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大意(五·下)
但是「一一愿言」这个道理,若没有善导大师的解释,我们理解不来,也不敢这样解释。为什么?因为四十八愿的文字内容与愿名各自不同,一般人的想法会认为,如果四十八愿每一愿都相同,那只要一愿就好了,哪还需要四十八大愿呢?但是善导大师说,每一愿都是同样的内容,都在说念佛往生。因为念佛就是因,往生就是果;往生就是因,成佛就是果,所以念佛就是往生成佛的正因。
四十八大愿建设极乐世界,无非就是要让我们去那个地方成佛,念佛可以成佛,所有的果就都包含在因里面了,所谓的「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便是此意。虽然我们现在念佛是在因地,但是已经得到果地成佛所有的功德,就是刚才《庄严经》所说的「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的这个功德。这样的功德就包含在四十八大愿中的第三愿、第四愿。
善导大师在《法事赞》用一首偈来说明念佛和我们众生的关系,甚至和四十八大愿的关系,善导大师说:
弘誓多门四十八,偏标念佛最为亲。
「弘誓多门四十八」,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非常宏广,为什么?因为这四十八大愿是要救度十方众生,所以叫做「弘誓」。
「偏标念佛最为亲」,这四十八大愿虽然内容各个不同,但是「偏标念佛最为亲」,「偏」就是「唯一、独一」的意思。这四十八大愿唯一、独一都在说念佛这件事情,所以不是四十八,是一,是一个念佛的愿,所以叫做「偏标」,偏偏、独独、标举、显明念佛,将念佛从其他四十八愿中特别提出来,所以叫做「偏标」。
什么是「亲」呢?亲和疏是对比的。意思就是说,念佛就和阿弥陀佛亲,若不是念佛,虽然修其他的法门回向也能往生极乐世界,不过和阿弥陀佛就是「疏」了。
「亲」有二种意思:就是「亲密」和「亲近」。
「亲密」是指心灵上的贴近,心意相通,融为一体。
「亲近」是指身体上的距离,如影随形,不相舍离。
「疏」也有二种:一种是「生疏」,另一种是「疏远」。
「生疏」就是说二个人没有感情,不亲密,没有亲密所以生疏,甚至不相识;
「疏远」就是没有在一起,彼此有距离。
善导大师说「偏标念佛最为亲」,显明念佛人和阿弥陀佛有亲密的关系,也有亲近的关系,若不是念佛,就和阿弥陀佛不亲密、不亲近,就是和阿弥陀佛生疏,和阿弥陀佛疏远。
有关「亲」还有另外一种的含义。这里的「亲」就是「根本、核心、中心」的意思,也是「正因正业」,更是「生命性、独一无二」的。
怎么说呢?念佛就是净土宗的根,所以是根本核心,是中心,也就是正因正业。尤其念佛是我们念佛人的生命,有念佛,我们会往生成佛,法身慧命就可以成就;没有念佛,必定再轮回六道,我们宝贵的法身慧命就只好继续永劫沉沦了。
就阿弥陀佛来说,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阿弥陀佛的生命。阿弥陀佛若没有成就这句名号,他就没有办法成正觉。所以对佛来说,佛号是阿弥陀佛的生命;对我们来说,念佛是我们的生命,因此是生命性的亲。世间最宝贵、最有价值的就是生命,若没有生命再怎么荣华富贵、金银满库,都没有意义。
皈依三宝是佛教的基本修行,刚进入佛门修学佛法,都是从皈依三宝开始,最后也是以皈依三宝为圆满。所以佛门每天早课也好、晚课也好,都会念「三皈依文」。
皈依三宝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也就是「念佛、念法、念僧」,皈依三宝的中心就是「念佛」,这样说起来,整个佛法成始成终都没有离开「念佛」,都以「念佛」为核心、为中心、为生命,那我们净土宗就是念佛的法门,而且强调要专一念佛。
其实,无论就「时代」来说,就「根机」来说,或是就「法门」来说,称名念佛是最为应时契机的妙法。
就时代来说,现在是末法时代,这个世界是五浊恶世。
对众生来说,我们的根机下劣,不可能一闻千悟或大彻大悟。
所以我们修行的法,要选择念佛。
《大集经》也说:
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经典说「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净土宗就是真正专一念佛的法门。
