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祖师的解释
(1)善导大师《法事赞》
对于“一心不乱”,善导大师也有他的解释。善导大师在《法事赞》里用“专复专”三个字来解释“一心不乱”,说:
教念弥陀专复专。
前面我们也学习过了。释迦牟尼佛教我们念阿弥陀佛,怎么念?教你“一日七日,一心不乱”。那么“一心不乱”,善导大师就解释为“专复专”,教我们专复专地念佛,专,还要再专。心专、行专,内专、外专,人前专、人后专,现在专、将来专。总之,一个“专”字。“一心”就是专心,“不乱”就是不杂,不杂修杂行其他的法门,所以,很简单,“一心不乱”就是“专”。
(2)善导大师《观经疏》一
《观经四帖疏?玄义分》(《善导大师全集》第48页):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闻说阿弥陀佛,即应执持名号,
一日乃至七日,一心愿生;
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迎接往生。
这一段善导大师的解释,很明显地看出来,“一心不乱”就是“一心愿生”,你一心一意愿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就是“一心不乱”。
在“执持名号”前,善导大师加了“即应”二个字,是显示释迦牟尼佛教劝我们的意思,所谓“教念弥陀专复专”的“教”。
(3)善导大师《观经疏》二
《观经疏?散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250页):
一切凡夫,一日七日,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
善导大师把经文“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合在一起解释为“一心专念”。难不难呢?
(众答)不难。
“一心专念”,一点不难嘛!除非你不愿意念这句名号。
当然,也可以说不难,也可以说很难。有很多人,他就是不能够专念。这个难,不是难在法门难,而是难在我们自己不愿意接受。专念一句名号有什么难?你从早到晚就这六个字;如果让你一定要去背诵《法华经》、《华严经》,那个难。但是六个字,再怎么难,你都会背,只要专就好了,一心专念。
(4)善导大师《观念法门》
《观念法门》(《善导大师全集》第355页):
若有男子、女人,或一日、七日,
一心专念,弥陀佛名。
其人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
自来迎接,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与前面一样,善导大师同样用“一心专念”来解释持名“一心不乱”,也是一个“专”。
(5)善导大师《往生礼赞》
《往生礼赞》(《善导大师全集》第539页):
若有众生,闻说阿弥陀佛,
即应执持名号,
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
一心称佛不乱;
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此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彼国。
善导大师在经文“一心不乱”中间,加了两个字——“称佛”,“一心称佛不乱”,这样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意义非常明显。一心做什么?一心称佛。称佛怎么样?称佛不乱。就是:一心一意称念佛的名号,不杂乱。这不是非常清楚,非常明了吗?哪里有那么艰深复杂呢!
一个字——专
我们看上面善导大师对“一心不乱”的解释,都非常简单,毫不复杂,任何人都看得懂,做得到,没有一处说到要怎样的禅定息心、不起妄念,处处都说得很恳切:“你要一心专念,专啊!专啊!”总之,善导大师解释“一心不乱”就是突出一个“专”字。“专”就是“一心”,“专”就是“不乱”,这个就符合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里所说的“一向专念”。
西方净土不嫌乱
不仅如此,善导大师还特别说明,释迦牟尼佛之所以在《阿弥陀经》里特别指示西方极乐世界,劝我们往生,就是因为极乐世界不嫌“凡夫乱想”,在《法事赞》(《善导大师全集》第420页)里说:
一切佛土皆严净,
凡夫乱想恐难生;
如来别指西方国,
从是超过十万亿。
一切诸佛国土都非常庄严清净,但凡夫乱想纷飞,不能往生。要想往生诸佛国土,必须澄心凝虑,悟入圣者之境,这对于末法五浊恶世凡夫来说,不可能做到。所以释迦牟尼佛才特别指示十万亿国土之外的西方极乐世界,劝我们往生,正是因为极乐世界不嫌凡夫乱想,不要求息心除妄,只要专称弥陀名号就可以了。
善导大师不愧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他的解释,我们能安心!其他的,千解万释,越说越复杂,越说越玄妙高深,既不符合弥陀本愿,也不符合我们的根机,搞到最后,往生无分。
三经宗旨一致
根据善导大师的解释,《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经》所说的念佛完全一致,都是持名,都很容易,都是以阿弥陀佛的第十八“念佛往生愿”作为核心。
不然的话,我们会觉得:“哎?《无量寿经》里边讲往生很容易;《观经》里边讲得就很难,要观想;而《阿弥陀经》讲得也难,要达到禅定息妄……”这样,就不一致了。
善导大师解释这三部经的思想,完全一致。“一心不乱”也就是《无量寿经》里边所说的“一向专念”。
施面包给饿人喻
善导大师的解释,能让我们安心。念佛安心就对了。还有很多人念佛不安心,我们也有很长的时间不安心:“念佛真的能往生吗?万一不能往生怎么办?那岂不是糟糕啦?”
