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果觉因心”之文(法门不能相混)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行极平常,益极殊胜。良由“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于一代时教中,独为特别法门,其修因证果,不得以通途教义相绳。
(续编卷下?无量寿经颂)
这条文,讲的非常彻底,非常到位,是我们净土法门的精华。这段文如果都明白了,净土法门你就过关了、毕业了、不用再学了。
这一条文,叫做“果觉因心之文”。“果觉”是果地的觉悟;“因心”是因地的发心。后面的括号说明:法门不能相混。
我们修持佛法,两种不同的法门,不要把它们混到一块儿。混到一块儿以后,你就出故障了,就麻烦了。所以,印光大师在这里劝我们说:“不得以通途教义相绳。”
先来解释最后这一句。
净土法门很特别,“不得以通途教义相绳”:“绳”就是线,古代的木匠做活要用墨线,称为准绳,所以又引申为标准。
印光大师在这里说:净土法门,不能拿着通途法门的教理来做标准、来衡量。
很多学净土法门的人,心里边就像拨浪鼓一样,觉得说:“我这么多的烦恼,一点也没有开智慧,持戒也不能清净,妄想纷飞,半点禅定也没有,我这样怎么能往生呢?”这就是以通途的教理为标准,他以为净土法门也一定要戒律清净、禅定清净、要开智慧,以为做不到这些就不能往生。这个是错的,这个就将净土法门与通途法门混淆了。
净土法门特别,只要“真信切愿,持佛名号”,本来就不要求戒定慧,戒定慧你能做到,当然好,即使一点没有做到,都不妨碍。
这些话只有祖师慈悲我们,才恳切地劝我们要听信、要明白。
不可用通途法门衡量净土法门
修持法门,如果能分清通途法门和特别法门,平时听到有关的议论,心里就不会惊动,很稳定,听法也能明白。不然的话,我们往往会听到一些似是而非的话,听进来之后,心就慌乱,没有底了。
所以,祖师的教导很重要,就是说我们特别法门,不能够按照通途法门的教义来衡量。如果我们不明白,听别人一说:“某某人哪!你只念佛怎么能往生呢?你烦恼这么重,业障没有消除,工夫也没有提上来,还没有禅定,又不清净,你怎么能往生呢?”
你一听就冰凉了:“是啊!我这样怎么能往生?”
这就是拿通途法门的教义作为准绳,来衡量净土法门,这就错了,是不正确的。
因为修通途法门,一定要达到断惑证真,这是通途法门的标准。但净土法门不要这样,没有断惑、没有证真,你真信切愿就可以往生西方的。这是两个法门不同的地方。
比如说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讲:“佛讲心净则国土净。你心不清净,怎么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呢?”
心净国土净,这句话有没有错呢?这句话是佛讲的,当然正确。但是,这不是讲净土法门,你如果拿着这句话来讲净土法门,又是把法门搞混淆了。
“心净”是指心体纯净,心清净了,自然展现庄严清净的国土。法藏菩萨的心清净,所以他成就的极乐世界就是国土净。这个都是大菩萨,乃至佛的境界,不是凡夫能够做到的。
“心净国土净”,这句话一听,就赶紧去修清净心——你那个清净心修得再多,都是染污的、虚假的,不是真正的清净心。坐那里感觉到安详一点、内心的粗烦恼少一点,就觉得这个是清净心——太差了!真正的清净心不是这样。《心经》里讲:“不垢不净”,无所谓垢染,也无所谓清净,它是绝对性的。不是说“我稍微好一点”,那都是相对的,都是生灭法、有为的,一会儿清净,一会儿不清净了——都是假的。
净土法门反过来,是“国土净则心净”。极乐世界是清净庄严的国土,我们一往生极乐世界,当下所有的烦恼消除干净,智慧增长,心就清净了。
这才是凡夫能够学得来、做得到的法门。
风景喻:国土净则心净
比如说:在广州、深圳等大都市里边,车水马龙,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光线污染,家务事、工作事,万事揪心,要让自己心净,怎么能够净呢?那么,到了节假日,大家为了逃避喧闹的城市,就会来到风景优美的地方。大家一来到锦石岩,一看见这里的山水、地貌,城市里的那种紧张、压力自然就释放了,大家的心就感到清净了。
这个说明什么呢?环境能够改变我们的心,国土清净了,心就清净了。
所以,真修行人不要讲大话,要依我们凡夫做得来的,我们所学的法门是:国土净则心净。
来到风景优美的地方,自然内心就感到安详、平和。如果在大城市里呆着,有逼迫感、压力感,一抬头都是高楼,旁边都是车声、人声,喧闹不停,你不看也得看,不听也得听,看到的、听到的,六根对六尘,都让我们染污。这样我们在娑婆世界是不可能清净的,所以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喊破喉咙也枉然 —— 通途教理
还有人讲到:“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说你口中念“南无阿弥陀佛”,心里是散乱的,没有禅定,你喉咙喊破了,也不能往生。这句话对我们净土法门来说是错误的,又是拿了通途法门的教理来衡量特别法门。因为通途法门就是要修戒定慧,要断惑证真。他说:“你虽然念佛,但是你没有戒定慧,你心里很散乱,你没有断烦恼,你不是喉咙喊破也枉然吗?”这是通途法门的教理。所以,大家一听到这样的话,就担心了、害怕了——不必!
如果我们懂得净土是特别法门,我们心里边就很踏实。“对对对!你讲的是不错!不过你讲的是按照通途法门戒定慧修行的,我现在是真信切愿持佛名号,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两不相干!”