皈依三宝是「念佛、念法、念僧」,目标没有专一;而我们念佛是目标专一,专一在「南无阿弥陀佛」里。阿弥陀佛是诸佛之王,所以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念十方诸佛,涵盖十方诸佛;专称弥陀佛名,就是称念十方诸佛名,而且超越十方诸佛。所以,念佛是佛法修行之中的「王道」。「王道」可以说是「唯一」,而且是绝对、高超,是总包含。
这个「亲」字,还有更深一层的内涵。
念佛的人和阿弥陀佛的亲近,其实是「一体不离」。
中国字的造字非常富有内涵,也很有艺术。「親」字若是拆开来解释是很有意思的。「親」字怎么写呢?一个「立」,下面一个「木」,右边一个见。意思就是站在树上向着四周围观看眺望,这叫做「親」。
古代是属于农业、农牧社会,一般人就是种田啦,或者上山打猎,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简单生活。古代也没有很多便利的交通工具,亲人若是外出远行,或者子女上山打猎,或者小孩到外面游玩,往往只有走路爬山,不像现在有车子可以搭,也没有电话、手机可以联络。所以亲人或者子女如果早上出门到晚上还没有回家,父母就会很着急爬到树上向着四周观察寻伺,甚至呼叫着:「唉呀!天越来越暗,又下着毛毛细雨,宝贝孩子怎么还没有回家?平安吗?万一发生危险怎么办?」着急紧张的爬到树上四周观望,父母亲的心情自然会表现出这种动作行为,若不是父母,是不会这样的。这就是「亲」。所以这个「亲」,就是代表骨肉至亲,父母儿女之亲,唯有父母对子女,或者子女对父母,才会有那种感人的心情和动作。
我们转世投胎出生,除了神识之外,就是靠着我们的父亲和母亲,所谓「父精母血」,才会有我们这个身体,所以子女和父母,父母和子女就有这个骨肉至亲,这种亲是最亲密,也是最直接的。
法律上说一等亲、二等亲,一等亲就是父母和子女,至于伯父、叔叔,或是姑妈、阿姨这样的亲是二等亲、三等亲;假若不是同父母的兄弟姐妹,这样和我们就没有亲人的关系,因为有骨肉的亲缘、血缘,所以才是亲。
我们有这个人身,是过去的神识(灵魂)来投胎的,所以神识就是「因」;有「因」没有「缘」也不能得到「果」。神识就是靠着父精母血这个「缘」,才会有这个人身;这三种若是缺一种,就不可能有我们这个身体。所以不管小孩也好、老人也好,不论是骨头、血液、五脏六腑,一点一滴都是父母的精血所成就的。所以父母和子女,子女和父母最亲。
于此,我们一方面要感恩父母生下我们之恩,另一方面也需要回报父母养育之恩,所以我们「藉假修真」──我们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也希望这一世的父母跟随我们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甚至生生世世的父母全都往生极乐世界。
因为父母跟儿女有父精母血的关系,所以生下的孩子,不管是美丽聪明,还是丑陋愚钝,都是自己的宝贝。因为是骨肉,不会因为生下来丑陋或者弱智,就把他视为外人而舍弃;因为是自己的孩子,所以即使他(父母)贵为皇帝国王,也是视他的儿子为宝贝、骨肉而相亲相近,不会认为我是一国之王,所以对自己的儿女也跟对一般老百姓那般看待,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父母与儿女的亲爱与珍惜是天性自然,是自自然然不必勉强、造作、学习的。
一个小孩若能够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与珍惜,这个孩子才会感觉有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一个孩子若没有父母的疼爱,他的内心会非常寂寞、孤单,而且在性格、行为上往往也会比较偏激,比较没有自信。所以「爱心」──「被爱」以及「爱人」是一切众生所需要的。
其实阿弥陀佛爱我们是超过世间父母爱孩子的,只是因为父母和孩子有这种父精母血的关系,所以用这种关系来形容阿弥陀佛和我们的关系,这样比较贴切,大家也比较理解得来。
念佛人为什么和阿弥陀佛亲?并不是因为我们念佛所以和阿弥陀佛亲;也不是因为众生都有佛性,所以和阿弥陀佛亲;也不是我们发四弘誓愿,行持六度万行,所以和阿弥陀佛亲。都不是!
