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概说(上)

《无量寿经》概说(上)
各位法师慈悲,各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三称)
本次“佛一”要和大家研讨的内容是《无量寿经》概说。

《无量寿经》是净土三经之一,也是净土三经中最根本的经典。所谓净土三经,就是《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经》和《佛说阿弥陀经》。在三藏十二部经典当中,释迦牟尼佛说到有关阿弥陀佛或极乐世界的经典,统计起来就有二百多部。譬如《法华经》、《华严经》、《楞严经》、《悲华经》、《涅槃经》¨等,都有说到极乐世界,也有介绍到阿弥陀佛。但是,这二百多部的经典都不是我们净土宗主要依据的经典,净土宗主要依据的经典就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这三部经典。我们是修学净土法门,根本依据的经典有所谓:“正明正依”、“旁明正依”、“旁明旁依”。

“正明正依”,就是指这部经典的主要内容,是在说明阿弥陀佛的救度,以及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所以我们就将它做为主要的依据,这叫做“正明正依”。净土宗“正明正依”的经典,就是这三部经。

“旁明正依”,就是指这些经或论注,虽然不是专门在解释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但是它的重点、核心,却是围绕着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这样虽然是旁明,但从外围来解释,仍然归属在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所以也可以做为正依,这叫作“旁明正依”。

“旁明旁依”,就是说这些经或论注,虽有提到但不是主要在说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像这样也可以作为净土三经的补充参考,因此叫做“旁明旁依”。

这部《无量寿经》在历史上,从后汉一直到北宋初期,共有十二种翻译本,也就是有十二位三藏法师、高僧大德翻译过,所以共有十二种版本。但是,因为战争或者流传年代太久,其中有七部已经遗失,现只存留五部,这叫做“五存七缺”。在尚存的五部之中,我们所依据的法本是曹魏时代的三藏法师康僧铠所翻译的。这部《无量寿经》分为上、下二卷,经题虽是六字,但也可简称为《大经》、《大本》,或《寿经》,因为它是二卷,所以也称为《双卷经》。

经过学者的研究,认为《无量寿经》,并没有十二种翻译,其中可能有重复的,不过,不管有无重复,现在实际所留下来的就是五种。传说会有十二种之多,可见这部经在历史上是经过很多次的翻译,多次的翻译表示这部经很受重视,而且这部经在当时的印度,是经过佛陀多时、多次的开讲,所以有很多人在传诵,因此,翻译的人多、翻译的版本也多。

现在所流传的这五部《无量寿经》,它的经名各有不同:最早是后汉时代所翻译的叫《大阿弥陀经》;第二本是《无量寿清净平等觉经》;第三就是现在我们所依据的,康僧铠翻译的《佛说无量寿经》;第四则列在唐朝时代所翻译的《大宝积经》之内。《大宝积经》里面有一会叫做《无量寿如来会》,仍分为上、下二卷,这《无量寿如来会》和《无量寿经》的内容是一样的;第五是北宋时代法贤三藏所翻译的《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总共有这五部。

对净土其他的经典来说,《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是“根本经”,其他的经叫做“枝末经”,而《无量寿经》是根本经中的根本经。《观无量寿经》是《无量寿经》的开展,《阿弥陀经》是《无量寿经》的结论;《无量寿经》主要是在说阿弥陀佛成佛的因和果,以及众生往生的因和果。论《无量寿经》的根本,就是在讲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大愿,这四十八大愿之中,第十八愿是根本愿,也叫作愿王,因为有四十八愿的开展,所以才有《观无量寿经》的发挥,最后才有《阿弥陀经》结论性的经文内涵。

