捌、源空上人传

捌、源空上人传

世称十六门记 圣觉上人记

夫以众生沉沦无量无边故,诸佛济度亦无穷无尽也。然而迷倒我等罪业甚重,过去若干如来之教化,既已遗漏;现在十方诸佛之利益,尚亦被障。然今于末法浊世得受人身,幸遇释尊遗法,喜闻圣教。圣教品类,行门各别,若言其要,唯有二种:

一者圣道门:唯励自力,在此秽土成就佛道;此土恶缘多故,十进九退,是故此门名难行道。

二者净土门:仰信佛愿,称念佛名,往生净土,速证菩提;彼国善缘多故,有进无退,是故此门名易行道。

然则圣道一种者,正像两时,尚以难行,何况末法乎!是故愚痴迷乱之凡夫,不能依行。

净土一法者,末法浊世,亦是易行,何况上代乎!是故五逆谤法之恶人,同得往生。

倩按此理,宿习诚凭。受何善因所催乎?我等遇此法,往生尤辄,佛果弥近;欢喜余身,感泪难忍。

抑!此事者谁人之恩德乎?偏是先师空上人法然慈训之化益也;虽报而有余,谢亦不饱者也。

仍为报恩谢德,记劝化之始末。唯仰慈恩,不耻浅言,后见勿诽谤。

于时安贞元年丁亥(一二二七)极月上旬之候云尔

谨述上人行状,略有十六大门:

一 托胎前后因缘门 二 出胎以后利益门

三 最初入学佛法门 四 离亲登山学行门

五 受戒乐求闲居门 六 发心离山住谷门

七 披览一代圣教门 八 信修念佛往生门

九 善导来现受教门 十 劝进念佛往生门

十一 殿下教命造书门 十二 头光显现本地门

十三 流罪归洛利益门 十四 临终念佛往生门

十五 没后顺缘利益门 十六 没后逆缘利益门

第一,托胎前后因缘门

释迦大师入灭之后,经二千八十二岁之星霜,大日本国人王七十五代之帝崇德院,上人出世,美作国(今冈山县)久米南条稻冈庄之人也;父久米之押领使,名漆间时国,母秦氏之女也。

夫妇年来叹无孝子,愿佛祈神,祈请功绩,愿望已满足。

长承元年壬子七月上旬,妻梦饮剃刀,见有身孕,语于时国;时国言:“善哉善哉!仁者当生男子;但梦饮剃刀者,此子生长必出家学道,为佛法栋梁,教化众生。应使其遁世出家,引入佛道,此是瑞相也。”

第二,出胎以后利益门

长承二年癸丑四月七日午时正中,上人诞生。四五岁之后,坐必向西,口初言时称南无阿弥陀佛,亲疏见者,无不为奇。保延七年辛酉春比,时国遭夜袭被 杀,其敌源定明也。其夜九岁小童,以小箭射敌,中定明两目之间,以此疵故,定明事露,立即逃避。见闻之上下,无不赞悦,时人皆呼小童为小箭儿。

时国遭此大事,今为最后,向九岁之子立遗言曰:“我死之后,莫随世俗怨恨敌人,此皆前世之果报也;若欲报此仇,世世生生互怀害心,在在处处轮回不 绝。生者皆悲死,忧愁更无限;我痛此疵,人何不痛!我惜此命,人何不惜!我以此情,知人之心。然则愿汝一向专祈自他之济度,嗔怨悉消,亲疏同至菩提。”言 毕直心向西,高声念佛,如眠而终。

第三,最初入学佛法门

永治元年七月十日改元辛酉之岁末,为当国菩提寺之院主观觉得业之弟子。师授经书,性甚峻爽,忆持不忘。

第四,离亲登山学行门

观学语等侣曰:“此儿器量非常人,何可使其住边国,应早登台岭。”遂携小童至其母处,语此因由。

母闻之曰:“仁者无人可留欤!深思之,住菩提寺犹以为远,况登山耶!”不意小童曰:“昔本师释迦尊年方十九,隐其父大王,密出王宫,终成佛道,济度无量众生。今儿生年十三,向悲母乞暇,登法山出家学道,报父母深恩,皆引导于佛道,使我人齐得开悟,万勿悲叹。”