到底念佛人和阿弥陀佛亲,原因是在哪里呢?在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之中的第十八愿。
因为在十方三世诸佛之中,有一尊佛为十方众生发下了「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誓愿,因此才和十方众生有了这种亲缘。
阿弥陀佛为十方众生发了:「他若是成佛,也要使我们十方众生都成佛;若不能使十方众生成佛,他也不能成佛。」所以他的成佛和我们的往生,我们的往生和他的成佛,就有了「一体不离」的关系。所以是一体不离,意思是缺一边,另外一边就不可能存在,所以,我们与弥陀的关系不只是亲,而且是一体。
四十八大愿中唯有第十八愿有「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八字,所以阿弥陀佛是为念佛的众生而成佛的,因为有了这个愿,自自然然和十方众生中的念佛人,有了比父精母血还要亲的关系。
我们念佛当然是因,不过若没有阿弥陀佛的成佛,这样就缺乏缘,内外因缘和合我们才可以往生成佛,阿弥陀佛也才能成正觉;否则,因与缘不具足,我们不能往生,阿弥陀佛也无法成正觉。就是有了「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所以我们和阿弥陀佛有一体的亲,阿弥陀佛和我们也有一体不分的亲。
因此,阿弥陀佛的生命是建立在十方众生念佛能够往生之上的,而十方众生念佛能够往生,也是建立在阿弥陀佛成正觉的功德愿力之上的。所以念佛的众生,和救度我们的阿弥陀佛,自然就成为一体不相离,是相依相存,缺一即倒。
这样的愿,唯在第十八愿,所以第十八愿等于是阿弥陀佛的生命,也是我们念佛人的生命。有了这个愿,才有阿弥陀佛这尊佛的存在;有了这个愿,我们才能让阿弥陀佛救度,得到永恒、安乐、成佛的生命。所以佛和我们、我们和佛,自然是一体不离的。
有一句话说「往生正觉,机法一体」,「往生」是指念佛的众生,「正觉」是指阿弥陀佛的成佛,也就是说,我们念佛人的往生和阿弥陀佛的成佛是「机法一体」。「机」就是指我们念佛的凡夫众生,「法」就是指救度的阿弥陀佛,所以我们这个法门是「机法一体」的法门。
既然是一体,当然就超越世间亲子之间的「亲」;
既然是一体,往生现在就已经决定;
既然是一体,我们就时时刻刻都和阿弥陀佛在一起。
所以,大家想一想,如果阿弥陀佛没有发第十八愿的话,凡夫众生会有办法和佛亲近吗?
佛的境界超越一切大乘、小乘。就大乘来说,连菩萨和佛的距离都还非常遥远;若是小乘的声闻、缘觉和佛就完全没有关系,因为声闻、缘觉的教理当中并没有十方净土,也没有十方佛,也没有阿弥陀佛;更何况我们是具足贪、瞋、痴的罪恶生死凡夫,即使百劫、千劫,高声的念佛谦卑的顶礼,或者入定的观想,也和佛常相遥远,更不可能常相亲近。
但是,现在我们念佛阿弥陀佛就听到,我们拜佛阿弥陀佛就看到,我们想佛阿弥陀佛也想我们,这就是因为阿弥陀佛有发「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第十八愿,才可以达到我们「礼、称、念」,阿弥陀佛就「见、闻、知」,我们的三业就和阿弥陀佛的三业同样是一体不离。
假如阿弥陀佛没有发「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第十八愿的话,我们就没有办法和阿弥陀佛亲,因为没有这句名号可以让我们念,也没有这尊佛和我们有互相依靠的关系。十方诸佛之中,唯有阿弥陀佛有发这个愿,才使我们和阿弥陀佛亲,和阿弥陀佛近。
就好像我们这个道场上面的日光灯,它的开关是在墙壁上,开关按下去,和电灯就会感应道交,因为它们是一体的,有共通的线路。如果是按别的开关,这个灯会亮吗?不可能会亮,因为它们没有联结关系。同样的,因为有第十八愿,所以才使我们念佛好像按开关一样,和阿弥陀佛的无量光一体,相应相交。
在民间有乩童通灵,乩童和什么鬼神相通,那个鬼神就会来附他的身,在附身的时候,身是乩童的身,但是生命却是鬼神的生命,因为他们是通灵的,感应道交的。相同的意思,念佛人没有和其他的灵界感应道交,我们单单和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和阿弥陀佛通灵、通佛、通愿,自然阿弥陀佛就会在我们的身上产生作用。所以一个念佛的人,他智慧会开,福报会增长,命运会转变,就是因为有和阿弥陀佛相通。
当然,念其他诸佛菩萨多少也是可以相通感应,但却不能往生成佛。为什么?因为其他诸佛菩萨并没有为我们发下「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这个誓愿。
所以,是因为阿弥陀佛有发那个愿,就好像我们和父母亲,是因为我们身上有父精母血,否则就没有那个亲。又好像世间男子这么多,只有一位是我们的父亲;世间女子这么多,也是只有一位是我们的母亲。十方诸佛虽然多,也只有阿弥陀佛对我们有「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本愿,其他的佛并没有。
世间人有「亲而不近」,也有「近而不亲」;有「不亲不近」,也有「既亲又近」。
「亲而不近」,比如父母子女最亲,不过子女长大后往往会离开故乡,甚至不太联络,这就是「亲而不近」;
「近而不亲」,两个人在办公室每天都在一起,但却不是亲人,只不过是同事的关系,这就是「近而不亲」;
若是外人,当然也不亲,也不近。
现在,我们和阿弥陀佛是「既亲又近」,而且机法一体互相不离,这就是善导大师所说的「偏标念佛最为亲」。
善导大师在《观经疏》有一段非常重要的法语,就是「法深信」之文。这段文说:
