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圆满的人生 |一、专修念佛

一、专修念佛 237.问:学佛的人通常有怎样的心路历程?

答:现代人虽然衣食无忧,但并没有因此变得快乐,物欲日益膨胀,压力无处不在,人们常常发出“身不由己”的感叹。不甘一再降低道德底线的人会开始自省,并回归传统,进而关注宗教。在比较了几种传统宗教对宇宙人生问题的解答之后,一部分人选择了佛教。

当然,发着菩提心进入佛门的人很少,多数人一开始主要为了祈求现世福乐。虽然佛法一再强调无常、无我,但很难被真正接受。通过生活的磨砺,通过观察世间的生老病死,一部分人终于放弃祈求世乐的“本能”,转入对生死大事的思考。

初次面对诸多解脱法门,通常会产生欣喜之感,并下意识地认为自己必是上根利智,只要有决心,任何高妙的法门皆能成就。因此,即使在祖师大德的推荐下选择了净土法门,也不太容易做到老实念佛,如果能够万行圆修,那是心中最大的向往。

要彻底放下我慢,需要一段时间,有的前辈甚至用了几十年。漫长的修行之路虽有进进退退,但对生死大事的忧惧始终是求道的动力。

最终,在冷静考察自己的根机之后,真正开始抉择法门,放弃圆修,转入专修。

对专修的法门产生大安心的人,佛法在他心中已活跃起来,他已进入不退转的境地,生亦无忧,死亦无惧。

238.问:如果知道佛教这么好,那谁还不来学呢?可惜世人对佛教毫无兴趣……

答:这也可以用缘起法则来解释,因为他们暂时因缘不具足。

239.问:那就靠我们信佛的人大力弘扬了?

答:这是一方面。最重要的一点,自己要有正信、正行,一旦生死大事有所依托,自然会感念三宝恩、众生恩,言语和行为自然会变得谦恭、和顺,并充满信心,也自然会感染周围的人。

240.问: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就能往生成佛,想来真是不可思议,能否再讲讲其中的道理?

答:一般人会认为这六个字太容易,但这六个字实在是来之不易!法藏比丘五劫思惟、兆载修行才成就了祂,又经过诸佛苦口婆心的规劝,我们才肯称念祂,怎么能说容易呢?这六个字包含了阿弥陀佛无始劫来修行的一切功德,信受祂,称念祂,这一切的功德就被我们拥有,因为阿弥陀佛因地点点滴滴的修行都是要回向给我们十方众生的,并约定我们一个最简单的方法——“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即可“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佛的大愿,为我们作往生的保证;佛的大行,为我们作往生的资粮。简而言之:念佛即是乘佛愿力,乘佛愿力必定往生。

241.问:念佛,应该在什么时候念呢?

答:随时随地。坐车走路的时候可以念佛,刷锅洗碗的时候也可以念佛,除了做用心的事情,其余时间,不论行住坐卧都可以念佛(躺卧、澡浴、入厕等特殊时处,可于心中默念,出声似有不敬;若是卧病或临终,可至诚出声念佛,状况所限,非心中不敬)。而且,念佛能使心志专一、头脑清醒,工作效率更高。总之,念佛既不妨碍世俗生活,也能保证生死解脱,这正是阿弥陀佛为什么选择念佛这种最简易的方法作为往生行法的原因。

242.问:行住坐卧念佛,似乎也不容易。

答:习惯于世俗观念的人起初是有些生疏,但人的习惯是可以生熟互转的,念佛习惯可以慢慢培养起来。净土法门是救度的法门,是易行道,所以不要把它想得太难。阿弥陀佛既然要救度我们,就不会约定一个我们做不到的被救方法。

243.问:会不会有这种情况:嘴里念着佛,心里却动着坏念头?

答:由于凡夫根机低劣,念佛的时候杂念会不受控制地从潜意识里冒出来。这和故意起恶念是两回事,这不会妨碍阿弥陀佛对众生的救度。

244.问:念佛的时候是不是最好连这种杂念也没有?

答:毫无杂念而念佛当然是理想境界了,不过凡夫难以做到,阿弥陀佛也没有这种要求,所以不必刻意强求。念佛的目的是乘佛愿力,并非对治杂念,但只信愿具足、称念佛号,即使烦恼丝毫未断,也能乘佛愿力往生西方。如果因为自己有杂念而怀疑佛的救度,那就损失太大了。

245.问:但是凡夫总是妄想纷飞,泛泛地念佛似乎有些不恭敬?