能安心,不容易。
请问我们是靠什么安心呢?
我们安心,要有个安心的东西,我们自己给自己是安不了心的。
比如说这个人饿得要死了,如果你不给他一颗苹果,不给他一块面包,不给他吃的,他能安心吗?空说:“哎,某某人,你要安心哪!你肯定不会死!”但是你就是不给他面包吃,他不会安心;要他安心很简单,你把面包给他,他就安心了。
从“担心”走向“安心”,有两种。
有人想靠自己的功夫,说:“等我念到功夫成片,梦寐一如的时候,我就安心了。”这样只能越来越担心,因为我们做不到。一开始还以为差不多能达到,好,努力了三年,三年之后更加担心,“哎呀!三年还没有达到啊!”又经过三年,到最后就放弃了。当初是担心,现在反而成为害怕的心。
那么,怎么样才能安心呢?是阿弥陀佛的誓愿让我们安心的。阿弥陀佛给我们保证说:“某某人,你只要念我的名号,你放心大胆,临命终时我来迎接你,决定往生我的净土。”
我们还要问:“万一不能往生呢?”
“万一不能往生,我负责!”
“你怎么负责?”
“你不往生,我誓不成佛。我以成佛的功德来负你往生的责任,我负得起你这个责任。”
各位!只有阿弥陀佛才能负得起我们这个责任。我们如果不能往生,他全权负责,别的,都负不起这个责任,我们自己也负不起,我们不能往生还是不能往生。
所以,往生这件事情是由阿弥陀佛所操办的。
(6)源信大师安心法语
一般的人,虽然念佛,但总是担心说:“有妄想,有妄念,心不清净,这样怎么能往生呢?”我们来看下面这一段源信大师念佛法语:
妄念原是,凡夫本体,妄念之外,别无心也。
直至临终,犹是一向,妄念凡夫。
知此念佛,即蒙来迎。
乘莲台时,能翻妄念,成为觉心。
从妄念中,所出念佛,犹如莲花,不染污泥。
决定往生,不可有疑。
莫厌妄念多,应叹信心浅。
故以深信心,常称弥陀名。
法语很好懂,我想这样念诵下来,可能有的人已经知道它的意思了,很好懂,很让我们安心。
“妄念原是,凡夫本体,妄念之外,别无心也”,说明我们凡夫的状况,我们是什么样的众生呢?不管是经文,还是祖师的解释,“凡夫”前面往往会加一些修饰语,“罪业”的凡夫、“轮回”的凡夫、“妄念”的凡夫、“乱想”的凡夫、“不净”的凡夫——这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妄念原是,凡夫本体”,凡夫就是以妄念为本质,为体性;“妄念之外,别无心也”,除了妄念之外,没有心了;所以“直至临终,犹是一向,妄念凡夫”,从一生下来直到死,你不能离开妄念,你就是妄念的凡夫。离开妄念就是圣人了,肯定不是凡夫了。
泥塑与木炭喻
好比一个泥巴做的塑像,它是泥巴做的,泥巴就是它的本体,你怎么样去洗它,能洗干净吗?