乘缆车上山喻:念佛没感觉
就好像我们上丹霞山一样,通途法门就好比一步一步地上台阶,感觉很实在,上一步台阶,就感觉“我进步一点了”,再上一步,又进步一点了,每一步都有感觉。如果坐电缆车,没感觉,“呜——”就到山顶上去了,没感觉就上来了。
很多人念佛,他不老实念,为什么?“我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哎呀,师父啊,我念了好长时间,没感觉啊?”又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还是没感觉!”
没感觉就对了!念佛不是找感觉,找感觉就错了。为什么错了?你又把这个感觉放在前面来代替六字名号了——不是这样的!
初机学佛都这样,教他老实念佛,念不下来,今天学了一个咒,好像“我上了一个台阶”;明天又念一个咒,“哎呀,又进了一步”;后天又学了一个什么……他都是累积,一步一步地慢慢来。
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没感觉。上了电缆车,“呜——”一下到山顶了——“莫讶一称超十地”,有什么感觉?没有次第。不是一步一步地来的,像坐飞机一样,坐在飞机上不动,然后空中小姐通知了:“各位乘客请注意,现在飞机要着陆了。”“啊?我还没感觉就到了。”
你走路就不一样了,感觉多得不得了。一路风景转换不断,五里、十里……清清楚楚。自力修行法门,好比走路,一步一步来,“我修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我学法,一个、两个;我断烦恼,断见惑、断思惑……”,都是很明了的,有次第的,一级一级的。但净土法门不是这样。
我们学净土法门,要按照祖师的教导,懂得我们这个特别法门跟通途法门不一样。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是指我们这个法门很广大,没有任何人遗漏在外。
有两种大:一智慧大,一慈悲大。
向上智慧大,文殊、普贤这样的大菩萨,都要求生极乐,都不能出于其外。
向下慈悲大,《观经》五逆十恶众生,临终一念、十念都能往生,还有谁不能修呢?《庄严经》更说:“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所以说,其大无外。
其他法门,要么下机不能修,要么上机不需修,都有在外,都不能叫做大。
全事即理,全修即性
“全事即理,全修即性”:“事”就是指事相,有为、造作、生灭的,就是事;“理”就是理体,理体不生不灭。
“全事即理”是什么意思呢?说净土法门的修持,好像看上去是有为的、生灭的事相,但是,当下契入不生不灭的理体,这叫“全事即理”。
如果按照通途法门来讲,你要达到“事即是理”,那要破无明,证得真如佛性,念念契合真如理体。没有破无明,事就是事,理就是理,分成两片,不可能“事即是理”。
比如说修布施,我们修布施,都是生灭的事。布施这件事要能够即理的话,就要达到什么程度呢?“三轮体空”。没有我在布施,也没有对方受我布施,也没有中间所施的财物,这三方面都空掉了,但你还在做布施的事业。这样“三轮体空”所做的布施,就是“事即理”。事即理,解脱才有希望。凡夫修行,哪能修成这样子?我们做的事就是事,与不生不灭的理,根本就分为两片。
“全修即性”:“修”就是指外在有为的修相;“性”就是指自性、本性、佛性。修即性,必须彻悟自心才有分。事与修,理与性,可以合在一起,不过分能分所而已。“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谈何容易?
可是我们净土法门,印光大师说就是这样。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是事、是修,好像事相上也有生灭,但是,当下它和不生不灭的理体、佛性完全相契。
这个需要费一点心思来理解。这是因为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它是阿弥陀佛的无上正等正觉,它本身是不生不灭的。我们凡夫的心,虽然在有为事相地造作修行,但是当下就契合这句名号本身的不生不灭的正觉理体,所以叫“全事即理”。只要我们称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我们不用懂得什么生灭不生灭,也不用懂得什么佛性不佛性,当下就跟佛性契合,当下就跟阿弥陀佛的无量光寿成为一体,这个叫“全事即理,全修即性”。
为物身、实相身
所以,昙鸾大师用两个名词来说明阿弥陀佛,叫做“为物身”、“实相身”。“为物身”就是指为了众生而成就的这尊佛身;“实相身”是指他本身所证悟的无量光明、无量寿命,他是真如实相的本身。
这句话是说明,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本身,它是真如实相,同时,它是让我们众生可以称念得来的这句佛号。因为它是“为物身”,我们就可以念它,“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我们才可以有事修。阿弥陀佛如果不是为我们成就这句名号,凡夫怎么跟阿弥陀佛接触?我们跟他没有关系啊!因为他是在不生不灭的境界当中,我们则完全在生灭的境界里边,我们没法跟阿弥陀佛产生心灵的沟通。除非你达到不生不灭了,你才可以跟阿弥陀佛的心光相交集;你证悟了无量光、无量寿,你才可以跟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无量寿碰合。
现在阿弥陀佛为了慈悲我们,他虽然本身住在无量光、无量寿的真如理体、不生不灭的境界当中,我们在这个境界之外,他为了慈悲我们、救度我们,就把他的无量光、无量寿、不生不灭的果觉——无上正等正觉,形成“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说:“这六个字给你念,你只要会动嘴巴念就可以。”这样,阿弥陀佛就跟我们结合起来了。
所以,“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是两面的:向着佛这一面是无量光、无量寿,是阿弥陀佛本身的觉悟,叫做“实相身”,你向着众生这一面叫“为物身”,就是六字名号可以给你念。你念了这句六字名号,你抓住这一面——就像一张纸,你得到正面,就有反面;得到反面,就有正面。像一枚钱币,你抓住这一边,整个钱就是你的。
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从凡夫这边来看,是生灭的,“哎呀,我睡着了,没有念;想起来,我再念了”。但是,这句名号本身另一面,是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无量寿,是不生不灭,是真如理体,是佛性的完全显发,是理体的完全证悟。所以,我们念佛,叫“全事即理,全修即性”。
别的法门不可能啊!你诵经,经本身不具备这样的功能,除非你诵经开悟,证得诸法实相,你才能够“事即理”,你才能够“修即性”,不然你都不能做到。
所以,圣道法门的修行要悟后起修,没有开悟之前,它跟理、跟性都是分成两片。
你看我们这个法门多殊胜,即使我们这样凡夫的身份,你张张嘴念“南无阿弥陀佛”——全事即理。
全事即理,大家不要觉得容易啊!
