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解析六事
学佛者应有向上向善向净之心,否则不会学佛,
何况愿舍娑婆之秽恶,欣生极乐之净土乎!
所谓“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一)“佛智师往生纪实”之事
由此可知临终开示、念佛之重要,往往在此瑞应之下显现弥陀金手常伸,净土大门永开,随时随地垂慈救度任何众生的事实,凡目睹耳闻,大多能当下震撼到弥陀平等无条件的救度之真实。信愿法师的道场,信众一直在增长,固是信愿法师悲心感人、弘法有道,但也得力于临终或往生后之助念(含开示)的效果。往往讲经好几年,不如一场临终瑞应的启发,似乎弥陀现身说法的会座于此显现。有人极力反对临终之助念,以为平生都无法获信,何况短暂危急的时间;此邪见也。一个人往往提倡自己所懂得的,而自己外行的便加以排斥。此时升沉交关,倘若不再把握,将见继续沉沦;何况人虽昏迷,或断气多时多日,除非重业立即投生,否则神识灵敏,反胜平时。佛智师昏迷时,正面临升沉交关之际,心中黑暗,前途茫茫,处在极度惶恐不安中。当旁边有人念佛,即见光明出现;自己闻到佛号声,身心亦散发出光明(不论何人,不论信疑,不论净秽,不论善恶,只要念佛,身心就有光明;若当下命终,蒙弥陀光明摄取之救度的机率极大),心情便逐渐安稳下来。又听闻到从未听过的“圣净分判”之开示,得知通途八万四千法门是圣道门自力难行道,而阿弥陀佛无条件的悲救是净土门他力易行道,当下领受,当下获救,活着往生。因而从心中涌出一股愿生称名的情怀,随即冲出一句“啊”!此后其心处在念佛状态的安稳之中,直到断气往生,而在往生前早已见过佛;这是很自然而平常的心路历程。故为人宣说弥陀救度之义,让其三毒、杂念之心安住在不论行住坐卧的“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之中,是净宗的目的,也是易行的极致。
(二)“念佛人自律规范”之文
此文很好,很贴切,我很赞许,本应如此。凡对净土法门具正知正见,知大体、有分寸、护法爱教者,都会赞同,不会认为“负面效果将远远大于正面”。凡达到一个同信同愿同行、同理念同目标的团体,不可无规范,否则龙蛇混杂、良莠不齐,三毒凡夫,我行我素的结果,将建不成一个和合的团体。故百丈立清规,法然制戒条,善导大师自行化他,以垂典范。
六种恶行的内容,确实都是恶行,不好的,应该规劝,理当戒止,慎莫放任;若不善巧方便引导戒止,便是害他非爱他,也将对团体产生不良影响。本愿文摄取之外还有抑止之诫,《大经》下卷亦列出很长的三毒、五恶之诫,佛祖立法,不得不尔。世间修心养性之人,都不犯之,何况学佛者?此中第一别立私意等,与大师所言别解、别行、异学、异见、异执相同,故当戒;乃至第六皆当戒止,戒而不受,则当远离。俗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之谚,亦有“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之语,祖师亦有“不可亲近非同行善知识”之戒,何者?往生之事是何等大事,岂可随缘逐队,妨碍大事,若要度恶人,化知见不正者,亦宜量己之分;否则从净土回来时,不怕不能合光同尘地广度群迷。印光大师说“神龙一滴水遍洒天下”,俗谓“不是真龙不入海”;知见不同,不可同负一轭,故四种恶友,本应远离。这不可以“业力显现”论,也非学佛人慈悲不慈悲,这是根本性的知见问题及放浪形骸的行为。何况既不能改,岂可再亲近。古德言:“宁与善者为敌,不与恶者为友。”且一粒老鼠粪会害一锅饭,故大师有四得十三失的严正之诫,末世我等,应奉为准绳。此“规范”正是乐法护法、爱教护教所需,有前言,有正文,有具体内容,文辞典雅,条理分明,很好。若有人提出异议,是知见不正、不识大体之人,宜防范之。
