国?”彼佛答言:“欲来生我国者,当念我名莫休息,即得往生。”是则彼佛自劝念佛,不劝余行也。
四者“释迦付嘱”:谓即此《观经》所说付嘱流通之文是也,此即付嘱念佛一行,不付嘱余行也。
五者“诸佛证诚”:谓此如《阿弥陀经》所说释迦佛,选说念佛往生利益,六方诸佛同赞同劝,各于其国舒广长舌,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证诚其事,是则为令一切众生,信念佛往生,决定无疑也,余行则无如是证诚也。
六者“法灭往生”:善导和尚释曰:“万年三宝灭,此经住百年;尔时闻一念,皆当得生彼。”是则末法万年之后,独有念佛一行施往生利益也。
加之,下品上生十恶罪人往生之时,虽有闻经与称佛之二善,化佛来迎唯赞:“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不赞闻经之益也。又《大经》说三辈往 生业之中,虽说菩萨心及起立塔像等余行,至流通处赞言:“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不指余行赞无上功 德也。
上来念佛往生之旨,取要辨之耳。
夫诸佛功德,百千万劫之间,昼夜称说,不可穷尽,因兹教主释尊,称扬阿弥陀佛功德,取要中要,略说此《无量寿经》等三部妙典。佛既如是,何况末代凡僧,犹足尽其一德乎?然为善根成就,今即称扬赞叹。
抑阿弥陀佛内证、外用功德无量无边,取要不如名号功德。是故即彼阿弥陀佛,特以名号广济众生;释迦大师亦多赞叹彼佛名号,流通未来;今亦就彼名号,以赞叹其利益:
“阿弥陀”者是梵语也,此翻曰无量寿,又曰无量光,又曰无边光、无碍光、无对光、焰王光、清净光、欢喜光、智能光、不断光、难思光、无称光、超日月光。是知名号中,具光明与寿命之二义。彼阿弥陀佛一切德中,寿命为本,而光明胜故也。故今亦须赞叹光明、寿命二德。
先明“光明功德”者:
初“无量光”者,经云:“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 取不舍。”惠心勘之云:“一一相中,各具七百五俱胝六百万光明,炽然赫奕。”一相所出光明如斯,况又八万四千相乎?诚非算数所及,故云无量光者。
次“无边光”者,彼佛光明,其数如上,非啻光明无量,其所照之处,亦无有边际,故云无边光也。
次“无碍光”者,如此世界,日月灯烛等光,若有隔碍,则不能照曜;而彼佛光,十方世界无不彻照。若夫不然,则此世界念佛众生,应不得蒙彼佛光摄,所 以者何?彼极乐世界,与此娑婆世界中间,隔十万亿三千大千世界,其一一三千大千世界,各有四重铁围山。谓先有围一四天下之铁围山,高齐须弥山;次有围小千 界之铁围山,高至第六天;次有围中千界之铁围山,高至色界初禅;次有围大千界之铁围山,高至第二禅。然则若非无碍光者,其一世界尚不可彻,何况十万亿世界 乎?然彼佛光明,彻照彼此中间,无量大小诸山,摄取此界,念佛众生,无有障碍;照摄所余十方世界,亦复如是,故云无碍光也。
次“清净光”者,人师释云“无贪善根所生光也”,贪有二,淫、财也;“清净”者,凡触此光者,除彼二贪,贪名不净,故以清净名光明也。若约戒者,当 不淫戒、不悭贪戒,实是法藏比丘之昔,不淫、不悭二戒功德所生之光,故触此光者,即灭此二贪欲之罪也。若有人多贪,不得持不淫、不悭贪戒,至心专念阿弥陀 佛名号者,即彼佛放无贪清净光明,照触摄取,故除淫贪、财贪不净,灭无戒、破戒罪愆,成无贪善根身,均持戒清净人也。
次“欢喜光”者,此是无嗔善根所生光也,久持不嗔恚戒,故得此光,触此光者灭嗔恚罪,若多嗔人专修念佛,以彼欢喜光摄取之故,嗔恚罪灭,同忍辱人,亦如前清净光灭贪欲罪也。
次“智慧光”者,此是无痴善根所生光也,久修一切智慧,断尽愚痴烦恼,故得此光;此光即能灭愚痴罪,然则虽无智念佛者,彼智慧光摄取之故,能灭愚痴罪愆,即与智者无有异也。
以下诸光,准此可知。
如是彼佛光明功德,备种种巨益也。今细分别,更有多种光明,大分为二,一者常光,二者神通光也。
初“常光”者,即是常恒不断光明。