以一般来讲,你最少要达到大彻大悟的地步;达到大彻大悟的地步,还没有做到全事即理,只是说路子明白了。登地的菩萨,才能事理融合在一起。
而我们念佛的人“全事即理”,这个“全”也特别有意义,“全”是全部,没有一点遗漏在外,并不是说你达到清净心了,你念佛好像“事即理”;你没有达到禅定,你念佛“事不即理”——不是这样!有禅定、无禅定、出家人、在家人、有智慧、无智慧,你只要口称“南无阿弥陀佛”、愿生西方极乐世界,哪怕是一个三岁小孩子,他也是“全事即理”,没有遗漏在外的。跟你有没有智慧、烦恼多少都没有关系的。这个不容易啊!
“全修即性”道理也是一样的。“修”又叫事修;“性”又叫理性。
行极平常
“行极平常,益极殊胜”:“行”就是指行持。净土法门修行起来很平常,平平常常,就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没有什么玄妙奇巧!学别的法门都可以有所矜持,“持戒啦,得定、得通、开智慧……”。净土法门,你就是有戒、有定、有慧,都派不上用场。
就像坐船过海一样,你是一个世界级的游泳冠军,坐在船上面,也不以游泳技术好为夸耀,因为都用不上了。
好像蜡烛光在太阳光下面,就没有光了,看不到了。不要说凡夫,就是阿罗汉的戒定慧,乃至就是菩萨的戒定慧,来到六字名号里边,通通看不见了。
《无量寿经》说:声闻、菩萨的光明,遇到阿弥陀佛的光明,就没有了,消失了。
经文说:
譬如劫水,弥满世界,
其中万物,沉没不现,
滉漾浩汗,唯见大水。
劫末起大洪水,高山、低山全部都淹没了,除了大水,什么都看不见了。
彼佛光明,亦复如是。
阿弥陀佛的光明也是这样的。
声闻、菩萨,一切光明,皆悉隐蔽,
唯见佛光,明耀显赫。
声闻就是指阿罗汉。阿罗汉的光也好,菩萨的光也好,遇见阿弥陀佛的光怎么样呢?
“皆悉隐蔽”:都被阿弥陀佛的光盖住了,没有了,看不到了。
圣人要入净土法门,也不靠他的戒定慧。不靠他的戒定慧,不是说让他去破戒、让他去散乱、让他没有智慧,不是这个意思。他有戒定慧,就以他戒定慧的身份来念南无阿弥陀佛,而真信切愿;不是靠他戒定慧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是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名号去往生。所以叫做“拣去自力”,不用你戒定慧的力量。
就好像我们坐船过海一样,你是一个游泳冠军,你要坐船——拣去自力,不用你下水游,你会游泳这个力量不用了,派不上用场!因为船的力量更大。并不是说世界冠军就成了一个不会游泳的旱鸭子了,不是的。你还是会游泳,不过你坐在船上,用不着自己游泳了。
像善导大师,他有禅定三昧,有戒定慧,可是他往生极乐世界,也不是靠这些,也派不上用场,他还是靠南无阿弥陀佛。龙树菩萨、普贤菩萨,都是靠阿弥陀佛愿力去往生的。
我们凡夫更不用说,我们戒定慧什么都没有,但是我们同样可以靠阿弥陀佛愿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这个法门特别、殊胜。这里两句话说:
“行极平常”:如果看他的行持,非常简单,平平常常,从早到晚,从晚到早,就是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没有什么玄妙的,也没有什么好像了不起的地方,“你就是念一句佛嘛!”对了。
益极殊胜
“益极殊胜”:但是,他所得到的利益却是非常的超越,叫“益极殊胜”。
这六句话,第一句冠总,后面五句是对第一句“净土法门”的说明赞叹。
除了净土念佛法门以外的法门,都不能叫做“其大无外”,为什么呢?像我们这样的凡夫,修不来戒定慧,你就遗漏在戒定慧的法门之外了。但是,净土法门没有哪个会被遗漏的。
如果按照自力通途法门修行,就不能做到“全事即理”,只有豁破无明的菩萨才能做到“全事即理,全修即性”。可是净土法门不一样,通通可以做到。
各位了解这些,心里面就感到欢喜,我们所修行的虽然看上去很平常,但是我们得到的利益很殊胜。
自力通途法门看上去修行很勇猛、很精进、很了不起、很卓越,但如果不是那个根机,得到的利益很浅薄。
就像投资做生意一样,简简单单花一点点小钱,赚大大的钱,这个生意愿意做;绞尽脑汁盘算,投资很多,结果还赚不到钱,谁愿意做这个投资买卖呢?