这五种《无量寿经》的翻译本,若互相比较,到底是哪一本较优秀?当然,就是现在我们所依据的这本康僧铠翻译的《佛说无量寿经》,因为它最为详细、最为完整。

日本有一位凝然法师,他有写一篇文,叫做《净土法门源流章》。在这篇文章里就说:“虽有五本,中国、日本,世多依行、读诵、讲敷、造疏、述义、举世竞玩者,只‘康僧铠’译《无量寿经》而已。”这段文的意思就是说,不论中国也好、日本也好,在历史上高僧大德所依据、所读诵,或是所用来讲演、用来注解的,都是依据康僧铠的《佛说无量寿经》,而不是依据其他四部的《无量寿经》;也就是说,虽然有五本,但历史上高僧大德都是依据康僧铠所翻译的这本,所以是最优秀、最完整、最详细的版本。

其次就是唐朝时代菩提流支所翻译的《无量寿如来会》,接着是北宋时代法贤三藏所翻译的《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最后就是汉朝以及东吴所翻译的其他二本,也就是《大阿弥陀经》以及《无量寿清净平等觉经》。

这五部经的差别,是以经文内容是否完整为主,若将康僧铠翻译的《佛说无量寿经》,和其他版本比较,当然也不是百分之百的齐整、完备。但是和其他四部《无量寿经》比较起来,就已经是最完整了。

所以自古以来,我们净土宗的高僧大德、历代的祖师,都选定康僧铠的《佛说无量寿经》作为主要的依据,并以其他四部经,做为补充的解释;也就是说,这本《佛说无量寿经》没有讲到,但其他四部经有说到的,就参酌其他四部经来补充。

但是,它的骨干还是《佛说无量寿经》,以此作为根本的原则和依据。其他四部经所说,若是和《佛说无量寿经》有所不同,就以《佛说无量寿经》为根据、标准。因此,我们现在修学净土宗,不管是出家众、在家众,当然也要像历代祖师大德一般,以康僧铠所翻译的《佛说无量寿经》作为我们研究教理的标准。然后,再参考其他四部经作为补充。

近代,约一百多年前,在印度北方的尼泊尔,有发现到梵文本,也就是印度原文的《无量寿经》。但是,这部印度文的《无量寿经》,没人知道它是在什么时代所写成的。

现在,有很多学者在研究,约一百二十多年前的1894年,英国有一个马克斯穆勒Max Muller博士,将这部梵文本的《无量寿经》,翻译成英文,收录于《东方圣书》第四十九卷;又在一百零七年前的1908年,日本也有一位南条文雄博士,将这印度的梵文本翻译成日文。

但是,这部印度梵文的原本,和现存的五部汉文本来比较,仍有很多缺漏的地方,甚至也比唐译的《无量寿如来会》逊色,所以,还是康僧铠所翻译的《佛说无量寿经》比较完整、齐备,文句也较优雅。因此这本梵文本也不能作为我们净土宗教理的基础和标准;总之,五本汉文的翻译本和这部印度梵文的原本合计六本,在这六本之中,我们的依据还是比较完备的《佛说无量寿经》。

因此,我们这个法脉的祖师:像昙鸾大师、道绰大师、善导大师,全部都依据康僧铠的《佛说无量寿经》。乃至其他各宗、各派的高僧大德,他们在研究净土的教理,在引用《无量寿经》的时候,一样也是依康僧铠所翻译的《佛说无量寿经》作为根据。因此,这部经就是我们净土宗,净土三经的根本经。

为什么历史上会有十二种的翻译本?为何现存的六种版本中内容有同、也有异呢?表示这部经在印度就有很多时代、很多地方、很多人,都在课诵、在传持。在古代,都是口耳相传。等到有文字记载,是在好几百年以后,因为经过长久的时代,也经过这么多人的传诵。所以在传授、记录的过程中,版本多内容难免就会有不同的地方。

不过,它的核心、它的宗旨,彼此之间,并没有多大的差别。也就是说,这六部《无量寿经》都在说极乐世界依报、正报的庄严,都在说阿弥陀佛慈悲、平等的救度,都没有离开这个根本和宗旨。

