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化赞章

第十章 化赞章

——弥陀化佛来迎,不赞叹闻经之善,唯赞叹念佛之行

《观无量寿经》云:

或有众生,作众恶业,

虽不诽谤,方等经典,

如此愚人,多造众恶,无有惭愧,

命欲终时,遇善知识,

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

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

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

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

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

至行者前,赞言:

“善男子,汝称佛名故,

诸罪消灭,我来迎汝。”

同经《疏》云:

所闻化赞,但述称佛之功,“我来迎汝”,

不论闻经之事。

然望佛愿意者,

唯劝正念称名,往生义疾,不同杂散之业。

如此经及诸部中,

处处广叹,劝令称名,将为要益也。应知。

私云:闻经之善非是本愿,杂业故化佛不赞。念佛之行是本愿,正业故化佛赞叹;加之闻经与念佛,灭罪多少不同也。《观经疏》云:

问曰:何故闻经十二部,但除罪千劫;称佛一声,即除罪五百万劫者,何意也?

答曰:造罪之人障重,加以死苦来逼,善人虽说多经,餐受之心浮散,由心散故,除罪稍轻。又佛名是一,即能摄散以住心;复教令正念称名,由心重故,即能除罪多劫也。

第十一章 赞叹念佛章

——约对杂善赞叹念佛

《观无量寿经》云:

若念佛者,

当知此人,是人中芬陀利华;

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

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同经《疏》云:

从若念佛者,下至生诸佛家以来,

正显念佛三味功能超绝,实非杂善得比类,

即有其五:

一明专念弥陀佛名。

二明指赞能念之人。

三明若能相续念佛者,

此人甚为稀有,更无物可以方之,

故引芬陀利为喻。

言“芬陀利”者,

名人中“好华”,

亦名“稀有华”,

亦名人中“上上华”,

亦名人中“妙好华”;

此华相传名蔡华是。

若“念佛者”,

即是人中“好人”,

人中“妙好人”,

人中“上上人”,

人中“稀有人”,

人中“最胜人”也。

四明专念弥陀名者,

即观音势至,常随影护,亦如亲友知识也。

五明今生既蒙此益,舍命即入诸佛之家,

即净土是也。

到彼长时闻法,历事供养,因圆果满,

道场之座岂赊!

私问曰:《经》云:“若念佛者,当知此人”等,虽约念佛者而赞叹之,释家何有云:“实非杂善,得为比类”,相对杂善,独叹念佛乎?

答曰:文中虽隐,义意是明。所以知者,此经既说,定散诸善,并念佛行;而于其中,独标念佛,喻芬陀利。非待杂善,云何能显念佛功超余善诸行,然则 “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者,是待恶而所美也。言“人中妙好人者”,是待粗恶而所称也。言“人中上上人”者,是待下下而所赞也。言“人中稀有人”者,是待 常有而所叹也。言“人中最胜人”者,是待最劣而所褒也。

问曰:既以念佛名“上上者”,何故不说于上上品中,至下下品而说念佛乎?

答曰:岂前不云:“念佛之行,广亘九品”,即前所引《往生要集》云:“随其胜劣,应分九品”是也。加之下品下生是五逆重罪之人也,而能除灭逆罪,余行所不堪;唯有念佛之力,堪能灭于重罪,故为极恶最下之人,而说极善最上之法。

例如彼无明渊源之病,非中道府藏之药即不能治;今此五逆重病渊源,亦此念佛灵药府藏,非此药者,何治此病。

故弘法大师《二教论》引《六波罗蜜经》云:“第三法宝者,所谓过去,无量诸佛,所说正法,及我今所说,所谓八万四千,诸妙法蕴,乃至调伏,纯熟有缘 众生,而令阿难陀等,诸大弟子,一闻于耳,皆悉忆持,摄为五分:一素咀缆,二毗奈耶,三阿毗达磨,四般若波罗蜜多,五陀罗尼门。此五种藏,教化有情,随所 应度,而为说之。若彼有情,乐处山林,常居闲寂,修静虑者,而为彼说素咀缆藏。若彼有情,乐习威仪,护持正法,一味和合,令得久住,而为彼说毗奈耶藏。若 彼有情,乐说正法,分别性通,循环研核,究竟甚深,而为彼说阿毗达磨藏。若彼有情,乐习大乘,真实智慧,离于我法,执着分别,而为彼说般若波罗密多藏。

若彼有情,不能受持契经、调伏、对法、般若,或复有情造诸恶业,四重、八重、五无间罪、谤方等经、一阐提等,种种重罪,使得销灭,速疾解脱,顿悟涅 般,而为彼说诸陀罗尼藏。此五法藏,譬如乳、酪、生酥、熟酥、及妙醍醐。契经如乳,调伏如酪,对法教者如彼生酥,大乘般若犹如熟酥,总持门者,譬如醍醐。 醍醐之味,奶酪酥中,微妙第一,能除诸病,令诸有情,身心安乐。总持门者,契经等中,最为第一。能除重罪,令诸众生,解脱生死,速证涅槃,安乐法身。”此 中五无间罪者,是五逆罪也,即非醍醐妙药者,五无间病,甚为难疗。念佛亦然,往生教中,念佛三昧,是如总持,亦如醍醐,若非念佛三昧醍醐之药者,五逆深重 病,甚为难治。应知。

问曰:若尔者,下品上生,是十恶轻罪之人,何故说念佛乎?

答曰:念佛三昧,重罪尚灭,何况轻罪哉!余行不然,或有灭轻而不灭重,或有消一而不消二。念佛不然,轻重兼灭,一切遍治;譬如阿伽陀药,遍治一切 病,故以念佛为王三昧。凡九品配当是一往义。五逆回心,通于上上;读诵妙行,亦通下下;十恶轻罪,破戒次罪,各通上下;解第一义,发菩提心,亦通上下。一 法各有九品,若

约品即九九八十一品也。加之迦才云:“众生起行,即有千殊,往生见土,亦有万别也。”莫见一往文而起封执。

其中念佛,是即胜行。故引芬陀利,以为其喻,譬意应知。加之念佛行者,观音势至,如影与形,暂不舍离,余行不尔。

又念佛者,舍命已后,决定往生,极乐世界,余行不定。

凡流五种嘉誉,蒙二尊影护,此是“现益”也。亦往生净土,乃至成佛,此是“当益”也。

又道绰禅师于念佛一行,立“始终两益”。《安乐集》云: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寿尽必生,此名“始益”。言“终益”者:依《观音授记经》云:阿弥陀 佛,住世长久,兆载永劫,亦有灭度,般涅槃时,唯有观音、势至,住持安乐,接引十方,其佛灭度,亦与住世时节等同,然彼国众生,一切无有睹见佛者,唯有一 向专念阿弥陀佛往生者,常见弥陀,现在不灭,此即是其终益也。

当知念佛,有如此等,“现当”二世,“始终”两益,应知。

342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