实在的人能够老实念佛
如果你一开始不了解净土法门,现在从别的法门转向净土法门,这是进步了;你学了净土法门,念佛,退下去学别的法门,找感觉去了,这就退了。
哪一种人能够念佛?实在的人。那些追求花哨的人,追求玄妙的人,可能不容易老实念佛,他心里不安分,老是念这句佛,他觉得没味道。他不懂得“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行极平常,益极殊胜”,他是在追求表面的。他想在这个世间成为一个大修行人给别人看,那么,这个净土法门不合他的口味。不过就是念佛,没什么看的。
“你看我会咒、我会坐,还会诵、会唱,会这个、会那个,都会很多……”,就是不会念佛——完了!
什么都不会,就会念佛,你就什么都会;什么都会,就是不会念佛,等于什么都不会。大家要明白,大家这个地方要警惕!
以果地觉,为因地心
好,我们再往下面学习:
“良由”:“良由”就是正是因为。为什么行持这么平常、利益这么殊胜呢?
“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这两句话真的是其味无穷。
这个要解释。佛教讲“觉”,“佛”就是“觉”的意思。凡夫迷而不觉,阿罗汉是“自觉”;菩萨“自觉、觉他”;佛呢?“自觉、觉他、觉行圆满”。阿罗汉、菩萨是“因地觉”,而阿弥陀佛的觉悟是果地的觉悟。果地的觉悟,就不是一般因地觉悟能够比的了。阿弥陀佛的觉悟就好像太阳光一样,阿罗汉的觉悟像星光,菩萨的觉悟像月光,那跟太阳光是没法比的。
“因地心”:没有成佛之前都是在因地。我们现在想往生、想发心修行、想解脱生死轮回、想成佛,这个心叫做因地心。有因才有果。
因地的心有两种:一种就是通途法门的,就是自己发菩提心,修戒定慧,以自己的菩提心作为我们的因地发心。这个难了!菩提心不好发!
第二个是特别法门,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作为我们的因地心,作为我们的信愿心。净土法门,因地心就是“信愿”。
我们相信极乐世界、相信阿弥陀佛、相信念佛往生西方、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有这样的心,这样的心是我们自己能够产生的吗?不是。这个心是阿弥陀佛的果地觉。
信愿心就是清净心,能让我们决定往生
这个信愿心就是清净心,最宝贵的心,就是佛心。为什么呢?它是阿弥陀佛果地的觉悟所做成的,所以叫“果地觉为因地心”。阿弥陀佛如果没有成佛,请问我们各位,你有信心吗?
他都没有成佛,我们哪里有信心啊?如果没有极乐世界,你愿意往生极乐世界吗?都没有极乐世界,你往生哪里呢?是他成了佛了,有了极乐世界了,而且把他成佛的功德送到我们心里边,说:“这个给你,请你往生。”我们接受了,才成为我们的信愿心。所以,这个心很可贵,这个是佛心啊!不要在我们信愿心之外再去找清净心,那是丢掉西瓜去找芝麻。这么宝贵的佛的果地觉所构成的因地心,你都觉得不宝贵,还要再去找清净心,你真是大错特错!即使深入禅定,心得清净,还是在三界之内;而这个信愿心能让我们往生成佛。
“师父,这个信愿心不是我自己的吗?怎么是佛给我的?怎么是阿弥陀佛的果地觉?”
你看印光大师讲“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是说我们这一个心,当下就是阿弥陀佛的无上正等正觉,所以各位,你怎么不往生?你怎么不成佛?肯定往生,肯定成佛!
饿人得食喻:六字名号做成信心
比如有一个人,饿了三天三夜,一口水也没有喝,一粒饭也没有吃,饿得简直都要死了。这个时候,来了一个朋友,说:“老王啊!你要鼓足信心,活下去啊。”这个老王饿得要死了,你跟他讲这么多,他有信心吗?他鼓鼓信心,然后吞一口口水下去,还是饿得要死。所以不用讲那么多的话,你只要拿一个热地瓜出来,给他吃到肚子里去,吃得饱饱的、暖暖的,他就有活下去的信心。这个信心是什么做成的?是地瓜做的。他不是自己能够有信心的,热地瓜做成了他的信心。
我们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叫你自己说“某某人哪!你要相信,你要相信,你一定能往生!”“我相信,我相信,我一定能往生!”然后早上起来一抓头:“哎呀,完了!我昨天讲大妄语了,我怎么敢讲我能往生?”因为你没有吃到热地瓜嘛!你讲的话当然就没有底气。(底气:即心里有底,有把握。)
我们今天在座这么多莲友,有的人讲话就有底气:“师父,南无阿弥陀佛,我今生决定往生!”为什么?“南无阿弥陀佛”嘛,“果地觉为因地心”嘛!有的莲友还没有底气:“师父,你看我能往生吗?”后面那个字拖得很长,一听就知道没有底气。为什么?他不明了。
就像刚才讲的,这个饿汉,饿得要死了,他的信心从哪里来?从热地瓜。热地瓜吃到肚子里边,就是他的信心了,就可以不死了。
我们的信心从哪里来?从这一句名号。阿弥陀佛已经成佛了;他不成佛,我们没得念;他成佛了,我们才有得念;阿弥陀佛成佛了,说明他当初的誓愿都完成了;他发愿说:“我成佛,就是为了让众生称念我的名号能够往生;如果有众生称念我的名号还不能往生,则我誓不成佛!”阿弥陀佛既然成佛了,我们称名,怎么不往生呢?不往生,说明阿弥陀佛的誓愿是假的,说明阿弥陀佛他骗了我们,这怎么可能呢?所以我们的信心,来自阿弥陀佛誓愿的可靠,我们说往生一定,证据就是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并不是空口说白话。
凡夫往生之证据
看上去像个穷鬼,还说有钱,拿出证据来!随手一掏,一张支票一百亿,这就是证据。凡夫自说往生,证据呢?证据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就是我们的“功德证”!我们自己修的功德都是生灭的,诸佛菩萨不会给你签功德证;念佛功德,拿得出,看得见,我们功德满满,信心满满。这叫“果地觉作因地心”。
不是阿弥陀佛果地觉做成的愿心,容易退堕
再讲“愿心”。
你看,我们学净土法门的人,很多人为什么退下去了?他一开始学净土法门,“我要求生极乐世界!”拳头握得很紧,发心了。但是,他不了解阿弥陀佛的誓愿,他想靠自己的修行力量,以自己的修行发他的愿心,这个肯定不长久的。念、念、念,修、修、修,过了好长时间,说:“太累了!看来西方我是去不了了。”
因为我们自力太有限,如果要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我们就会退心。
就好像我们要过海,鼓足了勇气,跳到大海里边,奋力划动我们的臂膀,但是风浪特别大,我们就泄气了:“哎呀,我不愿意过了!我去不了!”