凡夫狂性难歇,若无规范,将如野马不羁,为害更大;倘复知见不正,极易误解弥陀本愿而堕落,在台湾已有此现象。古德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斯为下矣。”人性极易方便出下流。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何况学佛团体,其言行岂可不有所规范而更劣于世俗之人!若有机之深信,岂更骄己慢人、好行邪辟乎!若可戒不戒,而诿之“业力显现”,是外道宿命谬论,非佛陀教诫正说。
学佛者应有向上向善向净之心,否则不会学佛,何况愿舍娑婆之秽恶、欣生极乐之净土乎! 所谓“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团体之可长可久,领导者及干部都要有此风范,古德云:“宁可老僧下地狱,不将佛法当人情。”
(三)“信心决定还是幼儿园,还要再学”之事
此非正知正见,以信而言,若信心决定,同样获得“现当二益”,实时获得往生的身份,而住不退转;若当下死则当下往生,若命延即成一向专称的机法一体之行者。当然若有时间机缘,多听闻、多知道此法的殊胜而益增法喜。然而这些对往生不增不减,若喻为幼儿园,还要再学,即表示尚未获得往生身份,如此若当下命终,岂非还不能往生?无有是理。
(四)“信心也没有,感恩也没有,一切皆无,唯有名号”之事
这段话在文字上颇能让人误解,但你要表达的我能体会。
名号即称名,称名即名号。名号中一切具足,凡夫虚妄,一切不具,故“纵发清心,犹如画水”,因此唯有念佛。善导大师有“念佛四德”之说,《观经疏》的结论也废定废散,舍机舍法,独举“一向专称弥陀佛名”的旗帜。信心在于名号本身,而弥陀之恩即使粉身碎骨犹未足酬,然而凡夫亦无真正粉身碎骨报佛恩之心。那将如何?曰“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悲时、喜时、清净时、妄想时皆“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何况既机法一体,说信心、说报恩,即是义子。古人云:“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纵然做到极处,俱是合当如此,着不得一丝感激之念。如施者任德,受者怀恩,便是路人,便是市道矣!”故“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之“一向专称”实含有深义。一遍上人最初写一首诗表达自己的心境:
称念者,无佛亦无我,
南无阿弥陀佛之声而已。
觉得不透彻,重写为:
称念者,无佛亦无我。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方才满意。若彻入弥陀悲心,则绝能绝所,灵光独耀,迥脱根尘。当然机有生熟,言有次第,宜对机说法,因材施教。若非家里人,则莫说家里事。
(五)“信心决定与谈玄说妙”之事
在十几年前我初学净土法门时,由于缺乏明师益友的切磋,又无充分数据之下,只有独自摸索信心的内容,而有过所谓信心决定的体验;之后从日本回来,也以此体验配合教理随缘开妙法。后来才发现不对,弥陀的救度无限的宽广,故往生之道也非要如此如此的信心决定不可,且信心决定的当下与过程因机而异,又体验的信心决定有其难度,是一机一缘之法,不是普机普缘之教。何况有些团体已将信心决定固定化、模式化,而有些则误解信心决定的内涵,以非信为信,进而以非信而废行,并以此骄己慢人。我有一位姑妈住在台北,近八十岁,念佛十几年。她不识字,不懂其他法门,可说是一字不识的“尼入道”,愚痴无智之辈。每天早上两三点即起而念佛,一天之中除了念佛还是念佛,不加杂行。不久前姑妈打电话来说有人曾提起好几个信,其他的信都不行,必须有其中某信才可。听了即忘,又不能完全了解。像这样虽念了十几年的佛的人,没有那种信,怎能往生?我说:“是不是解信、仰信、证信?”姑妈说:“是!是!”我问要哪个信才行,姑妈说不知道,记不起来。
我告诉姑妈:念佛本身就是信心,就能往生,时间一到你就会看到弥陀在你身边。善导大师说:“若念佛不能往生,则十方诸佛的舌头都会烂坏。”既有愿生心,又专称名号,尚且担忧不能往生,岂非一面吃饭一面担忧不饱!姑妈说每次听我讲都很安心。