《佛说无量寿经》分上、下二卷,上卷的文字,包含经题总共有八千三百八十二字,下卷有九千零五十二字,总共是一万七千四百三十四字。就这版本而言,因保存的地方不同,在文字上,也有几个字的差异。譬如《大藏经》的刊本,以及我们现在的流通本,甚至韩国的《高丽藏》,我们中国的《龙藏》,这些藏经的文本中,可能在某些地方,文字会多一字或少一字。就像《无量寿经》“发起序”里的《释迦出世本怀文》,其中有一句“欲拯群萌”。有的版本是“欲拯济群萌”,多一“济”字,其实“拯”也好、“拯济”也好,意思都一样,就是救度的意思,只是字句的差别。

现在开始介绍《无量寿经》概要,略分十段来作简介:

一, 如来出世本怀经;

二, 弥陀因地之发愿;

三, 弥陀因地之修行;

四, 弥陀果地之庄严;

五, 众生往生之因果;

六, 释尊劝诫恶行善;

七, 释尊诫信疑得失;

八, 释尊劝往生极乐;

九, 释尊嘱流通念佛;

十, 释尊使此经独留。

先以这十段文简略介绍整部《无量寿经》的概要,然后再举出五段重要的经文,因为这十段文只是简略的介绍,但是,它重要的经文,则必须另外再做较详细、慎重的解说。重要的经文有五段,就是:

第一、释迦出世本怀文

经文说: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第二、第十八愿愿文

第十八愿是“念佛往生愿”,也是四十八大愿的根本愿,总共有三十六字: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这第十八愿文在整个《无量寿经》上、下二卷之中,是最为重要、最根本的,所以,我们也要特别来研讨。

第三、第十八愿成就文

总共四十字,和根本愿第十八愿有同样的重要性,经文说: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第四、《无量寿经》付嘱流通文

是释迦牟尼佛,付嘱弥勒菩萨的“流通文”,这段“流通文”和第十八愿的“成就文”,也同样重要,因为,这段文等于是第十八愿的归结,说明第十八愿的功能、力用,总共三十二字,经文说: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第五、《无量寿经》特留之文

当《无量寿经》快要结束的时候,释迦牟尼佛以非常慈悲、恳切的心,告诉我们,即使到了法灭时代,也就是末法万年以后,所有的经典,三藏十二部经的教法都消失了,连三宝的名称,三界六道、因果轮回的教理也完全没有人知道了。那时候,释迦牟尼佛为了悲愍轮回众生未得解脱。因此,特别以他的神通愿力,将这部《无量寿经》流存在世间,使它永远存在。所以这段文就《无量寿经》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段文说:

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

释迦牟尼佛慈悲哀愍,特别将这部《无量寿经》单独流传在世间百岁,文面上是一百年的时间,但是这“百”,不是数目字十、百、千、万的百,而是指长久的意思,所以在《无量寿如来会》就说“永住不灭”,将这部经永远流传存在世间、不使消灭。在梵文本也说:“一直流传,不使它消灭,让众生可以得到最高的利益。”

这一次的“佛一”,我先简略的分为十段来简介《无量寿经》。

第一、如来出世本怀经

每一部经开始,都有〈序分〉,接着是〈正宗分〉和〈流通分〉。序分可分为二种:一种叫〈证信序〉,另一种叫〈发起序〉。证信序就是在证明这部经确实是佛所说的,它有时间的证据、地点的证据、听众的证据,以及对机众,纪录者的证据,这叫做证信序六成就。

“证信序六成就”即是“闻、信、时、主、处、众”。“闻”就是指阿难尊者,他亲身听佛所说《无量寿经》的内容,所以是可以相信且无需怀疑的,这叫做“闻”和“信”,再来就是“时”,就是某一个时间,“主”是指释迦牟尼佛,他是主要的讲说者,“处”是在某一个处所,“众”是对大比丘、大菩萨等这些大众所说的,这叫做“闻、信、时、主、处、众”。

