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特留章

第六章 特留章

——末法万年后,余行悉灭,特留念佛

《无量寿经》下卷云:

当来之世,经道灭尽,

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

其有众生,值斯经者,

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私问曰:经唯云“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全不云“特留念佛,止住百岁”,然今何云“特留念佛”哉?

答曰:此经所诠,全在念佛,其旨见前,不能再出,善导,怀感、专心等意,亦复如是。然则“此经止住”者,即“念佛止住”也。所以然者,此经虽有菩提 心之言,未说菩提心之行相。又虽有持戒之言,未说持戒之行相。说菩提心行相者,广在菩提心经等,彼经先灭,菩提心之言,何因修之;又说持戒行相者,广在大 小戒律,彼戒律先灭,持戒之行,何因修之。自余诸行,准是应知。故善导和尚《往生礼赞》释此文云:

万年三宝灭,此经住百年。

尔时闻一念,皆当得生彼。

又释此文,略有四意:一者圣道、净土二教,住灭前后;二者十方、西方二教,住灭前后;三者兜率、西方二教,住灭前后;四者念佛、诸行二行,住灭前后也。

一、圣道、净土二教,住灭前后者:谓圣道门诸经先灭,故云经道灭尽;净土门此经特留,故云止住百岁也。当知圣道机缘浅薄,净土机缘深厚也。

二、十方、西方二教,住灭前后者:谓十方净土往生诸教先灭,故云经道灭尽;西方净土往生,此经特留,故云止住百岁也。当知十方净土,机缘浅薄;西方净土,机缘深厚也。

三、兜率、西方二教,住灭前后者:谓《上生》《心地》等上生兜率诸教先灭,故云经道灭尽;往生西方,此经特留,故云止住百岁也。当知兜率,虽近缘浅;极乐虽远缘深也。

四、念佛、诸行二行,住灭前后者:谓诸行往生,诸教先灭,故云经道灭尽;念佛往生,此经特留,故云止住百岁也。

当知诸行往生,机缘最浅;念佛往生,机缘甚深也。加之诸行往生缘少,念佛往生缘多;又诸行往生,近局末法万年之时;念佛往生,远沾法灭百岁之代也。

问曰:既云“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若尔者,释尊以慈悲而留经教,何经何教而不留也?而不留余经,唯留此经乎?

答曰:纵令留何经,别指一经,则亦不避此难,但特留此经,有甚深意欤!若依善导和尚意者,此经之中,已说弥陀如来念佛往生本愿,释迦慈悲,为留念 佛,特留此经。余经之中,未说弥陀如来念佛往生本愿,故释尊慈悲而不留之也。凡四十八愿皆虽本愿,殊以“念佛为往生规”。故善导释云:

弘誓多门四十八,偏标念佛最为亲。

人能念佛佛还念,专心想佛佛知人。

故知四十八愿中,既以念佛往生愿而为“本愿中王”也。是以释迦慈悲,特以此经止住百岁也。例如彼《观无量寿经》中,不付嘱定散之行,唯独付嘱念佛之行;是即顺彼佛,故付嘱念佛之行也。

问曰:百岁之间,特留念佛,其理可然。此念佛行,唯为被彼时机,将为通于正、像、末法之机也。

答曰:可广通于正、像、末法,举后劝今,其义应知。

第七章 摄取章

——弥陀光明不照余行者,唯摄取念佛行者

《观无量寿经》云:

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

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

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

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同经《疏》云:

从无量寿佛,下至摄取不舍以来,

正明观身别相,光益有缘。

即有其五:

一明相多少,

二明相好多少,

三明光多少,

四明光照远近,

五明光所及处,偏蒙摄益。

问曰:

备修众行,但能回向皆得往生,

何以佛光普照,唯摄念佛者,有何意也?

答曰:

此有三义:

一明亲缘:

众生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

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

心常念佛,佛即知之。

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

彼此三业不相舍离,

故名亲缘也。

二明近缘:

众生愿见佛,

佛即应念,现在目前,

故名近缘也。

三明增上缘:

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

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

诸邪业系,无能碍者,

故名增上缘也。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

若比念佛者,全非比校也。

是故诸经中,处处广赞念佛功能,

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

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如《弥陀经》中,

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十方恒沙诸佛证诚不虚也。

又此经定散文中,

唯标专念名号得生,

此例非一也。

广显念佛三昧竟。

《观念法门》云:

又如前身相等光,一一遍照十方世界。

但有专念阿弥陀佛众生,

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摄护不舍,

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

私问曰:佛光明“唯照念佛”者,“不照余行”者,有何意乎?

答曰:解有二义,一者亲缘等三义如文。二者“本愿义”:谓余行非本愿,故不照摄之,念佛是本愿,故照摄之。故善导和尚《六时礼赞》云:

弥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

又所引文中言“自余众善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校也”者,意云是约净土门诸行而所以比论也。念佛是既二百一十亿中所选取妙行也,诸行是既二百一十亿中所选舍粗行也,故云“全非比校”也。又,念佛是本愿行,诸行非本愿,故云“全非比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