姑妈年纪大,记性退化,四十八愿的来龙去脉听了几次,但不久便忘。像这种根机,若将我的过程告诉她,并要她依我的步伐走过一次,我想她只有绝望地流泪过日。
(六)“解信、仰信、证信”之事
慧净孤陋寡闻,不知有此三信。若仅“解信、仰信”,则略有所知,以净土门而言,系出自《六要钞》卷三云:
解信仰信,宜依根机;共归佛智,往生无疑。
解信:与“仰信”相对之语,是以自己的知识理解佛陀及祖师的教理而生起的信心,亦即以智解所得的信心名“解信”。
仰信:与“解信”相对之语,对于佛陀及祖师之教语,不掺杂自己的知识见解,如实地仰受而信,名为“仰信”。
以圣道门而言,唐朝一行禅师所撰《大日经疏》卷三批注本经卷一《具缘品》之“大信解勤勇深信”之语而言:
“此‘信解’者,梵音阿毗目底,谓明见是理,心无疑虑。如凿井,已渐至于泥,虽未见水,知必在近,故名信解也。下文云‘深信’者,此信梵音舍罗驮,是依事依人之信也,闻长者之言,或出常情之表,但以是人未尝欺诳故,即谛受依行,亦名为信;与上之信诸佛菩萨义同。梵音本是两名,唐音无以甄别故,同名言信耳。”(大、三九、六一四、中)
上文所言“信解”即是“解信”:是“明见是理,心无疑虑”之意。上文所言“深信”即是“仰信”,是“依人而信其言”之意。这是甄别“解信”与“仰信”所作的解释。
此两信之中,净土门以“仰信”为重,故劝导仰信。如善导大师之《观经疏》“深心释”云:
仰愿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语,不顾身命,决定依行。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处即去。
又于“二河白道喻”云:
信顺二尊之意,不顾水火二河,念念无遗,乘彼愿力之道。
圣觉上人之《唯信钞》云:
言“信心”者:深信人言而无疑也。譬如有人,心地端正,极可深赖,为我教导亲眼所见之事而言:“其处有山,彼处有河。”深凭此事,信其言教之后,亦有人言:“此虚妄也,既无山,亦无河。”而我不动摇,由绝不虚妄之人所言之事故也;此后即虽百千人之言,亦不可用,深凭最初所闻之事,此谓之“信心”。今信释迦所说,信弥陀誓愿,无有二心,亦应如是。
以上是净土门劝导“仰信”之例。
至于“证信”之语,经论释中少用,有“证信序”之言,此亦名“发起序”,这是指经典最初所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某众…”等等文句,使众生知所闻正确,显示无误以令人起信。
若是“正信”则经论释中多用。
正信:与“邪信”相对之语,正信即是信正法之心,此信心不因遭逢诸异道而稍生疑念。如《维摩经、方便品》言:“受诸异道,不毁正信。”《大乘起信论》云:“起大乘之正信。”《安乐集》下卷记述昙鸾祖师之传而言:“若未生正信者,劝令生信。”
于净土门中之“正信”,乃指弥陀之本身,弥陀之本身是行者之信心,故言“他力信心”;亦即对弥陀誓愿之悲救,如实地信受,谓之“正信”。此“正信”于《大经》之十八愿谓之“信乐”,成就文谓之“信心”,故“信乐”、“信心”、“正信”,言异意同。此“信”之内容乃是名号,亦即弥陀之本身。名号与称名同,故善导大师解释本愿之“三信”谓之“称我名号”,此之“称我名号”与通途念佛不同,乃是不问行住坐卧之“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此亦包含本愿文“乃至十念”之意。可知信心、念佛,互为表里,故有“往生正信偈”、“弥陀经正信偈”及“正信念佛偈”、“念佛正信偈”等之文,若能“一向专称”,信便在其中,所谓潜通佛智,暗合道妙。是以大师释为“称我名号”,倘若信而不称名,便非“正信”。
众生根性不同,有人应由解信而入,有人应由仰信而入,故言“宜依根机”;然而不论由解而信,由仰而信,根机虽有不同,既然“共归佛智,往生无疑”,则古今相同,万人齐一,无有差别之正信也。
法然上人、证空上人所言“平信”之意亦指正信也。
当然,若解信而不入仰信,即非正信。然既解而信,此信何信?当然是信受弥陀之救度,否则是解而未信,只是观念,未成意志,不可言“信”。故此“解信”既是“共归佛智,往生无疑”之信,其人已入正定聚,尚有何不足而生憾乎?
