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往生论》与《易行品》
在净土教理史上,天亲菩萨《往生论》为龙树菩萨《易行品》之连续,但更为鲜明、更为系统。
单从题名可见两部教著特色不同之一斑。一标显“易行”为旗帜,明大乘菩萨道此土现生入不退转地有难有易,应当舍难取易,归入弥陀本愿称名,进而求生弥陀净土;
一直明“愿生”为宗旨,示一心归命,起五念门行,毕竟得生。也就是《易行品》采取的是含蓄的方式,做渐进式引导;
而《往生论》 (愿生偈) 则是直露无遮地宣示净土门的本旨。至于二者的本质,完全一致,不论“易行”还是“愿生” ,都以“弥陀本愿称名”为教体。
又从行法上,龙树菩萨本愿取意文简单列明“念我”“称名” “自归” ,没有作详细的解释。天亲菩萨在《往生论》则将之系统展开为五念门行,并赋予种种理论。
由本愿取意文之“念我”开出观察门, “称名”开出赞叹门, “自归”开出作愿门;
又由“赞弥陀偈”常常说“稽首礼” “归命礼”而开出礼拜门,由最后之回向偈开出回向门。
何以得知从“念我”开出观察门?此“念我”龙树菩萨自己解释说:
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
即时入必定,是故我常念。
天亲菩萨以“佛本愿力”解读“无量力” ,以国土功德、佛功德、菩萨功德之三严二十九种解读“无量功德” 。龙树菩萨也说“阿弥陀佛本愿如是” , “弥陀章”赞偈也开此无量功德为佛德、众生德、国土德。又龙树菩萨以“无量力”与“无量功德”是一体不分之物,合为一处“无量力功德” ;
天亲菩萨也以三严二十九种功德为“愿心庄严” ,而归入不虚作住持功德之佛本愿力。二者全然一致。
《往生论》将赞叹门、观察门、作愿门一一释为“如实修行相应” ,这是承顺并进一步显明龙树菩萨本愿取意文“阿弥陀佛本愿如是”的“念我、称名、自归”之故。
再取全论对比龙树菩萨本愿取意文之教、行、果三法关系,可知偈颂是“教” ,主要在敷演弥陀本愿教理,建立“弥陀本愿力,为真实功德”之理论,相当于龙树菩萨“阿弥陀佛本愿如是”一句之展开;
长行开五念门是“行” ,相当于“念我称名自归”之展开;
五功德果及一菩提果是“果” ,相当于“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展开。
如上可知,一部《往生论》为龙树菩萨本愿取意文的展开,根本精神完全一致,表述方法有所不同。
(一)在体裁上, 《易行品》为龙树菩萨论一般大乘修行十地阶位之《十住论》中所夹带之一品;
《往生论》为天亲菩萨为显明净土宗旨单独所造之论,可见龙树菩萨时代之净土教法在整个大乘佛法中仍呈含蓄之貌,经由天亲菩萨而显现独立的形态。
(二)在切入上,龙树菩萨是就一般大乘佛法此土之修行,如何达至不退转为目标,而展开弥陀净土之教说;
天亲菩萨则直接就往生弥陀净土为目标展开议论, 《往生论》开章即言:
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
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龙树菩萨是采取迂回导引的方式,而天亲菩萨则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
(三)在依据上, 《易行品》简要提出“阿弥陀佛本愿” ,更无余言;
《往生论》于标题先出“无量寿经”名,又于偈中宣明“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等,即是以净土三经为大背景加以广泛开演。
(四)在形式上, 《易行品》采用单点、直线式的表达,单点即“本愿” ,直线即“念佛——成佛” ,也即本愿称名为因,不退成佛为果;
《往生论》则将此本愿核心教理予以系统理论化,将念佛成佛之直线扩展为结构性,即修五念门为因,得五功德果,最后得一菩提果。
(五)在教相上, 《易行品》比较通途法门之难行,侧重说明弥陀净土法门之易行,开出下劣凡夫得救之道;
《往生论》则进一步说明此易行并非仅仅为下劣凡夫所设,其中含有大乘菩萨道之丰富内涵,即使高级菩萨也不出其外。也就是说《易行品》侧重在说明净土法门之“易” ,而《往生论》在易的基础上,显现法门“胜”的一方面。当然《易行品》之易,同时也是胜,即仅以称名之易行,现生速得不退菩提之果,岂非殊胜;
而《往生论》之胜,同时也是易,即本来属菩萨之胜行、胜果,凡夫五念门行也可得之,岂非容易。易且胜,胜且易,为何?因为本愿称名。
(六)在化导上, 《易行品》为从一般大乘佛法中,剥离出净土法门,尚处于一种消极自立的状态;
《往生论》更进一步,导一般圣道修行归入净土法门,呈现出积极立人的趋向。
以上可知,天亲菩萨完成了净土法门从夹带到独立,从迂回到直接,从消极到积极,从自立到立人,从本愿一点到净土三经,从单一性称名到结构性五念,从下济劣等凡夫到上包高级菩萨之伟大功绩。经由龙树、天亲二菩萨,弥陀净土法门遂以纯澈而完整的姿态跻身于印度大乘佛教之大舞台,如同璀璨之星,万人共仰。