凡是每一部经的开始,都有“证信序六成就”,那《无量寿经》的“证信序六成就”,是怎样说呢?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又与大乘众菩萨俱¨。

我闻就是“闻”,如是就是“信”,一时就是“时”,佛住王舍城,就是“主”和“处”,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大乘众菩萨的众菩萨,就是“众”。

这里的菩萨众,都不是普通的人物,也不是小乘的菩萨,全都是大乘的菩萨,经文形容说:“来会菩萨,皆遵普贤大士之德,具诸菩萨无量行愿,示现八相成道之化仪。”也就是说,来听释迦牟尼佛解说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四十八大愿,以及解释极乐世界如何庄严的这些菩萨众,都和普贤菩萨一样,能以大愿行,示现八相成佛,并倒驾慈航来救度众生。因此,这些菩萨都可以和释迦牟尼佛一样显化成佛来救度众生,像这样的大菩萨都来参加这次会座,都来听释迦牟尼佛解释阿弥陀佛的慈悲救度。

接下来有几句经文可以让我们体会到阿弥陀佛主动、平等、无条件的要将功德惠赐给我们,要消除我们业障的殷切之心。这几句经文,我们若铭记在心中,好好的体会,就可以领悟到阿弥陀佛的慈悲,以及阿弥陀佛和我们的关系。让我们在修学净土法门时,能够很安心、很法喜的来称念这句阿弥陀佛的名号。

这些经文我将它分为五句,就是:“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荷负群生,为之重担”、“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如纯孝之子,孝敬父母”、“于诸众生,视若自己”。

“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弥陀是我不请之友。这些菩萨全都是学佛的悲心、学佛的风范,佛的悲心就是“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庶类就是指我们罪恶生死凡夫,佛,是非常尊贵高尚的,不是我们凡夫有资格可以和他并肩同行、平起平坐、可以和他做朋友的。因为我们不是罗汉、也不是菩萨,我们不够资格,因为我们是在六道中轮回,贪、瞋、痴具足、烦恼、业障深重的凡夫,哪够资格和佛作朋友呢?当然也不知道有佛愿意来和我们做朋友,但是,佛却不嫌弃我们,主动来找我们,要来和我们做朋友,要来救拔我们,这叫做“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

“荷负群生,为之重担”,弥陀为我荷负重担。佛主动来作我们罪苦众生的朋友,既是朋友,朋友有互通有无,甚至共患难同甘苦的情义。我们众生有担不起的重担,他替我们担起来。我们众生有什么担不起的重担?我们有生生世世以来杀生的重担,生生世世以来我们都曾杀过生,杀鸡、杀鸭、杀猪、杀牛、杀鱼、杀鸟,甚至杀人,而且所杀之众生不计其数。

请问莲友,我们有杀生过吗?(有),我们有杀过人吗?这世我们没有杀过人,但是,旷劫以来、在生生世世的轮回中,我们曾杀过人,而且,让我们所杀的人,不管是善人、恶人,都不计其数。同时我们也不计其数的偷盗、毁谤及侮辱对方。也就是杀、盗、淫、妄,这四种根本的罪业,我们都曾不计其数的做过,所以罪业非常沉重。

请问,从小到现在,我们有说过谎话吗?(有),曾说过别人的是非吗?(有),有拿过不应该拿、赚过不应该赚、有借而不还吗?旷劫以来这些都不计其数,这种业重不重?(重),我们担得起吗?(担不起),所以我们的结果会在哪里?在三恶道里。即使离开三恶道,出生在人间或者天上,如果这些业还没有还清,永远都会在六道中来来去去无法出离。想要出离六道就必须要将这些业还完,或者要勤修戒定慧,等完全熄灭了贪瞋痴,才不会被这些业所障碍。

因为我们今天所做的功德,无法抵偿昨天以前的罪过;今世所累积的修行,无法抵偿过去无量世的罪业,所以我们担不起、也还不完。现在阿弥陀佛要来做我们的朋友,要来担我们的重担,为我们负责、替我们还业债,这叫做“荷负群生,为之重担”。