母曰:“诚然!受训于生子者此也,往昔释迦如来为母说《摩耶经》,与今一致,甚觉可贵。虽然,凡夫拙习,恩爱之别难忍。”不觉落泪千行。

小童又言:“传闻参河守大江定基者,出家学道,蒙老母之许,远渡大唐,于彼国得圆通大师之号,名传本朝。佛说‘流转三界中,恩爱不能断,弃恩入无为,真实报恩者。’儿亦欲早登四明,速学一乘,访二亲之菩提,岂非真实报恩乎!”

如是尽理而言,母亦领悟,悲泣允许。观学得业闻此往复问答,欢喜迷心,落泪润袂。

遂于天养二年乙丑之春,遣送比叡山西塔北谷,持法房源光之处。其书状云“进上大圣文殊像一体”,源光见状寻文殊像不得,唯年十二三之小儿来临;其时源光会意,早知文殊像者赞此儿也,甚觉奇特。

喜授一文,辄悟十义。源光言:“我短才浅智,应嘱硕学,更穷深理。”遂遣送功德院肥后阿阇梨皇圆之处。彼阿阇梨者,参河权守重亮之嫡男,少纳言资隆朝臣之阿兄,隆宽律师之伯父,皇觉法桥之弟子,当时之名匠,台岭之贤哲也。

此儿修学夜积,才智日莹,万人叹异,一山同怪。

第五,受戒乐求闲居门

久安三年丁卯仲冬八日,出家受戒,时年十五也。

一时,白师言:“出家受戒之本望已足,今即卜居山林,暗迹烟霜。”

师闻之谏曰:“得难得人身,苟当遁世;又遇难遇佛法,何不修学耶?登山之验,读六十卷后,可遂本意。”

欣乐闲居,为免名利之散乱,静学经论章疏也;贵命甚难背,修学原是本意也。因此生年十六之春,始禀三大部。萤雪之勤不懈怠,绳锥之励致勇猛,数排睡眠。

如是经三年,究六十卷之奥义,智慧明达,并超先哲。

第六,发心离山住谷门

久安六年庚午九月十二日,生年十八,始入黑谷之禅室,以慈眼房叡空上人为师。彼师者:瑜伽秘密之真言莹玉,圆顿大乘之戒律悬镜;学解无辈,道心最 深,诚足师位。闻上人之发心,随喜赞叹言:“仁者少年,早发出离心,实法尔法然故,以法然为房号,实名源空,取源光之上字与叡空之下字也。”

抑!法弟圣觉,窥见黑谷之山境,谷深流净,嚣乱并去;路细迹幽,隐居尤便;圣教满藏,修学日勇;本尊耀光,行法何怠!遁世笼居之上人,其留心者诚在此也

上人住此,年月未几,真言、戒律,一身兼学;从叡空上人禀承法脉。

第七,披览一代圣教门

一代圣教,忍饥终日披览;诸宗章疏,除眠通夜习学。多谙教文,深悟义理。就此篇,虽条条多端,略记五三,不遑具载:

(一)暗夜读圣教,虽无灯火,室有光明;白河之信空上人拜见此瑞相,身毛为竖,感泪频零,深贵上人之德。

(二)披读华严时,青蛇蟠经机之上,信空上人见而怪之,心中怖畏。其夜梦中,大龙现身言:“我是守护华严之龙神也,幸勿怖惧;为守护上人,故今显现也。”

(三)一时,上人语予曰:“我性分际,虽任何大卷之书,三遍阅读之,暗记文义。广披赍来本朝之诸宗圣教,粗悟幽致,皆蒙本宗印可。”

(四)遇大纳言律师宽雅,习三论宗时,彼宗法门,演自见之义,宽雅闻之,遍身流汗,不言落泪;随喜之余,取出秘书言:“自宗法门无器量之人可付嘱,贵客已达此法门,足可授与,悉皆付嘱。”