正当他要遭受灭顶之灾,就要葬身鱼腹的时候,来了一艘大船,把他放到船上去,这个船可以到达彼岸,他是不是就有愿心了?“哎呀!刚好啊!我可以到达彼岸了!”他这个愿心就发起来了。
他的愿心,就是这艘船给他的,如果没有这艘船,他就退心了。
我们也一样,在生死大海当中,我们再怎样地修行戒定慧,我们都会退转,因为太难太难!
登月飞船喻:六字名号做成愿生心
但是现在我们为什么愿意求生极乐世界呢?因为我们有“南无阿弥陀佛”可以念。如果没有六字名号给你念,让你到西方极乐世界,你敢去吗?你怎么去?
不要讲到西方极乐世界,晚上用手一指说:“哎!某某人,你上月亮上去。”你敢去吗?你不可能发这个愿:“要上月亮的话,需要登月飞船。没有登月飞船,我怎么去啊?”如果有登月飞船,很方便、很快、免费,相信登月一定是最热的旅游热线,很多人都想去看看。这种飞船没有造出来、航线没开辟出来之前,人也就不可能发这个愿,不可能想起来自己在家里钉一个木船,说我要登月。
我们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因为我们有六字名号的“航空飞船”,有阿弥陀佛亲自开的“娑婆——极乐”念佛往生的航线。
有人说:靠我自己修的福德,同样可以发往生极乐的愿。请问你要不要回向靠阿弥陀佛?修福回向往生,前提是必须有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有六字名号的飞船,自己的福德好比行李,顺便搭乘,那是可以的;没有六字名号,我们有再多的福德,根本想都想不起来往生,就好像我们不会想到用自家的木船登上月亮一样。
所以我们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这个愿心,是六字名号给的,不是我们自己能发起的,这个叫“果地觉为因地心”。
我们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我们凡夫有这个斗胆,我们没有这个斗胆。但是阿弥陀佛给我们壮了胆,阿弥陀佛说:“我有六字名号的宇宙法界的飞船给你坐,你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根本不用动一步,当下六字名号的飞船就把你装进去了,阿弥陀佛的八万四千光明就把你包围起来。佛光包围我们,很微妙的,他不限制你的自由,你想上大街也可以,你想买菜也可以,还在他的光明之内。
信愿心最殊胜
所以各位!这个心值得宝贵,除了这个信愿心,其他的心都不宝贵,有也可,没有也可。但是净土法门这个信心和愿心你必须要有,因为这个是阿弥陀佛的果地觉。
大家要认识,不要说“这个没什么了不起嘛!你看,我要有清净心就好了!”这个比清净心更加的殊胜。这个是阿弥陀佛的果地觉,果地的觉悟作成了我们因地的信心,我们肚子里面就有六字名号的暖暖的地瓜,吃得饱饱的;我们就有六字名号的大愿船,坐得稳稳的。我们信心满满的,愿心足足的——信愿。
六字名号才是真因、正因
净土法门,所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这一句很重要。
所谓“因地不真,果招迂曲”,这是佛在经中说的话。我们修行,因果要相符,因如果不真的话,就得不到期望的果,比如蒸沙取饭,终不可得。想煮米饭,下的不是米,是一碗沙子,火力再好,煮不出饭来。因为因错了,那么果就得不到。
往生净土,一定要“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这个因就真了。如果不是如此,是以我们凡夫有漏、有为、造作的修行,想要了生脱死、往生成佛,这就好像是蒸沙求饭,用沙子想煮成饭,这个梦都梦不着。
净土法门的发心,就是这一句话:“以果地觉,为因地心。”阿弥陀佛果地的觉悟,就是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阿弥陀佛果觉如果解释,十方诸佛都赞叹不尽,但是也不过就收在六字名号当中:“无上正等正觉”,就是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比如世间的帝王,一统江山,他就称帝了。人还是那个人,他不过是有一个帝王的称号,建立了什么朝代。
阿弥陀佛成佛了,就是成了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无量的神通、功德、道力、慈悲、智慧,都收在六字名号当中,所以这六字名号就是阿弥陀佛的果地觉悟;而现在作为我们因地之心,这个就真了。没有比阿弥陀佛果觉更加真的。这才是真因、正因,不是虚假之因、邪曲之因。
妄图靠自己的修行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不可能
我们妄图靠自己的修行功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不可能。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里边说凡夫都是:杂毒之善,虚假之行。不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是纯善、净善、真善,是杂毒之善、虚假之行。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因果不相吻合!
