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观无量寿经》释
《观经》者,说定善散善,而以念佛付嘱阿难尊者,言“汝好持是语”者是也。
第九之“真身观”言: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救度众生之愿,虽平等无差别,然无缘众生,不能利益,是故阿弥陀佛被平等之慈悲所催,为使光明普照十方世界,与一切众生悉皆结缘故,乃立“光明无量愿”,第十二愿是也。
又以名号为因,引接众生,为使一切众生普皆得闻故,于第十七愿誓言:
十方世界,无量诸佛,
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其次,于第十八愿誓言: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犹如释迦如来于此土宣说此愿,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同说之。
然则光明之缘者,遍照十方世界,无有不照之处;又十方世界无量诸佛,悉皆称赞名号,无有不闻之处。
“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正觉”之誓者,此之故也。
然则光明之缘与名号之因和合,蒙摄取不舍之益,不可有疑。是故《往生礼赞》之序言:
诸佛所证,平等是一;
若以愿行来收,非无因缘。
然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
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
又,欲使此愿永久救度众生故,立“寿命无量愿”,第十三之愿者是也。
总而言之,“光明无量愿”者,横为弘广摄取一切众生故也;“寿命无量愿”者,竖为永远利益一切众生故也。
如是因缘和合,摄取光明之中,又有化佛菩萨,常摄护此人,百重千重围绕;信心益加增长,众苦悉皆消灭。
又,临终之时,佛自来迎,诸邪业系,无能碍者。因众生临命终时,百苦交煎,身心不安,恶缘外引,妄念内催,境界、自体、当生之三爱竞起,第六天之魔 王,正当此时,显现威势,成为阻碍;如是种种障碍窥伺之故,是故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必定亲与菩萨圣众围绕,现其人前,第十九之愿者是也。
因此,至临终时,佛自来迎,行者见之,心中欢喜,如入禅定,当下乘坐莲台,直至赡养宝土。有此益故,言“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也。
又此《经》言:“具三心者,必生彼国。”“三心”者: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
三心虽区,取要而言,摄于“深心”。
善导和尚于《观经疏》释此而言:
至者真,诚者实。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
其“解行”者:“罪恶生死凡夫,依弥陀本愿,十声一声,决定往生。”如是解行,是真实之解而行。外现信本愿之相,内怀疑心,是不真实之心。
“深心”者,深信之心也。善导和尚释言:
一者决定深信:
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
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二者决定深信:
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
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始言“信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无有出离之缘”者,此即如同断善阐提之人也。如斯众生,一念十念,则出无始以来未出之生死轮回,往生彼极乐世界不 退之净土,故应起信心也。佛之别愿不可思议者,非凡心所测,唯佛与佛知之。依称念阿弥陀佛名号,五逆十恶皆生,有别愿不思议之力故,谁可疑之!善导和尚之 《观经疏》“深心释”言:
或有人云:汝等众生,旷劫以来,及以今生,身口意业,于一切凡圣身上,具造十恶、五逆、四重、谤法、阐提、破戒、破见等罪, 未能除尽;然此等之罪,系属三界恶道,云何一生修福念佛,即入彼无漏无生之国,永得证悟不退位也?
答曰:诸佛教行,数越尘沙;禀识机缘,随情非一。譬如世间人,眼可见可信者,如明能破暗,空能含有,地能载养,水能生润,火能成坏,如此等事,悉名待对之法。即目可见,千差万别;何况佛法不思议之力,岂无种种益也。
极乐世界中,水鸟树林,皆啭微妙之法,虽不思议,既信此等皆是弥陀愿力;何故独疑第十八“乃至十念”之愿乎?若总信佛说者,此亦佛说也。彼华严之三无差别,般若之尽净虚融,法华之诸法实相,涅槃之悉有佛性,谁不信哉!彼佛说也,此亦佛说也,何信彼而疑此乎?
夫三字之名号虽少,如来所有内证外用之功德,万德恒沙甚深之法门,皆悉摄在其中,谁可测量之乎?《观经疏》之《玄义分》释此名号言:
阿弥陀佛者,是西国正音,此翻无量寿觉。
无量寿者是法,觉者是人,人法并彰,故名阿弥陀佛。
又言人法者,所观之境,即有其二:一者正报,二者依报。
然则,始从弥陀如来,万德无漏所证之法门,直至观音、势至、文殊、地藏、龙树,乃至彼土菩萨、声闻等,所具事理观行、定慧功力、内证智慧、外用功 德,悉皆摄于三字之中。然则极乐界中,所有法门,有漏其一乎?然而,此三字名号,诸宗各以其宗之理而释之:真言者,释阿字本不生之义,出生四十二字,一切 法不离阿字之故,谓之功德甚深之名号。天台宗者,以空假中三谛、正了缘三义、法报化三身,如来所有功德,皆不出于名号故,谓之功德莫大之名号。如是,诸宗 各就其本宗所存之法,解释阿弥陀三字。今此宗之意者,真言之阿字本不生之义,或天台之三谛一理之法,或三论之八不中道之旨,法相之五重唯识之意,森罗万 法,悉皆广摄其中。极乐世界,一法不漏;然而非云必须如是体悟弥陀本愿之意,唯深信而称念者,必得往生也。
耆婆、扁鹊能治万病之药者,以诸草木和合而成药,病人虽不知此药以几分草几两木合成,然而服之,万病皆愈。所憾者,不信此药,唯思我病之重,何故此 药能治?因疑而不服者,则耆婆之医术,扁鹊之秘方,皆徒然无益矣。弥陀名号,亦复如是;若疑自己烦恼恶业之病极重,何故但称名号,即得往生?疑而不信,则 弥陀之誓愿,释尊之所说,亦成徒然,无其效验。唯应仰而信之,莫得良药,不服而死。往昆仑山,不取玉而回;入栴檀林,不折枝而出者,必贻后悔,宜自思量。
抑!我等旷劫以来,当遇佛之出世,亦遇菩萨之化道;过去诸佛,现在如来,皆是宿世父母也,多生朋友也。然而彼等已证菩提,而我等将依何远离生死乎?可惭可耻!可悲可叹!