龙王庙里用泥巴做的龙,上面有灰尘,你想把它洗干净,无论你怎样洗,洗到最里面的龙筋,还是泥——它就是泥土做成的。所以,不论怎么样,它还是脱离不了泥土。
我们凡夫就是妄想所组成的,妄念是我们的本体,我们不管怎么样也离不了它。有时候会出现假相,感觉清净一点,但那是粗的妄念少了一些,微细的妄念还是很多。如果有这个觉照,我们就会发现,它总是存在着的。
又好比一块木炭(城里现在见木炭的机会可能不太多,农村还有很多人靠木炭来取暖),它怎么都是黑的,你再洗也洗不干净,你不可能洗出一块白的木炭,你怎么洗下去,它还是黑的,你拿它来画,还是一条黑线。
我们的妄想心就像木炭一样,我们再怎么样都是黑暗、无明、造罪的众生。对这一点,我们要有深切的认识,不要在那里做无用功。“你看,我大概这样修修,到时候可能会好一些,那个时候再说……”如果以净土法门来讲,不要抱这样的期望,是要认识到我们是一个造罪、必然堕落的凡夫,唯有仰靠弥陀的愿力。
自知病重喻
所以,善导大师就强调两种深信:第一点是相信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没有办法出离,只有死路一条。在这个前提下,你才能完全信靠阿弥陀佛的誓愿。你如果不相信自己是这样造罪、堕落、没有出离之缘的凡夫,你对阿弥陀佛的信心就没有力量。
就好像一个病人,如果不知道自己病重将死,他对医生讲的话就不会重视,就会飘飘渺渺,“哎呀,我很健康啊!好像不错……”他一旦知道自己大命将终,人家说:“这是神医,可以救你的命。”那医生鼻子哼一下他都会仔细听,“哎!刚才说的是哪一味药?”其实医生是打了个喷嚏,他都要仔细听了。
我们如果悠悠散散的,觉得说“我靠自己大概也可以解脱生死轮回”,很高慢的心,这样,对这个法门就不会尊重,就容易忽略过去。《无量寿经》说:“骄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
所以,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
通身放下
印光大师有两句话,他说:
通身放下,
彻底靠倒。
通身放下,就是要老实,要认识到自己是个造罪的凡夫。这样,就会把自己那个高慢的心完全放下,“通身”,我们的身体完全放下——不光指身体,还指我们的心。你“通身放下”才能“彻底靠倒”。
大家晚上都要睡觉,那每天晚上睡觉,我们怎么样?就“通身放下,彻底靠倒”。你不可能身子半放半不放,半靠半不靠,那样怎么睡?那样子很累啊,坚持不到两分钟就不行了。
“通身放下”,放在哪里呢?放在阿弥陀佛的誓愿里,唯有阿弥陀佛的誓愿可以依靠,可以保证。阿弥陀佛以他的大悲愿力说:“十方的众生,我来救度你——你的罪业,由我承担;你没有功德,我为你成就;你要堕落,我来济拔你;你不能往生,我来迎接你,你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妄念翻成觉心
既然我们体认到自己是这样的凡夫,我们就以妄念凡夫的身份来念阿弥陀佛。“妄念凡夫,知此念佛,即蒙来迎”,知道我们是这样的一个造罪的凡夫、妄想纷飞的凡夫、时刻不间断妄念的凡夫,你只要念佛,临终阿弥陀佛就会来迎接。
“乘莲台时,能翻妄念,成为觉心”。哎!阿弥陀佛来迎接我们的时候,我们就坐上了阿弥陀佛的莲花台,这个时候,刹那之间,善导大师说:“临终圣众持华现,身心踊跃坐金莲,坐时即得无生忍,一念迎将至佛前。”一坐上莲花台,当下即得无生法忍,当下朗然大觉,所有的妄念当下粉碎,成为朗朗的正觉之心。以我们凡夫,哪里有觉心?是被阿弥陀佛所接引:“乘莲台时,能翻妄念,成为觉心”。
莲花不染污泥喻
下面几句话尤其让我们觉得安慰、感动:“从妄念中,所出念佛,犹如莲花,不染污泥。”我们虽然有妄念,但是我们在妄念当中所发出的念佛声,“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我们的心虽然是妄念,像污泥一样的染污,但是,所称出来的这一句名号,它却像清净的莲花一样不染污泥,微妙香洁。