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在这段「法深信」的法语中所说的「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摄受」就是救度、保护的意思。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每一愿、每一愿都为了救度众生,但是这段法深信之文善导大师所说的是指第十八愿。为什么?「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这三句,是指四十八大愿之中的哪一愿呢?是指第十八愿,「无疑无虑」就是第十八愿所说「至心信乐」的意思。
「无疑」就是无疑相,「无虑」就是无虑相。「无疑」就是无怀疑,「无虑」就是无顾虑。若没有怀疑自然就没有顾虑,这就是指第十八愿的「信」;
「乘彼愿力」就是指第十八愿的「欲生我国,乃至十念」,也就是说,愿往生极乐世界要靠阿弥陀佛的愿力,要怎么靠?念佛就是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反之,没有念佛,就没有靠着阿弥陀佛的愿力。所以「欲生我国,乃至十念」的往生愿和念佛行,就是「乘彼愿力」的意思。
「定得往生」就是第十八愿所说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若不能使十方众生往生,阿弥陀佛就不够力量与资格成佛;而阿弥陀佛成佛已经十劫了,所以念佛的人就决定可以往生。
在这段「法深信」法语当中,善导大师也是单以第十八愿来解释,可见第十八愿就是阿弥陀佛的生命,是《净土三部经》的本质,是净土宗的根源。第十八愿是在说信、说愿、说行,第十八愿也就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就是信和愿,「阿弥陀佛」就是「乃至十念」之行所念的佛。
所以,愿虽然有四十八,不过是以第十八愿为根本愿。因此我们欣慕、向往其他的四十七愿的殊胜,之后就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以念佛为因,就可以得到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所成就的果,总之,「念佛是因,往生成佛是果」。「念佛成佛净土宗」,念佛成佛就是净土宗的宗旨,净土宗的宗旨就是念佛成佛。
凡菩萨都有发二种心愿──「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上求菩提的目的无非就是要下化众生,也就是说菩萨发菩提心,是以救度众生为目的,所以上求菩提是为了广度众生。因为唯有上求菩提才可以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无尽慈悲、智慧、愿力、神通与方便来救度众生。
十方诸佛虽然都发上求菩提的愿,但是可以无尽下化众生的却唯有阿弥陀佛这尊佛,唯有第十八愿这个愿。因此,《无量寿经》的大意是什么?就是在说释迦牟尼佛以阿弥陀佛的第十七愿示现在这个世间,宣讲阿弥陀佛救度十方众生的第十八愿,让我们了解有一尊阿弥陀佛,这尊佛他的存在就是要救度我们十方众生!
阿弥陀佛为了要救度十方众生,在兆载永劫以前并没有经过我们十方众生的祈求拜托,他就预先主动为我们以五劫的时间来思维,发下这四十八大愿。
「劫」在佛法中是计算时间的单位,而且是很长久的时间。「劫」有分小劫、中劫、大劫,一小劫是一千六百七十九万八千年;二十个小劫是一个中劫,所以一个中劫就是三亿三千五百九十六万年;四个中劫是一个大劫,这样一个大劫计算起来就是十三亿四千三百八十四万年。
为什么需要以五劫这么长的的时间来思维四十八大愿呢?这是因为阿弥陀佛的愿心非常广大,而且要无一众生遗漏,所以思考的时间也必须要非常漫长才能周详圆满。阿弥陀佛不只要让圣人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也要让凡夫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不只要让出家人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也要让在家人往生极乐世界;不只要使善人往生极乐世界,也要使恶人往生极乐世界;不只要使人间的众生往生极乐世界,也要使三恶道的众生往生极乐世界;不只要使一般的地狱众生往生极乐世界,也要使阿鼻地狱的众生平等往生极乐世界。所以才需要考虑那么久。要使出家众到那里得到无量光、无量寿的果位,也要使在家众到了极乐世界,也同出家人一样得到那种果位;要使善人到极乐世界得到无量光、无量寿的果位,也要使一生都遇到恶缘而造恶多端的众生到了那里,跟善人一样证得无量光、无量寿的果位;甚至地狱、饿鬼、畜生道的众生,到了极乐世界,也跟其他有修行的、清净的众生,同样得无量光、无量寿的果位。所谓「佛心平等」,为了要平等救度众生,平等使众生证到佛果,所以阿弥陀佛在因地法藏菩萨的时代考虑那么久的时间,才规划出四十八大愿;四十八大愿的蓝图虽然设计完成,假设没有实际去施工(修行),如此则这些愿也只不过是空愿,不会产生作用。为了要实现这四十八大愿,阿弥陀佛又经过兆载永劫的时间去积植菩萨无量的德行,然后这四十八愿的内容才实际成就。
因为四十八大愿成就,所以极乐世界也成就,我们十方众生才有了生命的归宿,才有了成佛的道场。所以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为我们所建设的,所有权状都登记在我们每一个十方众生的名下,所以极乐世界是我们的,是我们的家乡,是我们成佛的道场,是我们永恒安乐的归宿。