(五)谒南都赠僧正之藏俊僧都,学法相宗时,上人述自义,藏俊始则高声谓“贵房之义势,细细难闻”,后则卷舌信伏,听闻良久,合掌赞曰:“我等相承法门,未知如是深义;公非常人,恐是佛陀之化现。我之愿者,为免最初问难之过,欲一生之间供养。”于是每年皆献供物。

第八,信修念佛往生门

上人生年九岁至四十三岁,三十五年之学问者,为烦今生出离之直道,欲知顺次解脱之要路也;是故遍学诸宗,数历师匠。

一时,上人语予曰:“法相、三论、天台、华严、真言、佛心之诸大乘宗,遍学悉明;入门虽异,皆明悟显佛性之一理,究竟一致也;法虽深妙,我机皆难 及。披览经典,其智最愚;修习行法,其心转昧。朝朝恐怖于定沈恶趣,夕夕悲叹缺出离之缘;忙忙之恨如失渡船,朦朦之忧如迷暗道。虽叹而习如来教法,虽悲而 学人师解释。入黑谷之报恩藏,披读一切经,已及五遍,然犹未悟得出离要法;愁情弥深,学意增盛。”

爰善因忽熟,宿缘顿显,拜见京师善导和尚劝化之八帖圣书上人在世般舟赞未流布,故云八帖书,末代造恶之凡夫,出离生死之旨,辄然定判。粗管见之,虽 未晓玄意;随喜余身,身毛为竖。更读三遍,前后共八遍,至《观经疏》(散善义)‘一心专念弥陀名号’之文,得善导之元意:‘如予下机之行法,阿弥陀佛于法 藏因位之昔,已预先决定耶!’欢喜之余,虽无人闻,高声念佛,感悦彻髓,落泪千行。时承安五年乙丑之春,龄四十三。立舍余行,入一向专修念佛门,始称六万 遍。”以上载先师词其后加一万遍,每日七万遍念佛之行者也。

一时,上人悲叹言:“见闻当世诸方道俗,无道心者,悉住名利,不能修行,不出生死。而有道心之智者,辄谓今生难出生死,欲期远缘;是故绝顺次得脱之 念,空信心之手,不取法财。毕竟此是无净土之缘,累世难行之机也;或虽有净土之缘,未遇良师之人也。如斯二机,不知净土之易行易往,必趣永劫之行。”

源空最初之师,肥后阿阇梨皇圆者,虽宏才博览,智慧深远;自顾机分,今生难出生死,欲受龙身长命之果报,以待弥勒出世而得道。其愿不空,受大龙身, 住远江国笠原町之樱池水 面一町许。有智慧故,知难出离,有道心故,愿值佛世。惜哉!不知净土法门,徒入异趣,此源空所深叹也。尔时我若得知此法门,不论信不信,当劝化之。哀哉! 悲哉!徒受龙身三热之苦。”

第九,善导来现授教门

一时,上人示予云:“源空既归善导和尚之释,得其元意,其元意者:乱想凡夫,但依无观称名之一行,以佛本愿为增上缘,顺次往生极乐世界也。于自身往 生决定无疑,然欲劝进有缘之蒙昧,令生净土,所见义势之是非,凡智难辨;如是思惟,念心疲劳”,是夜梦中,有一高僧,腰上半身寻常僧相,腰下半身金色佛 相。

予低头合掌问曰:‘师是何人?’

灵僧答曰:‘我是善导也,汝欲弘通专修念佛,料简义理,与我释文无违,释文即是请证定竟,是故兼又不违佛意,宜弘通之,化益最多。’

予伏请曰:‘大德若可然者,愿净土教门,面授口诀,将自信教人信。’

和尚示曰:‘善哉!善哉!菩萨大圣,净土教法,随愿授与。’

仍三部契经,八轴金典,敬蒙付嘱,殷勤珍重也。”

上人之劝化,和尚之印可,快称佛意,专可仰信。

第十 劝进念佛往生门

上人已蒙和尚指授,遂出黑谷禅坊,住吉水庵室以来,自行化他皆念佛之勤也。因此自造之《选择集》亦言:

“自行化他唯縡念佛,然则希问津者,示以西方通津;适寻行者,诲以念佛别行。信之者多,不信者尠。当知净土之教,叩时机而当行运也;念佛之行,感水月而得升降也。”上人之化导随日盛弘于世,道俗男女唯事念佛,王城边土口专称名。

一时,上人示曰:“净土宗之学者,先应知此旨:为有缘之人者,虽舍身命财,亦应专为说净土之法;为自己之往生者,应离诸尘嚣,专修念佛行。此二事之外,全不他营。”遗言诚可贵故,记之闻于末代。

弟子圣觉敬问曰:“当今末代,机解昧劣,不应如来教法故,多不如法;圣道门行人,尤怀虚假。如是见解,是敬重净土教之执情故耶?将又有此义耶?”

上人答曰:“末法浊世,圣道之虚假,此事无异论,先哲悉已决判。净土学人虽亦少虚,与圣道之多分虚假不同。是故禅林之《往生十因》云:‘夫以众生无 始轮回诸趣,诸佛更出济度无量;恨漏诸佛之利益,犹为生死之凡夫。适值释尊之遗法,盍励出离之圣行。一生空暮,再会何日?真言止观之行,道幽易迷;三论法 相之教,理奥难悟。不勇猛精进者何修之,不聪明利智者谁学之。朝家简定赐其赏,学徒竞望增其欲。暗三密行恭登遍照之位,饰毁戒质误居持律之职;实世间之假 名,智者之所厌也。今至念佛宗者:所行佛号不妨行住坐卧;所期极乐,不简道俗贵贱。众生罪重一念能灭,弥陀愿深十念往生。公家不赏自离名位之欲,檀那不祈 亦无虚受之罪。况南北诸宗互诤权实之教,西方一家独无方便之门。’

是故末法者,圣道之行人自然怀虚假,念佛行者多至诚也。净土门之少虚者,是机之过,非行体之失;圣道之多虚者,是行法之咎,非机之失,斯乃难行不应 机故也。虽然,万机非皆怀虚伪,若利智精进,机法相应者,速得道果,不可混乱。净土宗之意者,舍难取易,勿敢偏执,应纠明二道之缘。”

治承四年庚子十二月二十八日,平家攻打南都时,东大寺被焚,皆悉炎烧。其后为营造故,敕宣上人为大劝进。上人曰:“源空所好者,劝进念佛之行也,起立塔像之大劝进职,非其器量。若应劝进之职,世务恼心,念佛退转;若念佛永废,非唯背佛意,亦兼违和尚之意。”坚固辞退。

上闻奏而言:“若门徒中有其器量者,可举荐之。”于是上人召醍醐之俊乘房重源应敕。法皇后白川甚喜,遂补大劝进之职。

上人固辞宣旨,专为兴称名之行;自利利他,唯专修念佛,珍惜寸暇。

一时,镇西之圣光房与圣觉但二人,于上人之前听闻净土法门时,圣光房问曰:“仰信本愿,诚愿往生;然妄念常起难止,散乱弥增不静,此将如何?”

上人答曰:

“不顾妄念余念,不谓散乱不净,唯口称名号。

若常称名者,以佛名之德,妄念自止,散乱自静,三业自调,愿心自发。

故愿生心少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散心增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妄念起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善心生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不净之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清净之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三心欠缺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三心具足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三心现起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三心成就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此即决定往生之方便也,纳于心腑莫忘失。”

圣觉问曰:“如今所言,虽缺三心,但称佛名,以名号之德,三心自发,应得往生;然和尚判定言:‘虚假心之行人者,虽昼夜十二时,急走急作,如拂头燃,勇猛勤行,亦不得往生’。彼此之义,如何和会?”

圣光房言曰:“予亦有此不审。”

上人答曰:“此之不审,非今所谈。此者本是具足三心,然历缘对境时,不能如法,述其治方也。所引和尚之解释者,乃是嫌其一向缺三心,意趣甚巧也;是故不成疑难。”

弟子等两人,信仰之余,更无余词,唯一同念佛。

显真法眼居住大原时,慧光房永辨法印因事造访。法眼问曰:“末代浊恶之我等凡夫,罪业日增,散乱痴惑,今生如何可离生死耶?”