或谓“证信”乃指信心决定之体验而言,若如是,则前之二信岂无决定、无体验乎?体验之标准为何?又,非体验不能往生欤?《大经》言“易往而无人”者,亦指此而言也。
又《六要钞》卷二解释“正信偈”之偈题云:“问:正信偈者何义乎?答:正者对邪对旁对杂,信者对疑,今者对行,就所行法,举能信名。”
这信那信,讲太多了反成戏论,多歧亡羊,还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十五日
二十三、弥陀是真理
我今胸中无片云,心满意足往西方。
回顾弥陀之救度,更喜愚痴之我身。
照片收到,敬致谢忱。顺便附记近作如下:
弥陀是真理、生命、道路。
弥陀是宇宙真理,弥陀是我的生命,弥陀是我的道路。
弥陀是宇宙真理:
《大经》言:
故无量寿佛,号无量光佛。
弥陀是我的生命:
《大经》言: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弥陀是我的道路:
善导大师言:
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
(一)恩与信
众生往生,本乎恩,由于信。
弥陀救恩,犹如空气,平等惠施,一切众生;
众生信心,犹如呼吸,凡呼吸者,必蒙救度。
(二)配不配
佛为众生,成就极乐,欲使众生,平等往生。
然而众生,自惭形秽,不信自己,配得领受。
凡疑弥陀,慈悲救度,不能获得,往生功德。
弥陀救度,真实不虚,主动平等,绝无条件。
然而众生,注视自己,过于视佛,常与佛背。
配与不配,佛言为准,佛说配受,即是配受。
弥陀的功德即是凡夫的功德;
犹如父母遗产即是子女之物。
因此,弥陀的功德,亦即弥陀的本身、弥陀的存在,
即是凡夫往生的功德,凡夫往生的资粮;
即是凡夫往生的信心,凡夫往生的保证;
即是凡夫往生的正因,凡夫往生正定业;
即是凡夫安心、喜乐、希望的泉源。
深信因果之凡夫,虽有心修行,而力不自由,
因此寝食难安,苦恼不堪;
忽遇弥陀救度,惠赐往生功德;
不修而有大行,未死而得往生;
悲喜交集,庆幸何极!
不论智愚善恶,没有一个人不是弥陀救度的对象。
弥陀深愿一切众生皆往生;
不愿独留一人在沉沦。
寒林敲骨之灵鬼,悲泣前生之恶业;
深野供花之天人,庆谢多生之善根。
重新整理上次所译如下:
我今胸中无片云,心满意足往西方;
回顾弥陀之救度,更喜愚痴之我身。
我虽往生还会来,利益国人无穷尽;
法船莫迟语吾儿,生处同坐一莲花。
日月犹如萤火光,弥陀光明耀大千;
明日谁亦无所惧,弥陀怀里悠悠眠。
别矣!难脱轮回今已脱;
喜哉!往生阿弥陀佛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