娑婆世界没有一样是我们所拥有的,有一首偈说:
人生谁都是过客,相守百年也是梦;世上万般带不去,一双空手见阎罗。
事实就是这样,我们双手空空而来,也是双手空空而去──其实不是空空而去,是带了满身的罪业,到阎罗王那个地方去和阎罗王对质,受阎罗王的审判。所以我们十方众生,生生世世都是带着满身的罪业在轮回,没有一件真实的功德;唯有极乐世界才是我们所拥有的,才能够让我们解脱成佛。
世间上的一切都只是一时因缘和合暂时的存在而已,不是永恒不变的真实,再怎么义重的夫妻、多么恩深的父母,时间一到一定会互相离开不能再相聚,所谓:
父母恩深终有别,夫妻义重也分离。人生似鸟同林宿,大限来时各自飞。
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在手中;妻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
所谓缘生则聚,缘灭则散。假若没有往生极乐世界,夫妻、父母子女、兄弟姊妹、都随着各人的业力,或者堕入地狱、饿鬼、畜生,即使出世为人,也是东西南北随缘而去,没有办法在一起;就是在一起,也不一定会知相认;甚至虽然在一起,有的出世为宠物狗、宠物猫在一起,或是彼此相杀、相吃而在一起。根本原因在于三界六道中,一切种种都是因缘和合的,既然是因缘和合的,当然就会生灭、会变化。
只有极乐世界,才是我们所能够拥有的,才是真正不毁坏的、不消灭的,因为极乐世界的功德是真实的、永恒的、不生灭的。而我们三界六道的种种都是因缘和合的,会生灭、会变化的。只有极乐世界三世常住,永远不变化、永远不消灭。
极乐世界是我们的,是阿弥陀佛预先为我们建设的。
我们到极乐世界的资粮,也是阿弥陀佛为我们完成的,完成在哪里?在第十八愿所说的「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所以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并不需要我们自己去具备功德,因为阿弥陀佛点点滴滴都已经为我们完成好了,没有一点的缺少。
为什么说往生极乐世界不凭我们的功德力量呢?是因为不能、也不必。
我们不能,因为我们没有清净的功德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我们有的只有造业、轮回的力量,哪有解脱轮回、往生净土的功德力量?所以,我们的不能,是不可能。
我们也不必,因为阿弥陀佛已经预先为我们完成了。
因此我们既不能、也不必为往生极乐世界的资粮做筹备。
所以,净土法门是「救度的法门」──阿弥陀佛救度我们;
也是「信顺的法门」──我们信顺阿弥陀佛的救度;
也是「专一念佛的法门」──信受、信顺阿弥陀佛救度,然后就专一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要接受阿弥陀佛的救度,就是表现在专一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里。
我们生生世世、无量劫以来,所欠的债所累积的业可说非常多,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五逆、十恶、谤法、阐提,这些罪无量无边,充满整个宇宙,就好像《华严经》所说的,说「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
我们造了无量无边的罪业,若有一点一滴没有偿还完,是不可能离开娑婆世界的。就好像要移民到其他的国家之前,必须要先将在这个国家通缉在案的债务结清、还完才可以出境。
同样的,我们在娑婆世界所欠的种种业债,如果没有还清,是不能到极乐世界的。那这要我们自己来还呢,还是阿弥陀佛替我们还呢?是阿弥陀佛。因为我们没有那个能力。所以无论多大、多深的罪业,都是阿弥陀佛替我们还的,我们没有功德,我们有的只是罪业。
就好像《地藏经》所说的「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意思就是说,我们不起心动念便罢,一起心动念就是在造业、在造罪,所以对我们来说,是念念都在造罪业。业报一到,就受罪业的果报。对我们凡夫来说,是过一日增加一日的罪业,出生一世,就累积一世的恶缘。可是,这种事情,阿弥陀佛在主动为我们发四十八大愿的时候,已经考虑周全了。他如果不能还清我们的债务、使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话,当然也不能成佛,也就是说,他的力量功德还不够。
连我们生生世世所欠人家的种种债务,也是阿弥陀佛为我们承担、为我们偿还,所以净土法门就是救度的法门,绝对全任凭阿弥陀佛的救度,因此净土法门是「绝对他力」「完全他力」的法门。
三界六道是苦海,每一位众生都在苦海当中浮沉,没有力量可以游到彼岸,是阿弥陀佛自动跳入大海,呼唤着我们,将我们抱到岸上。
在水中浮沉的人,即使有一根树木或者一根稻草一定会去抓,何况大愿、大力、大慈、大悲的阿弥陀佛亲身跳下来救我们。我们只要不拒绝、没有对抗的顺从、接受,这样当下就得救了,当下就投入阿弥陀佛救度的怀抱,得到大安慰、大安稳。
所以,净土法门就是随顺阿弥陀佛救度的法门,这种内涵叫做「信」──信受弥陀救度,没有半点是靠我们的功德力量,因为我们本身没有真正的功德,没有脱离三界的力量。
第十八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既然阿弥陀佛成正觉,这样我们往生就有希望,否则我们现在怎么可能过着安心的生活呢?