法印答曰:“此事贤愚皆同也,但日前参谒法然上人,明出离要法,所谓弥陀他力念佛往生是也。得此法后,多年积愤如云忽散,当时欢喜无物可喻。如是之义者,宜见法然上人,委细问之。”

因此,法眼一时与上人晤面,问曰:“未断罪障之散乱凡夫,有何方法今生往生极乐乎?”

上人答曰:“成佛甚难,往生尤易。善导和尚释三部经言:‘以佛本愿力为强缘,乱想凡夫往生报佛之净土。’勿以自力圣道之执情,疑他力净土之真门。”

法眼无言,归坊后语人曰:“智慧第一之法然房,于所立义理,聊有偏执之失。”

上人闻之曰:“不知我者,必起疑谤,世间常事,不以为怪,当然之理也。”

法眼展转闻之曰:“实然,倩按我虽兼学显密法门,偏志于名利,不为解脱。法然房者,自幼少时即有道心,为出离生死学一代佛法,其所立之义,诚然无谬。然则欲深悔先罪,专后信故,请上人于龙禅寺咨决净宗教义。”

此事风闻之故,为听闻净教,道俗如云来集,余胜林之室:前权少僧都明遍三论硕学、法印权大僧都证真天台硕学、侍从已讲贞庆解脱房法相宗、法印权大僧 都智海天台硕学,此等明匠为始,诸宗贤哲不知其数,皆震富罗那之辩舌,重重致难,嚣如盛市。上人如鹦鹉之婉啭,会释各人之疑难;诸宗之明匠卷舌无言,静似 春日。

尔时上人言:“圣道诸宗者:理深解微,得证甚难;此则世下人愚,机教相违,不堪修行,永沈苦海,未到涅槃之岸。净土一门者:易解易行故,得脱最速。 不舍愚钝下智,庸学犹勇;不简破戒重罪,恶人尚生;不别行住坐卧,念念常行;不论时处诸缘,散乱仍称。言其止恶,许念时日之三忏悔;论其修善,劝一念十念 犹可往生。和尚之《往生礼赞》言:‘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真形光明遍法界,蒙光触者心不退。’摄取不舍之光益者,授与念念不舍之德也。尤可信 之,尤可勤之。”

如是一日一夜尽词讲说净教,听闻之道俗,或流泪仰信,或举声欢喜。其中坊主法眼显真,双眼流泪,踊立佛前,自执香炉,旋遶行道,高声念佛;南北明匠 三百余人,异口同声修行念佛,三日三夜无间断;此外参礼结缘之听闻众,不知其数。从此以后,各处道场悉称佛名,童子之戏并皆念佛。其后法眼显真,召补天台 座主;叡山高僧超出常伦,此等明匠皆归上人。又座主显真制定时众十二人实行不断念佛,一向称名相续,不杂余行;自其勤行之始,至今不退转。

一时,上人于灵山寺举行三七日夜不断念佛,无灯而有光明。至第五夜,势至菩萨同列经行,时众如梦,幽而拜之。上人闻之,但言“亦有此事欤!”

谨赞此瑞相者,且有二种:

一者:《《观念法门》言:“如《观经》下言:若有人至心常念阿弥陀佛及二菩萨,观音、势至常与行人作胜友善知识,随逐影护。”势至菩萨影现道场,深契经释,谁怀疑心耶!

二者:上人是势至菩萨之垂迹,举世称之;为使时众等,念佛勇猛,罪障微薄,弥增信心,勤行勇锐故,圣力加佑,幽现本身欤!