这一点大家有感受吗?我们的心是肮脏的、是染污的、是妄念的,可是,这句名号不被我们的妄念所染污,所以,净土宗就叫“莲宗”。莲花的特点就是“出污泥而不染”,从哪个地方出污泥呢?从我们的心哪!我们的心像污泥一样肮脏,有贪瞋痴的烦恼——谁没有贪瞋痴的烦恼呢?没有的,就是阿罗汉了。
我们这样贪瞋痴烦恼的心,反而成为念佛的动力。我们为什么念佛?因为有罪业,我们要求解脱,所以要仰靠弥陀的誓愿、称念弥陀的名号。就好像莲花池中的污泥,它反而成为莲花的养分。这样,一支清新的莲花就从污泥当中独立出来,飘散着微妙的香味。我们的心虽然是染污的,可是我们念的名号是清净的。六字名号的功德、香味,可以说遍满法界。所以说“从妄念中,所出念佛,犹如莲花,不染污泥”。
不要被自己的心骗了
这朵不染污泥的莲花,这句六字名号,它能救度我们,所以,我们念佛是念佛!我们的眼睛要看着莲花,我们的鼻子要闻着莲花的香味。大家来到莲花池边,不要把我们的鼻子扎到泥土当中,那样闻出来的就全是臭味,对不对?我们的鼻子要闻莲花的香味。
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念佛,想到说:“虽然我的心染污、有罪业、不清净,但是我所念出来的这句名号,它却像莲花一样的香,是名号让我往生的。”
我们干嘛要考虑自己的心呢?这个心是我们要抛弃的东西,这是我们要扔掉的东西呀!我们不是靠这个生灭虚妄心去往生的,我们不是把这个心拿出来擦干净了再来往生,我们是依靠不生不灭、真实不虚的名号。
有的人,他的方向、观念错误,他老是把自己妄想的心在那里修饰雕琢,就好像不是关注这朵莲花,而是把他的心放在污泥里,然后把这个污泥在那里洗啊淘啊,在那里做成一个莲花的样子。你就是把污泥做成了一朵莲花,它也没有香味。
心有两种,一个是真,一个是妄。妄心用事,驴年马月也不得解脱。凡夫虽然都有真心佛性,但不到大彻大悟,大悟等佛,真心佛性不能现前。日常用事都是妄心,这一颗妄心,你怎样地压制它,你怎样地凝定它,它仍然不是解脱之因。除非你已经是大彻大悟,消除了一切烦恼,粉碎了真妄差别,彻证妄本来是真,那才是解脱了。不然的话,仅仅是禅定的功夫,或者是一种比较清净的、轻安的状态,那个,差得太远了,与解脱根本毫无关系,不是解脱的因,反而是轮回的业。
能解脱我们的,能让我们出离生死的,就是我们所念的这句南无阿弥陀佛。
所以是两件事情。污泥里面出的莲花,莲花能救我们;妄想心中出的佛号,佛号能救我们。佛号就是来救这个妄想心的。
因此,大家不用担心,不用害怕。我们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在口口声声地吐出莲花来,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多么自在啊!你何必管自己那个心呢?
所以,在《无量寿经》里边,释迦牟尼佛就用四个字告诉我们念佛的秘诀:
一向专念。
“一向”,就是唯一向着佛的方向,不向着自己的方向。我们不要顾及我们的心是妄想还是清净,如果那样想的话,我们的眼光就不是看着佛了,就又回到我们凡夫这一边,念我们的心了。
大家能够体会吗?如果我们不是在念佛,而是在念我们的心,那个怎么能往生呢?我们的心不管是清净还是染污,我们都不要被它骗了。
各位,我们之所以这么长的时间都在轮回,就是因为被这个心骗了。我们会觉得说:“你看,现在它比较安定啦!这是一个好心,我要你……现在很烦恼啦!动荡啦!这是一个坏心,我不要你!”你这就被它骗了。
我们不管它是动荡、妄想、杂念,还是比较安定,这个都是妄念,这个都是烦恼心,都是要抛弃的东西。我们唯一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以全副的身心来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不顾。烦恼来了,也不顾 ;烦恼去了,也不顾。
随风云彩喻
烦恼对我们来讲像什么?就好像空中随风而过的一片云彩,你念佛就念佛,何必管这片云彩呢?它来了,“哎呀,这块云彩是白的,嗯!白云彩来了,我念佛大概能往生。哦!又来了一朵黑云彩,嗯!黑云彩来了,大概不能往生……”
错了!