现在每个国家都重视幸福,都在分析「幸福指数」。但是幸福从哪里来呢?凡事都有条件,幸福的最基本条件说来有五种:第一,物质不缺,也就是生活上的吃、穿、住、行不缺,而且医疗也能够具足;第二,身体健康;第三,心情愉快;第四,人事和合;第五,死亡不惊。
这五种条件当中,最容易满足的就是物质。我们只要有地方可以住,有三餐可以吃,有衣服可以穿,这样我们就可以安稳生活。除非自己感觉不知足,还要有种种兴趣,或者各种的喜爱,如有的人爱古董,有的人嗜好收集,或者喜欢学习其他才艺,如果是这样,当然就要多花费。但是一个知足、不贪的人,虽然没有很富足的外缘,他自然也会感觉幸福快乐。
有关身体健康,人的身体不可能时时都健康,有病是正常的,健康反而不正常。所以,我们在心理上首先要接受「有病」这个正常。
家庭若是美满,人事若是和合,我们也不会感觉苦恼;这些的根本就在我们自己的心,心若是时时、处处为人设想,尽量不和对方对立,尽量随顺对方,这样人事就会和谐,我们也会安乐。所以没有对立、随顺对方,这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学佛的人,这点更为重要。
《优婆塞戒经》就开示说:
自省己过,善覆他罪,乐修慈心。
愿为众生趋走给使,令彼安稳欢娱受乐,为他受苦心不生悔。
不念自利常念利他,身口意业所作诸善,终不自为恒为他人。
自舍己事先营他事,营他事时不择时节,终不顾虑辛苦忧恼。
一个学佛的人要为众生忍受侮辱,为众生承受苦,坏事向自己,好事给他人,所谓「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这是学佛人最基本的心态。也就是一方面内心知足,一方面性格温和,为人设想、肯吃亏、不计较。
美国有一位旅行者,他出外旅行顺便去参访一位哲学家,看到哲学家的房间非常简单,除了书以外,就是一张书桌和一张椅子。这位旅行者很好奇的问这个哲学家说:「你的家具在哪里啊?」哲学家反过来问他:「那你的呢?」旅行者就回答说:「我是一个过客,因此没有家具。」哲学家回答:「我和你一样!」意思就是说,人生在世谁都只是过客。
一个内心丰富的人,他对外在物质的需求会很少,所过的生活自然也很简单。所以有一句话说「凡外饰者,皆内不足者」,意思是说,外面物质很丰富的人,有可能他的内心有所不足。当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这样。不一定过简单生活的人,都有很丰富的内心与很高超的精神内涵;但是,一个内心丰富、精神内涵高超的人,他的生活往往都是很简单、很单纯的。
所以知足的人即使睡在桥下,他也感觉安乐;不知足的人,即使在天堂他也感觉贫穷。身为念佛人,对这个娑婆世界要有这样的了解──只要有得吃、有得穿、有得住就应该满足了,其他的时间、精神,就都用来念佛。
阿弥陀佛成佛以来已经十劫,照说阿弥陀佛成佛的时候,在十劫以前,我们十方众生也应该都往生极乐世界而成佛了,为什么我们还在这里轮回?可知,在这十劫之中,我们都没有那个善根、福德、智慧来接触、信受这个法门;或者虽然遇到净土法门,但是当下没有信顺,没有接受弥陀的救度;或者想靠自己的功德、功夫来回向往生极乐世界,但是担心自己的功德、功夫不够,因错缘差,失去了往生极乐世界的殊胜因缘。
《阿弥陀经》就说:
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
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
这段经文有二个重点,
第一点,净土法门是往生的法门,往生的法门是很简单容易的,只要你愿生,你就会往生。过去已经发愿的人,过去已经往生极乐世界了;过去没有发愿往生,今生今世若发愿往生,今生今世就会往生极乐世界;若今生今世没有这个机缘,阿弥陀佛也不会舍弃他,依然生生世世等待着他,他什么时候愿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会什么时候接引他往生极乐世界。
所以我们念佛要有根,这个根就是愿生极乐世界;念佛若没有根,没有愿往生极乐世界这个心,这样就是「莲花无根」。
接下来,我来说一件「莲花无根」的故事。
我们念佛,极乐世界就有我们的莲花,为什么莲花会没有根呢?这个故事分成几段,我先说故事的起因。