然则若在世若灭后,信而酌上人劝化之流者,应自正解脱之行,兼直他人之误;已信者弥信,未信者应早信之。

后白川法皇敕请上人说菩萨戒,兼讲《往生要集》时,上人澄声高诵:“夫往生极乐之教行者,浊世末代之目足也,道俗贵贱,谁不归者。”此之一言,万乘 百官,殿中帘中,犹如今日始闻,各染心肝,皆流感泪。太上法皇闻法随喜之余,敕左京权大夫藤源隆信朝臣,图画上人肖像,收纳于莲华王院之宝藏。

东大寺之大劝进俊乘房重源上人,信仰念佛之余,发一意乐:“我国道俗,跪阎罗王呵责之庭上答自己姓名时,为能称念佛名,我先以南无阿弥陀佛为自己之名。”我朝以阿弥陀佛为人名者自此始也。

第十一,殿下教命造书门

月轮之禅定殿下,宿缘所催,信仰超世,崇重无此类,以西方为所期,以念佛为正业。因此,于建久九年戊午之春,以对马左卫门尉重经为使者,告上人曰: “虽屡次听闻净土法门,然公私忽剧故,即施即废;庶几载于笔墨,以备废忘。”上人遵从严命,造一轴之书,名《选择本愿念佛集》,以供高览。彼集之奥云:

不图蒙仰,辞谢无地;仍今聊集念佛要文,剩述念佛要义;唯顾命旨,不顾不敏,是则无惭无愧之甚也。庶几一经高览之后,埋于壁底,莫遗窗前,恐令谤法之人,堕于恶道也。

极重罪人,诽谤念佛;秘藏此书者,为止其谤罪也。《法事赞》亦言:

五浊增时多疑谤,道俗相嫌不用闻。

见有修行起嗔毒,方便破坏竞生怨。

如是生盲阐提辈,毁灭顿教永沉沦。

超过大地微尘劫,未可得离三涂身。

大众同心皆忏悔,所有谤法罪因缘。

纵使有人诽谤念佛,亦不须惊动,此是末法浊世罪人之惯习也,来世必定堕于地狱故,信顺之人,应思此逆缘,度彼罪人。

第十二,头光显现本地门

元久二年乙丑四月一日,上人于月轮殿讲赞念佛毕,退出之时,禅定殿下走降庭上,五体投地,礼拜上人,良久方起,噎泪而言:“上人头上显现金光,光明映彻,中有一宝瓶。”自尔时始知上人是势至菩萨之化身。

愚秃书写此篇,身毛为竖,双眼浮泪。凭哉!喜哉!为导浊世之我等众生,极乐之圣众假示凡夫,弘扬念佛之行。仰讨本地者,极乐世界之圣众也,往生净土之劝,有凭于念佛;俯访垂迹者,三昧发得之祖师也,专修念佛之教,无疑于往生。本迹虽异,化导是一。

摄念佛人,生于净土,恐后世之辈,谁不归此师乎!望极乐之类,何不信上人之释耶!

第十三,流罪归洛利益门

建永二年丁卯二月二十七日,依吹毛之谗奏,赐还俗之姓名源元彦,下远流之宣旨故,仰上人劝化之道俗贵贱,皆相悲叹!

上人容貌感悦而言:“源空蒙远流者,边土之化缘己熟故也,普化万机入念佛门,诚然所喜也。”慈悲誓愿之情现于外色,可尊可贵。

月轮禅定殿下为暂息离别之恨,于法性寺小御堂逗留上人一夜。

上人言:“会者定离,世之常也,非自今始,何深叹耶!宿缘不空,同坐一莲,净土再会甚近,今之别者暂时之悲也,犹如春夜之梦。信谤共为缘,先生者导 后,后生者访前;引摄之缘是净土之乐也。夫现生犹不疏远,何况同称名号,同一光明之中,同蒙圣众护念乎;同法最亲,不可徒然以为疏远。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者,住处虽隔,依然与源空相亲,源空亦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故;不事念佛之人,虽与源空并肩盘腿,亦与源空疏远,三业皆异故也。”禅定殿下悲哀迷心,未发一 言。