在我们内心里边,什么叫做白云彩呢?感觉“我念佛念得比较清净一点”,这是一朵白云。“我的心不清净,哎呀!孩子啊、家庭啊!工作、事业……很多事,很烦”,这是一朵黑云。但是,这些在我们心中了无障碍,来了就来了,去了就去了,跟我们的往生毫无关系呀!你停下了念佛的脚步,你停止了念佛的心,来关注它,错了!
所以,不要管你这个心,你再怎么管它,它都不能替你争口气,而且你会被它骗。你越管它,它越得势,它越是觉得自己了不起,你就越拿它没办法;你彻底地看透它,你彻底地抛弃它,你彻底地冷落它,它就乖了,它就听话了。
大家有做奶奶的,小孙子在那里哭,奶奶去哄他,越哄,他就越哭;越哭,她就越哄;越哄,他就越哭。后来奶奶就没办法了,干脆不管他。哎,哭一会儿他就不哭了。
我们的烦恼也是这样。其实,我们的烦恼是我们自己养大的,我们每个人都养着一个胖胖的烦恼娃娃。我们天天养它,洗啊、摸啊。你抛弃它,不要理它!
怎么不理它呢?我们有阿弥陀佛,所以我们专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叫“一向专念”。“从妄念中,所出念佛,犹如莲花,不染污泥”。
念佛放光的故事
在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很感人。
台湾有一位法师,他在美国弘法的时候,就有一位大鼻子的美国人来听经。听完经之后,这位美国人就来跟法师说,他是专门学神通的,他也有一定的神通,他看到念佛的人,只要念佛,就能吐出光明,念一声佛,就吐出一道光。
我们知道,唐朝的善导大师念一声佛就放一道光,想不到我们自己也能放光!不过善导大师是证得三昧的圣者,他念佛放光,所有的人都看得到。而我们念佛放光,有神通的人、灵界的众生、佛菩萨看得到,我们看不到。
放的光怎么样呢?虔诚心的人念佛,光很大,大到什么程度?大到好像要把整个地球包起来的感觉。
各位,你们想不想抱一抱地球啊?你们想不想放放光啊?那就诚心地念佛,南无阿弥陀佛!
没有诚心的人念佛呢,也放光,但光很小,噗一下、噗一下,像油灯一样,闪一下就灭掉了。
那么,什么叫有诚心,什么叫没诚心呢?诚心,就是信,就是专。你怀疑,杂,这就不够诚心哪!相信,信顺,专修念佛,信顺不疑!很专注地念佛,那这样的光就很大;如果只是结结缘,“别人念,我也念一句,到底有没有极乐世界也不晓得。能不能往生?哎呀!碰运气啦!”那这样就不够诚心,念佛的光就很小。
所以,你想一想,我们虽然是造罪的凡夫,但是我们念一句佛就能出一道光。所以刚才说了,“从妄念中,所出念佛,犹如莲花,不染污泥”。念佛的功德无量无边,任何众生,你真的愿意往生,真的念佛,没有一个不往生的。
医生与病人喻
所以,“决定往生,不可有疑。莫厌妄念多,应叹信心浅。故以深信心,常称弥陀名”(我们刚好倒过来了)。大师了解我们的心,他说:你不要讨厌你的妄念多,你讨厌也没有办法,它从生下来就跟你跟到死,所以你不必讨厌它。你应该反过来换一个方向,应该悲叹我们的信心很浅。因为阿弥陀佛没有说“你妄念多,我不救你”;恰恰相反,阿弥陀佛说:“你妄念多,我才要救你!”