“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弥陀施我不请知法。将这些我们不知道要去追求的弥陀救度之法,主动介绍给我们,推荐给我们。当我们没有能力、买不起、无法接受时,他就不讲条件,白白送给我们、布施给我们、惠赐给我们。这叫做“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

“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弥陀孝我如其父母。这些可以显化成佛的菩萨,他们都效法阿弥陀佛,因此,他和我们众生是什么关系?他以什么姿态来对待我们众生呢?就是以“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的关系,将我们罪恶生死轮回的众生,当做他的父母,而以很诚心、很纯朴,出自内心真诚的来孝顺我们。对我们非常的孝、非常的顺,随顺众生、孝敬众生,比孝子孝顺父母还要超越百倍、千倍以上的孝。所以我们虽然恭敬诸佛菩萨、礼拜诸佛菩萨、供养赞叹诸佛菩萨;但是,诸佛菩萨也是在供养着我们、孝顺着我们,以不请之法,来惠赐给我们。

“于诸众生,视若自己”,弥陀视我如他自己。就是说这些菩萨进一步将我们十方众生,看作他本身,所谓“视人如己,爱人如己”。还在因地的菩萨都以这种心态来对待众生了,何况已经成佛的阿弥陀佛。所以,阿弥陀佛他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全都是出自内心的真诚、是自自然然,没有任何造作的。

以上说到《无量寿经》的证信序,接下来要简略的介绍发起序,这部经发起的因缘。也就是佛为什么要说这部《无量寿经》?他的动机与目的,这叫做发起序。发起序就每一部经来说,都有不同的因缘,《无量寿经》发起的因缘不是小因缘,是有非常殊胜的大事因缘,所以佛才讲这部《无量寿经》。

《大智度论》说:

譬如须弥山,不以无事,及小因缘,而能令动,佛亦如是,大因缘故,而有所说。

佛陀每天的生活,除了说法,就是处在寂静、禅悦之中:因为佛时时刻刻都安忍于“真如实相”之境,内心非常寂静,既不起烦恼以及妄想杂念,也不受外界色、声、香、味、触、法、顺境、逆境等种种因缘而浮动,所以,恒处在寂静之中,要不然,就是说法,而且说法必须要因缘具足,他才会开金口,恒顺众生讲经说法。

佛是在什么因缘之下,来说这部《无量寿经》呢?经典中说,在一万二千位的大比丘,以及无量的大乘菩萨众聚会的时候,释迦牟尼佛特别显现出一种非常庄严光彩的相貌,而且充满着非常欢喜的心情。

当时的阿难尊者,是释迦牟尼佛的侍者,有二十五年的时间,都跟随在佛的身边,凡是佛所讲说的经法,阿难尊者都亲身听闻,他的记忆力很好,可以说过目不忘,而且也是经耳不忘,只要一听闻,就永远不会忘记。

那个时候,阿难尊者觉得很特别,感觉有很大很重要的事即将要展现,他就问佛陀说:“自从做您的侍者以来,我从来不曾看过释尊您的面容像今天这么光彩、心情这么喜悦,是不是佛陀您要来显示救度众生的大愿、以及开讲救度众生的大法呢?”

那时,释迦牟尼佛非常称赞阿难尊者,说:“你真是有智慧,可以把握机缘,来问我这个问题,你这请法的功德,胜过供养一恒河沙的阿罗汉。因为你的请问,让我来开示阿弥陀佛主动、积极、平等救度众生的法门。这个法可以使十方众生,得度生死轮回,并快速成就佛道。”赞叹阿难尊者之后,释迦牟尼佛就在这机缘之下,在这些大比丘、大菩萨聚会的场合之中,开示了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妙法。

