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念佛往生义

十二、念佛往生义

(《大正藏八十三册》二五四)

言“念佛往生”者,弥陀之本愿誓言:“念我名号之人,若不生我国者,不取正觉。”弥陀已成正觉,故念此名号者,必得往生。深信此誓,乃至一念,无有疑心者,十人十生,百人百生。虽修念佛,有疑心者,不能往生。世人之疑有种种:

或疑我身罪重,纵虽念佛,不得往生;

或疑我虽念佛,世务匆匆,不得往生;

或疑我虽念佛,心不猛利,不得往生。

此等皆因不知念佛功德,故起此疑。

亦唯罪障重故,为灭罪障,故勤念佛;不可疑罪障重故,念佛不得往生。譬如病重,故须服药;若因病重,而不用药,其病何时得愈乎?十恶五逆之人,亦依善知识之教,一念十念得往生。善导和尚言:“一声称念,即除多劫之罪。”故罪障虽重,不可疑念佛不得往生。

又,无善根故,若修念佛,即得无上功德;若余之善根多者,纵虽不念佛,亦有所依怙。然而,善导和尚劝言:“应信我身善根薄少,故乘本愿而念佛。”《大经》言:“一称名号得大利”,又言“即是得无上功德”;何况念念相续乎!故虽无善根,不可疑念佛不得往生。

又,虽念佛而心不猛利者,末世凡夫之惯习也,其心中非无乘托弥陀之心。譬如虽怀主君恩重之心,奉事之时,亦聊有懈怠之事;虽懈怠,非无知恩之心。念 佛尚不猛利,则何行可猛利乎?若因不猛利而一生空过者,临终时将如何?虽似不猛利,若有心修之,即是有志之征;既有此根芽,自能发心。故若因无有此心而空 过者,则虚生浪死,后悔莫及。尤其善导和尚言:“不简散动之机”,故不可因无猛利之心,而疑往生也。

又,世事匆匆,不得其暇者,正宜修念佛之行也,何以故?男女贵贱,不简行住坐卧,不论时处诸缘,修之不难,乃至临终,得其便宜,无如念佛。余行者, 本则世间匆匆难修;唯有念佛,不论在家出家,不论有智无智,念佛最为便利,虽世事障碍,念佛无不往生。总之,唯此念佛是无道心所堪之法也。若因世事难舍, 唯世事是务,而不念佛者,则此身无所凭靠,此心无所累积。

得难得人身,遇难遇佛法,无常念念至,老少皆不定,病来不预知,死近谁能觉;生死大事,应急预办也。

虽言念佛应具三心,亦不出此理也。

言“三心”者,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也。

“至诚心”者,“真实心”也,欣愿往生,称念名号,发自内心而行者,名至诚心也。若无此心,唯现外相,名虚假不实也。又,心中唯思不轮三界,心中唯 欲往生极乐,如是念佛,即得往生。故有外不见其相而得往生,有虽见其相,不得往生。此心但能熟思有为无常之境,而厌此身修念佛者,自然具足至诚心也。

“深心”者,“信心”也。信我身是罪恶生死之凡夫,信阿弥陀佛以本愿,必定引接众生,无有疑心。弥陀誓言:“念佛而不生者,不取正觉。”既然已成正觉,则称念者必得往生,如是信者,自然具足深心也。

“回向发愿心”者,所修善根,回向极乐,愿生彼国之心也;不可有别义。

三心之名,虽似各别;总之,唯在“一向专念”。一向凭托弥陀,称念佛名,不杂余事也。所以者何?寿命之长短,果报之深浅,此皆是宿业之报;与其徒然 祈祷佛神,不如一向任凭弥陀,无二心者,必转不定业,成为往生之决定业。若因祈祷无益之此世,而忘失大事之后世,则非本意。为后世故,念佛既是正定业,则 不可置之而修余行,故劝一向专念也。

然而,若因念佛即得往生,无有不足,因而不惮恶业;应行慈悲而不行,可勤念佛而不勤,如是之事,与佛教规相违也。譬如父母之慈悲,善子恶子,皆同养育;然于善子则喜,恶子则叹。弥陀怜愍一切众生,善人恶人,皆同救度;然而见善人则喜,见恶人则悲。

犹如良田下良种,宜为善人而念佛,此真实随顺佛教者也。

总之,应常念佛,心悬往生,期佛之引接。卧病临终时,此心不惊,唯望往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