台北有一个莲友,女众,法号叫觉慧,今年大概六十余岁。她在十六岁的时候就跟随一位尼师学佛,那个尼师的道场是修学地藏法门的,因此都诵《地藏经》,念地藏菩萨圣号。
民国六十一年(1972),觉慧十八岁。当时她父亲六十一岁,身染重病,医药罔效,家人都觉得老人家可能活不久了。因为觉慧学佛,而且诵《地藏经》,又非常孝顺,所以她和她大姊,还有大哥的小孩,就每天诵《地藏经》、念地藏菩萨圣号,祈求地藏菩萨护佑她的父亲。大概经过一个月左右,有一天父亲对她说:「我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很英俊的年轻人,剃光头、金光闪闪,手上拿着一支拐杖。他说了一段话:『孝顺子孙菩萨求,菩萨听到赶来救,这次不死活很久,给你添寿二八秋。二八春秋一十六。』」
意思就是说觉慧和她大姊,以及她大哥的儿子三个人,孝顺的求菩萨,菩萨一听到就毫不犹豫赶紧来相救,你这次没有死会活很久,再给你添寿十六年。
她父亲本来身体已经不行了,打针吃药都没效,但自从做了这个梦之后,身体竟然一天天好起来,没几天身体就恢复健康了。
觉慧是美浓永明寺住持净灿法师的俗家同修,年轻时也有出家之志。净灿法师毕业于台中中兴大学,在大学期间就参加佛学社团,时常亲近台中莲社。毕业退伍回来,和觉慧结婚之後,二十九岁就在他的故乡台北深坑,开设中药房。他们家是一、二楼,他们就将二楼布置为佛堂,取名为「深坑莲社」,之所以取名「莲社」就是以念佛为主修,以往生极乐世界、莲花化生为宗旨。
有一天净灿法师就和觉慧商量:「我是诵《阿弥陀经》,念阿弥陀佛,要到极乐世界的,那你修地藏法门,诵《地藏经》,念地藏菩萨圣号,这样法门不同啊!我们最好要同信、同愿、同行、同目标。」
觉慧就说:「一样啊,我将来也是要往生极乐世界啊。」
「可是你不是完全念佛。」
「我是以念佛为主,有主有从。」觉慧回答。
「不是这样喔!我们净土法门只要有主,自自然然其他就是从,不必特别在念佛以外又去念其他的诸佛菩萨,也就是说只要专念佛,自然十方诸佛菩萨就会相随。」觉慧一听,觉得有道理,也就想要专修念佛。
当天晚上,觉慧就做了一个梦,梦到阿弥陀佛。
她说阿弥陀佛身体非常高大,好像一座大山,全身放着金光,虽然没有出声为她开示,不过这样的显示让觉慧知道此后要专一念「南无阿弥陀佛」,从此觉慧和净灿法师就同信、同愿、同行,同念「南无阿弥陀佛」。
后来没多久,他就将「莲社」改为「净宗学会」。莲社也好,净宗学会也好,都是专修净土的。直到几年前,净灿法师看到我们的书,才认识到善导大师的纯正净土教理,就转过来学我们这个法门。净灿法师早就想要出家了,只是在等待机缘,几年前终于机缘成熟,就在我们的教团现出家相。
虽然觉慧没有出家,不过也因为净灿法师的因缘,引导觉慧进入纯正的净土法门,使觉慧的父母都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是因缘。
接下来回头说净灿法师未出家前,他的丈人过了十六年(二八秋),到了七十七岁的时候中风了,于是就搬去和净灿法师一起住,他就对净灿法师说:「宗啊!宗啊!(净灿法师俗名)我人生的最后可能会在你这里做结束。」净灿法师就很欢喜说:「很好啊!很好啊!爸爸你最后的人生若能够让我来孝顺你,这也是我的福报。」他的丈人最后真的就是在净灿法师的家里往生的。
老人家中风一直都是卧床,到了要往生的前一个月,身体都已经很衰弱,也没什么气力了。有一天觉慧要做晚课,她就在病床边说:「爸爸,我们来做晚课,先诵《阿弥陀经》,再念佛,那你静静听,也可以一起跟着念。」
觉慧开始诵《阿弥陀经》,一直诵到「五根五力……」的时候,她父亲突然说:「稍停一下,稍停一下,去叫你妈妈来。」觉慧虽然觉得奇怪,妈妈在厨房忙,为什么突然要叫妈妈来呢?不过,她还是照着父亲的意思,先停下来,去厨房请她妈妈过来。
妈妈一来就说:「什么事啊?」此时她父亲就用警告的口气跟她妈妈说:「我们念佛,极乐世界都有我们的莲花,也都有根,你的莲花没有根啦!你的莲花没有根!」
她妈妈就笑笑说:「哪有这种事,我念佛也都很认真,难道会输你?你们念佛莲花有根,我念佛莲花就没有根?」
有一首偈说「此界一人念佛名,西方便有一莲生;但使一生常不退,此花还到此间迎。」我们重视极乐世界有没有我们的莲花,不会去想莲花有根还是无根,到底没有根是代表什么意思呢?
