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佛教的现实意义 191.问:听你介绍,才知道佛法有这么丰富的内容,原来我还以为佛教只是弱者的精神安慰呢。
答:不了解的人的确容易产生错觉,认为佛教虚无缥缈,人生享受才最实在。其实真正虚幻的是纷纷扰扰的世事,不然,怎么那么多文人墨客发出“人生如梦”的感叹呢?
“弱者的安慰”似有贬低之意,但如果能够安慰弱者,让社会多一份和谐,又有什么不好呢?
192.问:看来佛教还能发挥良好的社会效应?
答:当然。佛教自古就对安定人心起着巨大的作用。佛教为我们展开了无限的宇宙和生命的画卷,能够让我们开阔心胸,叹服自身的渺小,谦卑地对待一切众生。
193.问:是这样。不过,佛说人生是苦,是不是有点悲观?
答:佛说人生是苦的真谛,并不在于让我们停留在对苦的认知上,而是要我们对苦产生出离心,最终离苦得乐。世间万物的无常变化,给人生带来了缺陷,财富、地位、健康、快乐……一切都不能永久。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就没有脱离痛苦的内在动力。就好像一个病人,知道自己身患重病,才愿意请医生诊治,才能恢复健康。自由、安乐、清净、圆满的理想境界,每个人都有希望达到。
194.问:“四大皆空”“色即是空”是不是一种消极情绪?
答:“四大”是“色”(物质)的四个方面,即地、水、火、风。这两句话的意思是:组成人体乃至世界的物质元素虽有相状、功用,但它们是诸多因缘和合而成的,缘生而生,缘灭而灭,因此不会恒常不变,不能自我主宰,所谓“缘起性空”。“空”,相当于“不实在”的意思,而不是“不存在”的意思,不是物质毁灭之后的空,也不是物质之外的空,而是“当体即空”,一切色法皆因缘而起,没有不变的实性,所以说“色即是空”。进一步讲,因为没有实性,所以能遇缘而起,所以说“空即是色”。
同理,组成人体的精神因素——受(感受)、想(想象)、行(造作)、识(了别)也是“缘起性空”,合称“五蕴皆空”。
说“一切皆空”的本意,并不是让我们放弃正当的努力,而在于放弃对自己的身心和身外一切事物的执著,不再把全部精力用于追逐财色名利,转而关注生命中更有价值的层面,认识它,完善它,并因此从容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变化。
对于“缘起性空”,“五蕴皆空”,我们即使不能亲身实证这些谛理,也可通过理念上的认同而使自己身心清凉。
195.问:学佛要看破红尘隐居山林吗?
答:“红尘”是文学词汇,并不是佛法名词,用飞扬的尘埃比喻人间的繁华景象。“看破红尘”之语亦非佛家所用,而是描述古代隐士厌倦虚幻的官场生涯,向往山中的田园生活。
文学作品里通常有这样的情节:有的人事业失败、家庭破碎,心灰意冷,自谓看破红尘,于是投入佛门,了此残生。这不是进入佛门的正途。
学佛是积极的,绝不是为了逃避现实,如果学佛之后要离开人群,那就违背了佛教普度众生的宗旨。
196.问:因果法则是不是宿命论?
答:的确有人不善领会而产生误解。如果陷入机械的宿命论、认为今生的一切皆由前定的话,一切的努力将没有意义,佛法也没有存在的价值了。佛讲因果法则,不是让我们仅仅停留在知命、安命上,而是让我们发起增上心,积累善业,合集善缘,改善命运,并进一步发起出离心和菩提心,最终超越生死轮回。佛法的重点不在于世间因果,而在于出世间因果。
197.问:因果法则会不会压抑人性、滞碍社会进步?
答:所谓“人性”“进步”,是值得商榷的。有一点可以肯定,人类文明再怎样进步,都离不开基本的人伦道德。比如要行善、勿作恶,所有的教化体系都在努力为此提供理论依据,其中最合情理的依据即是因果法则。为什么要行善、勿作恶?神道教化难免有神权威慑的成分,不信神的人可置之不理;世俗教育难免有集体强加于个人之嫌,对不满现实、特立独行的人毫无约束力;如果归结为良心所使,很多人为了名利可将良心弃之不顾。唯独因果法则,从每个人行为的自然结果来施行劝化。即使一个大恶人,一旦了解因果法则,也会从自身利害关系考量,而对自己的行为有所警觉。
因果法则肯定人的自由意志,鼓励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做自己的主人,积极向善向净,提高精神境界和生命层次。
198.问:信佛以后,生活会不会复杂化,变得不自由?
答:佛教以饶益众生为出发点,因此,一切戒律和规矩皆为使众生离苦得乐而施设,最终目的是让众生摆脱业障的束缚,获得自在解脱。明了教理并随顺调摄的人只会有清凉之乐,不会有束缚之感。所以,佛教的信仰生活只会越来越简单,而不会越来越复杂。
199.问:那会不会很没趣儿呢?
答:一般人所谓的趣味,无非吃喝玩乐,其实这些并不能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快乐。人们之所以并不快乐却还说有趣儿,是因为形成了恶习,就像抽烟会上瘾一样。真正值得我们孜孜以求的,是为我们提供快乐源泉的佛法。佛法给人的快乐是清净无染的,是世间五欲之乐无法相比的。
200.问:关于人类起源问题,神教的观点与进化论绝然不同,佛经是怎么说的?