大家能听懂吗?我们妄念多,阿弥陀佛才要救我们;我们没有妄念,就不需要阿弥陀佛来救我们啦!如果我们是阿罗汉,都已经出离生死了。
就像医生,医生是给病人看病的,不是给健康人看病的。“因为你是病人,我才要给你看病。”
阿弥陀佛是大医王,我们有贪瞋烦恼,我们有妄念,所以阿弥陀佛说:“我要救你,你念我的六字名号吧!”
所以,不必讨厌我们的妄念很多,应该悲叹我们的信心很浅。妄念多,并不障碍往生;信心浅,对阿弥陀佛的救度信不过、对称名往生抱怀疑,就障碍往生。
如果到医院去看病,你不是在那里抱怨:“你看,我得了这么多病,很讨厌”;你应该去找高明的医生就好了,你的病反正已经得上了,这个时候呢,就要请一位高明的医生。
有的人因为自己内心有妄念、杂想,就怀疑说:“我这样念佛能不能往生?”这样对念佛怀疑,对不应当怀疑的事反而怀疑,是应当悲叹的,因为这样的人念佛,正好往生!
“故以深信心,常称弥陀名”。那么,就以我们深信不疑的心来常称南无阿弥陀佛。
大街行人喻
大家从今天回去之后,把所有的妄念抖下来,丢掉,不要管它。
大家知道什么叫不要管吗?你说:“我不管它,可是它自己来了。”来了就来了,来了就不管它嘛!你管它,它才来。你不要管它,并不是叫它不要来,来了就来了。“来就来了,去就去了”,这个叫不要管它。
大街上那么多人来来去去,与你有什么关系呢?男女老少、贫富贵贱、善恶贤愚,应有尽有,有必要放下自己的正事,倚在窗户上盯住看吗?富贵的生羡慕,贫贱的看不起,论丑说美,评东道西,把自己的正事忘得一干二净。叫他不要管外面的行人,只管做自己的事,他反而起烦恼,说:“我不想管他们,但他们老是在那走来走去,让我的心静不下来。”你这就不讲理了。
念佛也一样,心中妄念纷飞,自是它的事,与你何干?妄念自妄念,念佛自念佛。念佛是正业(主),妄念是街客(宾),不要盯住妄念的街客看,更不要随着他走,更不要说他耽误你念佛。念佛的正念一提起,就是有千千万万妄念,也好像没有一样。就好像那个人在房间里一心做自己的事,大街上人来人往,千千万万,都与他无关,好像不存在。
对付妄念,就一条,绝招,只管念佛!不要管它!
路边花草喻
不要管它,并不是我们把它扼杀掉。比如说我们在一条大路上行走,路边有很多花,也有很多草,甚至于这草会往路中间长,会覆住我们的脚背,但是,我们的目的是要走路对不对?我们不要停下来,拿一把刀去割这个草——没有必要,它长它的,我们走过去就好。我们也没必要停下来闻闻这朵花香不香,“呀!这朵花很臭,真是麻烦!”赶快回去拿把锄头锄掉它,在这里栽上一棵鲜花——你是无事找事!你走过去就好,它香也好,臭也好,草覆住你也好,你跨过去就行了。
这个香花、臭花,香草、毒草,就是我们心中种种的念头。这条大路就是我们往生的道路,我们只管念佛走过去。
昨天的妄想已不存在了,你何必管它呢!不要管它!这叫不管(不是说我们拿锄头把它挖掉),这个才叫真正的不管,它长就长,它不长就不长。
很多人念佛,他不是去念佛,他是回来挖这个草。他不是在走路,他说:“哎呀,你碍我的事。”你说这个人是不是在无理取闹?他在大路上走得好好的,却认为旁边的花碍了他的事,一定要把它除掉才甘心。
我们在念佛的大路上,我们会觉得妄想碍我们的事情——碍你什么事呢?