然诸佛常光,各随意乐,即有远近长短不同。如释迦佛常光一寻,或照七尺、或照一里、或照一由旬、或照二三四五乃至百千由旬,或照一四天下、或照一佛 世界、或照二佛三佛乃至百千佛世界等;今此阿弥陀佛常光,凡于八方上下无央尘数诸佛国土,无所不照。辨此常光,乃有异说,《平等觉经》别指头光,《观经》 总云身光,《往生要集》广解其义,今略不举也。
次“神通光”者,是乃临时发起光明也。且如释迦如来,欲说《法华经》之时,照东方万八千土者,即神通光也。凡诸佛功德,虽则一一皆遍法界,然余功德 遍法界相,尚不显然,但有光明,其相分明,故诸功德中,以光明最为胜也。又诸佛中,弥陀如来光明最胜,是故教主释尊赞曰:“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 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又云:“我说无量寿佛,光明威神,巍巍殊妙,昼夜一劫,尚未能尽。”此是彼佛光明与余佛光明,相对较量其胜劣也。
其得如是殊胜光明,酬因位愿行也。谓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佛所,见二百一十亿诸佛光明,选择思惟愿言:“设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已发此愿之后,兆载永劫之间,积功累德,愿行相应,感得此光明也。
昔佛在世,有灯指比丘,生时指头放光,照十里间。后从佛出家,得罗汉果,因指头放光之因缘,名曰灯指比丘。此人过去九十一劫,毘婆尸佛时,修补故佛,像指亏损,由此功德,得如此报也。
又有梵摩比丘,从身放光,照一由旬,以是过去,献灯明于佛故也。
又阿那律于说法座睡眠,佛种种弹呵,阿那律即发惭耻心,永断睡眠,经七日后失明,问之医师,医曰:“人以食为命,眼以睡为食,若人七日不食,命岂不 尽乎?命尽非医疗之所及,眼亦如是。”时佛哀之,教天眼法,因修其法,即得天眼,洞视三千大千世界,如见掌中庵摩罗果。此人过去,欲盗佛物,因入塔中,灯 火欲灭,乃以箭正灯炷,自见佛相,端严殊胜,忽生悔心,而发无上道心。从是以来,生生世世,得无量福,今遇释迦如来出世之时,遂得解脱,亦获天眼第一也。
以此等因缘案之,今此法主禅门,燃四十八灯,献四十八愿王,是即光明之业,亦是天眼之业也。然念佛业成就,生彼佛国,则不修相好神通等别因,由彼佛 愿力,自具三十二相,得五神通;其三十二相中有光明相,其神通中有天眼通。是则虽不可劳修其别业,然又如此供养灯明之人,何无其验乎?此虽同得光明之报, 必有其优劣也。
光明功德,略述如此。
次“寿命功德”者:
诸佛寿命,各随意乐,而有长短,惠心僧都乃作四句:
或有佛寿命长、所化众生命短,如华光如来,佛寿十二小劫,众生寿命八小劫也。
或有能化佛命短、所化众生命长,如月面如来,佛寿一日一夜,众生寿五十岁也。
或有能化、所化俱命短,如释迦如来,佛与众生,俱八十岁也。
或有能化、所化俱命长,如阿弥陀如来,佛与众生,俱无量岁也。故此经云:“无量寿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汝宁知乎?假使十方世界,无量众生,皆得 人身,悉令成就,声闻缘觉,都共集会,禅思一心,竭其智力,于百千万劫,悉共推算,计其寿命,长远之数,不能穷尽,知其限极。声闻菩萨,天人之众,寿命长 短,亦复如是,非算数譬喻,所能知也。”依《大论》意,若有神通大菩萨等计之,则以一大恒沙劫也;除此之外,非二乘凡夫所能数知,故云“无量”也。
凡论佛功德,乃有“能持、所持”之义,谓以寿命即为能持,余诸功德皆为所持,一切万德皆悉寿命所持故也。何者?若无寿命,相好、光明、说法、利生,及诸庄严一切功德,依何而住?据此观之,独唯寿命无量一愿,摄持自余诸愿,大悲善巧,亦显于此愿也。
