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往生论》四要偈

三、《往生论》四要偈

根据昙鸾大师《往生论注》 ,以愿偈配五念门,并配通常之三分,如《往生论 愿生偈》构造表所示 (本书第 3 页) 。

进一步凝练,则成四要偈,如图:

首尾二偈含四念门,中二偈为观察门。本来观察门大分国土、佛、菩萨三种,细别有二十九种功德庄严,根据《净入愿心章》之释,此二十九种功德庄严一一摄入于“观彼世界相”之“清净功德”及“观佛本愿力”之“不虚作住持功德” ,故以此二偈为要,总摄观察门。

此四要偈之关系,首一偈是天亲菩萨申明自己归命愿生,次一偈说明所愿生之安乐国是怎样的国土,再次一偈说明所归命之佛是怎样的佛,最后一偈回向众生共同往生彼国。

又最初一偈为自利,最后一偈为利他;

中二偈担荷前后,正是能够自利利他之所在。然依报摄于正报故,以佛本愿力为根本。

也就是天亲菩萨观知彼净土是如此的清净超越、彼佛有如此之本愿力故,而一心归命愿生;

同时亦因为佛有如此本愿力故,而普愿众生共同往生,显示出净土门之自利利他皆是佛力。由此可知,“观佛本愿力”一偈正是理解全论的眼目所在。

立足于“佛本愿力”的高度,通览全论,如乘飞机俯视群峰,无有障碍。即如一般视为难行道内容的奢摩他、毗婆舍那等,无一不是依据于佛本愿力而成就。

昙鸾大师撰《往生论注》解释《往生论》 ,根本上正是依据此偈。如《论注》开宗明义即指此论为易行道之书,是根据此偈“遇无空过者” 。解释易行道之所以易在于佛力,是根据“观佛本愿力” 。 《论注》结论举出弥陀三愿证明众生速得菩提在于弥陀本愿力,是根据此偈说“佛本愿力,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而中间释义时,或说“愿往生者,皆得往生” ,或说“但令不诽谤正法,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或说“十念业成” ,或说“不断烦恼得涅槃分” ,都是在说明佛本愿力令遇者无空过,皆得往生。而解释观察门二十九种功德庄严时,上卷释偈颂,一一征之“佛本何故起此庄严? ”此是观佛当初之本愿;

下卷释长行,一一征之“此云何不思议?”而观之于佛之本愿力。故虽说观二十九种功德,一一皆归宗于观佛之本愿,以及本愿成就之力。

诚然, 《往生论》为纯然佛力之教、易行之道。但佛本愿力究竟是如何产生其不虚作住持功德之作用呢?或者说,在理解安心上虽然知道有佛本愿力可靠,落实到个人修持上,究竟怎样才是靠上佛之本愿力?

本偈出现一个关键性的字——遇。若不遇佛本愿力,则空然而过;

若遇佛本愿力,则无一空过。遇是交会,当众生心与佛本愿力交会时,即被佛所救,无一遗漏。对此,天亲菩萨个人的答案是“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也就是通过了知彼佛本愿力,产生归命愿生之心而称念彼佛名号,即是“遇” 。可知名号正是佛与众生交集之点,如同两物焊接之处,佛本愿力垂现名号,众生心口称念,彼此不离。不仅本偈,所有三严二十九种功德庄严,也皆通过名号与众生发生交集,不然此土秽染众生又如何能够攀缘彼佛净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