后来,觉慧的父亲过没几天就往生了。
推想,可能她父亲因为身体枯衰,阳气也渐弱,所以在静静听闻觉慧诵经之中看到极乐世界的景象。可能他早就看出了他太太莲花没有根,一直诵到「五根五力」的时候,为他太太着急,所以要觉慧停下,叫他太太过来,给她警告。那到底怎样才会有根呢?
净灿法师的丈人在民国七十七年(1988),七十七岁时往生,刚好延寿二八秋。再过了十年后,他的丈母娘才往生。
十年后,他的丈母娘也中风,一样是卧床,因为净灿法师和觉慧特别的孝顺,所以也是在净灿法师的家,由他们夫妻照顾。
有一天,二楼佛堂莲友们共修念佛结束,最后在唱「回向偈」,觉慧的母亲就问说:「大家在唱什么,怎么那么好听?」觉慧就跟她说,因为念佛结束了,大家在唱回向偈,就是「愿我临终无障碍,阿弥陀佛远相迎」。
这时候,她母亲就指着床边说:「阿弥陀佛现在就在我床边。」
觉慧一听,也怕,也欢喜,就问她说:「这尊阿弥陀佛和我们所拜的阿弥陀佛一样吗?」
「一样。」
「有拿莲花要来接你吗?」
「有!拿金色的莲台,右手伸出来要接我。」
这时候觉慧就说:「妈妈,那你赶快和阿弥陀佛去!」
但是出乎意料的,她妈妈即时合掌哭了出来说:「不,我不去,阿弥陀佛啊!您再让我多活三年,让我和我子孙一起。」
她妈妈合掌流着泪向阿弥陀佛祈求,但不是求往生,是求让她再多活三年。
觉慧说,她妈妈念佛也很勤,这次已经第三次见佛了,但是都不想往生。所以像觉慧的母亲虽然虔诚念佛,但是对教理不了解,对极乐世界的好处不了解,对娑婆世界的恐怖不了解,因此就没有深切的愿生心。她的念佛只不过是希望身体健康,多活几年,和他的子孙多几年在一起。
所以觉慧就劝她妈妈说:「妈妈!你要发愿,深切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不能想要再留着,因为人的寿命是不固定的、是无常的,当时爸爸他延寿也只不过十六年,七十七岁就往生了,那你今年已经八十多岁,又中风,若没有往生极乐世界,想要和你的子孙在一起,有可能是做宠物狗、宠物猫来和你的子孙在一起,来世再也互相不认识。而且没有往生极乐世界,就会无穷的轮回,未来也一定会堕入地狱、饿鬼、畜生。」
因为这样的不断苦劝,她妈妈才有了愿生极乐世界的心,经过了半年,往生之前,她就告诉她媳妇说:「我要往生了,你帮我把头发梳好。」然后安详往生极乐世界。
释迦牟尼佛就在《阿弥陀经》苦劝我们要愿生极乐世界,一而再、再而三的说:
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人身难得,一旦轮回,极难为人;即使得到了人身,在这个末法时代是否能遇到佛法,机会是很渺茫的。这个时候再不把握的话,同样还会继续轮回下去。
因此释迦牟尼佛一次又一次劝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劝三次就是无量次的意思,就是时时、再再、处处都苦口婆心的在劝十方众生要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这部《阿弥陀经》也同样是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怀经。
所谓「本怀」就是释迦牟尼佛的目标、目的。也就是说,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呢?他出现在这个世间的目的,讲在哪一部经呢?是讲在《无量寿经》,讲在《阿弥陀经》,证据在哪里?就是在「应当发愿,愿生彼国。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这岂不是时时刻刻都在劝我们要愿生弥陀净土。
念佛,极乐世界就有我们的莲花,但是若只是求世间的福报,或只是求未来再出生为人,或是出世生天界享受天福,这样虽然有莲花,但没有根;一旦真的愿生弥陀净土,这个根就即时长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