答:这就要谈到我们这个物质世界的成、住、坏、空。我们现在正处在“住”的阶段,即相对稳定的阶段,万物生生不息;到了“坏”的阶段,“劫灾”使这个世界渐渐败坏,或火灾,或水灾,或风灾,除了较高色界和无色界天众,其他众生均遭灭顶;从坏尽到再生的间歇阶段即“空”的阶段;又经过漫长的时间,黑暗的虚空中兴起大云,大雨倾盆而下,万法的物质种子潜藏在“水轮”之中,世界再度形成,六道渐次充满。
佛经中讲,地球形成后,色界第六天——光音天的天众飞空而来,由于贪吃地球上的食物,身体变得粗重,失去光明与神通,就在地球上安居下来,成为人类的祖先。
在六道形成的时候,天人目睹日月星辰以及较低境界的众生渐次出现,因此认为宇宙是他们的创造物,这大概是上帝创世说的来源吧。
至于进化论,目前在西方遭到广泛质疑,现在只是作为大众的习惯性心理需要而被引用,但它无法解答一个问题:为什么剩下的猿猴没有陆续进化为人类?
201.问:这个问题还是有些遥远,一般人关心的是怎样生活得更快乐……
答:快乐是正当的追求。但是,物质层面和较低精神层面的快乐是无法永恒拥有的,因为世间万物都是无常的,而且日益膨胀的物欲往往使人越来越快乐不起来。佛菩萨为了引导众生进入真正的快乐境地,特别善巧施设,所谓“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因此,很多人来到佛门祈福消灾,其中也不乏求财得财、求福得福之人。对初学的人而言,与其用世俗的方法妄求,何如来到佛门如法而求?但佛菩萨的目的是为使人们生起信心,最终“入佛智”,真正离苦得乐。世间的快乐与佛法的快乐是无法相比的。
202.问:消灾是什么原理?
答:生生世世以来,我们于轮回过程中与无数众生结下恩怨,彼此牵缠,错综复杂,谁先欠谁,难以辨明。其中有些众生沦于饿鬼道,心怀愤恨,伺机报复,即宿世的所谓“冤亲债主”。很多疾病、灾难就是他们所为。如果能对他们生起慈悲心,用佛法进行开导,使之心开意解,并将名号功德回向给他们,使他们乘佛愿力脱离苦趣,他们心头的怨恨便可消除,不再以冤报冤、索还旧债了,这就是消灾的道理。
203.问:世间人都希望长命百岁,在这方面佛法有什么好的建议?
答:经论中说人的寿命由三种原因而结束:一、寿尽死,活到天年而老死。二、福尽死,生理上的寿限虽未到,却因福报享尽而死。三、非时死:又称“横死”,寿数未到,福亦未尽,却因意外的原因导致死亡,比如车祸、溺水等。
每个人的天年、福报和将要遇到的意外是难以测知的,但可以向好的方向努力,比如根据因果的原理,“长寿者从慈悲中来”,平时可以注意爱护众生,不伤害牠们,并积极放生,培养自己的慈悲心;福报也可以通过布施等方式使其增长,为使其不致消耗过快,还要惜福;行为谨慎,常生善心,则能亲近善缘、远离恶缘,减少意外的发生。
事实上,如果对佛法有所了解,知道生命形态可以更加圆满,也就不再希求娑婆世界的所谓长寿了。
204.问:什么是惜福?
答:今生的福报是由于过去的布施而来,享受福报犹如从银行提取存款,提得越多,余额就越少,终有提空之时。所以,修福的同时还要惜福,生活尽量简单,杜绝铺张浪费,这样才能福德圆满。惜福是很好的理念,即使不为长寿,也应惜福。
205.问:为什么有些人信了佛还身患绝症,或妻离子散、生活悲惨?
答:业因果报是错综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认为信了佛就应该毫无挫折,甚至把生活中的不幸归咎于佛教,认为佛教不可信。生老病死,恩爱别离,这是人生的实际状况,信佛并不是要消灭这些现象,而是通过它们觉悟无常。
从佛菩萨救度的角度来看,为什么有的人所求遂愿,而有的人所求不遂愿呢?这是因为佛度众生有顺度,有逆度。对性格柔顺的人,多数是顺度,所求皆能满愿,慢慢将他导入菩提之路;对性格骄慢的人,多数是逆度,用逆境来折伏他的傲慢心,这样才能沉下心来研究佛法。
206.问:佛法会不会与现代生活发生冲突?
答:不会。佛法在任何时期都可作为人生指南。法国大革命以来,自由、平等、博爱成为全人类的追求,而自由、平等、博爱只有在佛法当中才能真正体现:通过学佛解除人生苦恼,心无挂碍,这才是真正的自由;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有成佛的可能,这才是真正的平等;爱护任何一个弱小的众生就像爱护自己,这才是真正的博爱。
世尊当初冲破种族观念,接受所有种姓的人进入教团,甚至谢绝国王的邀请而到一个不幸的女人那里为她说法,这都体现了平等与博爱的精神。
究竟而言,阿弥陀佛慈悲救度一切众生,不舍一人,这是真博爱;任何众生,不论善恶智愚,都能念佛,都能往生成佛,这是真平等;往生到极乐世界,身心无碍,永离轮回大苦,这是真自由。
第三章 关于神秘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