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是不生不灭、无为涅槃的境界,是诸佛国土当中最殊胜、最微妙、最精华、最庄严、最圆满的报土境界。要靠我们有为造作,靠我们在这里修那么一点点人天福报的善法,怎么可能到达西方极乐世界?
大家一定要明了,我们修五戒十善,修得圆满,你只能生天,离阿罗汉的果位还差得太远了,还在六道之内,还没有出三界,怎么能奢望十万亿国土之外的报土呢?你修到阿罗汉的境界,离菩萨还差得太远。
以名号作为我们的信心和愿心
要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大乘善根界”,这个因一定要大,这个因要圆满。那么,在哪里呢?——果地觉。
所以,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这个信愿之心、因地之心,不是率尔小事,是非常大的事情,庄重得很。
大家要明白,是以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作为我们的信心和愿心。
信,不是信我自己有修行,信我自己有清净心、信我工夫好、信我会拜忏、信我会持咒、信我会诵经……信这些,都是因地心不真了。是信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他的誓愿要救度我,我念他的名号,如果我不能往生,那阿弥陀佛不能成佛。他发愿了:
十方众生,称我名号,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们信,就是信阿弥陀佛的名号、阿弥陀佛的誓愿,以“果地觉”,作为我们的信心。
我们愿生极乐世界,也是靠这句名号愿意去往生。靠我们自己,好像上午说的:到月亮上去,靠你长出两个翅膀来,你飞不到!你一定要有交通工具,要有登月飞船。我们要往生西方十万亿国土之外的极乐世界,靠我们五戒十善的小翅膀飞不到啊!五戒十善的小翅膀顶多能飞到天界就不得了了!你想超出三界之外,都不可能,何况十万亿国土之外的极乐净土,更非我们所敢想象。
阿弥陀佛呼唤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已经给我们成就了法界的飞船,就是六字名号。所以,很简单!这叫“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我们来念“南无阿弥陀佛”,往生净土的信愿就从这里来。
第十八愿
经典的依据,就是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第一句“设我得佛”:所谓佛,就是果地的觉悟。这个时候,法藏菩萨还是在因地,他还没有成佛,他是法藏比丘,菩萨的身份。以他菩萨的身份——是大菩萨,他都不能救我们,或者说他菩萨的殊胜功德,要救度我们这样的凡夫,还显得不够圆满。他说:“我一定要成佛来救你,我菩萨来救你,我都不满意,我心里都不圆满、不畅快。”“设我得佛,我要成佛来救你!”
“十方众生”:就是因地,包括我们在座的每一位。
“至心信乐”:因地心之“信心”。
“欲生我国”:因地心之“愿心”。
这个信心和愿生心从哪里来呢?就是从前面第一句“设我得佛”。法藏菩萨已经成佛了,以他成佛的这种正觉——所谓“设我得佛”,来成为我们的“信心、愿心”。这个叫“以果地觉,为因地心”。
法藏比丘如果没有成为南无阿弥陀佛,我们大家今天谈什么信?谈什么愿?一切免谈。所以,这个“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就是从第十八愿里边来的。
第十八愿成就文
第十八愿的成就文: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
信心欢喜,乃至一念。
“诸有众生”:就是我们这些众生,是因地。
“信心欢喜”:是因地心。
这个信心从哪里来呢?闻阿弥陀佛名号而来——“闻其名号”。
“名号”:就是阿弥陀佛果地觉。
这些都说明“以果地觉,为因地心”。
善导大师解释六字名号
善导大师解释“南无阿弥陀佛”的“南无”两个字说:
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
“南无”这两个字就是“归命”,归命就是信心。你不相信这个人,你能把命交给他吗?归命是:“把我的命都交给你!我念佛,要死要活,是下地狱,还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都交给阿弥陀佛了”,这叫归命。这叫信心。
“发愿、回向”:归命的目的是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唯一向着净土的,不向三界,不向其他。
那么,六字名号里边,“南无”两个字,就是指我们的信和愿——信愿心。这也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就是:南无阿弥陀佛的正觉,成了我们的信心和愿心。
因该果海
“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因为有前面的两句,所以就有后面这两句,不然不是如此的。
什么叫“因该果海”呢?
“该”是包括、包罗;“果海”指阿弥陀佛果地功德,像大海一样的深广无量。大海一样的功德都在“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当中,我们一念信顺阿弥陀佛名号救度,就完全把阿弥陀佛大宝海一般的功德都包括进来了,没有多余的了,都在这里边,叫“因该果海”。阿弥陀佛所有的功德,都包含在这句名号里面,归我们所有。
往生极乐世界需要资粮,念佛“因该果海”,往生资粮都圆满了。天亲菩萨说: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
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让你快速满足功德大宝海,不是在那里慢慢修,那个差太远了,千劫、万劫、累劫也修不出来。
那么,这个在经典里有没有依据呢?有经典依据,《无量寿经》这样说: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
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
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这一段文是释迦牟尼佛在讲述《无量寿经》快要结束的时候,把弥勒菩萨喊到旁边,说:“弥勒,来来来,告诉你这么一件大事!”告诉他什么呢?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就是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听闻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所谓“果地觉”。
“欢喜踊跃,乃至一念”:果地觉就成为因地心。什么叫“欢喜踊跃”?“哎呀!我真的可以往生啊!我真的得到大宝海了。”就好比穷人穷得连衣服都没得穿,突然得了一大笔钱而欢喜了;饥饿的人饿得要死了,突然得到食品了,他也欢喜了。我们在三界当中,累劫以来在里面轮回,不能出去,突然说我们有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可以到净土去成佛了,无量劫的生死轮回就画下了休止符,今生今世,决定不会再轮回了,决定要去成佛了,闻法入心,心生欢喜,如此的心态就是“真信切愿”、“欢喜踊跃”!