本师释迦如来入众生大罪之山,隐邪见之林,誓愿摄取三业放逸、六情纵荡之人于我国中,教化令其度脱。若寻其如何发起度脱众生之誓愿者,乃于阿弥陀佛 因位时,名“无诤念王”,发菩提心,誓愿使众生过度生死,即弃国捐王,而发摄取众生之愿。释迦如来于其时名“宝海梵志”,是无诤念王之大臣,亦同发菩提 心,誓言“我必于秽土成正觉,以引导恶业众生。”此是其愿也。旷劫以来,诸佛出世,随缘鉴机,各度众生,数过尘沙。或说大乘,或说小乘;或弘实教,或弘权 教。有缘之机,皆得其益。
今释尊于五浊恶世,八相成道,怜愍放逸邪见之众生,无出离之期,开示我等而言:“从是西方,有极乐世界,有佛号阿弥陀,此佛誓言:‘乃至十念,若不 生者,不取正觉。’今已成佛,应当速念。出离生死,其道虽多,恶业烦恼之众生,能速离生死者,无过此法门也。”殷勤劝言:“切莫致疑,六方恒沙诸佛,亦皆 证诚也。”
释尊思惟:“我若久在秽土者,邪见放逸之众生,诽谤我故,反堕恶道。出现浊世之本怀,唯为众生说此一事,今已愿满,宜取灭度。”于是殷勤付嘱阿难尊 者:“好持此法,流通遐代。”即于跋提河之边,沙罗林之处,寿年八十之春天,二月十五之夜半,头北面西,而入涅槃。其时日月失光,草木变色;天龙八部,禽 兽鸟类,仰天而哭,伏地而嚎。
阿难目连,诸大弟子等,噙悲泣之泪,相议而言:“蒙释尊之恩,已过若干春秋,化缘已尽,黄金之身,顿然远离。或有世尊答我等之问,或有世尊无问而自 说;如今济度众生之方便,今向谁问?须结集如来之语,以传未来,并作遗物。”乃展多罗之贝叶,悉记一代之金言。三藏法师等翻译之,弘于汉土,传来本朝,诸 宗所学之一代圣教是也。
然而,阿弥陀佛示现善导和尚,出生于唐土,而言:
如来出现于五浊,随宜方便化群萌。
或说多闻而得度,或说少解证三明。
或教福慧双除障,或教禅念坐思量。
种种法门皆解脱,无过念佛往西方。
上尽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
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可谓释尊出世之本怀,唯在此事。若以“自信教人信,难中转更难;大悲传普化,真成报佛恩”而言者,亦可谓欲报释尊之恩,唯在此念佛一事也。若此生空过者,出离何时可期乎?应速发信心,过度生死。
“回向发愿心”者,各人应具之事也。闻国土之安乐,谁不欣慕乎!
善导和尚之意者:“极乐是报土,弥陀是报佛;然则未断惑之凡夫,以自力虽不能往生,以弥陀别愿之不思议力,罪恶生死之凡夫,一念十念,即得往生。”
然而虽愿生净土,而疑难得往生者,虑罪业之重故也。若依罪业者,一切众生皆不能往生也,若能往生者,皆依愿力也;既依愿力,何故以往生为难事乎?
夫弥陀建设净土者,愿力之成就故也,弥陀立誓言:“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依此愿所感得之国土,故此国土即是念佛众生当生之净土也。今依 此《观经》而言,五逆十恶之罪人,临命终时,始依善知识之劝,或十声、或一声之称念而得往生。然而我等,罪业虽重,不造五逆;行业虽疏,超过十声;临终之 前,得闻弥陀誓愿,深生信心,即是已得往生之人也。
又,菩提心者,诸宗其意各别,净土宗之意者,愿生净土之心,名为菩提心也。
又,念佛即是大乘之行也,无上功德也。
又,愿往生者,非为我身,生彼国之后,还来秽土,速度众生故也,此岂不契佛意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