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日的“目的颤抖”
又到了年复一年的夏至日。有中医常识的都知道,冬至日、夏 至日应该好好休息,因为夏至一阴生,阳长至极,是阴阳转换的重 要节点,好好的将养休息,可使阴阳转换平顺,否则后半年可能都 会身体受影响,易得病,好比中午午时应该稍微午休,使一天里的 阴阳转换平顺,否则整个下午就会无精打采。
但是我却发现自从学了中医,了解到至日对于身体攸关甚 大之时,反而到这一天总会休息不好。或者猫啊狗啊叫吵得睡 不着,或者天气冷啊热啊睡不着,或者心里琢磨一件事什么的 睡不着……
今天在跟大家闲聊的时候我提起这个怪事,佛宣听了便说: “这不就是心理学上的目的颤抖嘛?”
“目的颤抖”?这名词我还是头一次听说,马上去问“百度 上师”——
“目的颤抖:也叫‘穿针心理’,心理学家们曾做过这样一个实 验:在给缝衣针穿线的时候,越是全神贯注地努力,线越不容易穿 入。一个人由于做事过度用力和意念过于集中,反而将平素可以 轻松完成的事情搞砸了。”
嗯,果然不错。
我就属于对夏至关注过度了,平时睡觉根本不注意的猫啊狗 啊叫声,冷啊热啊什么的,在这一天就特别扰人。本来想比平时睡 得更好,越关注吧,反而越是睡不好。尤其当年在学校那几年,一 到冬至夏至,整个校园笼罩的气氛下有声无声的都趴在你耳边说: 晚上一定得好好睡,早早睡哦,不然后半年可就毁于这一天啦!结 果呢,平时11点才睡,这一天8、9点便躺在床上,睡早了,并睡不 着,辗转反侧,不断地问自己:怎么还没着呢?你在想什么呢?你 怎么还醒着?喂!已经11点啦!你听,别人早就睡着了!你想让后 半年都毁在这一个晚上吗?……哎呀,一直问到两三点才迷迷糊 糊睡着,就算睡着了也是很浅的。第二天,整个人就都不好了……
目的性过强,反而让自己很紧张;太想休息好,反而就休息不 好。像近两年离开学医的环境了,身边这样的气氛变淡了,睡眠反 而好了很多。有时甚至干脆完全忘了还有这回事,在那一年的至 日睡得便呼呼的。
这个“目的颤抖”其实很普遍,我小时候曾有一次特别深刻的 感受。小学一次语文课上,老师教大家学查《新华字典》,教完后, 老师说:咱们比下赛,看看谁查的最快,冠军可得一个很好的笔记 本。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一些字,于是一声令下,全班到处都是“哗啦 啦”的翻书声,那时我就突然发现自己呼吸急促,手不停地抖,平时 十几秒就能查到的,怎么都查不到,甚至抖到字典不住地往地上掉。 四下里望望,原来不止我一个人这样,很多小伙伴们都这样。
信手拿起一个杯子喝水,这只是一个极其自然的动作,正常 情况下,脑子里根本不会分别整个动作过程,可如果你面前一个 摄像头对着你呢?可能有人便不那么自然了;人在拍照时会显得 不自然,也是这个道理,因为心中太想留下一张好看的脸在照片 上了;有些人对于考试,越逢大考越易发挥失常,亦是此理,太想 考好了,反而考不好。
其实古人也彻知此理,庄子的《大宗师》里说到一个寓言说: 一个博弈者用瓦盆做赌注,他的技艺可以发挥得淋漓尽致,百发 百中;而他拿黄金做赌注,则大失水准。庄子称之为“凡外重者内 拙”。太执著外物,内心便会变得笨拙。
目的颤抖,这个人类普遍的心理现象。以佛教来看,是因为 当心中执著某种外物或某一目的时,心中便起挂碍,有挂碍则有 恐怖,恐怖什么呢?生怕失败,生怕得不到。在中医上,七情中之 “恐”是对应五脏中的肾的,比如大的恐惧会伤肾气,而《内经》 又说:“肾之动在栗”(原文为:肝之变动为握,心之变动为忧, 脾之变动为哕,肺之变动为咳,肾之变动为栗)。人在恐惧的时候 会不由自主的颤栗(中医上很多和颤抖有关的病也都是从肾来论 治)。所以,目的颤抖就是这么来的,目的心越强,恐惧也越大,颤 抖的也就越厉害。
人生是由一念一念心,一个一个动作组成的。一念执着,一念 挂碍;一念挂碍,一念恐惧;念念执着,念念挂碍;念念挂碍,念 念恐惧;外重之者,身心便忧惧难安,反而越难达到自己的目的。
为什么有人一辈子过得都很焦灼,很紧张,不放松,不洒脱,不自 然?不得不说其人处于全然的目地颤抖之中。
因此,人若真心想过好生活,真心想达到目的,反而不能太看 重目的,反而需要看淡它,这看似像是悖论,但事实就是这样。人 生最佳的状态,不是像打了鸡血,高呼生命的目标和意义,高挥着 拳头跺着脚,自己给自己鼓劲。反而是平平淡淡,平平静静,坦然 安详,过一天算一天,好也罢,歹也罢,成也行,败也行。如此不 仅过得轻松自在,反而能将自我潜能发挥地淋漓尽致,丝毫不受 这种目的颤抖的影响,结果反而自然趋向于成功。正所谓——“我 本无心,有所期冀,无量成功,自然而至”。
古人又说:嗜欲重而天机浅。人如果太沉溺于现实的世界,目 的太多,目的性太强,心灵与世界毫无距离,便很难让心空灵,便要 日日呼吸也急促,手脚也颤栗,生活在严重的“目的颤抖”之中。
而念佛人的“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恰能保证一颗心与娑婆 世界保持一个不远不近的距离,得失荣辱,并不经心。一般人往往 会认为这样心态下的人太消极了,肯定过不好生活,其实恰恰相 反,念佛人的心情是释然放松的,身心是自然无畏的,每一个动作 都像信手拾起桌上的杯子喝水一般洒脱自然,做事就是做事,抱 元守一,专注不二,心无旁骛,不掺杂些许功利计果之心,故而其 能力的发挥是全然彻底的,当然也就比世间人更容易成就事功。 同时拥有虔诚念佛人和世间成功人士之双重身份者有很多,便是 其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