抑!弥陀如来发寿命无量愿,非爱惜己身,求长寿果报,只是济度利生方便,亦是为令众生发欣求之心也,以一切众生,皆愿寿命长远故也,翻“阿弥陀”云 “无量寿”,良有所以也。又如《法华经》,以显释迦如来久远实成之旨,为殊胜甚深义,是以彼二十八品中,以寿量品用为最胜,故知诸佛功德,但以寿命为第一 功德也。
夫得长寿果报,与众生饮食,又不杀生命,以为业因。由饮食续命,故与饮食即是与命也,持不杀戒则不杀生命,不杀生命与众生命也,是因果相应,等流之 法也。阿弥陀佛如此,愿行成就,得此寿命无量德也。然则今此逆修七七日间,供佛施僧之营,即是寿命长远业也,设不修其业因,而得生彼国者,由佛愿力得无量 寿。何况如是别修其业因乎?寿命功德,略述如斯。
彼佛虽则如此寿命无量,又有涅槃隐没之相,道绰禅师就之释“念佛众生有始终两益”,明其“终益”引《观音授记经》云:“阿弥陀佛,住世长久,兆载永 劫,亦有灭度,般涅槃时,唯有观音势至,住持安乐,接引十方,其佛灭度,亦与住世,时节等同,然彼国土众生,一切无有睹见佛者,唯有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往生 者,常见弥陀现在不灭。”
据此观之,念佛功德不亦不可思议乎!
呜呼!人或自谓“一到彼国,亲觐如来,所愿已定,何必又忧远劫灭度。”然若正至其时,奚耐痛哭乎!彼释尊入灭时,证果罗汉、深位大士,尚悲别离,号泣哀叹,况其余众生乎!
然则准秽土,思净土;阿弥陀佛已入涅槃之后,八万相好永销,无量光明罢照,彼时会众生,悲哀之情又几何乎!七宝微妙之林,八功如意之水,玩弄不乐;奇华异草之色,灵禽殊鸟之音,见闻生悲。净秽虽异,教主灭度既同;迷悟境别,所化悲叹何别?
唯有念佛之人免此大患,岂不幸乎!
冀愿往生人,直入专修念佛一门也。
抑!阿弥陀佛内证外用功德无量无边,取要不如名号功德,是故即彼阿弥陀佛,特以名号济度众生;释迦如来亦多赞叹彼佛名号,流通未来。
凡诸宗人,各以所依经持之。今净土宗之人,当持此经,持此经者,即持念佛往生愿也。此即六八愿中以第十八为根本也,故善导和尚曰:“弘誓多门四十 八,偏标念佛最为亲。”然则念佛往生之道,其源出于此经,观、小两经,及余诸经所说,皆以此经所说本愿为根本也;故善导和尚释《观经》所说“光明摄取”之 文曰:“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又释同经下品上生双说闻经、称佛,化佛但赞称佛不赞闻经曰:“然望佛愿意者,唯劝正念称名,往生义疾,不同杂 善之业。”又释同经付嘱文曰:“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又释《阿弥陀经》所说一日七日念佛曰:“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自 余所说,例之应知。
抑!第十八愿中选舍一切诸行,唯偏选取念佛一行为往生本愿者,盖有二义:一者念佛有殊胜功德,二者念佛是易行故。
初、殊胜功德故者:彼佛所有因位果上一切功德,皆悉摄在此名号中,是故一称南无阿弥陀佛,即得无上大善根也。是以《西方要决》曰:
诸佛愿行成此果名,但能念号具包众德,故成大善不废往生。
余行不然,各守一隅,譬如世间“屋舍”名字之中,摄栋梁椽柱等一切家具;而“栋梁”等一名字中,不能摄一切也。加之,此经即指“一念”赞为无上功德,是则殊胜大善根故,选为本愿也。
二、易行故者:但称名号,不简贤愚,不简老少,有病无病,行住坐卧,修之得便。(中略)
若以布施为本愿者,贫穷困乏辈,断往生希望。
若以持戒为本愿者,破戒无戒徒,断往生希望。
若以禅定为本愿者,散乱粗动人,不可得往生。
若以智慧为本愿者,愚痴无智者,不可得往生。
自余诸行,准此应知。然堪布施、持戒等诸行者极少;贫穷、破戒、散乱、愚痴者甚多,若以如上诸行用为本愿,得往生者甚少,不得往生者甚多矣!法藏菩萨大悲,遍摄一切欲得往生,是故唯以称名一行立为本愿也。故法照禅师《五会法事赞》云:
彼佛因中立弘誓,闻名念我总迎来,
不简贫穷将富贵,不简下智与高才,
不简多闻持净戒,不简破戒罪根深,