答:是的,念佛最好是至诚恭敬,对自己的妄心加以约束。有两种摄心方法可以一试:一是“口念耳听”,念佛的时候,口里念得清清楚楚,耳朵听得清清楚楚,每个字都从心里发出来,再听到心里去。这样时间久了,乱想杂念自然减少,心也就安定了。第二种方法是“十念记数”,十句佛号为一个循环,念的每句佛号都清楚地知道是第几声,从一到十,循环往复。

摄心的目的是尽量至诚恭敬地念佛,如果认为摄不住心就不能往生,那样反而失去信愿。

总之,要求过低就会流于懈怠,要求过高就会起躁妄心;因此要量力而行。

246.问:有人手持念珠,起什么作用?

答:念珠,又叫佛珠或数珠,念佛时用它来计数和收摄心意。

现在也可使用更方便的计数工具——电子计数器,念一声佛号,按一下按钮,总数随之加一,这样,一天下来念佛数量一目了然;也可以念几句按一下,个人随宜设定。

阿弥陀佛本没要求念多少佛号方可往生,但是凡夫往往容易放逸,所以用这种方法对自己稍加策励。端坐静念时,则不必记数,以防心动。

247.问:念佛机有什么作用?

答:念佛机循环播放佛号,可以营造庄严的气氛,并提醒自己念佛。

248.问:事务繁忙的人无法经常提起佛号,不知有什么办法?

答:可以每天早晚立一个简短的功课。能在固定时间有个固定仪式,比较容易持久。每天早晚可简单地向西合掌,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或念几千声,或念几百声,或念几分钟,或念十口气(吸足一口气,呼气时连续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共念十口气),根据个人忙闲而定。除此时间之外,不论何时何地都可称念佛号,尽量养成念佛习惯。

249.问:要大声念还是小声念呢?

答:大声念也好,小声念也好,口中不念、心中默念也好,莲友们普遍采用的是“金刚念”:念时动嘴唇,声音只有自己听得到,这种念法最持久。

大声念、小声念、默念、金刚念,这四种方法也可以交替使用。

250.问:既然专修念佛就能了脱生死,为什么佛还要说那么多经咒?

答:因为西方净土境界高妙,凡夫极难相信,所以释迦牟尼佛预说八万四千法门,最终目的皆是导归三根普被的净土法门。因此,佛说一切经咒的目的,是将不同根机的众生引导到西方净土。

佛法贵在一门深入,持之以恒才有感通,才能达成修持的目的。修净土法门的人,能够专精念佛,抱定“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既能得往生利益,也能得现世利益,一切经咒、法门利益含摄无遗。

切忌见异思迁、得陇望蜀,今天学净土,明天改密宗;早晨求生西方,晚上又求生东方。

251.问:书店里有很多记载禅宗公案的书,学净土可不可以作为参考?

答:“公案”的本意是官府断案的公文案牍(dú)。禅宗历代祖师典范性的言行可以判别学人的是非迷悟,故亦称公案。其作用在于对机开示,用越格的言语动作加以垂示,打破情识之网,以心传心,悟入“无分别智”。

禅宗公案号称一千七百则,如果戒行具足,根器猛利,通晓参叩宗旨,久修或可得益;境界相当,自可心领神会。初机之人难免著文字相,依文解义,卜度思量,仅在字面上兜来兜去,难以悟出言外之意。那么,公案反而成为纠缠的葛藤,或茫无所从,或误会宗意,直成口头三昧。

公案看似洒脱畅快,而参禅实非易事。赵州从谂(shěn)禅师从小出家,八十多岁尚且行脚,所谓“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长庆慧棱禅师坐破七个蒲团,后方开悟。此等祖师根器,大彻大悟尚且如此之难,劣根浅识之人谈何容易?

即使参公案开悟了,还是要转入念佛法门。明朝蕅益大师就曾说过:悟后不愿往生,敢保老兄未悟。

252.问:念佛的人可不可以兼练气功?

答:各种气功虽然经常借用佛教理念,但与佛教是两回事。若仅仅用来强身健体,亦无不可,但不宜参加组织活动,以免动摇正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