三月十六日,自法性寺向配所出发,配所者赞岐(今之四国)小根庄也。斯乃门弟住莲安乐不善之咎,亦由吹毛谗言,致无罪之上人,遭无妄之灾殃。

凡依谗言之诉而左迁之贤哲,上代非无其例:吾朝有役行者、菅丞相;中国则有一行阿阇梨、白乐天。此皆无罪,远住谪所。

夫权化善巧,凡智难测,信谤结缘,违顺蒙益。上人远赴配所,帝都如暗失灯,边土似盲得明;洛阳含悲,田舍怀喜。悲犹念佛,喜亦称名,悲喜俱劝善,大权化益诚巧,可尊可贵。

八月,虽下敕免之宣旨,犹不许往还洛中故,暂住摄津国胜尾寺,已过五年,蒙还归华洛之宣旨。建历元年辛未十二月十二日归入帝都,居住东山大谷净室。

犹如往昔释尊于忉利天九旬安居之说法终了,从天上之云来下时,人天大会欢喜供养;今上人溯自南海之波,道俗男女,各各争先延请供养,群参信众,一夜之中,千有余人。

虽闲居之室,贵贱贤愚来集闻法,犹如盛市。利益倍多,信仰日新。

第十四,临终念佛往生门

建历二年壬申正月二日,上人老病相侵故,日来不食,殊甚增气。凡此二三年以来,耳目稍衰,然往生期近,二根明利,见色闻声,无异盛年;见闻之道俗,无不为奇。自卧病席,不杂余言,唯谈往生之事,高声念佛不绝;虽睡眠间,唇舌尚动。

十一日辰刻起坐,向西合掌,高声念佛,闻人皆流泪;乃告诸门弟曰:“汝等高声念佛,今阿弥陀佛来矣!”因而赞叹念佛功德,并言:“但念佛者,无一人不往生极乐。”

二十四日酉时至二十五日巳时,高声念佛,其勇进也过于平生;弟子五六人轮番助音,道俗随喜,傍人惊赞。至午时念佛之声渐幽,而犹时时发出高声;至午 刻正中,披着年来所持慈觉大师之九条袈裟,头北面西,诵“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南无阿弥陀佛。”如眠息绝。音声止后,犹觉念佛,唇舌尚 动。于时春秋满八十。

第十五,没后顺缘利益门

上人灭后,八方遗弟,各各弘通上人之正义,念佛遍世,称名满国,不信者少,信者尤多;是上人权化之效,圣众护念之力也。或依上人劝化之书籍而信本愿往生极乐之道俗贵贱,年增日盛,念佛之繁昌,证于眼前。

爰禅林寺之静遍僧都,于上人灭后归《选择集》,成为一向专修念佛者。彼僧都虽是真言宗之贤哲,传承小野、广泽两流之明匠,然于净土法门有缘,舍彼宗归念佛门;此皆上人灭后之利益也。现证见闻,知化导之普。

第十六,没后逆缘利益门

上人左迁之时语予曰:“贫道流罪,更不叹苦,念佛之兴行于洛阳已久,今赴边鄙教化田夫野人,年来之本意也。但所痛者,源空所弘净土法门,乃是造恶凡 夫出离之要法故,无理之障难者,将被守护念佛之神祗冥道所遣责欤!”其后未经若干岁月,仅十年之间,发生承久之逆乱,天下骚动,天子行幸于北海之岛,号隐 岐院,谗臣讨败于战场,或有失命者,诚不思议也。

又后崛川院之御宇安贞元年丁亥六月二十一日,比叡山之徒众一同佥议言:“自专修念佛兴行于世,无人学习圣道诸宗;尔者可经奏闻,停废善导劝化之念佛 行法。总之,彼法门之兴起者,法然房为根本故,破却大谷坟墓,取源空尸骸流于鸭河。”如是议定,并经奏准。翌日山门使者来至大谷破坏庙堂。尔时京都守护, 修理亮平时氏,泄闻此事,遣兵御之;宇津宫入道亦领五六百骑驰援,守护庙堂。昔为名利侍卫关东之将军,今为菩提守护西方之上人。终于改葬坟庙,隐置嵯峨之 二尊院。路中守护之兵士二千余骑,前后围遶奉送。此则极重恶人无信顺之心故,暂结逆缘作来世引导之善巧方便也。

在世慈训,灭后法流,顺逆二缘,利益实广,不能具记,各任见闻。

上人入灭时,弟子生年四十六岁,数年积功,亲承净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