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砾变成金。
次《无量寿经》者,夫如来设教,皆为济度众生,而众生根机无量故,如来教法亦是无量。
今此经者,为令众生往生净土说之,故此经中,即明阿弥陀佛修因感果,极乐净土二报庄严,是为令众生发欣求心也。
然释此经,诸师领解,途辙不同;今且依善导和尚意,此经偏说“专修念佛”为众生往生正业也。
何以知之?经说彼佛因位本愿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此即彼佛因位,法藏比丘之时,于世自 在王佛之所,睹见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就中选择所立四十八愿中第十八愿也。然四十八愿中,愿其行者,唯此第十八愿而已,而此愿中不愿余行,但立念佛一行以 为本愿,故知此经,偏说“专修念佛”为正业也。
所谓“本愿念佛”者,即口称彼佛名号也,故善导和尚《《观念法门》中,引此本愿文曰:“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又《往生礼赞》中亦引此文曰:“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熟顾我等众生,若以自力而求往生,必有疑心:“未审此行业,契彼佛意也否?是则,往生之事,恐亦难矣!”然今既修彼佛选定行业,又复彼佛誓愿已成, 十劫以前已得成佛,知是我等往生之道决矣!岂不亦大幸乎!是故此经下卷,说此愿成就文云:“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 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又凡四十八愿庄严净土,华池宝阁无非愿力,何于其中,可独疑惑“念佛往生愿”乎?
又往生业因,虽决定于念佛一行;而行者根性,自有上中下,故此经明三辈往生。
此三辈中,虽举菩提心等余行,望上所说彼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念无量寿佛”,故云“一向”也。
故《《观念法门》中善导释曰:“又此经下卷初云:佛说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随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其人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尽得往生。”由知三辈,共是念佛一行也。
此经一向之言亦遮余也,若夫念佛之外,兼修余行,则非一向也。
次此经《流通分》中说云:“佛语弥勒: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虽上三辈文中,念佛之外,说诸功德,今至流通,不赞余善,但赞念佛为大利无上也,念佛功德,胜余功德明矣!是则诸行,一往随机说之而已。夫大利者, 对小利之言;无上者,对有上之言也;既指一念,云大利,亦云无上,何况百念、千念、万念乎?普劝一切往生人等,应当“一向专称大利无上名号”!何舍无上大 利念佛,而执有上小利余行乎?
又此经下卷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此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夫释尊遗法,有正、像、末三时差别。
然其正法五百年间,教、行、证,三俱具足,故有如教修行、现得证者;
其像法一千年间,但有教、行,无得证者;
末法万年之间,但有教法,无行证人。
至末法万年后,如来遗教,皆悉灭尽,尔时但有此《无量寿经》止住百岁,此经止住者,即念佛止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