我们不会还在那里愁眉苦脸:“我能往生吗?我能解脱吗?我怎么办啊?我可以吗?”那个都是迷惑心,有疑虑。
“欢喜踊跃,乃至一念”从哪里来?从“闻其名号”,这就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然后: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这一念的欢喜踊跃之心,领受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功德,大利、无上功德、圆满功德,都含摄在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当中。这么好的名号,手舞足蹈念出来,“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乃至一念”也可以说是“乃至念念”,一念底下就相续了,如果当下就寿终了,当下就往生净土,一念往生;当下没有寿终,那就念念相续,声声相续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一辈子就过一种念佛的生活,做一个念佛人,相续念佛,往生极乐。这叫“因该果海”。
蕅益大师也有一句话,说得很恳切,《弥陀要解》讲:
一声阿弥陀佛,
即本师释迦于五浊恶世所得之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释迦牟尼佛在五浊恶世成佛了,得了什么?就得了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就是他的无上正等正觉。
今以此果觉全体,
授与浊恶众生。
释迦牟尼佛把他所得到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完全给我们,“啊,你来!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我得的也是这个——给你吧!”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那么,我们难道不是“因该果海”吗?我们这一念信顺,所得到的,就是阿弥陀佛大宝海一般的功德,所以这个叫“因该果海”。
你想想,怎么可以思议?以凡夫的身份!在娑婆世界!头发还是那个样子,面孔还是那个样子,修行也没有增加,也没有长进,烦恼还是多多,但是,刹那之间“因该果海”。
果彻因源
“果彻因源”:“彻”是彻底、完全透达、没有遗余。我们到极乐世界不是做阿罗汉,不是做菩萨,到极乐世界就去成佛,叫“果彻因源”。“源”是源头,因为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念佛的一念信心——因,是佛的果地觉悟所做成的,那么,往生极乐的证果也一定是佛的果地觉,也就是成佛,这才因果相配,因果相符合。不可能说因是成佛——佛因,是整个阿弥陀佛的果地觉,作为我们的因地心,结果到西方成的不是佛果,成了阿罗汉。那阿弥陀佛开公司就赔本了,他没有赚到,他亏了,给你果地觉,赚一个阿罗汉回来,他不亏大了吗?不是的。“果彻因源”,往生极乐所证的果,是我们因心中所包含的阿弥陀佛果地觉悟,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地展现,也就是究竟成为与阿弥陀佛无量光寿一样的佛。
另外,果有“现果”跟“当果”。当果就是当来往生极乐究竟成佛,现果就是现生、现在就能得到的果。《无量寿经》说:“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也就是“平生业成,现生不退”——平生往生之业已经达成,不必等待临终;此生现世已不退转于佛果,往生极乐即证。这也是因为“因该果海,果彻因源”的缘故。
小结:果觉因心
这几句话是有次第关系的。
“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这是指念佛法门,是“从果向因”的法门,很特别,不像我们一般的法门修行,从因向果,慢慢修行,从凡夫慢慢修得阿罗汉果,然后得小菩萨,然后得中菩萨,再一层一层地上去,最后成佛,这是从因向果,太遥远、太艰难,我们修不来。净土法门不这样,“从果向因”,以果地觉作为我们的因地心,“修好的六字名号给你”,让我们受持,所以这叫“佛力回向的法门”、“仗佛慈力的法门”。
“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是指从阿弥陀佛的角度,他要来救度我们,将他的果地觉悟回施给我们,经典里说“令诸众生,功德成就”。
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
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
阿弥陀佛作为大施主,把他六字名号的功德布施给我们。
“因该果海”:就是指我们一念的信顺之心,信愿念佛,就包含了阿弥陀佛果地功德,都圆满了,全部都有了,所以叫“因该果海”。那我们现生就住于不退转地,决定往生。
这个“不退转”是指我们不会从成佛这个位子退下来。因为我们现在的因已经建立了。我们的因是阿弥陀佛果地觉悟,佛的果觉作为我们的因心。有因必有果,而且获得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受和加持——“念佛众生摄取不舍”,那自然不退转。
我们虽然没有达到像极乐世界的菩萨那样可以分身化十方界的不退转,但是蒙受阿弥陀佛功德回向,蒙受阿弥陀佛光明摄取,现世获得“因该果海”这样的功德。
那么,一旦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底下一句:
“果彻因源”:极乐世界证悟的果报是彻底圆满的,跟我们因地的发心、因地源头那分心相吻合。我们在这里念佛,是以阿弥陀佛的果觉作为因心,所以,到极乐世界也成为阿弥陀佛一样的无量光明、无量寿命的佛,不会少一点点。