《无量寿经》的发起序,有一段文,它的核心、重点就是在说,释迦牟尼佛乃至十方诸佛,出现在世间的目的。这段文叫做《如来出世本怀文》,总共有三十二字,请大家合掌随我念: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这段《如来出世本怀文》是发起序的主旨。因此,这部《无量寿经》也叫做《如来出世本怀经》。

这三十二字经文的内涵,非常的深奥,非常的重要。尤其是最后两句,“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总共十一字,也有经本说是“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减一字,总共十字,但是,意思相同。

这两句经文是在说明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出现在这世间,他的目的在哪里?动机在何处?所以非常重要,也可以说是整个佛教、整个净土宗的基础。因为有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怀,才开演出净土法门的教理,才能让我们在这一世得到安心,来世能往生极乐世界,不久就可以成佛。

我们不论出家众也好、在家众也好,学佛的目的就是要成佛。所谓学佛、成佛,就近程来说,先要脱离三界六道轮回;以究竟的目标来讲,则是要成佛;若以圣道自力法门而言,单单解脱生死轮回就非常困难,即使有能力脱离三界六道轮回,但要成佛,仍须经过三大阿僧祇劫考验,而且这是要从他可以降伏烦恼、断除见惑算起,要不然,都在六道里轮回,解脱无望。

唯有我们净土门依靠阿弥陀佛的力量,决定可以在今生今世脱离三界六道轮回,往生极乐世界。我们看康僧铠所翻译的《无量寿经》,就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了解这个道理,让我们修学净土的人,对于念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这件事,有信心,得安心。而没有任何不肯定或任何模棱两可的疑虑,可以非常清楚、非常确定的,我们今生今世就决定往生极乐世界。

简而言之,使人往生极乐世界不仅是释迦牟尼佛的本怀,也是释迦牟尼佛出现在这世间,讲经四十九年说法三百余会的目的,更是我们学佛、修行的目的。

就佛门弟子来说,我们人生的目的,就是要利用此身来脱离六道轮回。因为,若没得到人身,就无法听闻佛法、进而依靠佛法来解脱轮回。现在这地球上,有七十亿左右的人已经得到人身,但是假使没有学佛,仗佛愿力来脱离轮回,那这些人要等到何生何世才能永离苦海?岂不是这无穷无尽的生死轮回将一直持续下去?

所以我们人生的目的、我们学佛的目的、我们出家的目的、我们修行的目的,全都是为了要了脱生死、成就佛道这一件事。而了脱生死、成就佛道,是世间上最困难的事情。但是,如果依据《无量寿经》所说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救度之法,就“只要念佛”。

只要念佛,今生今世就决定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一旦往生极乐世界,自然就能快速成佛。这些道理,全都在康僧铠所翻译的《佛说无量寿经》里。

所以其他人翻译的净土经典,只能参考,不能做为依据。若没有依据康僧铠所翻译的《无量寿经》,而依据其他的经典,或者根据现代人所编辑的会集本,那我们就不能得到安心和信心了。再者,因为这会集本,已经将五部的经典,尤其是康僧铠这部《佛说无量寿经》,整个体系、整个组织架构,以及逻辑顺序,全都打乱了。

若是康僧铠这部经,教理的组织架构,就非常清楚完整,说出只要念佛就必定往生,无丝毫掺杂、不混乱,而且四十八愿的愿文和成就文,可以说是两两相对,非常符合因和果。但是,现在的会集本,在这方面都已经混乱、模糊,看不出了。所以希望我们净土宗的行者,必须依据康僧铠的《佛说无量寿经》,不要依据凡夫编纂的会集本。
这发起序是在说明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耆堀山(也就是灵鹫山),进入大寂定,显现殊胜的颜貌,也就是在显现和阿弥陀佛一样的威严、慈祥的庄严相,展现着非常欢喜、非常满足的心情。也好像只要把这个法说出以后,他一生的任务就完成了一般。因此,这段文叫做《如来出世本怀文》,这部经叫做《如来出世本怀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