我这样讲大家能听懂吗?我们的妄想杂念丝毫不碍我们的事,我们只管走过去就好了。它是很自然的。比如说,我们吃到辣的东西就觉得辣,辣就辣吧,这是因缘。我们听到不好听的声音,耳朵感到不舒服,这个都是很自然的反应。生理的反应,心理的反应,很自然,凡夫就是这样子的。就是这样的众生来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好了,这样就能往生了,所以,不必管它。
如果这样念佛,就会很轻松,很自在。你会觉得我们一个人分成两个了,念佛的我才是真正的我,另一个我其实就好像影子一样,就好像一种……怎么说呢?“影子”这个词稍微贴切一点,像一个虚的影子一样,它在做它的事情,我念佛往生啊!也可能听到不好听的话它会感到不舒服,那也不管它。也许因为某些事情它会感到心里难过、悲伤,或者欢喜等等,有种种的情绪波动,这个都不要管它,因为我们的妄想本来是没有根的。妄念本来没有根,因为你执着它,它就有了根、有了业力,它就让我们六道轮回。那我们现在转过来,一心靠倒南无阿弥陀佛,根本就不管它,根本就不理它,它就拿你没有办法。如果你把它当做大爷,管它理它,你就被它所控制。
(7)印光大师的呵斥
一般人念佛,都有“念好、没念好”的观念,认为到什么样的程度就是念好了,没有到就是没念好。如果说以此要求自己更加努力念佛,精进念佛,专心致志,更加仰靠阿弥陀佛的本愿,更加厌离娑婆、欣求极乐,那么这种想法可以说是好的。如果说,“唉呀!我这样佛没念好,怕不能往生”,那就错了。我们看印光大师的一件故事。
有一次,有一位弟子到普陀山拜见印光大师,就跟大师讲了自己的一段经历,说他一年前得了一场大病,病重的时候,人都快死了,吐血,奄奄一息了。回忆当时的情景,他说自己一不慌张,二不害怕,内心是很安定的(这个已经很难得了,一般我们到那个时候就慌张害怕了),但他还是感到一点点遗憾。他遗憾什么呢?他说:“哎呀!我念佛没念好。”因为他是修行人,净土宗念佛的,他说:“我觉得我念佛没念好,感到很遗憾。”
印光大师听他讲到这里,当下如雷霆般地呵斥他:“什么叫念好?十念当往生!汝做此念,西方去不得矣!”当下就批评他、呵斥他说:“念佛,什么叫念好?什么叫没念好?十念就可以往生!你如果抱有‘我念佛没念好,怕不能往生’这样的想法,西方你去不了啦!”
我们很多人心中都有一个“标准”:“念佛念好了”。哎,什么叫念好了?以什么为标准?他又说不出来,“我念得口中有口水了,我念得身上发热了,我念得心里蛮清爽的,这个叫念好了。”这都是自以为是,似是而非。要说标准,也有,就是阿弥陀佛的誓愿“乃至十念,必得往生”,所以印光大师说:“十念当往生”。
一心不乱很容易
念佛很简单,随着我们每个人根性做得来的,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如果心比较静定,就静定念佛;如果当下是烦烦恼恼的心,就以烦烦恼恼的心念佛,同样往生!
印光大师这段话对我们很有警惕作用,“什么叫念好?十念当往生”。“十念当往生”的原因在哪里呢?是阿弥陀佛的誓愿。什么叫念好?什么叫念不好?你念十句就能往生。什么叫念好?你说《观经》下下品那个人,他能念好吗?他那个时候如果说有“念好”的心,那他就不能往生了。“哎呀!某某人哪!你现在快死了,你念佛一定要念好啊,如果念不好不能往生啊!”他怎么做得到呢?应该这样跟他说:“你只要念佛,口称弥陀名号,决定往生!”他自然就往生了。
印光大师又说:“不论功德大小,功夫深浅,只要念佛,都可以往生西方。”我们念佛往生西方,跟我们的功夫深浅没有关系。你功夫深也往生,你功夫浅也往生。
这样说起来,“一心不乱”是很容易做到的,就是专修念佛。
大家能听明白了吗?
(众答)明白!
你们还怕不怕“一心不乱”四个字?
(众答)不怕!
如果不是这样理解的话,我们读诵《阿弥陀经》,读到这里就会害怕了,“哎呀!一心不乱、一心不乱,越来越乱、越来越乱……”乱到后来不可收拾了。
如果知道是“一心念佛不杂乱、不动乱”,就会越念越欢喜,我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