如果我们的因心是靠自力修行的话,你去那里你就要慢慢修,你不是以阿弥陀佛果觉作为因,这个就很低劣,不殊胜。
这几句,有一点教理性,明白之后,再看其他的都很明白了。
净土法门从果向因,有别于通途法门
我们再往下面看:
于一代时教中,独为特别法门,其修因证果,不得以通途教义相绳。
祖师讲话就是干脆!说在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当中(“一代时教”是指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讲的所有教法),那么多法门,只有净土法门“独为特别法门”,其他的法门都靠自己戒定慧的修行断惑证真,都很普通,独独这个法门特别。
特别在哪里?“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因该果海,果彻因源”——这四句话、十六个字,干脆、利落、殊胜。
“修因证果,不得以通途教义相绳”:佛法讲因果,修因才能证果。通途教法怎么修因,怎么证果?修因就是修戒定慧为因;证果,你能修得过来,慢慢证,证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罗汉;然后发大菩提心,从浅位的菩萨,慢慢地升进。这个是一般通途法门的修因证果,有次第,极大遥远,极大困难。
通途法门是从因地向果地的修行法门;净土法门“从果向因”。修因,这个因就是“佛因”,是阿弥陀佛“果地之觉”,作为我们的“因地之心”,所以这个修因,是无修而修。果地的觉悟,圆满了,还有什么修的?虽然说没有修,我们还在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无修而修,是名“如实修行”。
修行佛法,如果有修而修,那没有入道。禅宗、密宗、天台、华严都一样;无修而修了,你就入道了。禅宗说“悟后起修”,为什么?因为没有开悟之前,都是有修而修,没有真正入道;开悟之后,念念回归本地觉性,修而无修,无修而修,才谈得上真正的修持。净土宗念佛,一点没开悟的大愚人,也是无修而修,而且超过禅宗悟后起修。因为禅宗要求悟后才能起修,悟前根本还是在瞎摸索,下手难;净土宗只要念佛,不管有悟没悟,乘佛力无修而修,下手易。禅宗虽说悟,毕竟还是凡夫因地的觉悟,依此而起修,起点低;净土宗直接依阿弥陀佛果地觉而修,起点就在果地,下手就是佛因。
坐船喻:无修而修
“无修而修”讲名词不太好懂,打比喻就好懂了。
比如说我们坐船,是“不行而行”。坐在船上面,你不用行走,但是,船的行就是你的行,是不是这个道理?
坐车,“不动而动”,你不用动,车动就是你动。坐飞机,“不飞而飞”,你不用飞,飞机飞就是你飞。英语直接就用“飞”字——fly,说“我飞来的”,翻译成汉语就是“我乘飞机来的”。
我们现在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如同坐上了佛的飞机。我们没有修行,阿弥陀佛代我们修行,阿弥陀佛已经修行圆满了嘛!这叫“无修而修”。
阿弥陀佛说:“你念我名号不往生,我不成佛!你念我南无阿弥陀佛,我就摄受你,我就以愿力牵引你往生我的极乐世界。所以,你只管念佛,你放心大胆地念佛,你一百个放心、一千个放心、一万个放心!”
我们很多人念佛不放心:“阿弥陀佛行吗?阿弥陀佛够吗?阿弥陀佛真的行吗?”
我们很多人总觉得把生死大事抓在自己手上才稳当——错了!了生死的大事,你交给阿弥陀佛,我们要敢于归命阿弥陀佛,因为我们凡夫没有办法。
好像过江过海一样,你要自己下去,肯定会淹死;坐大船就有把握了。
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就是大愿船,要归命,要依靠。
这个就是修因,无修而修。
不断烦恼得涅槃分
那么证果呢?证果也不一样。通途法门,因为靠自己发心修行,根据发心的深浅、修行的高下、道力的强弱,果位有大有小,一级一级地上来。而我们这一个法门不一样,你是出家、在家,你是阿罗汉圣者还是凡夫,都一样,都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起修。你就是菩萨,也没有达到南无阿弥陀佛果地觉的水准啊!你还是靠这句果地觉作为因地心——我们的因都完全平等,圣人也靠这句名号作为因地之心,我们也靠这句名号作为因地之心,因平等,果就平等。阿罗汉到西方去成佛,我们,也到西方去成佛,叫“果彻因源”。
这样的证果,跟一般法门的证果完全不一样。一般法门如果你没有断尽贪嗔痴烦恼,所谓“断惑证真”,肯定不能了生脱死,你肯定是凡夫。而我们这个法门,你烦恼一点没有断,你可以成佛。你所证的果报不仅不是阿罗汉,你是成佛的果报。你说一般法门怎么能够衡量?没办法比较。
所以,这个法门殊胜、难信,很多人不相信:“啊?这么容易!这么简单!没有断烦恼,还能成佛?”
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里边就说:
不断烦恼得涅槃分。
“涅槃”就是成佛的果报,我们造罪凡夫,在这里烦恼一点没有断,成佛有你一分在里边,你到极乐世界就兑现了。
所以,这个特别法门,修因特别,我们是以佛的果地觉为因地心;证果特别,“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不能够以通途法门来衡量。
大家不要说“我看你的样子,不像成佛的样子!”“哎呀!我看我自己也不像啊!”回去照镜子看了几次也不像成佛的样子——不要照你家那个镜子,你要以六字名号作为镜子,一看:“哎!挺像的!”为什么像?“若念佛者,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此人名为人中芬陀利华,必定往生净土,生诸佛家,当坐道场,毕竟成佛”,以六字名号一看,以我们佛教的经典一对照,就像成佛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