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圣谛 75.问:佛教的基本教义是什么?
答:佛教的基本教义,概括地说就是四圣谛:苦、集、灭、道。“四圣谛”亦称“四谛”,“谛”即真理。人生可以总结为四条真理:人生是苦——苦谛;苦是由众生的迷惑和不良行为所集起的——集谛;苦是可以消灭的——灭谛;有很多灭苦的方法——道谛。
苦谛、集谛说明人生的本质及其形成的原因,灭谛、道谛指明人生解脱的归宿和解脱之路。
佛教经典非常繁多,都不超出这四圣谛。
76.问:人生都有哪些苦呢?
答:佛在经中常提到人生八苦:
生苦——做胎儿时,暗无天日,寒热挤压,不能自在。出生时如山夹体,十分痛苦。
老苦——年老之时,耳聋眼花,腰弯背驼,牙齿脱落,浑身是病。
病苦——生病之时,身形疲乏,心力交瘁,欲脱不能。
死苦——将死之时,犹如活牛剥皮、生龟脱壳、风刀解体,气闷神暗,痛若油煎。
怨憎会苦——互怨互憎的人偏偏要碰头。
爱别离苦——相亲相爱的人偏偏要分离。
求不得苦——一心追求的东西偏偏求不到。
五阴炽盛苦——被炽盛的身心烦恼所缠缚,不能出离。“五阴”即“五蕴”:色、受、想、行、识。即组成身心的物质和精神元素。
佛经亦有三苦之说:
苦苦——由寒热、饥渴、疾病、打骂、劳役、灾难等苦缘所生之苦。
坏苦——乐境遭到破坏,使先前的快乐顿时转为感伤、失落、寂寞等痛苦。
行苦——一切世间事物(佛教称为“有为法”)皆迁流变灭,给人以空虚、不安定的逼迫之苦。
人生最根本的苦即无常。身心皆念念生灭、不可常住,这与人类本性趋求常乐的意趣相违。
77.问:人生的苦是怎么来的呢?
答:这就是“四圣谛”的第二“集谛”。分析众生苦恼的原因,大体可概括为“因惑造业,因业受苦”。
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由多种因素集合而成的。众生也是物质元素和精神元素的结合体,和世间万物一样,处在无休无止的变迁之中。但众生不明此无常之理,在颠倒迷惑中妄求永恒的快乐。然而世间的一切又是无常的、不可执著的,矛盾的结果使众生产生各种妄念(惑),从而造作各种自私自利的行为(业)——恶业;累积恶业的结果,必然使众生在今生或未来世承受应得的恶果(苦)。众生就这样生生世世流转在不同的生命形态之间。在每一期生命的流转过程中,本有的生死苦恼使众生恶念加重、颠倒日甚,新造的恶业又进一步加剧了生死烦恼,如此恶性循环,无有了期。
78.问:佛教经常提到“业”这个字,它和“事业”是不是一个意思?
答:不是,“事业”是现代名词。“业”的本意是“造作”,指的是人的一切身心活动,包括身、口、意三业,即:身之所作(身业)、口之所言(口业)、意之所念(意业)。任何一个细小的动作、语言、念头,都是种植业因,都有牵引未来果报的力量,这就是“业力”。所以,也可简单地说:众生受苦,是由于业力的牵引。
79.问:人生的苦可以消除吗?
答:完全可以。这就是第三“灭谛”。如果众生从颠倒迷惑中醒悟过来,致力于熄灭烦恼的正道修行,停止一切导致生死烦恼的身心行为,即可最终达到超越时空、超越轮回、不生不灭、寂静安乐的涅槃境界。
80.问:怎样灭苦?
答:这就是“道谛”的内容,即解脱之路、通向涅槃之路。修道是证果的唯一途径,若想达到寂灭涅槃之果,必须力行止息烦恼妄念的三学、八正道等无上法门。
三学即:戒、定、慧。
戒,即防非止恶,恪守佛陀所制定的各种戒律,从谨慎身口二业入手,首先防止妄念发动为身业、口业。
定,即息虑静缘,内心寂然不动,则妄念自然停止增长。众生的病根在于终日动乱,必须以定来对治。
慧,即断惑证真,证得与真实相应的智慧。智慧现前,观照无碍,方能彻底断除妄念。
戒定慧三者相资相成,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戒定慧修行圆满,烦恼习气自然根除。
戒定慧三学是自力修行解脱生死的通途方法。
释迦牟尼佛为怜悯戒定慧无法修行圆满的众生,慈悲开显了解脱生死的特别方法——净土宗念佛法门,众生称念佛号、乘佛愿力(凭靠他力救度)往生净土,同样可以熄灭烦恼、得证涅槃。
八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正见——正确的见解。依四谛之理看待事物。
正思惟——正确的思考。依四谛之理思考问题。
正语——正当的言语。远离一切虚妄之语。
正业——正当的行为。断除一切邪业。
正命——正当的生活方式。顺于正法而活命。
正精进——正当的努力。一心专精,无有间歇。
正念——正确的观念。以真智忆念正道,心无邪念。
正定——正确的禅定。依正见进入清净无漏之境。
81.问:这么多名相,一时不易记清,有没有个根本原则?
答:四圣谛所依据的根本原理,就是缘起法则。佛教的所有教义都是从缘起法则这个源泉所流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