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观世音
1.近来常听《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唱诵,在听的过程中,总 是有一股莫名的感动,时而感觉到全身细胞都在颤动。
2.现在想想,我与佛教的缘分,也可说肇始于观世音菩萨。 最早可以追溯到小学三年级。那时候我一个同学的母亲是信佛的, 他脖子上挂着一个长方形的小塑料袋,正面写着“大悲神咒”,后 来这个同学把它送给了我。我常常打开看,里面是折页的,密密麻 麻地写着不知道什么意思的文字,然而彼时虽不知其义,但心中 感受到这是不一般的东西,似乎有什么说不清楚的秘密力量。那 背面还有一首偈子,我当时看了觉得有说不出的神圣感,读来非 常舒服,跟一般的文字迥然有异,就把它记了下来——“愿消三障 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到现在十几年间,信佛前,信佛后,这首偈子,始终没有忘记。
3.菩萨化现为女身,正在于显示慈悲之意。女人障重苦深, 最需慈悲拔济,菩萨化为同类身,以同事法摄受之。
4.佛教的本质不过是慈悲二字,而观世音菩萨正是慈悲的 化身。
5.有人说佛教还有智慧啊,我却认为,慈悲比智慧更接近佛
教的实质,慈悲本身就包含智慧,智慧的本质也就是慈悲。大势至 菩萨是智慧的化身,他和观世音菩萨同时为阿弥陀佛的侍者,但 论知名度,大势至菩萨远不及观世音菩萨。
6.任何人都喜欢慈悲的人,都愿意被慈悲,都需要慈悲,所 以任何人都与观世音菩萨有大因缘。
7.事实也正是如此。佛教是释迦牟尼佛创立的,但不知道释 迦牟尼佛名字的大有人在,而不知道观音菩萨的恐怕未有也。寺 院里可能没有别的佛菩萨塑像,但不可能没有观世音菩萨的塑像; 和观音有关的文学作品最多,电影电视剧最多,甚至被编成舞蹈; 有些地名直接以观音命名,如观音乡,观音山等等;世间甚至以观 音名作为商品名——铁观音茶。
8.这表达了众生内心最深处的普遍对于慈悲的诉求。
9.因此界名堪忍,有无穷的苦、灾难、疾病、所求不遂……乃 至生死大难;正因为有无穷的苦,才需要无尽的慈悲。
10.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火汤,火汤自消灭;我 若向地狱,地狱自枯竭;我若向饿鬼,饿鬼自饱满;我若向修罗, 恶心自调伏。这是何等的无畏!这是何等的威力!这是何等的自 在!这是何等的慈悲!观音菩萨不仅有大慈悲,更从大慈悲中涌出 无畏的大力量,正因为众生业力巨大,所以需要菩萨无尽的神力!
11.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
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
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
或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
鸠摩罗什大师翻译得真是太好了!字字精湛,句句传神,意蕴 丰富,深广无涯,每个字用得都那么的恰到好处,每句话都那么的 具有表现力,几乎使人身临其境,似乎让人在现场观看到这些奇 迹的发生。
听到这些地方,总是不觉让人全身汗毛直竖,五内俱震,这是 怎么样的惊心动魄、撼人心神?又是怎样戏剧性的一幕幕?
12.这样的神力、慈力、智慧力、无尽力、无畏力,让我很欢 喜,想到百年后,往生的我也与菩萨有一模一样的能力,向刀山, 刀山折;向火汤,火汤灭;向恶道,恶道消;让本该死的人能够活, 让不能活的人死不了。
13.菩萨中唯观音是千手千眼,这其实在极力表达着菩萨的 大慈大悲。众生太多,需要千眼照看,众生太苦,需要千手救拔。
14.与观音菩萨有缘就是与净土法门有缘。因为观音菩萨的 一切慈悲本领皆来自其师父——阿弥陀佛,“天冠化佛高千里,念 报慈恩常顶戴”,所顶戴者正是阿弥陀佛。
15.弟子以师志为己志,阿弥陀佛最希望众生闻其名,俱来其 刹(极乐世界)中。难道观音菩萨寻声救苦仅仅为了救护众生于急 难恐怖?
16.《般舟赞》一段文中,阿弥陀佛化身的善导大师曾以赞偈 这样写到观世音菩萨:
观音相好佛无异,慈悲救苦最为强。
般舟三昧乐,不违师教念弥陀。
救苦虽遥别世界,众生急念应时来。
或现声闻菩萨相,随缘乐见度众生。
悲心拔苦超三界,慈心与乐涅槃期。
随逐众生身有异,分身六道度时机。
礼念观身除罪障,直是发愿慈悲极。
一切时中缘法界,摄取六道现身中。
眼见耳闻心内事,寻声救苦刹那间。
天冠化佛高千里,念报慈恩常顶戴。
眉间毫相七宝色,色色八万四千光。
光光化佛菩萨众,遍满神通极乐界。
身作光明紫金色,内外映彻如明镜。
一切光明如璎珞,遍身交珞垂铃佩。
两手纤圆杂华色,恒将此手接众生。
举足千轮印宝地,下足金华满世界。
本住他方行坐处,触者即悟无生忍。
地前地上元无二,随根利钝超增位。
念念时中常得证,未得施功方得悟。
般舟三昧乐,毕命同生誓不退。
如此逍遥快乐地,更贪何事不求生?
救苦分身平等化,化得即送弥陀国。
众等咸蒙大悲力,碎身惭谢报慈恩。
17.善导大师的一句“救苦分身平等化,化得即送弥陀国”, 可谓道出了观音菩萨寻声救苦,大慈大悲往来娑婆的真实目的, 他是要以众生被救之因缘来教化成熟之,进而引发众生真实向佛 之心,引发真实念佛之心,终而往生到菩萨的师父——阿弥陀佛 的净土。
18.师徒二人,配合得异常默契。一个方便慈悲,善巧导引; 一个真实慈悲,予以真实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